五臟病機

五臟病機為五臟氣血陰陽失衡而產生的病理狀態,每個臟腑因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各不相同,故陰陽失衡產生的病理變化也有所差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臟病機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五臟病機是指五臟的陰陽和氣血失調的病理狀態。

解讀

五臟的陰陽、氣血,是全身陰陽、氣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髒的陰陽和氣血之間的關係是: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和陽,均有溫煦和推動臟腑生理活動的作用,故陽與氣合稱為“陽氣”;血和陰,均有濡養和寧靜臟腑組織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陰與血合稱為“陰血”。但是,從陰陽、氣血和各髒生理活動的關係來說,則陽和氣、陰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來說,臟腑的陰陽,代表著各髒生理活動的功能狀態,是興奮還是抑制,是上升或下降,還是發散或閉藏。臟腑的氣血,是各臟腑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不僅具有推動和溫煦各臟腑生理活動的作用,同時還具有重要的固攝作用。
各髒之陰陽,皆以腎陰腎陽為根本,因此,各髒的陰陽失調,久必及腎。各髒之氣血,又均化生於水谷精微,因此,各髒的氣血虧虛,又與脾胃氣血生化之源的關係極為密切。由於各髒的生理功能各有其特點,故各髒的陰陽失調和氣血失調的病理變化也不完全相同。

中醫套用

(一)心的病機
1、心的生理病理特點:心位居上焦,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與小腸相表里。心藏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又主血而外合周身之脈。心臟陰陽調和,氣血充足,則心神健旺,氣血環流周身,灑陳於五臟六腑,灌溉於四肢九竅,使人體各臟腑組織生生不息,藉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心包絡為心之外衛,具有保護心臟,防禦外邪的作用。心在臟腑中是一個重要的內臟,有“君主之官”之稱。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和主血脈。因此,心的任何病變均可出現血脈的運行異常和精神情志的改變。這些病理變化是心之陰陽氣血失調的結果。所以,心之陰陽氣血失調是心臟病變的內在基礎。
2、心的基本病理變化:由於陰和陽、氣和血對於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故心的陰陽、氣血失調因虛實寒熱之不同,可出現不同的病理變化。
(1)心氣、心陽失調:心氣、心陽失調主要表現為陽氣偏衰和陽氣偏盛兩個方面。
①心的陽氣偏衰:主要表現為心氣虛和心陽虛。
心氣不足:心氣不足多由久病體虛,或年高髒氣衰弱,或汗下太過耗氣,或稟賦不足等因素所引起。因心氣是推動血液循行的動力,心氣不足,其基本病理變化是心臟本身主血脈
功能減退。由於血液為神志的物質基礎,心氣虛衰,鼓動力弱,血脈不充,則心神失養,所以既有心神不足之病,又有全身氣虛之變。臨床上以心悸氣短,動輒益甚,神疲乏力等為重要特徵。
心陽不足:心陽不足多繫心氣不足病情嚴重發展而來;亦可由於寒濕、痰飲之邪阻抑心陽;或素體陽虛,心陽不振;或思慮傷神,心氣受損;或久病失養等所致。陽虛則寒自內生,氣虛則血運無力,心神失養。故心陽虛的基本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心神不足、陽虛陰盛和血運障礙等幾個方面。
