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陽城(王郎城址)

淇陽城

王郎城址一般指本詞條

千年古城——淇陽城村位於林州市臨淇鎮西部7.5公里處,共有13個村民小組,2700餘人。始建於公元24年,毗鄰淇河,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西漢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此建城,俗稱“郎城”,東漢更始三年(公元25年),當地官員嫌王郎名聲不好,改名“淇陽城”。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銷林慮郡,南部分置淇陽縣,縣城在今淇陽城村。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設定岩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撤銷岩州,淇陽縣,臨淇縣劃入林慮縣,屬魏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淇陽城
  • 外文名稱:QiYangCheng
  • 別名:淇陽川、郎城、郎子城、淇陽縣、千年古城
  • 行政區類別:村級行政區
  • 所屬地區河南林州臨淇
  • 下轄地區:紅土溝、窯溝
  • 政府駐地:淇陽城村村委會
  • 電話區號:0372
  • 郵政區碼:456575
  • 地理位置:林州市臨淇鎮西部7.5公里處,東經113°49'-52',北緯35°46'-47'
  • 面積:3.55平方公里
  • 人口:2765人(截止2017.3.20)
  • 方言晉語邯新片磁漳小片林州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尖腦 玉皇廟 淇河淇陽城段
  • 機場林州通用航空機場
  • 火車站紅旗渠站
  • 車牌代碼:豫E
  • 經濟作物紅薯、大豆、芝麻、棉花
  • 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
  • 建村時間:公元24年
  • 耕地面積:1.45平方公里
  • 山地面積:1.72平方公里
  • 村莊面積:0.38平方公里
  • 村民小組:13個
  • 著名人物王昌徐海東黃克誠王鳳梧
  • 行政代碼:410581
千年古城,概況,交通,歷史沿革,名稱來歷,改名歷程,民間傳說,氣候,林州古城——郎城,抗日根據地——淇陽城,語言,特產,飲食,大燴菜,滷麵,水餃,撈麵條,麵條湯,疙瘩湯,歷史文獻,《隋書》,《清史稿》,《讀史方輿紀要》,《水經註疏》,《水經注》,《傳世藏書》,《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下》,《清人文集地理類彙編》,《二十五史補編》,《水經注全譯》,《中國文化精華全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 河南省》,《林縣誌》,《林州市建築志》,《林州文史資料 第15輯》,《河南省志 區域建置志》,《康熙林縣誌》,《乾隆林縣誌》,《順治林縣誌》,《民國重修林縣誌》,著名人物,王昌(趙漢皇帝),黃克誠(第三四四旅政委),徐海東(卓越軍事家),王鳳梧 (解放軍將領),民俗風情,一、過年,二、 打春鞭年,三、 正月十五鬧元宵,四、 填倉增福,五、 二月二龍抬頭,六、 清明上墳,七、 端午吃糖糕,八、 六月六看谷秀,九、 七月七乞巧,十、七月十五對響鞭,十一、八月十五慶月圓,十二、十月一兒祭祖先,十三、冬至吃凍疙瘩,十四、男婚女嫁,十五、廟會,工商業,存續(在營、開業、在冊),註銷,吊銷,農業,教育,幼兒教育,國小教育,旅遊,玉皇廟,抗日根據地舊址,淇河風光——淇陽城段,大尖腦,

千年古城

千年古城——淇陽城隸屬於河南省林州市臨淇鎮,始建於西漢末年(公元24年),迄今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西漢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此建城,俗稱“郎城”,東漢更始三年(公元25年),當地官員嫌王郎名聲不好,改名“淇陽城”;隋開皇三年撤銷林慮郡,南部分置淇陽縣,縣城在今淇陽城村。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設定岩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撤銷岩州,淇陽縣,臨淇縣劃入林慮縣(即林縣,現改名為林州市),隸屬魏郡。

概況

淇陽城村位於位於河南省林州市臨淇鎮西部7.5公里處,全村地勢東高西低,轄有3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3.55平方千米,2700餘人,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以紅薯、大豆、芝麻、棉花為輔。

交通

淇陽城村地處河南省林州市最南端,臨淇鎮西部7.5公里處,毗鄰淇河,距林州市區45公里,界於東經113°49'-52',北緯35°46'-47'之間。

歷史沿革

:屬冀州
夏朝時期地圖夏朝時期地圖
:屬衛國
春秋:屬衛(後屬)。
戰國:屬韓國(後屬魏國,而後又屬趙國)臨慮邑。
:屬邯鄲郡臨慮邑。
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屬并州朔方刺史部河內郡隆慮縣。
西漢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此建城,俗稱“郎城”或“郎子城”。
東漢更始三年(公元25年),當地官員嫌王郎名聲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陽)”之意,改名“淇陽城”。屬司隸校尉部內郡林慮縣。
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屬司隸校尉部內郡林慮。
三國:屬魏國司州河內郡林慮。
西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屬司州汲郡林慮。
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屬前趙汲郡林慮。
東晉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屬後趙汲郡林慮。
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屬前燕汲郡林慮。
東晉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屬前秦汲郡林慮。
東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屬後燕汲郡林慮。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屬相州魏郡林慮。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屬相州魏郡林慮縣。
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屬相州林慮郡臨淇縣。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林慮郡,屬司州林慮郡臨淇縣。
北周:復置林慮郡,屬相州林慮郡臨淇縣。
開皇三年(583年):廢林慮郡,置淇陽縣、臨淇縣。
隋朝時期地圖 淇陽縣隋朝時期地圖 淇陽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林慮縣改置岩州,淇陽縣併入林慮縣。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撤銷岩州,淇陽縣、臨淇縣劃入林慮縣,屬魏郡。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屬河北道岩州。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廢岩州為縣,屬相州林慮縣。
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屬河北西路彰德府林州。
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屬中書省彰德路林慮縣。
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屬中書省彰德路林州。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州為縣,屬河南布政司彰德府林縣。
:屬河南省彰德府林縣臨淇集。
中華民國2年(公元1913年):屬河南省河北道林縣臨淇區。
1949年8月:屬平原省安陽專區林縣臨淇區。
1952年11月:屬河南省安陽專區林縣臨淇區。
1962年:屬安陽專區林縣臨淇區。
1983年10月:屬安陽林縣臨淇區。
1986年:屬安陽林縣臨淇鄉。
1988年12月:臨淇鄉撤鄉建鎮,屬安陽林縣臨淇鎮
1994年1月24日至今: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林縣設立林州市,由河南省直轄,暫由安陽市代管。今屬安陽林州市臨淇鎮。

