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消化

動物或人的消化器官把食物變成可以被機體吸收養料的過程;食物中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等大分子物質,在消化酶作用下轉變成能溶於水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亦比喻掌握和吸收知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消化
  • 外文名:digestion;digest
  • 概述:亦比喻掌握和吸收知識
  • 詳細解釋:熔化,消融
  • 醫學記載:無形的物質、能量、時間的減少
  • 消化的進化:原生動物 腔腸動物 線形動物
  • 消化管的運動:消化管平滑肌是一種興奮性較低
  • 拼音:Xiao Hua
詳細解釋,消化介紹,醫學記載,進化,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線形動物,脊椎動物,發育過程,食物消化,消化管運動,血液循環,調節,其他功能聯繫,

詳細解釋

1. 熔化,消融。
消化
《釋名·釋天》:“火,化也,消化物也。”《朱子語類》卷九四:“但言消化卻富貴貧賤之念,方能齊。”《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未刻消化煙土,至晚共化一百七十箱。” 魯迅 《野草·雪》:“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裡居人的火的溫熱。”
2. 謂動物或人的消化器官把食物變成可以被機體吸收的養料的過程。
晉 王羲之 《雜帖》:“前卻食小差,數數便得疾,政由不消化故。”《法苑珠林》卷一一四:“食不消化,恆常嘔逆。”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一:“故嘗謂檳榔之功有四……四曰:飽能使之飢,蓋食後食之,則飲食消化,不至停積。” 元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一折:“我喫的這茶飯有難消化。” 茅盾 《多角關係》十三:“閉著眼睛,讓胃裡的魚翅雞鴨之類且消化一下。”
3. 比喻對知識、事物等的理解吸收。
洪深 《民間的戲劇藝術》:“當它接受過旁的東西以後,像我們原先說的,它立刻吸收消化而變成自己的東西了。” 老舍 《柳屯的》:“我總以為人究竟不能勝過一切,誰也得有消化不了的東西。” 浩然 《艷陽天》第五八章:“焦田給他們念,他們一句一句地聽,一字一字地記,一點一滴吸收消化。”

消化介紹

消化(Digestion)是機體通過消化管的運動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塊的、分子結構複雜的食物,分解為能被吸收的、分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化學物質的過程。其中,通過機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稱為機械消化;通過消化酶的作用,把大分子變成小分子,稱為化學消化。消化有利於營養物質通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吸收,從而為機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消化過程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前者指通過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如口腔的咀嚼,胃、腸的蠕動等)把大塊食物磨碎;後者指各種消化酶將分子結構複雜的食物,水解為分子結構簡單的營養素,如將蛋白質水解胺基酸,脂肪水解為脂肪酸和甘油,多糖水解為葡萄糖等。消化可分為細胞內消化細胞外消化單細胞動物草履蟲攝入的食物在細胞內被各種水解酶分解,稱為細胞內消化。多細胞動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攝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細胞外消化。細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學組成較複雜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但即使在高等動物(如人)的體內,仍部分保留著細胞內消化,如白細胞吞噬體內異物並在細胞內把異物溶解等。
消化消化
機體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素的結構總稱消化系統。消化系統分為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和肛門等各段;消化腺則有唾液腺胃腺、小腸腺、胰腺和肝臟等。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素和排出食物殘渣。此外,消化黏膜上皮製造和釋放多種內分泌激素和肽類,與神經系統一起共同調節消化系統的活動和體內的代謝過程。