其一,心神不足。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陽氣的鼓動和振奮,則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減弱,易抑制而不易興奮。臨床可見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應遲鈍、迷濛多睡、懶言聲低等病理表現。
其二,陽虛陰盛。陽虛則寒,心陽不足,溫煦功能減退,故臨床可見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虛寒之象。心氣虛與心陽虛相比較,心氣虛為虛而無寒象,而心陽虛則是虛而有寒象。
其三,血運障礙。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心陽不足,心主血脈的功能減退,血行不暢而致血瘀,甚則凝聚而阻滯心脈,形成心脈瘀阻之證。可見形寒肢冷,面色蒼白或青紫,心胸憋悶、刺痛,脈澀或結代等。
若心陽虛極,或寒邪暴傷陽氣,或瘀痰閉阻心竅,均可導致心陽衰敗而暴脫,從而出現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識模糊、脈微欲絕等宗氣大泄,陽氣將亡之危候。
②心的陽氣偏盛:主要表現為心火亢盛和痰火擾心。
心火亢盛:心火亢盛又稱心火,即心的陽氣偏盛。火熱之邪內侵,或情志之火內發,或過食辛熱、溫補之品,久而化熱生火,或臟腑功能失調而生內火等,均可導致心火亢盛。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變化是:
其一,火擾心神。火氣通於心,心火內熾,擾於心神,則心神失守,每見心煩失眠,甚則狂躁譫語、神志不清等病理表現。
其二,血運逆常。心主血脈,熱迫血升,心火陽盛,氣盛動速,則脈流薄疾,可見心悸、面赤、舌紅絳、脈洪數等,甚至血熱妄行而導致各種出血。
其三,心火上炎與下移。火性炎上,心開竅於舌,心火循經上炎,故可見舌尖紅赤疼痛、口舌生瘡等。心與小腸相表里,若心火下移於小腸,可現小便黃赤,或尿血、尿道灼熱疼痛等小便赤、灼、痛的病理現象。
其四,熱象顯著。陽盛則熱,心火亢盛,則多見實熱徵象,如身熱、口渴飲冷、溲赤、便結等。
痰火擾心: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肝火引動心火,心肝火旺,煎熬津液為痰。痰與火結,上擾心神,則心神失守,清竅閉塞;或外感溫熱之邪,挾痰內陷心包,而成痰火擾心之候,以神志錯亂為主要臨床特點。
(2)心血、心陰失調:心血、心陰的失調,主要表現為心血虧損、心陰不足和心血瘀阻等方面。
①心血虧損:心血虧損,多由於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內傷,耗損心血等所致。心血虧損的基本病理變化為:
其一,血液虛少。心血不足,血脈空虛,血主濡養,故有全身血虛之徵,以面、唇、舌等淡白無華,以及脈細無力為特徵。
其二,心神失守。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神不守舍,則神識衰弱而神思難以專一,甚則神思恍惚,或失眠多夢、驚悸不安。
②心陰不足:心陰不足,即心陰虛。多由勞心過度,久病失養,耗傷心陰;或情志內傷,心陰暗耗;或心肝火旺,灼傷心陰等所致。心陰不足的基本病理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虛熱內生。陰液虧損,不能制陽,陰虛陽盛,虛熱內生。可現陰虛內熱甚則陰虛火旺之候,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渴咽乾、面紅升火、舌紅、脈細數等為特徵。
其二,心神不寧。心陰虛則陰不制陽,心陽偏亢,陰虛陽盛,則虛火內擾,影響心神,而見心中煩熱、神志不寧,或虛煩不得眠。
其三,血行加速。陰虛內熱,熱迫血行,脈流薄疾,影響心主血脈之功能,故脈來細而且數。