名稱來歷

改名歷程

郎城:西漢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此建城,俗稱“郎城”或“郎子城”。
淇陽城:東漢更始三年(公元25年),當地官員嫌王郎名聲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陽)”之意,改名“淇陽城”。
淇陽縣:隋文帝(楊堅)開皇三年(583年)廢林慮郡,林慮縣分置淇陽縣;
淇陽城: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六年(596年),林慮縣置岩州,淇陽縣併入林慮縣。
淇陽城: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撤銷岩州,淇陽縣,臨淇縣劃入林慮縣,屬魏郡。

民間傳說

淇陽城原名郎城。民間傳說,王郎(即趙漢皇帝王昌)當年追殺劉秀來到此地,見這裡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決定在此定居建城。“郎城”一名即此而生。
東漢王朝建立後,當地官員嫌王郎名聲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陽)”之意,改名“淇陽城”。而在民間,郎城的村名卻一直流傳了下來。至今已過去了1900多年,現在當地的老百姓還是這樣稱呼。

氣候

淇陽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屬暖溫帶濕潤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適中,春季溫暖,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乾燥,歷年平均氣溫12.7一13.7℃。極端最高氣溫40.8℃,極端最低氣溫-17.4℃。全年平均氣壓1001.5毫巴。全年降雨量為606.1毫米。無霜期210天左右,是個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交通方便、林茂糧豐的好地方。
淇陽城鳥瞰全貌淇陽城鳥瞰全貌

林州古城——郎城

淇陽城位於今臨淇鎮淇陽城村。民間俗稱“郎城”,西漢末年,邯鄲人王郎在此屯兵築城得名。
淇陽城(王郎城址)
王郎是西漢末年一個政客,他的老巢在邯鄲,因追捕東漢光武帝劉秀來到林州。當行至臨淇盆地時,見這裡山河壯麗土地肥沃,便樂不思返,在此駐守建城,“郎城”地名由此而始。
東漢王朝建立後,人們嫌王郎名聲不好,便取“村莊位居淇河之北”之義(古稱河北為陽),改名“淇陽城”。
歷史上的淇陽城,不僅是林州古城之一,還曾是淇陽縣城的所在地。《隋書·地理志》載:“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林慮郡,析置淇陽縣,大業二年(公元607年)省(撤銷),入林慮縣。淇水在其南。”
由此可見,淇陽縣僅存24年,但淇陽城和郎城的名稱,卻一直流傳至今。直到1970年,村西頭劵門上,仍存有磚刻“古淇陽城”四字。

抗日根據地——淇陽城

太行根據地的抗日堡壘:抗擊日偽的主戰場
1938年8月,115師344旅由旅長徐海東、政委黃克誠調率領進駐林縣淇陽城一帶。344旅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抗擊日軍侵略,組織農民抗日救國會,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旅部派民運科長王鳳梧在淇陽城發展黨員4名,建立了中共淇陽城黨支部。接著成立了淇陽城農民抗日救國會。
淇陽城(王郎城址)
林南第一個農村黨組織
1938年秋,八路軍344旅政委黃克誠率344旅挺進林南地區,進駐臨淇鎮淇陽城村,組織民眾,宣傳抗日主張,建立抗日根據地。黃部把民眾中的積極分子組織起來,加以培養,先後發展了梁玉春、梁玉琪等6名黨員,建立了林南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淇陽城黨支部,為中共在林南建立根據地奠定了組織基礎。

