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室

漢室

漢室,漢為漢王朝劉邦創立漢朝;室為天下之意。則漢室解釋為漢朝天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室
  • 拼音:Hàn  shì
  • 解釋漢朝
  • 引證解釋:《出師表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引證解釋,西漢,簡介,帝系,東漢,簡介,帝系,蜀漢,簡介,帝系,帝王世系,

詞目

漢室

拼音

Hànshì

基本解釋

[Han Dynasty (206B.C—220)] 即漢朝
漢室之隆。—— 諸葛亮出師表》夏興漢室。
漢室傾頹。——《三國志·諸葛亮傳》漢室可興。

引證解釋

指 漢 朝。
《序》:“ 漢 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 漢 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三國志 魏書 董二袁劉傳》:主簿閻象進曰:"昔周自后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
唐 戴叔倫 《過賈誼舊居》詩:“謾有長書憂 漢 室,空將哀些吊 沅 湘 。”
明 劉炳 《寄許永明公冕昆季得夫先生》詩:“ 諸葛 有心扶 漢 室, 包胥 無淚哭 秦 庭。”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昔周后稷積德累功,至於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以服事殷。明公家世雖貴,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此事決不可行。

西漢

簡介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首都在長安。
楚漢之爭中取得勝利的劉邦於公元前202年登基作皇帝,建立了西漢王朝,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漢高祖劉邦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注重恢復發展生產。在國家機構上基本沿襲秦制,但也有所改變。主要是實行君國並行制,使諸侯王的勢力難以過多膨脹。在文帝、景帝、武帝治理時期,進一步削弱了地方封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設刺史來監督和控制地方政權。採用察舉、徵辟的方法選官,有利於選拔優秀人才。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注重興修水利、推行新的生產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通過改革幣制,頒布“緡錢令”,增加了國庫收入。出現了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的“文景之治”和武帝的鼎盛時期。著名的“絲綢之路”,是漢代開闢的由中國通往西亞各國的通商走廊。自西漢中葉以後,西域就歸了漢朝的版圖,這與西漢時期多次派員通使西域的活動有關。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儒家公羊學派大師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儒家思想經他的改造和闡發,成為封建皇權統治的思想基礎,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太史公”司馬遷寫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造紙術的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貢獻。西漢時期的醫學、數學、天文、曆法也都有一定的發展,而且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有了進一步加強。
官僚貴族、地主豪強兼併土地、擴展勢力的趨勢日甚一日,而宮廷之中外戚對政權的把握也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所有這些,加重了西漢後期的社會矛盾與危機。公元8年,王莽取得政權,取代漢朝而稱帝,將國號改為“新”,西漢王朝至此結束。

帝系

(1) 漢高祖 劉邦 (前206-前195)
(2) 漢惠帝 劉盈 (前194-前188)
(3) 漢高后 呂雉(呂雉未稱帝,只是執政,但已經相當於皇帝,這時當皇帝的是漢少帝劉恭和後漢少帝 劉弘) (前187-前180)
(4) 漢文帝 劉恆 (前179-前157)(竇皇后)
(5) 漢景帝 劉啟 (前156-前141)
(6) 漢武帝 劉徹 (前140-前87)
(7) 漢昭帝 劉弗陵 (前86-前74)
(8) 漢廢帝 劉賀(前74)
(9) 漢宣帝 劉詢 (前73-前49)
(10) 漢元帝 劉奭(音:shì)(前48-前33)
(11) 漢成帝 劉驁 (前32-前7)
(12) 漢哀帝 劉欣 (前6-前1)
(13) 漢平帝 劉衎 (1-5)
(14) 漢孺子 劉嬰 (6-8)
(15) 漢更始帝 劉玄 (23-25)(雖然是打敗王莽後做皇帝,但依然定都關西長安,所以也是西漢的皇帝)

東漢

簡介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許可權;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治權利完全落於章帝皇后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於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 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后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后,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後並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後,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製造這些儀器的原理還在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王朝前後歷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帝系

漢光武帝 劉秀(公元25-57年)
漢明帝 劉莊(公元58-75年)
漢章帝 劉炟(公元76-88年)
漢和帝 劉肇(公元89-105年)
漢殤帝 劉隆(公元106年)
漢安帝 劉祜(公元107-125年)
漢少帝 劉懿(公元125年)
漢順帝 劉保(公元126-144年)
漢沖帝 劉炳(公元145年)
漢質帝 劉纘(公元146年)
漢桓帝 劉志(公元147-167年)
漢靈帝 劉宏(公元168-189年)
漢少帝 劉辯(公元189年4月-公元189年9月)
漢獻帝 劉協(公元189-220年)