醫學記載

消,削減、減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體體積的減少,也用於描述無形的物質、能量、時間的減少。消從水字邊,原指固體的冰雪體積減小,變成液態的水。消的同音同義詞“銷”和同義詞“爍”描述的就是固體的金屬融化成液態。
消在《黃帝內經》中使用很廣泛。如形容腦髓骨髓減少——《靈樞·決氣》:“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靈樞·癰疽》:“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陽留不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形容人體消瘦——《素問·瘧論》:“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髮泄。”《素問·風論》:“其熱也則消肌肉。”《靈樞·五變》:“熱則消肌膚。”
形容有形或無形病邪消失——《靈樞·刺節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癉熱消滅,腫聚散亡。”
形容氣的耗減——《素問·舉痛論》:“悲則氣消。”《素問·陰陽別論》:“是故剛與陽,陽氣破散,陰氣乃
回到我們所說的消化的主題——《靈樞·五變》:“胃中熱則消谷。”《靈樞·大惑論》:“谷消則善飢。”《靈樞·經脈》:“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
總體來說,消表示的是量變,同一種物質的量減,也就是所謂的消到了極處,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滅。但是根據能量守恆的原理,這種量變導致了質變,“化”就應運而生了。
化的意思就是轉化,質的變化,新的物質的化生。我們常說的天地造化、腐朽為神奇、化干戈為玉帛、莊周化蝶,都是這個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塊的肉,成條的面,成顆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經過我們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這就是消的過程。大塊的豬肉消磨得再小,它還是豬肉。當它經過酶的作用重新組合,變成人體的組織的時候,這個過程就被稱作“化”了,這就是“吃豬肉長人肉”了。
有的病人食欲不振,吃不進東西;有的則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麼拉什麼,這都是不消。消且不能,更談不上化了。這一般是陽明胃腸出了問題,以實寒虛寒為多見。
還有的病人,吃不了多少,卻嘔心瀝血,日夜操勞,處在虛性亢奮狀態,比如諸葛亮、雍正皇帝、李賀之類。他們屬於能化不能消的人,只不過化的都是自身的精血,用來提前透支生命了。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有的病人倒是能吃能喝,比如糖尿病,古人稱為消渴。病人身體在逐漸消瘦,體力在下降,尿量卻在增多。再如古代著名的老將廉頗,到了老年飯量仍然很大,但是一頓飯的功夫就去了三回廁所,其特點就是能消不能化,不能把攝入的營養轉化成自身的組織和能量。還有的病人也是能吃,倒也不過多上廁所,卻不停地長肉長脂肪。這也屬於能消不能化,問題出在少陽,即三焦和膽的功能衰弱,無法把有形的物質轉化成能量。
對於水的消化,千萬別以為,喝水就能直接補充體液,如果沒有小腸泌別清濁、膀胱的氣化蒸騰,那些水要么穿腸而過,要么畜積中毒。喝得多尿得多,越喝越乾燥,或喝涼水也長肉的例子不勝枚舉。我歷來反對不分青紅皂白早晨起來先灌自己兩杯水的做法,也反對輸液。水和水不一樣,起碼應把輸的液體溫度加熱到和人體體溫相當。
消飲食的功能在於陽明胃和大腸,化食的功能在於少陽三焦和膽,化水的功能在於太陽小腸和膀胱。六腑為陽,飲食屬陰,陰陽和合,生機盎然。

進化

原生動物

在動物進化過程中,消化系統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原生動物的消化與營養方式有3種:
光合營養,如眼蟲體內有色素體,能通過光合作用獲取營養,而沒有特殊的消化器官;
②滲透性營養(腐生性營養)。通過體表滲透,直接吸收周圍環境中呈溶解狀態的物質,也沒有分化的消化器官;
③吞噬營養,大部分原生動物能直接吞食固體的食物顆粒,並在細胞內形成食物泡。食物泡與細胞內的溶酶體融合後,各種水解酶遂將食物消化。有些原生動物,如草履蟲,其細胞內具有胞口、胞咽、食物泡和胞肛細胞器

腔腸動物

腔腸動物內胚層細胞所圍成的原腸腔即其消化腔。這種消化腔有口,沒有肛門,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也由口排出。這種消化系統稱為不完全消化系統。腔腸動物兼有細胞內和細胞外消化兩種形式,如水螅,以觸手捕捉食物後,經過口送入消化腔,在消化腔內由腺細胞分泌酶(主要是蛋白質分解酶)進行細胞外消化,經消化後形成的一些食物顆粒,再由內皮肌細胞吞入,進行細胞內消化。