從病機上看,心血虛與心陰虛雖同屬陰血不足範疇,但心血虛為單純血液不足,血不養心,主要表現為心神失常和血脈不充,失於濡養方面;而後者除包括心血虛外,主要表現為陰虛不能制陽,心陽虛亢,虛熱內生之候。所以心血虛以血虛不榮之“色淡”為特點,而心陰虛則以陰虛內熱之“虛熱”為特點。
③心血瘀阻:心脈寒滯,或痰濁凝聚,血脈郁阻不暢均可導致心血瘀阻。勞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誘發或加重。
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甚則可見血凝氣滯、瘀血阻閉、心脈不通為基本病理變化,以心悸怔忡,驚恐萬狀,心胸憋悶、刺痛,甚則暴痛欲絕為特徵。
總之,心主血脈而藏神,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其經為手少陰經,又與小腸相表里。這種功能上的特定聯繫構成了心繫統,故心的病理變化就是這一系統結構各層次的病態反應,主要表現在血脈和心神兩個方面。
在血脈方面,寒則血液凝滯而心胸悶痛、四肢厥冷;熱則血液妄行而面膚色赤,出血;虛則運行無力,血流不暢,脈微或澀;實則循環不良,血絡阻滯,血不流而脈不通,瘀血為害。
在心神方面,寒則心神不足,神情沉靜而蜷臥欲寐,甚則陽氣暴脫而神識不清;熱則心神失守,神情浮躁而煩擾不眠,甚至譫語妄言;虛則神疲懶言,萎靡不振;實則喜笑無常,悲不自勝,或癲狂。汗為心之液,大汗之後而又亡心陽,心火上炎則舌赤爛痛,心火下移於小腸,則尿赤澀痛。
(二)肺的病機
1、肺的生理病理特點:肺居胸中,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上連氣道、喉嚨,開竅於鼻,合稱肺系。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司呼吸,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肺,朝百脈而助心行血,通調水道而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而煦澤肌膚。肺為嬌髒,不耐寒熱,性喜清肅,其氣以下降為順,故外邪襲人常先犯肺。因此,肺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呼吸功能異常、水液代謝失調、體表屏障功能失常,以及氣的生成、血液循環障礙和某些皮膚疾患等。
2、肺的基本病理變化:肺的病變有虛實之分,虛則多為氣虛和陰津不足,實則多由風寒、燥熱、痰濕襲肺所致。寒、燥熱、痰濕襲肺所致。
(1)肺失宣肅:肺的宣發和肅降,是肺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兩個方面,二者雖有區別,又相互影響,有宣有肅方能使肺的生理功能正常。肺氣宣發和肅降失常,多由外邪襲表犯肺,或因痰濁內阻肺絡,或因肝升太過,氣火上逆犯肺等所致,也可由於肺氣不足,或肺陰虛虧等因素而成。
①肺氣不宣:肺氣不宣為肺氣失於宣通。肺氣不宣,可以導致下列病理變化:
呼吸不暢:肺之宣肅正常則呼吸調勻。肺氣失宣,氣機不利,呼吸不暢,則可出現鼻塞、咳嗽等。
衛氣壅滯:肺合皮毛,肺主氣,宣發衛氣於皮毛。肺失宣發,衛氣壅滯,腠理固密,毛竅閉塞而見惡寒、發熱、無汗等。
肺氣不宣與肺氣不利大致相同,但通常肺氣不宣多對外感表證而言,肺氣不利多對內傷雜病而言。
②肺失清肅:肺失清肅又稱肺失肅降,是指肺氣失於清肅下降的功能,使肺氣下降和清潔呼吸道的功能減退。臨床上表現為胸悶、氣促、咳嗽、痰多等。咳嗽日久,肺氣損傷,肅降失常,可進一步導致肺氣上逆。肺氣上逆與肺失清肅相同,但咳嗽氣逆較肺失清肅為甚。
肺氣失宣或肺失清肅,均可導致肺氣上逆而氣喘,通調水道功能失職,而出現尿少、水腫等症。其進一步發展,亦均能損耗肺氣和肺陰,導致肺氣虛損或肺陰不足。
(2)肺氣不足:肺氣不足又稱肺氣虛。多因肺失宣肅,日久不復,或因久病氣虛,或勞傷過度,耗損肺氣所致。肺氣不足除氣虛的一般改變外,主要表現為以下病理變化:
①呼吸機能減退:肺氣虛則體內外氣體交換出入不足,可出現咳嗽、氣短、聲低、息微,甚則喘促、呼吸困難等症。
②水液停聚:肺主行水,為水之上源。肺氣虛不能通調水道,影響水液的輸布代謝而咳痰清稀甚則聚痰成飲,甚至產生水腫。
