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證

郁證,中醫病名。郁證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胸脅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根據郁證的臨床表現及其以情志內傷為致病原因的特點,主要見於西醫學的神經衰弱、癔症及焦慮症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郁證
  • 發病部位:咽部
  • 相關西醫疾病:神經衰弱、癔症、焦慮症
  • 主要病因:情志失調、體質因素
  • 多發群體:青中年女性
  • 疾病分類:內科-氣血津液病證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辨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治法,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郁證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胸脅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歷史沿革

1.《內經》有關五氣之郁的論述。
2.《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3.《金匱要略》記載了屬於郁證的髒燥及梅核氣兩種病證,並觀察到這兩種病證多發於女性,所提出的治療方藥沿用至今。
4.《丹溪心法》將郁證列為一個專篇,提出了氣、血、火、食、濕、痰六郁之說,創立了六郁湯、越鞠丸等相應的治療方劑。
5.明代《醫學正傳》首先採用郁證這一病證名稱。
6.《景岳全書》將情志之郁稱為因郁而病,著重論述了怒郁、思郁、憂鬱三種郁證的證治。
7.《臨證指南醫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療對郁證具有重要的意義,認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郁證主要見於西醫學的神經衰弱、癔症及焦慮症等。另外,也見於更年期綜合徵及反應性精神病。

病因

情志失調,體質因素。

病機

郁證的基本病機為:氣機郁滯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腎。病理性質初起屬實,日久屬虛或見虛實夾雜。郁證初起,病變以氣滯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結、食滯等,多屬實證。病久則易由實轉虛,隨其影響的臟腑及損耗氣血陰陽的不同,而形成氣血陰陽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腎虧虛的不同病變。

診斷要點

診斷依據

1. 以憂鬱不暢,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狀。
2. 患者大多數有憂愁、焦慮、悲哀、恐懼、憤懣等情志內傷的病史。並且郁證病情的反覆常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
3. 多發於青中年女性。無其他病症的症狀及體徵。

病證鑑別

1. 郁證梅核氣與虛火喉痹
梅核氣多見於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鬱而起病,自覺咽中有物梗塞,但無咽痛及吞咽困難,咽中梗塞的感覺與情緒波動有關,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時,症狀可減輕或消失,而當心情抑鬱或注意力集中於咽部時,則梗塞感覺加重。虛火喉痹則以青中年男性較多,多因感冒,長期吸菸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發,咽部除有異物感外,尚覺咽乾、灼熱、咽癢,咽部症狀與情緒無關,但過度疲勞或感受外邪則易加劇。
2. 郁證梅核氣與噎膈
梅核氣應當與噎膈相鑑別。噎膈多見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覺主要在胸骨後的部位,吞咽困難的程度日漸加重,作食管檢查常有異常發現。
3. 郁證髒躁與癲狂
髒躁多發於青中年婦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間歇性發作,在不發作時可如常人。而癲狂則多見於青壯年,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別,病程遷延,心神失常的症狀極少自行緩解。

相關檢查

結合病情作相關的檢查,常無異常發現。如以咽部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時,需作咽部的檢查。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症狀時,可作食管的X線及內窺鏡檢查。髒躁的臨床表現與西醫的癔症關係密切,主要需與精神分裂症相鑑別,後者具有思想障礙、知覺障礙和性格改變症狀,如被控制感、被洞悉感,幻聽,原發性妄想等。

辨證論治

辯證要點

1. 辨明受病臟腑與六郁
郁證的發生主要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應依據臨床表現,辨明其受病臟腑側重之差異。郁證以氣鬱為主要病變,但在治療時應辨清六郁。一般來說,氣鬱、血郁、火郁主要關係於肝;食郁、痰郁主要關係於脾;而虛證則與心得關係最為密切。
2. 辨別證候虛實
實證病程較短,表現精神抑鬱,胸脅脹痛,咽中梗塞,時欲太息,脈弦或滑;虛證則病已久延,症見精神不振,心神不寧,心慌,虛煩不寐,悲憂善哭,脈細或細數等。

治療原則

理氣解郁、調暢氣機、怡情易性。實證,首當理氣開郁,並應根據是否兼有血瘀、痰結、濕滯、食積等分別採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濕、消食等法。虛則補之,或養心安神,或補益心脾,或滋養肝腎。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

證治分類

1.肝氣鬱結證
證候:精神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胸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方藥:柴胡舒肝散加減。
2.氣鬱化火證
證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乾,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瀉火。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
3.痰氣鬱結證
證候:精神抑鬱,胸部悶塞,脅肋脹滿,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行氣開郁,化痰散結。
方藥:半夏厚朴湯加減。
4.心神失養證
證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罵詈喊叫,舌質淡,脈弦。
治法:甘潤緩急,養心安神。
方藥:甘麥大棗湯加減。
5.心脾兩虛證
證候:多思善疑,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心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
6.心腎陰虛證
證候: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養心腎。
方藥: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其他治法

1.精神治療
除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對郁證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疾病,增強治癒疾病的信心,可以促進郁證好轉、痊癒。
2.輔助治療
心失所養,心神惑亂可出現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在發作時,可根據具體病情選用適當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並結合語言暗示、誘導,對控制發作,解除症狀,常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可針刺內關、神門、後溪、三陰交等穴位;伴上肢抽動者,配曲池、合谷;伴下肢抽動者,配陽陵泉、崑崙;伴喘促氣急者,配膻中。

預防調護

1. 正確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郁怒,防止情志內傷,是防止郁證的重要措施。
2. 醫務人員深入了解病史,詳細進行檢查,用誠懇、關懷、同情、耐心的態度對待病人,取得患者的信任,在郁證的治療及護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3. 對郁證患者,應做好精神治療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治癒疾病的信心,並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進郁證的完全治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