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

在中醫古籍中,用五邪代指不同內容存在了多處,但主要指《靈樞·五邪》中五臟病邪的合稱,並提出了針灸治療五邪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邪
  • 出  處:《靈樞》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附註,

概念

五臟病邪的合稱。《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病,寒熱,上氣喘,汗出,……邪在肝,則病兩脅中間,……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邪在心,則病心病,喜悲,時眩仆。”

解讀

中醫古籍中,用五邪代指的出處很多,但目前提及五邪,主要指《靈樞·五邪》中所指的五邪,即邪在五臟,並詳細記述了五邪症狀及針刺治療五邪的方法,具體如下:
1、邪氣在肺,會發生皮膚疼痛、惡寒發熱、肺氣上逆而氣喘、出汗、咳嗽牽引肩背疼痛。治療可取胸部外側的雲門、中府等穴,以及背部第3椎骨旁的肺俞穴與心俞穴.先用手快速按壓這些部位,在病人感覺舒暢的地方進針。同時針刺足陽明胃經的缺盆穴,使肺中的邪氣向外散越。
2、邪氣在肝,會發生兩脅肋部疼痛,脾胃虛寒,瘀血停留體內,行走時常常牽及關節疼痛,時有腳步腫脹。治療可取行間穴以引脅肋間的邪氣下行,補足三里穴以溫補脾胃,針刺有瘀血的絡脈以散瘀血,針刺耳後青絡上的瘈脈穴以治療行走時牽及關節的疼痛。
3、邪氣在脾胃,會發生肌肉疼痛。如果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中焦熱盛可見消谷善飢;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焦寒盛可見腸鳴、腹痛;如果陰陽均有餘,或均不足,則中焦寒熱夾雜。上述病症,均可針刺足三里穴治療。
4、邪氣在腎,會發生骨骼疼痛的陰痹病。所謂陰痹病,是指疼痛部位較深,在體表按壓對疼痛無影響,病人腹部脹滿,腰部疼痛,大便不通暢,肩部、背部、頸部、項部疼痛,常常眼花。治療可針刺湧泉、崑崙二穴,在有瘀血的絡脈處刺出其瘀血。
5、邪氣在心,會發生心痛,容易悲傷,經常眼花.容易跌倒。當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針刺本經的腧穴進行治療。

中醫套用

本篇論述了邪入五臟的症狀:邪在肺則病皮膚痛,邪在肝則病脅中痛,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疼痛,邪在腎則病骨痛等,提示掌握臟腑生理功能對於臨床分析疾病、診斷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篇還提出了循經取穴的方法:邪在五臟既可取本髒所屬經脈之穴位進行治療,亦可取與其相表里之六腑的經脈穴位治療,如邪在腎,既可針刺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又可取足太陽膀胱經的崑崙穴。另外文中提出了俞募相配的取穴方法,如治療邪在肺時針刺肺經的墓穴中府及足太陽膀胱經的肺俞穴,由於募穴在胸腹,與背俞相對,二者一前一後,一陰一陽,相互協同,對治療臟腑病症療效頗著,故“俞募配穴”的取穴方法後世臨床套用十分廣泛。

附註

五邪還代指以下含義
1、《難經·四十九難》:“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2、《難經·五十難》:“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所指的是另五種邪,但未明五邪之詞。
3、指風、寒、濕、霧、飲食之邪。《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
4、《靈樞》篇名。五邪,指五臟的病邪。本篇主要討論邪在肝、心、脾、肺、腎所出現的症狀和針法,故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