③衛陽虛弱:肺氣虛損,衛氣不足,衛外功能低下,腠理不固,而致表虛自汗、畏寒等。
(3)肺陰虧損:肺陰虧損是指肺臟的陰津虧損和陰虛火旺的病理變化。多由於燥熱之邪灼肺,或痰火內郁傷肺,或五志過極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傷肺陰所致。陰津虧損,肺燥失潤,氣機升降失司,或陰虛而內熱自生,虛火灼傷肺絡而出血,可出現一系列乾燥失潤及虛熱見症。如,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氣短、潮熱盜汗、顴紅升火、五心煩熱,甚則痰中帶血等。肺臟陰虛津虧,久延不復,常損及於腎,而致肺腎陰虛。
肺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門戶,為氣之主,職司呼吸,參與調節水液代謝。天氣通於肺,肺與外界息息相通,極易感受外邪而發病。一般說來,肺的病理變化有邪實和正虛之分,其邪實者,或為熱壅,或為痰阻,或為水積,或為血瘀;其正虛者,或為氣虛,或為陰虛,或為氣陰兩虛。肺之虛證多由實證轉變而來,亦有虛實錯雜之候。
(三)脾的病機
1、脾的生理病理特點:脾位於中焦,與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外應於腹。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並能統攝血液的運行。脾主升清,喜燥惡濕。脾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飲食水谷運化機能減退,血液的生成和運行障礙,以及水液代謝失調等。脾氣虧虛為脾的基本病理變化,但脾運濕而惡濕,脾虛則生濕,濕盛又易困脾,故脾虛濕盛為脾病的病理特點。
2、脾的基本病理變化:脾為太陰濕土,脾的功能以脾的陽氣為之主,故脾的運化功能障礙,主要是由於脾的陽氣虛損,失於升清,運化無權所致。脾的統血功能,實際上是脾的陽氣固攝作用的體現。故脾的病理變化以脾之陽氣失調為主。
(1)脾陽(氣)失調:脾的陽氣失調主要表現在脾氣虛損、脾陽虛衰及水濕中阻等幾個方面。
①脾氣虛弱:脾氣虛弱又稱脾氣虛。脾胃虛弱,脾氣不足,中氣不足。凡飲食不節,或過服消導克伐之劑,以及情志失和,思慮太過,或稟賦素虛,或過於勞倦,或久病失養,皆可損傷脾氣,使其運化水谷、運化水濕,以及化生氣血的功能減退,從而導致脾氣虛衰。
脾氣虛的病機特點,系以脾臟本身的運化功能衰退,即脾失健運為主,多表現為消化吸收能力減弱,水谷飲食精微之輸布和氣血化生能力不足等谷氣不足和後天精氣虧乏的病理改變。所以,單純脾氣虛弱,一般來說,可視為慢性消化吸收機能減退的綜合病理表現。脾氣虛弱可以引起如下病理變化:
其一,消化吸收功能減退。脾氣虛弱,運化無權,則食欲不振、納食不化、腹脹便溏,或輕度浮腫,謂之脾失健運。
其二,氣血雙虧。脾失健運,化源不足,可現面黃肌瘦,少氣懶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氣血不足之候。
其三,中氣下陷。脾氣升舉無力,甚至下陷,則為中氣下陷或稱氣虛下陷。脾氣不升,可見眩暈體倦、內臟下垂、久泄脫肛、便意頻數、小便淋漓難盡等。
其四,脾不統血。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則可出現便血、月經淋漓不斷或忽然大下、月經過多、肌衄等各種慢性出血現象,稱為脾不統血。臨床上具有脾虛、血虛和出血的病理改變。
②脾陽不振:脾陽不振又名脾陽虛,中陽不振,脾胃陽虛。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或由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其病機特點為中焦陽氣衰退,里寒現象比較突出。所以,其臨床表現除一般脾失健運、食入運遲等變化外,尚有明顯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飲食喜熱、泄瀉清谷,或溫化水濕機能減退,水濕停聚於內,或生痰成飲,或水泛肌膚為腫。脾陽不振,久罹不愈,每易累及於腎,終致脾腎陽虛。