語言

淇陽城的主要語言為林州話,林州地處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行成了獨立的方言,林州話與安陽其他縣、河南話都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非當地人不容易聽懂。
林州話,或稱林州方言(原來的林縣即現在的林州),是一種漢語方言,屬北方語系。林州方言語音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高亢宏亮,發音清晰,渾厚直硬,變音較多,四聲分明,去聲字多多。辭彙豐富,詞尾多有後綴;句中常有語頭、鑲中和綴尾,說話常省略某些詞語 。林州話對多音節詞的首音節詞讀得沉重、響亮、節奏長,末音節詞讀得輕、低、節奏短:常因發音速度快,省略或輕放讀個別詞的聲母、韻母,聽起來好象改變了原來詞語的音節 。
林州位於河南最北部,與河北邯鄲接壤,是安陽下屬的一個縣級市。林州安陽相隔不過一個多小時車程,但其口音卻有著天壤之別,彼此用方言交流都難以領會,而且這種口音和正宗的河南方言聽起來完全沒有類似之處,於是,除了林州人自己,很少有人聽得懂這種在北方語系裡按理說應該很好理解的方言。
林州話河南話不屬於同一語系:典型的河南話屬於中原官話,而林州話則屬於晉語。 “晉語前身應該是漢代揚雄《方言》提到的“趙、魏之西北”方言。晉語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萬(86年是4600萬),其中山西約2000萬(不含運城和臨汾大部,運城話和臨汾話屬於關中系統)、內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萬,陝北有300多萬。晉語的最重要特徵是有入聲,這和北京的官話很不相同,晉語比北京話的語言特點古老很多,有學者戲稱之為“北方話中的山裡話”。林州話,放在河南話,或者放在晉語邯新片中都是非常晦澀的,甚至因此林州人受到河南人的嘲笑。
淇陽城方言特殊辭彙
1.稱謂  秀子ɕiuə【妻子】 姥姥lau【外婆】  2.食物
扁食【餃子】
拉生【花生】
玉蜀【玉米】
地瞞淨【蔓菁】
甜各黨【玉米桿】
洋柿【西紅柿】
爐八面【蒸面】
索骨朵【糖葫蘆】
3.動物
老偶lauou【牛】
黑老話xeilauxau【黑喜鵲】
撲楞蛾兒【蝴蝶】
各澡kəʦau【虱子】
雞料子ʨiliaulə【蟬】
血戶子ɕyuxuə【壁虎】
狗呵沙kouxəʂau【蜈蚣】
小沖兒ɕiautʂʰueiɯ【麻雀】
長蟲【蛇】
七珠子ʨʰitʂuə【蟋蟀】
咕咕廟兒kukumiauɯ【貓頭鷹】
4.天文、地理
老樣兒laujanɯ【太陽】
明奶奶miŋnainai【月亮】
大霍閃tauxuoʂᴀ【打閃】
圪星kəɕiŋ【下雨、小雨】
圪 蒙kəməŋ【小雨 】
5.時間詞
清鬧【早上】
前昂【上午】
傍黑兒paŋxeiɯ【傍晚】
黑來xəlai【晚上】
胡昂xuaŋ【下午】
夜個黑來【昨晚】
今兒ʨinɯ【今天】
夜個兒jikəɯ【昨天】
年個兒niænkəɯ【去年】
戶個【後天】
明個【明天】
前年兒【前年】
前個【前天】
多砸【什麼時候】
6.人體器官
下莫古ɕiaməku【下巴】
黑掐勒xəʨʰiələ【黑痣】
後腦鑠【後腦勺】
得腦【頭】
洗臉門ɕiliænməŋə【額頭】
不勒蓋兒pələkəɯ【膝蓋】
7.綜合
使荒ʂixuaŋ【累】
斯吉【飯菜變質】
捏個【湊合】
姑賴兒kuluenɯ【車胎】
谷醉kuʦuei【蹲】
不狼pulaŋ【跟頭】
憶怔jitʂəŋ【發愣】
古洞【胡同】
國覺kuoʨyə【剎車】
單故兒tankuɯ【故意】
惡囊ənaŋ【髒東西】
惡水盆əʂueipʰəŋə【污水盆】
圪氣kəʨʰi【鬧彆扭】
待見taiʨiæn【喜歡】
看中kʰᴀtʂuŋ【正好】
漲些兒tʂaŋɕiəɯ【放些】
嘿嚷xeiʐaŋ【吵鬧】
吃敬tʂʰiʨiŋ【結結實實】
戶水xuʂuei【游泳】
擦燈ʦʰitəŋə【火柴】
疙蔫了kəjanlə【枯萎了】
攆攆轉niænniæntʂuaŋɯ【陀螺】
皮拐pʰikuai【牛皮鞋】
的勒兒tələɯ【玻璃球】
圪溜kəliu【散步】
捉乎tʂuoxu【騙人】
慚各ʦʰᴀkə【譏笑,諷刺】
哈瑟xəsə【發抖】
糖蛋兒tʰaŋtanɯ【糖球】
瞎嗒嗒ɕiətᴀtᴀ【胡說】
瞧唱ʨʰiautʂʰaŋ【看戲】
芬造fəŋʦau【垃圾】
洋灰jaŋxuei【水泥】
合台兒xətaiɯ【台階】
虧港kʰueikaŋ【乾脆】
姑攣kuluan【揉成一團】
鋪地pʰuti【褥子】
糊面xumiæn【不說理】
毛四mausi【廁所】
廝跟sikəŋ【一起】
8.其他
屁打架 [什麼都不是]
谷豬、谷初、布袋兒 [口袋]
憶怔 [發愣]
還算捏個 [差強人意]
谷醉 [蹲]
待見 [喜歡]
不擋 [可能]
看中 [正好]
漲些兒 [放些]
嘿嚷 [吵鬧]
俗種 [出洋象]
整單 [現在]
割氣 [爭吵]
老樣兒 [太陽]
擦燈兒 [火柴]
茅廝 [WC]
麻糖 [油條]
約莫 [估計]
惡囊 [髒]
疙星 [小雨]
七珠兒 [蟋蟀]
吸不蔫兒 [裸體]
胡昂 [下午]
前昂 [上午]
夜個兒 [昨天]
前個 兒 [前天]
大前個兒 [大前天]
今兒 [今天]
明兒 [明天]
戶兒 [後天]
後害星 [別吵]
八甲 [淘氣/不守規矩]
電谷戀兒 [電池]
後了 [不要了]
玉熟 (玉米)
出旅坡兒(下坡)
睜漆 [漂亮]
卸勒硬 [厲害]
秀俄 [妻子]
疙輕 [撒嬌]
芝麻糊 [眼屎]
國覺 [剎車]
吸蒙 [差一點]
谷朵了 [拳頭]
戶水 [游泳]
支棱 [搖晃,歪斜,或躺在床上
藏老悶兒 [抓迷藏]
七蒙頭 [腦子不好使]
死洋 [不聰明]
金剛錘 [剪刀石頭布]
疙蔫了 [枯萎了]
挪夸不雜 [那當然了]
拉生兒 [花生]
單故兒\故兒 [故意]
跌敘 殘各 [嘲笑]
摳八 (是啊)
一朴六 (一排)
吃吃敬敬 (結結實實)
其囊 (讓開)
拾登 (亂翻東西)
暖壺 (熱水瓶)
地瞞淨 (土豆)
攆攆轉 (陀螺)
洗臉門 (額頭)
下莫古 (下巴)
黑掐勒 (黑痣)
毛亦 (頭髮)
蓋低/鋪低 (褥子/被子)
撕拉判兒 (拖鞋)
皮拐 (以前說的牛皮鞋)
的勒兒 (玻璃球)
後了呀 (不會吧)
吃耐 [故意/出洋相]
仰承額 [用報紙糊的房間頂棚]
黑老鍋 [玉米糝]
旱繩、擱秧額 [晾衣繩]
膈直(搔癢)
圪溜(散步)
捉乎人(騙人)
杌額(凳子)
響額(嗩吶班)
舀瓢(馬勺)
害心、 作亂、喝嚷(吵鬧)
悶頭兒玄(大膽)
斯溜(吸)
出履(滑)
廝跟 [一起去]
盤登 [掛閒話]
海鬧 [喊]
慚各、跌敘 [譏笑,諷刺]
就吃勒 [鹹菜]
得腦餓 [頭]
故事兒 [一本正經]
黑來 [夜晚]
白人 [白天]
是板兒 [是不是]
雜類 [乾什麼?]
耳八類 [巴掌]
不各啥 [不差什麼]
哈瑟 [發抖]
戳種 [孬]
小沖兒 [麻雀]
不落蓋 [膝蓋]
索骨朵 [棒棒糖]
波俏額 [女孩的辮子]
信桿 [電線桿]
糖蛋兒 [糖球]
瞎嗒嗒、胡嗒嗒 [胡說]
不各節 [還沒好]
咕咕廟兒 [貓頭鷹]
血戶額 [壁虎]
撲燈蛾兒 [蝴蝶]
瞧唱 [看戲]
嗨好勒 [很好,橫水方言]
芬造 [垃圾]
黑老話 [黑喜鵲]
尺本 [小燕]
嘴閣度 [布穀鳥]
灰不琅 [灰喜鵲]
狗呵沙 [蜈蚣]
電驢額 [摩托]
過道 [門樓下的通道]
洋灰 [水泥]
各澡 [虱子 ]
雞料喔 [蟬]
合台兒、各台 [台階 ]
隨泡 [氣球或動物膀胱]
月兒 (鑰匙)
皮料 (蛇)
吃耐 [髒 ]
鋪地 [褥子]
虧港 [乾脆\最後讓步]
蓋地 [被子 ]
靶跌 [摔跤 ]
糊面 [不說理]
曬蓬 [房頂平面]
老天棚 [房子的水泥現澆頂]
黑老開…… [叫……出來 ,把他從家黑老開]
樹撲冷 [樹枝]
克朗 [胸腔兩側]
後谷雲 [別動]
總馬 [馬上]
各塞蛋 [面頰]
後腦孟額 [後腦勺]
甲地 [地面]
折楞額坡兒 [陡坡]