線形動物

線形動物的運動加強了,食物也變得複雜起來,消化系統進一步分化。其原腸腔的末端,外胚層內褶,形成後腸和肛門。使食物在消化管內可沿一個方向移動。消化管也分成一系列形態和功能不同的部分。如環節動物蚯蚓的消化管在口腔、咽、食管之後,有一膨大的嗉囊,可以暫時貯存食物;其後為厚壁的砂囊和細長的小腸,是對食物進行機械粉碎和酶解的主要場所;消化管的末端則主要貯存消化後殘渣。
由於消化管中出現了膨大的部分,這就使動物可以在短時間內攝入大量食物,不再需要連續進食,從而獲得時間去尋找新的食源。如金錢蛭的嗉囊容量很大,一次吸血可供胃和腸幾個月的消化。

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高度分化,形成了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大部分脊索動物如頭索動物的文昌魚,其消化管只包括3部分:口腔、咽和一個沒有明確界線的管狀咽後腸管。脊椎動物咽後腸管逐漸分化成一系列在解剖上和功能上可以區別的區域,即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在進化過程中口腔和咽的變化最明顯。這種變化與動物從水生進化到陸生有關。魚類和兩棲類還沒有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結構——齶,口腔和咽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爬行動物(鱷除外)和鳥類的口腔頂部出現了一對長的皺褶,形成一導致空氣從內鼻孔到咽部的通道。鱷和哺乳動物的鼻和口腔才被齶完全分開。魚類的食管很短,在進化過程中隨著咽變短和胃下降到腹部,食管變得越來越長。鳥類的食管有一個膨大的部分叫做嗉囊,其功能是暫時貯存食物和軟化食物。胃是消化管的明顯膨大部分,食物在這裡初步進行消化。圓口類以上的脊椎動物都有胃,但其大小和形態隨食物的習性而各異。鳥類的胃分為兩部分,前面的叫腺胃(前胃),分泌消化液;後面的叫肌胃或砂囊,肌胃藉助於鳥類經常吞食的砂粒來磨碎食物,幫助消化液更好地發揮作用。哺乳動物中的反芻類胃很大,常分成幾個部分而構成復胃,如牛的胃可分為4個部分(見反芻胃),復胃中生活著大量的細菌和纖毛蟲,對於纖維素的消化起著重要作用。沒有復胃的食草動物如馬、兔等,其小腸和大腸交界處出現發達的盲腸,具有復胃的功能。胃後為腸,一般可分為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直腸等部分。食草動物的腸比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的腸長得多。鳥類的腸相當短,直腸極短,不貯存糞便,是對飛行活動的適應。

發育過程

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雖因動物的種類不同而有一些差異,但其基本形態非常相似。
個體發生:胚胎發育到一定時期,扁平的胚盤便卷折成圓筒形,內胚層被捲入筒狀的胚體內,成為一個盲管,從而形成了原始的消化管。原始的消化管一般可分為3個部分:頭端部叫前腸,尾端部分叫後腸,與卵黃囊相連的中段叫中腸。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前、中、後腸又分化成各消化器官。
一般在胚胎髮育的第四周,前腸衍化為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腸三分之二的部分;中腸衍化為十二指腸的後三分之一部分以及空腸迴腸、盲腸、闌尾、升結腸和橫結腸的前三分之二;後腸衍化為橫結腸的後三分之一以及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和肛管上段。
在前腸頭端的腹面,有一個由內外胚層直接相貼而成的圓形區域,叫做口咽膜。口咽膜的外周高起,中央凹陷,叫做口凹。在胚胎髮育的第四周,因為口咽膜破裂,口凹與前腸相通,所以原始的口腔與鼻腔是相通的,一直到胚胎髮育的第八周末,由於齶的形成,口腔和鼻腔才被分隔開來。齶的形成是由兩側向中線生長癒合而成。在胚胎髮育中,如果兩側齶突未能在中線合併,便產生齶裂的畸形。
後腸末端為一膨大的部分,叫做泄殖腔。在胚胎的第七周,由間充質形成的隔將泄殖腔分為背側的直腸和腹側的尿生殖竇。直腸末端由肛膜封閉,肛膜外周突起,中央凹陷,叫做原肛。第八周時原肛破裂,腸腔與外界相通,直腸的末端部分叫做肛管。肛管下部由原肛形成,其上皮屬於外胚層。
原始消化管分化為上述各段的同時,胰、肝和牌也從原始消化管上皮中分化出來。肝和胰都是從腸的內胚層發生的,它們的原基都出現於胚胎髮育的第四周。脾是從胃背側系膜的間充質團發生的,以後完全獨立而與胃無關。
消化管 有兩處膨大——胃和降結腸,它們分別具有貯存食物和糞便的功能。人消化管總長約6~7米,其中從門齒到胃出口部約長75厘米,小腸長4~5米,結腸約1米,直腸約20~25厘米。
組織解剖消化管壁的構造,除口腔外,一般可分4層,由里向外,依次為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和外膜。黏膜經常分泌粘液,使腔面保持滑潤,可使消化管壁免受食物和消化液的化學侵蝕和機械損傷。消化管有的部位上皮下陷,形成各種消化腺,大部分消化管黏膜均形成皺褶,小腸黏膜的皺褶上還有指狀突起——絨毛。這些結構使消化管的內表面積大大增加,有利於吸收,故黏膜層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結構,黏膜下層由疏鬆結締組織組成,其中含有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叢,有些部位的黏膜下層中沒有腺體。消化管的肌層除口腔、咽部、食管上1/3以及肛門等為骨骼肌外,其餘大部分消化管的肌層均為平滑肌。