③脾虛濕困:脾病氣虛為本,濕困為標。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水濕不運而困於脾,又反而影響脾之運化,故脾虛濕困是由脾虛導致內濕阻滯的一種病理變化。其臨床特點是:除具脾氣虛徵象外,尚有脘腹悶痛、四肢睏倦、納食減少、口淡乏味或口粘不渴,甚或噁心欲吐、大便不實,甚或浮腫,苔白膩等病理現象比較突出的病理改變。
脾為濕困,則更進一步阻礙了脾之轉輸運化功能,如是濕邪日增而脾氣益虛,往往成為虛實交錯的病理改變,且濕邪內蘊,有濕從寒化和濕從熱化兩種傾向。若素體脾陽不振,每易從陰化寒,形成寒濕困脾之證;若素體陽盛,每易從陽化熱,或寒濕郁久化熱,從而形成脾胃濕熱之候。但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濕盛則陽微,故以濕從寒化為主要病理髮展趨勢。臨證時,應根據外濕、內濕與脾之間的相互關係,分清脾虛與濕阻的孰輕孰重、主次先後,從而對其病機作出正確判斷。
(2)脾陰失調:脾陰失調一般是指脾的陰液失調,即脾陰虛而言。脾陰虛多由飲食不節,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導致火氣傷中,耗傷脾陰,或積鬱憂思,內傷勞倦等,使虛火妄動,消爍陰津,暗傷精血,從而損及脾陰,或因腎水虧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陰不足。此外,濕、火、燥等邪氣久羈中州,或長期妄服剛燥辛烈之品等,亦可導致脾陰虧損。脾陰虛以食慾減退、唇乾口燥、大便秘結、胃脘灼熱、形體消瘦、舌紅少苔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職司水谷運化。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一升一降,相互為用,共同配合,完成納運水谷,化生氣血等生理活動。脾臟與胃腑,在五行均屬土,一為陰土,一為陽土,兩者在生理上關係密切,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脾陰虛常易於合併胃陰不足,而胃陰虛又常兼見脾陰虛之象。但兩者還有一定的區別,脾陰虛多因情志內傷,五志化火,陰精暗耗;胃陰虛多由熱病傷津所致。前者多表現為味覺障礙,常感味覺欠佳、食慾減退、口唇乾燥、大便秘結,而後者易於出現飢不欲食、消谷善飢、乾嘔呃逆等。
綜上所述,脾氣虛為脾的功能失調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病理變化,主要以消化吸收功能減退為主,並伴有全身性氣虛表現。脾陽虛常是脾氣虛進一步發展的病理結果,亦可因過食生冷,或過服寒涼藥物,直接損傷脾陽而成。脾陽虛常累及腎陽而成脾腎陽虛之候。脾陽虛不僅有脾氣虛的表現,且常表現為溫煦機能減退,寒從中生。脾氣下陷或中氣下陷、氣虛下陷,多由脾氣脾陽不足,中氣虛損,或久泄久利,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因而使脾氣虛衰,功能減退,脾氣升舉無力,反而下陷所致,常為全身氣虛的一個方面,主要表現為氣虛和氣陷兩種病理變化。脾不統血,多由脾氣虛弱,統攝無權所致,其病機主要在於氣不攝血,故臨床表現,除見脾氣虛或脾陽虛徵象外,還有各種出血等,脾陰不足是脾的陰液不足,常與胃陰不足相兼出現。
(四)肝的病機
1、肝的生理病理特點:肝為風木之髒,主疏泄而藏血,其氣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鬱,主筋,開竅於目,與膽相表里。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體陰而用陽,集陰陽氣血於一身,成為陰陽統一之體。故其病理變化複雜多端,每易形成肝氣抑鬱,郁久化火,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肝氣、肝火、肝陽、肝風之變,且肝之陰血又易於虧損。因此,肝氣、肝陽常有餘,肝血、肝陰常不足就成為肝的重要病理特點。肝為五臟之賊,故除本身病變外,且易牽涉和影響其他臟腑,形成比較複雜的病理變化。