特產

淇陽城特產有:紅薯大豆芝麻棉花等。

飲食

淇陽城特色飲食有:大燴菜滷麵水餃撈麵條、寬麵條湯、涼粉粉條、和樂剏、雞蛋面疙瘩湯、紅薯面窩窩等。

大燴菜

由於製作簡單,口味鮮美、醇厚,在淇陽城是有廣泛的民眾基礎的,除了飯店裡做的大燴菜,基本是家家都會做,每天都在吃。由於淇陽城歷史上比較窮,在吃飯上不講究,炒菜時不一盤一盤的炒,而是把各種菜依次放到鍋里一起炒熟,從而成為燴菜。隨著生活的改善,燴菜里的配菜越來越豐富,口味也越來越好吃,逐漸形成淇陽城一種地方特色飲食文化。現在配菜主要有:白菜、豆角、海帶、香菇、金針、木耳、粉條、粉皮、皮渣、豆腐、紅燒肉塊等組成,做成後油而不膩,鹹淡可口,大大增強人的食慾。在飯店裡一般配以大米主食,在上一碗雞蛋紫菜湯,讓人回味無窮。在個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為主食,在過節日是,有時會配饅頭為主食。現在淇陽城大燴菜已成為淇陽城特色菜,每每有結婚喜慶的時候,主人家都會支起大鍋,一連做好幾天大燴菜,招待親戚朋友、街坊鄰居。

滷麵

淇陽城滷麵是一種很受歡迎的主食,由於滷麵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辦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頭巷尾,還是城市鄉村,隨處可見三輪車上放著大籠屜,籠屜裡面放著做好的滷麵,下面放著加熱的火爐。中午時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隨時可以坐在馬路邊要一碗滷麵,熱情的老闆還會免費為你端上一碗麵湯,在上世紀90年代,1.5元的價錢就可以讓你吃飽喝足,然後接著去忙自己的事情。淇陽城滷麵做法獨特,做好後1天之內口感不變,被稱為中國淇陽城式快餐。淇陽城滷麵是將面與鹵(肉)湯混合,使面充分吸收鹵湯入味後上籠屜蒸製。蒸好的滷麵沒有湯汁,香而不膩,乾而不柴,百吃不厭。滷麵的配料一般是:細麵條,五花肉,黃豆芽(或豇豆蒜苔)等。滷麵的獨特做法保證了它的獨特口味:1、將肉切成粗絲狀或塊狀,用老抽,五香粉,薑片,蔥段,料酒醃15分鐘; 2、用蒸鍋燒水,將麵條上鍋,水沸後中火蒸15分鐘; 3、用另一灶開始炒菜,熱鍋倒花生油或調和油少許,放肉進鍋,炒至五花肉出油,放入黃豆芽,煸香,加老抽和鹽適量上色、入味,翻炒兩分鐘,加適當溫水,水開後繼續燒10分鐘;4、面蒸好後將面放入稍大的鍋或盆中,打散,越散越好;5、將燒好的菜連汁兒一起倒到面上,充分拌勻,讓面將菜汁兒吸乾;6、將拌好的面上蒸鍋中火再蒸5分鐘關火即可食用。

水餃

淇陽城水餃也叫扁食,代表了團圓、喜慶、關愛、牽掛,它是逢年過節等隆重節日裡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盤餡、擀麵皮、包餃子,每一步精細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對親人的關愛融入了進去。春節、端午、中秋、重陽、元旦、冬至等節日,水餃總會出現在淇陽城人每家的飯桌上。對親人的關愛和牽掛,也融入到了水餃,每每有親人遠行或歸來,都會用水餃來送別或接迎。

撈麵條

淇陽城飲食是撈麵條的天下,無論春夏秋冬,家家戶戶的正餐一定是撈麵條。麵條可選細、寬各種種類,以手擀麵為佳,水開後,將麵條下到鍋內,用筷子攪散,等鍋再次滾上來時,加以適量涼水,如此加水反覆三次,麵條煮好,即可撈麵出鍋。撈麵條好吃,還需調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撈麵需要的配菜或滷菜。在淇陽城,臊子可以是各種炒菜,並無固定配方,但是,不論葷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細,這樣炒出來的臊子,菜細汁濃,加到煮熟的撈麵條里,攪和均勻,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鮮美的撈麵條就可以品嘗了。介紹幾種淇陽城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雞蛋炒西紅柿菠菜炒雞蛋西紅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

麵條湯

淇陽城,小孩滿月那一天,會邀請親戚朋友、街坊鄰居,舉行慶賀,中午飯吃過,會給鄉親們花飯,除了大燴菜外,其中必有寬麵條湯,寬麵條有2cm寬,其中有著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後人生道路寬廣、事事順利。這么好的飯,自然也就成了淇陽城人飯桌上常見的飯了,一般會在晚飯做,只不過麵條會適當細一點,另外會加上一些青菜,用燒熱的菜油一烘鍋,再加上饅頭或火燒,就發展成了淇陽城常見的晚飯。

疙瘩湯

人生病後,一般都腸胃虛弱,不喜飲食。家裡人一般會做雞蛋麵疙瘩湯給病人喝,根據病人口感,或調以白糖,或加油鹽醬醋。雞蛋麵疙瘩湯營養豐富,易於消化,還可以滋養脾胃,完全無污染、無添加劑,很有利於病人康復。
隨著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融合,淇陽城飲食呈現多樣化發展,如出現了:米皮涼皮麵皮米線等各種街頭小吃,大飯店裡更是融合了東南西北中各式飯菜。