食物消化

消化管
消化腺
消化液
分泌量(升∕日)
消化酶
被消化物質
消化產物
口腔
唾液腺
唾液
1.0~1.5
唾液澱粉酶
澱粉
麥芽糖
食管
胃腺
胃液
1.5~2.5
胃蛋白酶
凝乳酶(成體無)
蛋白質
多肽
小腸
肝臟
胰腺
小腸腺
膽汁
胰液
腸液
0.8~1.0
1.0~1.5
1.0~3.0

胰澱粉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胰脂肪酶
腸肽酶
蔗糖酶
乳糖酶
麥芽糖酶
腸脂肪酶
脂肪(被乳化 | 物理變化)
澱粉
蛋白質
蛋白質
脂肪
多肽
蔗糖
乳糖
麥芽糖
脂肪
脂肪小顆粒
麥芽糖
多肽
多肽
甘油※ 、脂肪酸※
胺基酸※
葡萄糖※ 、果糖※
葡萄糖※、 半乳糖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大腸
※可被小腸吸收的成分

消化管運動

消化管平滑肌是一種興奮性較低,收縮緩慢的肌肉。它經常處於輕度收縮狀態,叫做緊張性收縮。緊張性收縮使消化管管腔內經常保持一定的壓力,並使消化管維持一定的形態和位置。消化管肌肉的各種收縮運動,也都是在緊張性收縮的基礎上發生的。此外,消化管平滑肌還有較大的伸展性,最長時可比原來的長度增加2~3倍,是消化管容納大量食物的一種適應。消化管的主要運動形式是蠕動。蠕動通常是在食物的刺激下,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地引起一種推進性的波形運動。蠕動波發生時,在食團的上方產生收縮波,食團的下方產生舒張波,一對收縮和舒張波順序推進,遂使食物在消化管中下移(圖5)。胃的一個蠕動波通常可將1~3毫升的食糜推送入十二指腸。蠕動還可研磨食物,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從而有利於酶解。
小腸還有一種重要的分節運動。這是一種以環行肌為主的節律性收縮和舒張的運動。在含有食糜的一段腸管內,環行肌在許多點同時收縮,把食糜分割成許多節段,隨後,原來收縮的部位舒張,舒張的部位收縮,如此反覆進行,使食糜不斷地分開,又不斷地混合。分節運動的推進作用很小,其意義主要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便於化學性消化,是一種混勻性運動。分節運動還使食糜與腸壁緊密接觸,有利於吸收。
消化腺的形態與結構 按其分布的位置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小型消化腺局限於消化管的管壁內,如唇腺、舌腺、食管腺、胃腺和腸腺等。這些小型消化腺根據其形態的不同,又可分為單管狀腺、分支管狀腺、復泡管狀腺、復管泡狀腺等。大型消化腺位於消化管壁之外,它包括唾液腺(腮腺舌下腺頜下腺)、胰腺和肝臟。大型消化腺外面一般均包以結締組織被膜。結締組織深入腺體實質,將腺體分隔為若干葉和小葉。腺體由分泌部和排出部組成。分泌部也叫腺泡,分泌消化酶和粘液等物質;排出部是指各級分支的導管,它們將分泌物排出到消化管腔內,導管的上皮細胞也具有分泌水和電解質的功能。
消化腺分泌 分泌物的量和成分與刺激的性質和強度有關。例如飼狗以肉粉,可引起大量粘稠的唾液分泌;而給予有害物質如酸時,則引起大量稀薄的唾液分泌。長期吃大量糖類食物,則人唾液中的澱粉酶濃度升高。幼年反芻動物以母奶為主要食物,故胃液中含有強烈凝乳作用的凝乳酶等。這些現象都反映消化腺的分泌能對刺激產生適應性變化。
消化腺的分泌活動包括:細胞從細胞外液攝取原料,然後在細胞內合成與濃縮,形成分泌顆粒在細胞內貯存,以及最後向細胞外釋放等一系列過程。它是腺細胞主動活動的結果。需要消耗能量、氧和營養物質。引起消化腺分泌的自然刺激物是食物,食物可以通過神經和體液途徑刺激或抑制腺體分泌。不同的神經和不同的傳入衝動可引起不同腺細胞發生不同程度的活動。人在一晝夜所分泌的消化液的總量約 6000~8 000毫升。各種消化腺分泌的量、酶及其作用見表。