2、肝的基本病理變化:肝病的病理變化有虛實兩類,而又以實為多。
(1)肝氣、肝陽失調:肝氣、肝陽失調,以肝氣、肝火、肝陽的亢盛有餘為多見。肝陽上亢多為肝陰不足,陰虛陽亢所致,故放在肝陰、肝血失調之中闡述。因此,肝氣、肝陽失調的病機,主要表現在肝氣鬱結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①肝氣鬱結:肝氣鬱結簡稱肝鬱、肝氣鬱,是肝臟病理中最常見的病理變化。精神刺激,情志抑鬱不暢,或病久不愈而因病致郁,或他髒之病理影響於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形成肝氣鬱結之候,其輕者稱為肝氣不舒或肝氣鬱滯。肝氣鬱結之病理特點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氣機不得條達舒暢,其滯或在形軀,或在臟腑。因此,臨床上以情緒抑鬱、悒悒不樂,以及脅肋脹痛等氣機郁滯之候為特徵,且每當太息、噯氣之後略覺舒緩。
肝氣鬱結的病理髮展趨勢為:
其一,氣滯血瘀。氣有一息之不行,則血有一息之不行。肝氣鬱結,氣機阻滯,則血行不暢,必然導致血瘀,表現為脅肋刺痛、症積腫塊、舌青紫或瘀點瘀斑等。影響沖任二脈,則沖任失調,可見婦女月經不調、痛經、閉經或經血有塊等。
其二,痰氣鬱結。氣鬱生痰,痰與氣結,阻於咽喉,則為梅核氣;積聚於頸部則為癭瘤等。
其三,氣鬱化火。氣有餘便是火,肝氣鬱結,久而化火,形成氣火逆於上的肝火上炎之候。
其四,犯脾克胃。肝氣鬱而不達,或氣滯轉化為橫逆,均可影響脾胃之納運,形成兼有嘔吐、噯氣、脘脅脹痛等肝氣犯胃和兼有腹脹腸鳴、腹痛泄瀉、大便不爽等肝氣犯脾之候。
肝氣鬱結與肝氣橫逆,雖同是肝氣為病,且皆為實證,但二者的病理性質也並不完全相同。肝氣鬱結為肝之疏泄不及,肝氣抑鬱;而肝氣橫逆則為疏泄太過,肝氣過旺。所以精神情志失調,前者為情志抑鬱、多疑喜愁、悶悶欲哭,後者為性急易怒。
總之,肝氣鬱結的基本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精神抑鬱和氣機失調兩個方面。
②肝火上炎:肝火上炎又名肝火、肝經實火,是肝臟陽熱亢盛,氣火上沖的一種病理變化。多因肝鬱氣滯,郁而化火,而致肝火上沖,或因暴怒傷肝,肝氣暴張,引發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傷,五志過極化火,心火亢盛,引動肝火所致。
肝火上炎,為肝之陽氣升發太過,具有氣火上沖,頭面部熱象顯著的特點。故可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鳴或暴聾等病理表現。肝的陽氣升動太過,鬱火內灼,極易耗傷陰血而致陰虛火旺。肝火灼傷肺胃脈絡,則易出現咳血、吐血、衄血。氣血上逆之極,則血菀於上,發為昏厥。
(2)肝陰、肝血失調:肝陰、肝血失調的病機,均以肝之陰血不足為其特點。陰血虛則陽亢,則為肝陽上亢,陽亢無制而生風,為肝風內動。因此,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亦多與肝之陰血不足有關。
①肝陰不足:肝陰不足又稱肝陰虛。肝為剛髒,賴腎水以滋養。腎陰虧損,水不涵木,或肝鬱化火,暗耗肝陰等,均可導致肝陰不足。肝陰不足,以頭目眩暈、目睛乾澀、兩脅隱痛、面部烘熱、口燥咽乾、五心煩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因乙癸同源,故肝陰不足往往易與腎陰不足合併出現。
②肝血虧虛:肝血虧虛,多因失血過多,或久病損耗,或脾胃虛弱,化生氣血的功能減退所致。其病理變化除血虛徵象外,主要表現在肝血不能榮筋養目等方面,臨床上以肢麻不仁、關節屈伸不利、爪甲不榮等筋脈失養和眩暈眼花、兩目乾澀、視物模糊等血虛不能上榮頭目之徵為特點。此外,肝血不足常可導致沖任不足和血虛生風。沖任不足,血海空虛,可引起月經量少乃至閉經。血虛生風每致虛風內動,可見皮膚瘙癢、筋攣、肉瞤、瘈瘲等病理表現。
