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朝

臨朝

臨朝,漢語辭彙。

拼音:lín cháo

釋義:1、臨御朝廷。2、特指太后攝政稱制。

古時後宮是不能上廳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權就要“臨朝”。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制”、布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之後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於是就叫“稱制”。臨朝稱制由中國西漢時的呂后所開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朝
  • 定義:皇室女性親臨朝廷處理政事
  • 特徵:后妃要掌權就要“臨朝”
  • 別稱:“稱制”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臨朝的定義,中國的臨朝,外國的臨朝,日本,朝鮮,

詞目

臨朝

拼音

lín cháo

引證解釋

1、臨御朝廷(處理政事)。
《史記·魯周公世家》:“ 成王 長,能聽政。於是 周公 乃還政於 成王 , 成王 臨朝。”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孝文帝》:“上曰:‘吾於臨朝統政施號令何如?’”
2、特指太后攝政稱制。
宋 葉適 《高公墓志銘》:“ 宣仁後 臨朝九年,尤抑遠外家,不私以官。”
陸游南唐書·李貽業傳》:“ 烈祖 晏駕,大臣欲奉 宋後臨朝…… 貽業 獨奮曰:‘此奸人所為也。大行常謂婦人預政,亂之本也。’”

臨朝的定義

古代中國在君主制時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統治者代理皇帝(即掌握國家最高權力、行使皇帝權力)稱為“臨朝”。
按傳統儒學大男子主義觀點,身為女性后妃只能待在內宮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后妃要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當然就要“臨朝”,即“當朝處理國政”之意;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制”、“”,布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後代理皇帝職責,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所以叫“稱制”,即“行使皇帝權力”之意;兩者合稱,即臨朝稱制,該詞在正史中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高后》:“惠帝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大赦天下。”
所謂的"稱制",應該不只是行使皇帝權力之意。雖然女主臨朝、親裁政事,但在發布命令的時候,並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義,用制書的形式頒行天下。 這么做的用意有兩點,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剝奪其在位的事實。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職權,而不能取代他而逕自下達命令。第二:為避免將來皇帝成年親政後,太后會以懿旨干預政務。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義發布詔書,以杜絕將來產生皇權二元化的流弊。 女主"臨朝",卻以幼帝名義"稱制"的原則,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依然遵行不替。 若是皇后代夫行政,也只是皇帝本身的特許與縱容。不管皇后的權力有多大(例如武則天),其身份也不過是皇帝的助手或秘書,不能算是取代皇帝執政,所以詔書仍算是皇帝本人意志的體現。因此,皇后即使"臨朝",也不能算是"稱制"。

中國的臨朝

【西漢】
高祖呂皇后
孝景王皇后
孝昭上官皇后
孝元王皇后
【東漢】
章德竇皇后
和熹鄧皇后
安思閻皇后
順烈梁皇后
桓思竇皇后
靈思何皇后
【東晉】
明穆庾皇后
康獻褚皇后
【北魏】
靈太后
【唐朝】
則天大聖皇后
韋皇后
【遼朝】
應天皇太后
承天皇太后
法天皇太后
【西夏】
沒藏太后
大梁太后
小梁太后
【北宋】
劉太后
曹太后
高太后
向太后
【北遼】
蕭德妃
【西遼】
感天皇后
承天太后
【南宋】
楊太后
謝太后
【元朝】
海迷失後
卜答失里後
【清朝】
慈安太后
慈禧太后
隆裕太后

外國的臨朝

日本

神功皇后
間人皇女
飯豐青皇女
鸕野贊良皇后

朝鮮

貞熹王后
文定王后
明成皇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