消化管的吸收 消化管的不同部分吸收的能力和吸收速度是不同的,這主要取決該部分消化管的組織結構以及食物在該部分的成份和停留的時間。口腔和食管不吸收食物。胃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和鹽類,實際上小腸內容物進入大腸時可吸收的物質含量不多。
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人的小腸黏膜的面積約 10平方米,食物在小腸內被充分消化,達到能被吸收的狀態;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這些都是小腸吸收的有利條件。小腸不僅吸收被消化的食物,而且吸收分泌入消化管腔內的各種消化液所含的水分、無機鹽和某些有機成份。因此,人每天由小腸吸收的液體量可達7~8升之多。如果這樣大量的液體不能被重吸收,必將嚴重吸收的機制包括簡單擴散、易化擴散等被動過程,以及通過細胞膜上載體轉運的主動吸收過程。
營養素通過腸上皮細胞進入體內的途徑有兩條:
一是進入腸壁的毛細血管,直接入血液循環,如葡萄糖、胺基酸、甘油和甘油一酯、電解質和水溶性維生素等,主要是通過這條途徑吸收的;
另一條途徑是進入腸壁的毛細淋巴管,經淋巴系統再進入血液循環,如大部分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是循這條途徑間接進入血液的。

血液循環

消化系統各器官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腹主動脈的分支:腹腔動脈,腸系膜上、下動脈。腹腔動脈供給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腸、胰腺、膽囊、脾臟及大、小網膜的營養。腹腔動脈的分支與食管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的分支相吻合。腸系膜上動脈營養胰腺、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盲腸、闌尾、升結腸橫結腸、小腸系膜及橫結腸系膜。腸系膜上動脈在十二指腸與腹腔動脈相吻合;在結腸左曲與腸系膜下動脈相吻合。腸系膜下動脈營養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的上2/3部分,它與腸系膜上動脈及腹腔動脈形成吻合支。
消化器官的血流量受機體全身血液循環功能狀態、血壓和血量的影響;並與機體在不同的活動狀態下血液在各器官間重新分配有關。進食活動通過神經和體液機制,不僅增加消化管運動和消化腺分泌,同時,流經消化器官的血量也相應地增多。一般認為,流經消化器官的血量對於消化管和消化腺的功能,具有允許作用和保證作用。如果血管強烈收縮,血流量減少,消化液分泌隨之大為減少,消化管運動也隨之大為減弱。
胃賁門至直腸上部之間的消化管靜脈血匯流入腸系膜上靜脈。胰腺、腸、脾的靜脈血則匯流入脾靜脈和腸系膜下靜脈,它們不直接到下腔靜脈。腸系膜上、下靜脈匯合成門靜脈進入肝臟。門靜脈在肝內分支,形成小葉間靜脈,小葉間靜脈多次分支,最後分出短小的終末支,進入肝血竇。在肝血竇內,血液與肝細胞進行充分的物質交換後,匯入中央靜脈,中央靜脈又匯合成小葉下靜脈,進而匯合成2~3支肝靜脈,肝靜脈出肝後注入下腔靜脈。門靜脈是肝的功能血管,它匯集了來自消化管的靜脈血,其血液內含有從胃腸道吸收的豐富的營養物,輸入肝內,借肝細胞加工和貯存。門靜脈血中的有毒物質在經過肝臟處理後,變成比較無毒的或溶解度較大的物質,隨膽汁和尿液排出體外。由門靜脈供應肝的血量約占供應肝的總血量的 3/4。