③肝陽上亢:肝陽上亢,多由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浮亢逆所致,或因情志失調,郁怒傷肝,氣鬱化火,肝火熾盛,耗傷肝陰,發展為陰虛陽亢而成。因肝腎同源,故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腎陰虛,最易引起肝陽上亢。肝陽上亢的病理特點為陰虛陽亢,本虛標實,上盛下虛。上盛則為陽氣亢逆,屬標病,表現為眩暈耳鳴、頭重腳輕、面紅目赤、煩躁易怒等;下虛為肝陰虛,屬本病,表現為腰膝酸軟、足痿無力等。
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三者,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肝氣鬱結、郁而化火,可致肝火上炎,久之肝火內耗肝陰,陰虛陽亢,又可形成肝陽上亢。但肝氣鬱結系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以情誌異常和氣機失調為主要臨床特徵;肝火上炎系氣鬱化火,氣火上逆,以頭面部熱象顯著或氣火上沖為特徵;肝陽上亢則是陰不制陽,肝陽升動太過,陰虛陽亢。肝陽上亢之陽亢與肝火上炎之氣火上逆相似,但屬虛候,與陰虛並見,而肝火上炎是但實無虛。故中醫學認為,郁而不舒為肝氣,浮而亢逆為肝陽(肝陽上亢),氣鬱化火為肝火(肝火上炎)。
④肝風內動:肝風內動屬於內風範疇,多是肝臟陰陽氣血失調,發展至極期的病理變化。臨床上以眩暈、震顫、抽搐等動搖不定的症狀為主要特徵。有熱極生風、肝陽化風、血虛生風、陰虛風動之分。
熱極生風:熱極生風又稱熱盛動風,多因邪熱熾盛所致。其病理特點為:發病急驟,多在里熱、實火情況下出現,常見於溫熱病邪入營血階段,或某些發熱性疾病的極期,以高熱、神昏、抽搐、痙厥為其臨床特徵。
肝陽化風:肝陽化風,系肝陰不足,肝陽失去制約,陽亢無制,妄自升動而致。其病理變化多有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之候,繼之出現眩暈欲仆、肢麻震顫、筋惕肉瞤等,甚則昏仆、偏癱,發為中風。
血虛生風:血虛生風系陰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一般是在血虛基礎上發生的,陰血不足症狀比較明顯,風勝則動之表現輕微,或僅見於肌表,如皮膚瘙癢、手足發麻等,少有抽搐現象。
陰虛風動:陰虛風動多是在溫熱病末期,病入下焦肝腎陰血不足所致,以手足蠕動、心中憺憺大動為特徵。
總之,肝風內動,以肝腎陰虛,不能制約陽氣,肝的陽氣升動太過者為多見。
綜上所述,可知“氣、火、風”為肝臟病理髮展過程中的一大特點。肝氣鬱結是肝失疏泄,氣機郁滯的表現。肝鬱不舒,郁而化火,可形成肝火;久之肝火內耗肝陰,肝陰不能制約肝陽而致肝陽上亢;肝陽升動無制,風氣內動,則為肝風(肝陽化風)。三者之間,常以肝氣鬱結為先導,亦即肝病的原發因素。再則,氣病及血,氣滯必血瘀,氣鬱不達,津液停聚,亦可釀痰。氣、火、痰、瘀、風的病理變化過程,可產生各種複雜的病變,其病理根源,則均與肝氣鬱結有關。
(五)腎的病機
1、腎的生理病理特點:腎為水火之髒,藏真陰而寓真陽,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主藏精、納氣、主水,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發,與膀胱相表里。故腎精充足則骨強、齒堅、髓滿、腦靈、耳聰、目明;命火充足,則五臟六腑的陽氣旺盛而生機勃勃。所以,凡是有關生長發育、生殖機能、水液代謝的異常,腦、髓、骨以及某些呼吸、聽覺、大小便的病變,多與腎的生理功能異常有關。
腎為人身元陰元陽秘藏之所,元陰元陽為人體生殖發育之根本,只宜秘藏,不宜泄露。固秘則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耗傷則根本虛衰,諸病由之而生。所以,腎的病理變化是虛證多而實證少。