歷史文獻

《隋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隋朝地圖隋朝地圖
魏郡(後魏置相州,東魏改曰司州牧。後周又改曰相州,置六府。宣政初府移洛,以置總管府,未幾,府廢。)統縣十一,戶十二萬二百二十七。
安陽(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鄴,開皇初郡廢,十年復,名安陽,分置相縣,鄴還復舊。大業初廢相入焉,置魏郡有韓陵山。)鄴(東魏都。後周平齊,置相州。大象初縣隨州徙安陽,此改為靈芝縣。開皇十年又改焉。)臨漳(東魏置。)成安(後齊置。)靈泉(後周置。有龍山。)堯城(開皇十年置,名長樂,十八年改焉。)洹水(後周置。)滏陽(後周置。開皇十年置慈州,大業初州廢。)臨水(有慈石山、鼓山、滏山。)林慮(後魏置林慮郡,後齊郡廢,後又置。開皇初郡廢,又分置淇陽縣。十六年置岩州。大業初州廢,又廢淇陽入焉。有林慮<谷共>、仙人台、洹水。)臨淇(東魏置,尋廢,開皇十六年復。有淇水。)

《清史稿》

柯劭忞等 志三十七 地理九 △河南
彰德府:林繁。府西南百十里。林慮山,西二十里,太行支。其異目:西黃華、天平、玉泉,西南谼峪、棲霞,西北魯般門、倚陽,皆林慮之異名者也。濁漳自山西潞城入,緣涉界,左會清漳為漳水,東入河內。水經注所謂“逕葛公亭、磻陽城北合滄溪”者。其南,洹水自黎城伏入,復出為大河頭,逕城北,左合史家河、陵陽河,至龍頭山復伏。西南:淇水自輝入,逕石城、淇陽城,右會淅水,入湯陰。縣驛一。

《讀史方輿紀要》

卷四十九 河南四
淇陽城「《志》云:在縣南三十里。隋初置淇陽縣,屬相州。大業初,併入林慮縣。又陽城,在縣西北八十里。或曰:石趙時置縣於此。有滄溪水,經城西北隅入於漳水。又有石城,《括地誌》:在縣西南九十里。秦惠文王十一年,伐趙,拔石城,即此。

《水經註疏》

(北魏)酈道元撰
○淇水 《隋志》魏郡林慮縣下,開皇初,分置淇陽縣,不名沾陽也。
又東逕馮都壘南,(會貞按:《名勝志》引此,馮作洪,雲在林縣南七十里。此句指淇水。)世謂之淇陽城,(守敬按:《隋志》靈泉下,開皇初,分置淇陽縣,大業初廢,蓋即因此城為名。《彰德府志》,淇陽城在林縣南七十二里,俗呼郎子城。)在西北三十里。(會貞按:上言淇水逕壘南,則此當作在北,西字衍。)

《水經注》

淇水
《水經》講:淇水出河內隆慮縣西大號山。淇水又東北歷淇陽川,逕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帶澗枕淇。又東逕馮都壘南,世謂之淇陽城,在西北三十里。
隋文帝(楊堅)開皇三年(583年)杞州改稱滑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滑州易名滑縣。
同年,廢林慮郡,林慮縣分置淇陽縣
開皇六年(586年),復置內黃縣,隸相州。
開皇十年(590年),鄴縣北遷鄴城舊址,於安陽舊城東北洹水南岸重置安陽縣。
開皇十六年(596年),林慮縣置岩州。大業初廢州,臨淇縣、淇陽縣併入林慮縣。

《傳世藏書》

傳世藏書書 水經注, 大唐西域記, 海國圖志季羨林, 侯仁之, 史念海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5
第1014頁
明洪武三年,以林慮縣省入州,又降州為縣。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三十五里)。〇淇陽城(《志》雲:在縣南三十里。隋初置淇陽縣,屬相州。大業初,併入林慮縣。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隋代卷 - 第 319 頁 周振鶴, 施和金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 - 585頁
淇陽縣〔 583 — 605 〉《隋志》林慮縣下: "開皇初郡廢,又分置淇陽縣,大業初廢淇陽縣人焉。"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第 1062 頁 魏嵩山,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5
1374頁
淇陽縣降胥開皇初分林慮縣置,治所在今河南林縣南。大業初廢。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

史為樂 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第2438頁
隋開皇初置,屬相州。治所在今河南林州市南七十二里淇陽城。大業初廢。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下》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淇陽縣】古縣名。隋開皇初分林慮縣置,治今河南省林州市南。屬岩州。大業初廢。

《清人文集地理類彙編》

第 4 卷 - 第 394 頁 譚其驤,浙江人民出版社
開皇初,分置淇陽縣。在今林縣南三十里。不名沾陽也。又汲郡魏縣下:舊曰朝耿,開皇十六年置清淇縣,大業初改朝歌曰衛,廢清淇入焉。有淇水,不雲有沾水也。

《二十五史補編》

第 4 卷,第 1 部分 - 第 56 頁 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開皇初郡廢】縣^相州【又分置淇陽縣】今林縣南三十里

《水經注全譯》

第 167 頁 酈道元,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 - 726頁
又東經馮都壘南邊,一般稱為淇陽城,在淇水西北三十里處。

《中國文化精華全集》

第 15 卷 王書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2
第764頁
沙溝水又東徑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大叔於溫,殺之於隰城是也,京相瑤曰:在懷縣西南。又徑殷城西,東南 ... 淇水出河內隆慮縣西大號山,《山海經》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倆,煬波? ... 又東徑馮都壘南,世謂之淇陽城,在西北三十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 河南省》

第 6 卷,《河南省》編纂委員會 商務印書館, 1993
第177頁
隋開皇三年(公元 583 年)林慮郡廢,南部分置淇陽縣
第179頁
淇陽城[ Qyángchéng ]在林縣城關鎮南 32 公里。屬臨淇鄉。西漢末年,王浪守此。建郎子城, 俗名郎城。開皇三年(公元 583 年)置淇陽縣,大業二年(公元 606 年)廢。因在淇河之 北,故名。村落呈矩形,東西、南北主街十字相交。

《林縣誌》

林縣誌編纂委員會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第8
隋開皇三年(583)廢郡,分置淇陽縣。隋開皇十六年(596)置岩州,轄林慮縣、淇陽縣、臨淇縣。陏大業元年(605)廢州,淇陽縣,臨淇縣併入林慮縣。