調節

在消化過程中,消化系統各部分的活動是緊密聯繫、相互協調的。如消化管運動增強時,消化液的分泌也增加,使消化和吸收得以正常進行。又如食物在口腔內咀嚼時,就反射性地引起胃、小腸運動和分泌的加強,為接納和消化食物作準備。消化系統各部分的協調,是在中樞神經系統控制下,通過神經和體液兩種機制的調節實現的。
神經調節 消化系統全部結構中,除口腔、食管上段和肛門外括約肌軀體神經支配外,其他部分都受自主性神經系統中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其中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是主要的。支配消化系統的交感神經起源於脊髓的第3胸節至第3腰節,在腹腔神經節更換神經元後,節後纖維隨血管分布到消化腺和消化管。節後纖維的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這一神經遞質作用於靶細胞上的腎上腺素能α或β受體而發揮其效應。支配消化系統的副交感神經主要發自延髓迷走神經,只有遠端結腸的副交感神經是來自脊髓骶段的盆神經。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進入消化管壁後,首先與位於管壁內的神經細胞發生突觸聯繫,然後發生節後纖維支配消化管的肌肉和黏膜內的腺體。節後纖維末梢釋放乙醯膽鹼,這一神經遞質作用於靶細胞上的毒蕈鹼受體(M受體)而發揮其效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消化系統的作用是對立統一的。副交感神經興奮時,使胃腸運動增強,腺體分泌增加;而交感神經的作用則相反,它興奮時,使胃腸運動減弱,腺體分泌減少。支配消化系統的自主性神經,除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外,還存在著第三種成分。有人認為是嘌呤能神經,其節後末梢釋放嘌呤類如三磷酸腺苷;但更多的人則認為是肽能神經,其末梢釋放的神經遞質是肽類物質,如血管活性腸肽、P物質、腦啡肽、生長抑素、蛙皮樣肽、八肽膽囊收縮素、胃泌素神經降壓素等。肽能神經在消化系統的活動中可能主要起抑制性作用。此外,從食管中段起到肛門為止的絕大部分的消化管壁內,還含有內在的神經結構,叫做壁內神經叢,食物對消化管腔的機械或化學刺激,可通過壁內神經叢引起局部的消化管運動和消化腺分泌。壁內神經叢包括黏膜下層的黏膜下神經叢和位於縱行肌層和環行肌層之間的肌間神經叢。
體液調節 消化系統的活動還受到由其本身所產生的內分泌物質——胃腸激素的調節
從胃賁門到直腸的消化黏膜中,分散地存在著多種內分泌細胞。消化管內的食物成分、消化液的化學成分、神經末梢所釋放的化學遞質以及內分泌細胞周圍組織液中的其他激素,都可以刺激或抑制這些內分泌細胞的活動。不同的內分泌細胞釋放不同的肽。這些肽類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再作用於消化系統的特定部位的靶細胞,調節它們的活動。例如,在食物中蛋白質分解產物的作用下,存在於胃幽門部黏膜中的內分泌細胞(G細胞),可釋放出一種由17個胺基酸殘基組成的肽,叫做胃泌素。胃泌素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胃底和胃體部的胃腺和胃壁肌肉,引起胃液分泌增加和胃運動增強。對胃腸分泌活動來說,激素調節似較神經調節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但兩者的相互作用也不容忽視。例如,神經和激素同時作用於同一個靶細胞時有相互加強作用。又如,刺激迷走神經,特別是刺激迷走神經的背乾,引起胃泌素分泌明顯增加;切斷內臟神經,可使此反應加強,說明內臟神經具有抑制胃泌素分泌的作用。