蜀漢

簡介

221年,劉備在四川(蜀)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史稱蜀漢。
蜀漢(221--263年)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後主劉禪,共2帝。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
東漢末年,劉備與河東關羽涿縣張飛,募兵參加鎮壓黃巾。先後任安喜尉、高唐令、徐州牧等,後為豫州牧。在官渡之戰後,為曹操所敗,逃至新野。公元208年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字孔明)輔助,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從孫權手中奪取荊州。後來接劉璋邀請入川抗拒漢中的張魯,後吞併益州。
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與曹操、孫權鼎足之勢。後關羽率軍徵發荊州北部,因呂蒙偷襲荊州南部而宣告失敗,而劉備同時也丟失荊州領土。
獻帝延康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劉備於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四月,正式在武擔南稱帝,定都四川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
蜀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率軍徵發孫權,為陸遜敗於彝陵,次年病逝。死後由次子劉禪(養子劉封為長)即位,史稱“後主”。期間諸葛亮姜維多次北伐,卻次次失敗。諸葛亮、蔣琬費褘董允死後,內廷逐漸為宦官黃皓把持,使得前方戰事不為劉禪知,最終導致鄧艾偷襲成都成功、劉禪自赴而降。後來姜維意圖藉助鐘會之力復國,但是計畫失敗,被殺。

帝系

(1)漢昭烈帝 劉備 ,在位時間:(221-223)
(2)蜀漢後主 劉禪 ,在位時間:(224-264)
註:
劉備以宗室稱帝於蜀,繼承漢統,為三國之一,史稱為蜀漢,又稱季漢。凡二主,四十三年。

帝王世系

西漢
西漢,包括王莽(公元8-23年)和更始帝(公元23-25年)
廟號諡號史稱姓名生卒及在位年月年號皇陵
大皇帝
太上皇帝劉太公
劉煓,字執嘉
?—前197
萬年
高皇帝
劉邦,字季
前256-前206-前195年6月1日
孝惠皇帝
前211-前195-前188
?-前188-前184
呂雉稱制
?-前184-前180
孝文皇帝
前203-前180-前157
孝景皇帝
前188-前157-前141
世宗
漢武帝
前157-前141-前87
建元元光 元朔 元狩元鼎 元封太初天漢 太始征和 後元
前95年-前87年-前74年
始元
平陵
元鳳
前92-前74年7月-前74年8月
前91-前74-前48
本始
地節
元康
五鳳
甘露
孝元皇帝
前75-前48-前33
統宗
孝成皇帝
前52-前33-前7
鴻嘉
永始
綏和
孝哀皇帝
前25-前7-前1
建平
太初
元將
元宗
孝平皇帝
前9-前1-5
劉嬰(王莽攝政)
5-6-8
初始
新始祖
高皇帝
前46-8-23
地皇
漢延宗
?-23-25
東漢時期其他君王
廟號諡號史稱姓名生卒及在位年月年號
漢昌宗
?-25-27
漢興宗
愍皇帝
趙漢愍帝、漢帝
-23-24
嗣興
東漢
東漢(25-220年)
廟號諡號史稱姓名表字生卒及在位年月年號皇陵
光武帝
文叔
前6-25~57
中元
28-57~75
58-75~88
建初
敬陵
元和
章和
孝和帝
79—88~105
永元
元興
孝殤帝
105-106(1)~106(8)
延平
恭宗
孝安帝
94-106~125
元初
建光
?-125(3)~125(10)
敬宗
孝順帝
115-125~144
永建
憲陵
陽嘉
永和
143—144~145
孝質帝
138-145~146
本初
威宗
孝桓帝
132—146~167
和平
永興
永壽
永康
度宗
孝靈帝
156-168-189
建寧
文陵
熹平
光和
中平
弘農懷王
176-189(4)-189(9)-190
弘農懷王墓
孝獻帝
181-189-220-234
中平
初平
孝愍帝
建安
蜀漢
蜀漢(221-263年)
廟號諡號姓名表字生卒及在位年月使用年號皇陵
劉備,世稱先主
玄德
161-221-223
章武
惠陵
仁宗
山陽思公
劉禪,世稱後主
公嗣
207-223-263 -271
延熙
孝懷帝
景耀
炎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