《林州市建築志》

房其清 主編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第163
四、其他城址
淇陽縣城址:位於臨淇鎮淇陽城村,建於陏朝時期。

《林州文史資料 第15輯》

林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2005
46
淇陽城
臨淇鎮淇陽城村,民間俗稱“郎城"。此名緣何而來?據考證,它和兩漢末年一個叫王郎的人有關。
關於王郎其人,可參見110頁“馬刨泉”一節。他的老巢在邯鄲,因追抓劉秀而來到林州。當行至臨淇盆地時,看到當地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樂不思返,在此定居建城。“郎城”一名即此而生。
東漢工朝違立後,村民們嫌工郎名聲不好,便取“淇河位其村南(陽)”之意,改名“淇陽城”。
歷史上的淇陽城村,不僅是林州古城之一,還曾是淇陽縣城的所在地。《隋書 地理志》載:“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林慮郡,析置淇陽縣大業二年(公元607年)省(撤消),入林慮縣,淇水在其南。”由此可見,淇陽縣僅存24年,但淇陽城和郎城的名稱,卻一直流傳至今。
1970年以前,村西頭券門上,仍存有磚刻“古淇陽城”四字。

《河南省志 區域建置志》

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1994
178頁
歷史上,林縣境內先後建有淇陽城、輔岩城等,其建置沿革情況大致如下:
淇陽城:在縣南。隋初置淇陽縣,屬相州,大業初年並人林慮縣。
輔岩城:在縣東。本為安陽縣的水冶村,金興定三年(1219年)置為縣,屬相州,元朝廢除該縣建制。

《康熙林縣誌》

沿革·古蹟
淇陽城 在縣南七十二里車輻社,隋開皇三年,廢林慮郡,析林慮置淇陽縣。大業二年,廢省入林慮縣。淇水在其南,酈道元《水經注》云:廢淇陽故城。俗謂之郎子城。《地理志》雲,即淇陽也;

《乾隆林縣誌》

疆域·沿革
隋開皇三年,郡再廢,又析置淇陽縣;十六年改置岩州;大業二年州廢,復為縣,並淇陽入縣,屬魏郡;其臨淇縣亦廢入焉。
山川·古蹟
淇陽城 在縣南七十里車輻社。隋開皇三年廢林慮郡,析置淇陽縣。大業二年省入林慮縣。淇水在其南,俗呼郎子城。
山川·諸水
淇水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東北流逕淇陽故城,又東北逕石樓南,又東北逕馮都壘南入湯陰界,又東流三十餘里入淇縣界(按《水經》雲,“淇水,出河內林慮縣西大號山。”《山海》雲,“淇出沮洳山,水出山側。”疑大號、沮洳,一山異名。沮洳山在輝縣西。即衛詩所謂淇水是也)。

《順治林縣誌》

沿革·古蹟
淇陽城,在縣南七十二里車輻社。隋開皇三年廢林慮郡,析林慮,置淇陽縣。大業二年廢,省人林慮縣。淇水在其南、酈道元《水經注》云:廢淇陽故城,俗謂之郎子城,《地理志》雲即淇陽也。
山水·諸水
淇水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東北流經淇陽故城,石城西北,城在源上,帶澗枕淇。又東北經石樓南,又東北經馮都壘南,至河頭村西南二里許,淅水注之(按《水經》云:淇水出河內林慮縣西大號山。《山海經》云:淇出沮洳山,水出山側,疑大號、沮洳,一山異名。沮洳山在輝縣西,即衛詩所謂淇水是也)

《民國重修林縣誌》

地理上·山川·河流
又南有淇水:上源來自輝縣之侯兆川(《山海經》謂淇水出沮洳山,《水經注》及《淮南子·地形訓》為出大號山,沮洳、大號今皆未詳所在,《一統志》謂即今之淇山)。入境東流過石城,亦名石樓,一石面水壁立,下有門如城樓(《水經注》有石城,為淇水所經。又有石樓,為淇水支流西流水所經。皆在淇陽城東,與此不合)。又東過淇陽故城,南葦澗河自南來注焉(水出淇山中)。
地理下·古蹟
淇陽城 在縣南七十里,俗呼郎子城。《隋書·地理志》:“開皇三年廢林慮郡,析置淇陽縣。大業二年省,入林慮縣。淇水在其南。”又《水經注》:“淇水又東北西流水注之。水出東大嶺下,西流經石樓南,又東經馮都壘南,世謂之淇陽城,在西北三十里。”按《水經》魏酈道元注,其時已有淇陽城,則築城在先,置縣在後矣。
地理上·沿革(文)
隋置岩州,今境分為三縣:曰林慮,位淅水以北,即州治,今有其全境者也;曰淇陽,位淇水上游,今蓋得其東境;曰臨淇,位淅水下游,今蓋得其西境。
地理上·沿革(表)
紀年
疆域
附考
文帝
開皇三年
廢林慮郡,分置淇陽縣。
《隋書·地形志》:開皇初廢郡。《太平寰宇記》:隋開皇三年,罷郡。《通典·第三十二卷·職官》:開皇三年,罷郡,以州統縣。
煬帝
大業初
州廢,並淇陽入林慮,屬魏(鄴)郡,其臨淇縣亦廢入焉。
《隋書·地形志》:大業初州廢,又廢淇陽入焉。《讀史方輿紀要》:大業初,州罷,仍屬魏郡。
地理上·鄉鎮(村)
臨淇區(縣正南面積一千六百六十方里)
村名
距城裡數
所屬鄉社
附記
紅土溝
七一
窯 溝
七〇
淇陽城
七〇
南三七
隋淇陽縣,俗呼郎城

著名人物

王昌(趙漢皇帝)

王昌(?-公元24年):又名王郎,漢愍帝,漢興宗,趙漢愍帝。趙國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西漢末年,王郎在此建城——郎城。因在淇河之北,東漢初年,改名"淇陽城"。初以卜相為業,自稱是漢成帝之子劉子輿。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劉林率數百車騎入邯鄲城,清晨在趙王宮殿,王昌即皇帝位,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史稱這一政權為“趙漢”,以區分於玄漢赤眉。王昌任命劉林為丞相,李育為大司馬,張參為大將軍。王昌派軍占領冀州、幽州,他利用民眾依然思漢的心理,宣稱新朝建立之前反對王莽的翟義沒有死,而在擁護他,從而獲得聲望。趙國以北、遼東以西被王昌管轄。當即王昌頒布聖旨:“天下有得劉秀首級獻於朕者,賞邑10萬戶。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初,劉秀募兵壯大實力,劉植耿純率宗族賓客二千餘人歸劉秀。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派遣突擊騎兵支援劉秀,王昌開始處於劣勢。之後,王昌在河北各地連戰連敗。四月,劉秀進軍邯鄲,五月,邯鄲城破,王昌乘夜逃出邯鄲,途中被殺,至此,趙漢政權結束。