其他功能聯繫

消化系統的活動在機體內與循環、呼吸、代謝等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消化期內,循環系統的活動相應加強,流經消化器官的血量也增多,從而有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相反,循環系統功能障礙,特別是門靜脈循環障礙,將會嚴重影響消化和吸收功能的正常進行。消化活動與其緊接著的下一過程——中間代謝也有緊密的聯繫。進食動作可反射地興奮迷走神經-胰島素系統,促使胰島素的早期釋放;在消化過程中,由食物和消化產物刺激所釋放的某些胃腸激素,也能引起胰島素分泌。胰島素是促進體內能源貯存的重要激素,胰島素的早期釋放有利於及時地促進營養物質的中間代謝,有利於有效地貯存能源,這些對機體的生命活動是有益的。精神焦慮、緊張或自主性神經系統功能紊亂,都會引起消化管運動和消化腺分泌的失調,進而產生胃腸組織的損傷。
人們習慣於在飯後吃水果,以為這樣可以幫助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前不久,一些營養學家認為,飯後吃水果,日久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為食物進入胃內需經過1-2小時消化後才能慢慢被排出,而水果極易被吸收,不需在胃中久留,它是單糖類食物,如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易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營養學家認為,飯前一小時吃水果最好。這樣,可以使人體免疫功能保持正常。
在宴會上,水果有時就當作甜點,有時是正餐後的一道清口菜,各種水果該如何食用,簡介如下:
奇異果:奇異果經去皮,並且像番茄一樣切片後,通常當成水果盤的材料,或者用來點綴沙拉和甜點。
瓜、木瓜和石榴:這幾種水果通常上桌前都會先加以冷凍,並且依其體積大小,分切成兩半或四等分。像木瓜之類內部有許多籽的水果,上桌前所有的籽應該都已清除乾淨,到時就用湯匙將果肉挖出來吃。
新鮮鳳梨:用一把利刀切去鳳梨頭尾兩端及崎嶇帶刺的外皮,再將剩下的果肉分切成圓形的薄片。這樣的鳳梨切片裝在盤中端上餐桌後,客人可用吃甜點的叉子和湯匙來吃。
西瓜:除非事先切好,去掉西瓜子,當作水果盤中的一樣水果,否則西瓜實不宜列入正式餐宴的選單。西瓜上不了正式餐宴場合,原因在於這種水果的籽太多,客人吃的時候必須不斷的吐籽,再用手將西瓜籽放到盤子裡。不過,在戶外非正式的場合上,西瓜可就非常受歡迎,因為這種場合上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自在的吐籽,不是只有小孩才可以這么做。
水果是人們喜愛的食品,它甘甜可口,營養豐富,還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水果中富含的維生素C可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感冒、壞血病等。蘋果、檸檬中含有蘋果酸、枸櫞酸等營養物質,有較好的消化作用。
但食用水果不當,也會影響健康。食用檸檬過多,會損傷黏膜而導致胃腸疾病。空腹吃杮子,杮子中含有的鞣酸與胃酸結合易凝固成塊而開成“杮石”。多吃杮子還會影響人體對鐵的吸收。杏仁中的苦杏仁甙,水解後會生成毒性很強的氫氰酸或苯甲醛,如果吃法不當,會引起急性中毒。鳳梨中的鳳梨骯酶易引起過敏反應。過量食用栗子會導致血糖下降、頭暈。有潰瘍病胃酸過多的人,不宜吃楊梅、李子等酸度大的水果。所以,食用水果,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進行選擇,並且而適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