腎臟水中有火,陰中有陽,陰平陽秘,功能正常。其病則主要表現為水火陰陽失調,但水火陰陽失調又有虛實之分。因邪實而發病者屬實,如外感寒濕,或濕熱困於腎,病多為實,實證日久則由實轉虛。因正虛而發病者屬虛。腎虛有陰陽之別,精虧氣虛之分。但腎虛日久,必致由陰及陽,或由陽及陰,而成為陰陽兩虛之證。
腎為人身陰陽之根。腎臟病變與其他臟腑的關係甚為密切。五臟之傷,久必及腎,而腎病又必影響其他各髒。
2、腎的基本病理變化:腎病多虛證,一般分為陰虛和陽虛兩類。
(1)腎陽、腎氣失調:腎陽、腎氣失調主要表現為腎陽虛損,命火不足和腎氣虛衰,封藏不固等病理變化,表現為全身性生理機能衰退、水液氣化功能的障礙、脾胃生化水谷精微功能的紊亂、生育功能衰退和肺氣出納升降功能失常等。
①腎氣不固:腎氣不固又稱下元不固,是腎氣虛衰,封藏失職的一種病理變化。多因年高腎氣虛弱,或年幼而腎氣不充,或久病而腎氣耗傷等,使腎氣不能固攝封藏所致。臨床上以精關不固而遺精、滑精、早泄,膀胱失約而小便失禁、尿後餘瀝、遺尿,沖任不固而月經淋漓不斷,或崩漏、帶下清稀、小產、滑胎,以及腸虛滑脫而久瀉不止,大便失禁等精、尿、經、胎、便等固攝失調為特徵。
②腎不納氣:腎不納氣是指腎氣虛弱不能攝納肺氣的病理變化。多因勞傷腎氣,或久病氣虛,氣不歸元,腎失攝納所致。以短氣、喘息、呼多吸少、動輒氣急而喘甚為其臨床特徵。腎不納氣,多見於咳嗽喘促歷時已久的患者,常以肺氣虛為前奏,病久累及於腎而成,是腎氣虛的一種綜合表現,以上盛下虛、呼吸困難、呼多吸少、動則喘促加劇、氣不得續,且伴有腎陽虛或腎陰虛的某些表現為其特點。
③腎陽不足:腎陽不足又稱腎陽衰微、命門火衰,多因素體陽虛、久病不愈,或年老體弱,下元虧損所致。腎陽虛損對腎的生理功能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殖機能減退而男子陽痿、早泄、精冷,女子宮寒不孕;二是水液代謝障礙,腎陽虛衰,氣化無權,開合失度,則發為水腫,或尿頻、尿閉;三是水谷精微化生減弱,因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脾腎陽虛,則運化功能失職,可見下利清谷、五更泄瀉等。
(2)腎陰、腎精失調:主要反映在腎精不足、腎陰虧虛、相火妄動等方面。
①腎精不足:腎精不足多由稟賦不足,或久病失養,或房勞過度,損耗腎精所致。腎精關係到人體的生殖和生長發育能力以及血液的生成。故腎精不足的病理變化為:一是生殖機能減退,如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二是生長發育機能障礙,如小兒發育不良或遲緩(如五遲,即立、行、發、齒、語等發育遲緩)、五軟(頭、項、四肢、肌肉、口等痿軟)、囟門遲閉,以及“雞胸”、“龜背”等。成人則可見早衰,如發脫齒搖、耳鳴健忘、足痿無力、精神呆鈍等;三是影響血液的生成,腎精不足,精不化血,則可致血液不足等。
②腎陰虧虛:腎陰虧虛又稱腎水不足,為腎臟本身的陰液虧損,多由傷精、失血、耗液,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或情志內傷,暗耗精血,或房事不節,以及久病傷腎,真陰耗傷而成。腎陰虧虛則形體臟腑失其滋養,精髓陰血日益不足,腎陽無制則亢而為害。故腎陰虧虛的病理變化,一為陰液精血虧少,如腰膝酸軟、形體消瘦、眩暈耳鳴、少寐健忘,或女子經少、經閉等。一為陰虛內熱或陰虛火旺,如五心煩熱或骨蒸潮熱、口乾咽燥、顴紅、盜汗、舌紅少苔,或相火妄動,擾於精室,而陽興夢遺,迫血妄行,則崩漏等。
腎陰虛的特點是既有腎虛之象,又有虛熱特徵;而腎精不足但見虛象而無明顯的虛熱徵象。
③相火妄動:相火妄動是陰虛火旺出現火迫精泄的病理變化,多由於腎水虧損或肝腎陰虛,陰虛火旺,相火不能潛藏而妄動。其臨床表現除陰虛火旺之象外,以性慾亢進、遺精早泄為特徵,常具有火逆於上的特點。
綜觀上述,腎之病理變化,虛多實少。其寒為陽虛之病,其熱為陰虧之變,故腎虛之害,分為陰虛和陽虛兩類。陰虛或陽虛之極,又可出現陰損及陽,陽損及陰之害,終致陰陽兩虛,精氣俱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