黃克誠(第三四四旅政委)

黃克誠(1902—1986),1938年8月,時任115師344旅政委,進駐林縣淇陽城,建立了最早的淇陽城中共黨支部。
黃克誠黃克誠

徐海東(卓越軍事家)

徐海東(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1938年8月,旅長徐海東率領115師344旅進駐林縣淇陽城一帶,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抗擊日軍侵略,組織農民抗日救國會,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
徐海東徐海東

王鳳梧 (解放軍將領)

王鳳梧(1901—1985)少將,1938年,115師344旅派民運科長王鳳梧在淇陽城發展黨員4名,建立了中共淇陽城黨支部。
王鳳梧王鳳梧

民俗風情

淇陽城的民俗風情與臨淇鎮其他鄉村差別不大,民間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象璀璨的明珠點綴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光彩。在傳統節日中,雖然存在一些落後和迷信的東西,但其主要作用在於豐富、調節人民的生活,加強人民民眾之間相互聯繫和交往,同時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以及對邪惡勢力的厭惡情緒。正是這種內涵美,使一些傳統節日久傳不衰。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一些與人民生活聯繫淡薄的節日逐漸被淘汰,有的節日內容不斷更新,拋棄其落後迷信的份,發展其健康有益的內容,逐漸成為人民的生產勞動之餘慶賀豐收,改善生活,遊樂嬉戲,追求光明的有益活動。

一、過年

春節。俗稱"新年"、"陰曆年",是我國漢族人民最隆盛的節日。
淇陽城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並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穫祭祀祖先、祭祀眾神並慶祝豐收。後來,由於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結夥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二、 打春鞭年

"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把希望寄托在大好春光里,希望人丁興旺,生活美好。
古時,立春這天,林州有迎春、鞭春、咬春的習俗,民間俗稱"打春兒"。《重修林縣誌》載:"立春前一日,縣官率屬具威儀鼓樂,迎春於東郊,耕籍田,鞭土牛,具五辛盤,食春餅。頒送芒神、土牛畫像,曰迎春。遠近觀者如堵。

三、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燈節。是夜,張燈結彩,猜燈謎,觀焰火,吃元宵,賞月賦詩,相沿成習。隋、唐、宋以來,盛極一時。
十五這一天的煙火也十份壯觀。煙火由民間各區以一個大村為首籌辦,十五前開"點老桿"。老桿上的各種做事,都用煙火表現。屆時,遠遠近近男女老少,觀者如集。老桿一點,兩個多小時才能完結,上元這天,民間的各種文藝活動出串演比賽,熱鬧非凡。

四、 填倉增福

淇陽城的填倉節有大小之別,市南鄉村稱正月十九日為小填倉節,二十四為大填倉節,過兩個填倉節日。市北鄉村只過二十四日的填倉節。是日,人們將年間香壇里的食物倒入糧倉,標示過年已經結束,糧食應該滿倉。諸神也該退位。並做麵條湯煮扁食,曰"金絲纏寶"以當的纏福。傍晚燃放鞭炮。此日過後,人們便開始遠行,糧食可以外出。

五、 二月二龍抬頭

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歷來對龍特別崇拜,村村建有龍王廟,祈求龍王降雨。民間有很多"龍"的傳說:龍於頭年的冬至蜇潭,來年的二月二抬頭升空,開始它行雲降雨的工作。"春雨貴似油",人們希望龍多給下幾場。敬龍活動久傳不衰。

六、 清明上墳

三月清明節這天,淇陽城流行祭祖的活動。它既有懷念先人,勉勵後代之意,也可藉此大量植樹造林。這天在墳頭植樹,讓先祖功德蔭庇後代,也有百年樹人之意。

七、 端午吃糖糕

端午,即農曆五月初五日,淇陽城稱五月單五。"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

八、 六月六看谷秀

農曆六月初六,古為"天祝節"。進入六月,天氣返潮,食物易於發酵。民間開始用大麥造曲,以作醋、醬酵母。婦女們還特別注意翻箱晾曬衣物,以除潮氣。六月初,正值穀子抽穗階段,人們盼雨心切,習慣聚集地頭觀看長勢,有"六月六,看谷秀"和"大旱不過六月六"之諺語。六月正值酷暑天氣,許多習俗都與消夏抗暑,衛生保健有關。

九、 七月七乞巧

淇陽城認為七月七日夜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時間。牛郎“河鼓二",俗稱"牽牛星",織女即"天孫"。

十、七月十五對響鞭

農曆七月十五,淇陽城說是"牲口節"。是日,有牲口的人家要做羊羔饃上供。此饃用白面做成羊羔形蒸熟,中午上供後食用,還要放鞭炮,慶賀六畜興旺。這天停止使用牲口,並於晚上做一鍋炒米湯給牲口喝。所謂"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吃頓炒米"即指此。

十一、八月十五慶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淇陽城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有興無衰。這個節日因建立在人們對自然美--"月"的審美心理基礎上,超越了時代和地域,增加了無窮的活力。

十二、十月一兒祭祖先

農曆十月初一是淇陽城一年中的第二次祭祀祖先活動。全市都有在這天上墳、掃墓的習俗。淇陽城村的人們還要往墳上壓紙,說是給祖先"換寒衣",認為先人雖已亡故,但仍和生前一樣,生活需依季節安排。

十三、冬至吃凍疙瘩

古代我國對冬至節很重視,《漢書》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要長,陽氣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恭賀一番。"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淇陽城是日家家戶戶吃扁食,有吃扁食能防凍耳朵之說。

十四、男婚女嫁

男婚女嫁,為林州民間家庭一樁大事。從傳說伏羲氏與女媧氏兄妹族外相婚,始創嫁娶,到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婚嫁時逐漸有了套禮節。

