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慶隆

田慶隆,字尉軒,保定人,“聚慶齋”的創辦人,早年進京,在清宮內務府御茶膳房當差,引製作茶食麵點。1807年(清嘉慶十二年),田慶隆在前門外大柵欄路北和路南租房兩間,於第二年開設聚慶齋京果鋪,制售各類餑餑。後來聚慶齋被評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榮獲北京市科技先進企業稱號,並在全國糕點行業率先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基本介紹

  • 本名:田慶隆
  • 字號:尉軒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保定
  • 出生時間:不詳
  • 性別:男
概況,特點,產品,

概況

聚慶齋餑餑鋪,最初店名是聚慶齋京果鋪,開業於清代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昔日門市坐落在前門外大柵欄路北。制售各類京式滿、漢餑餑點心。田慶隆憑藉祖傳製作麵點手藝和清宮服務的實踐經驗,制出了暢銷京城的餑餑十餘種。由於聚慶齋投料足,製作精,價格公道,生意十分興隆。清朝貴族崇奕在《道鹹以來朝野雜記》曾寫道:“瑞芳、正明、聚慶諸齋此三處,京師最有名者”。

特點

當年聚慶齋京果鋪的餑餑特點是:品種齊全,應時應節,花樣多,一年四季都有供應。春天(農曆二月)做太陽糕;四月玫瑰開花時做玫瑰餅;初夏(五月)做五毒餅、粽子;七月至八月做綠豆糕、水晶糕豌豆黃月餅;秋天做花糕;冬季做槽糕、油糕;臘月廿三祭灶,制售桂花板糕,兼賣關東糖、蜜供、糖瓜。

產品

聚慶齋除季節生產時令餑餑外,還供應居民辦喜慶事的特需糕點。昔日,舊京城滿漢居民娶媳婦辦事要“放錠過禮”,聚慶齋專為“放錠過禮”製作的龍鳳餅,糖多油重,外觀中看,大戶人家一次要購上百斤,小戶也要買上四五十斤。舊俗婦女生小孩坐月子,娘家親戚除了送雞蛋、小米、紅糖外,還要送缸爐缸爐是過去餑餑鋪開爐試火時製作的產品。聚慶齋的缸爐呈深棕色,毛邊,裂紋均勻,質量很好。當年聚慶齋還生產祭神供佛專用餑餑,供應範圍有:前門月牆裡的關帝廟,西便門外的白雲觀,東便門內的蟠桃宮,崇文門外的娘娘廟,齊化門(今朝陽門)外的觀音廟,三里河的鐵山寺和城隍廟。當年寺廟祭社供佛的餑餑,多用奶皮的自來紅和酥皮的大八件。大八件是由棗花、福字、祿字、壽字、喜字、卷酥、核桃酥八拉餅等八樣組成,八塊共一斤。
除了以上的按節令和民俗供應餑餑外,聚慶齋常年供應的品種還有:芙蓉糕薩其馬、金錢餅、江米條、套環、糖麻花、雙麻餅、蛋卷、槽糕、油糕喇嘛糕、卷糕、俄式排叉、西洋糕、蛋黃酥、茯苓餅、蜂糕小八件(包括棗方子、杏杜酥、小桃、小杏、小石榴、小蘋果、小核桃、小柿子等,八種共半斤。舊制:每斤16兩、半斤八塊,合每塊一兩);細八件(狀元餅太師餅、囊餅、杏仁酥、雞油餅、硬皮桃、白皮餅蛋黃酥等共八件)。
從清末同治年間至宣統年間,宮內所需各種餑餑由聚慶齋供應。王公大臣大部分也買聚慶齋的餑餑。辛亥革命以後,很多軍政大員、社會名流喜歡吃聚慶齋的餑餑。
1956年,聚慶齋實現了公私合營,改名為海淀食品廠,1979年更名為海淀糕點廠,1983年改名為北京市糕點六廠,1994年恢復老字號。解放後幾十年來,聚慶齋在生產工藝、產品特色上始終堅持既要繼承老字號的優良傳統,又要不斷創新的原則。在技術上,曾得到聚慶齋掌案師傅張澤、謝成、沈寶山等人親傳,由張澤親傳技藝的其六子張長山仍在廠里從事產品技術研究工作。
1995年,聚慶齋出資20萬元買進了無糖糕點生產專利,開始進行各式無糖糕點、月餅的生產,以適應現代人們不斷變化的品味。踏著時代的步伐,如今老字號聚慶齋,已從一個手工作坊發展成為主營中西糕點,同時兼營各種副食品批發零售業務,還設有餐廳、出租汽車公司和電子聯營公司的綜合性企業。聚慶齋生產的薩其瑪、開口笑、團圓月餅、豆沙月餅,先後獲原得國內貿易部和北京市優秀產品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