十五、廟會

淇陽城本地稱“廟會”為“趕會”,廟會上商品琳琅滿目、物美價廉,熱鬧非凡,是林州具有民俗風情的活動之一,每年的正月廿三為淇陽城村的廟會。

工商業

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村王氏種養示範園
林州市林盛建築勞務有限公司
林州市伏喜農機專業合作社
林州市大自然食品保鮮有限公司
林州市桃園散熱科技有限公司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村長海副食門市部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村玉梅副食門市部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村現軍百貨店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金生門市部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增栓新合作超市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村榮學百貨店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志衛地板磚門市部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村興河養豬場

註銷

林州亞能新能源有限公司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村百貨門市部
林州市臨淇供銷合作社淇陽城分銷店

吊銷

林州市淇陽城金屬冶煉有限公司
林州市淇陽城膠合板廠
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宏運沙廠
林州揚林塑膠製品有限公司

農業

淇陽城村地勢東高西低,耕地面積1.45平方千米,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以紅薯、大豆、芝麻、棉花為輔。
地處太行山區,緯度較高,屬於偏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這裡的小麥生長創造了黃金條件: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生長周期長,秋季10~11月播種,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長達180天左右。

教育

提高教育質量,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臨淇全鎮“兩免”學生2618人,發放資金179851.95元;“一補”學生1352人,發放資金13520元。

幼兒教育

淇陽城村陽光幼稚園

國小教育

淇陽城村中心國小

旅遊

淇陽城山地面積1.72平方千米,多為鬱鬱蔥蔥的柏樹,是炎熱夏天避暑的好去處。

玉皇廟

玉皇廟位於古淇陽城村西,毗鄰淇河,香火久遠,該村於隋開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建淇陽縣,至今即有一千四百年歷史。正殿塑有玉帝神像,內部均裝飾的金碧輝煌,建築氣勢雄偉,規模宏大。
二零一二年中秋月 玉皇廟重修碑文記
二零一二年中秋月 玉皇廟重修碑文記二零一二年中秋月 玉皇廟重修碑文記
日月轉西,水歸東,陰陽世界禮一同,雁飛南北春秋季,寒冬暑往分夏冬。
玉皇廟位於古淇陽城村西,毗鄰淇河,香火久遠,何時初建,幸有碑記與村史資料,該村於開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建淇陽縣,至今即有一千四百年歷史。據石碑記,大明弘治(一四八八年)重修,萬曆(一五七三年)年間曾重修兩次,大清光緒(一八七五年)有路維清同路聚奎重修一次,後因亂世動盪,幾經摧殘,夷為平地。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方有本村趙乃富、常水松、劉光明等人重新發起,率眾鄉民,日夜爭建,因當時財力有限規模較小。
時逢盛世,應天時順民意,於二零一一年有村善人賢士熱心公益,舍家忘己,經多方努力,踴躍捐資三十八萬餘元,積極幫工,共行善事,重修玉皇廟,再塑金身,以示後人瞻望。
初具規模,映日生輝,設計巧妙,工藝精湛,雕龍畫鳳,栩栩如生,深得民心。願神靈庇佑,風調雨順,恩澤八方,傳承中華古國文明。
為答謝各方善男信女慷慨捐資虔誠。繁衍萬世,永銘千秋,特刻碑記。
公元二零零五年 重修淇陽城玉皇廟碑記
公元二零零五年 重修淇陽城玉皇廟碑記公元二零零五年 重修淇陽城玉皇廟碑記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神不在廣,有求必應。
此廟神位甚奇靈顯,據說在解放前夕,國民黨匪軍到處行兇霸道,無惡不作,欺壓黎民百姓。有一惡徒在此廟侮辱神像,此時玉皇神威大振晴天霹雷,使惡棍命歸陰。
無數善心良民求之必應,為民排憂解難不計其數,但不知其廟創修之始,又不知重修復修多少次數,解放後國家不信神鬼將神,廟一掃而光。
一九八零年,國家準許宗教信仰自由,全國各地城鄉都是古廟重修,我村也不例外,對玉皇廟進行了群起群修,善心良民積極帶頭,集資捐款、貢糧、獻力,只用了四五年時間,玉皇廟院建成竣工,以此為序。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指“天公”,有稱“玉帝”或“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大帝”等尊稱。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級的神明之一。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卻是中國最大的神祗,是眾神之王。
玉帝神像玉帝神像
玉皇大帝不但統轄人間,而且也統轄三教和其他諸神仙,以及天神、地祗、人鬼都歸其管轄,包括日、月、星辰、風伯、雨師、司命三官大帝五顯大帝等。玉皇上帝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對於天地、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都得管,屬下有管理學務的文昌帝君,管理商務的關聖帝君,管理工務的巧聖先師,管理農務的神農先帝,管理地方的有城隍爺、土地公,管理陰間的有酆都大帝十殿閻王,而玉皇上帝為神中之神,神中至尊。
玉皇大帝是宇宙中最高無上的神靈,而所有神靈皆須聽令於玉皇大帝每年的臘月廿五,玉皇要親自陣聖下界,親自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眾生道俗的菩惡良莠來賞善罰惡。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宮。是時道教宮觀內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科儀。

抗日根據地舊址

1938年秋,八路軍344旅政委黃克誠率344旅挺進林南地區,進駐臨淇鎮淇陽城村,組織民眾,宣傳抗日主張,建立了林南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淇陽城黨支部,為中共在林南建立根據地奠定了組織基礎。

淇河風光——淇陽城段

淇河是一條古老而美麗的河流。淇河兩岸的富饒沃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淇陽城的先民曾在這裡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也演繹出一幕幕飽含深情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家國興亡,烽火硝煙的人間傳奇。
淇河水好,首在天然。淇河屬於海河流域,是衛河支流,發源於深山區的山西陵川棋子山,流經淇陽城總長為2.5公里。河谷狹窄,兩岸峰巒疊嶂,河流、地下泉源多,在水文地質上多屬奧陶系岩石溶裂隙水,造成河水清澈純淨,淇河河床上有大量的大鵝卵石和大沙,對水質的變化起著天然淨化作用,是華北地區唯一一條沒有被污染的河流。
淇河秀美的風光,引得世世代代的人們讚美她歌頌她。《詩經》中的淇河總是那么美,詩中表達的思想總是那么浪漫,展示的民風總是那么淳樸。詩經,淇河,讓人嚮往,超越時光。

大尖腦

大尖腦位於林州市臨淇鎮淇陽城村以東1.3公里處,海拔高度436米,山勢秀麗,綠樹成蔭,怪石嶙峋,構成了奇特、幽靜、秀麗的自然景觀,是一處休閒避暑養生的佳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