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結腸

升結腸

升結腸(ascendingcolon),也叫上行結腸,下端接盲腸,上緣在肝下與橫結腸相連,長12~20cm;前面及兩側有腹膜遮蓋,使其固定於腹後壁及腹側壁;前方有小腸及大網膜和腹前壁;後方借疏鬆結締組織與腹後壁相連,由上向下有右腎,腰背筋膜,內側有十二指腸降部、右輸尿管,手術分離較困難。升結腸的功能是推動食物消化吸收,它的病與健康,直接影響到營養的消化與吸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升結腸
  • 外文名:ascending colon 
  • 別稱:因其位於腹部右側,又稱右半結腸
結腸炎,升結腸倒鏡技術的臨床套用,

結腸炎

結腸炎腹痛一般多為隱痛或絞痛,常位於左下腹或小腹也有其他部位。其它表現有食欲不振、腹脹、噁心、嘔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壓痛,有時能觸及痙攣的結腸。常見的全身症狀有消瘦、乏力、發熱、貧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惡化或初次發病就呈暴發性,表現嚴重腹瀉,每日10-30次,排出含血、膿,粘液的糞便,並有高熱、嘔吐、心動過速、衰竭、失水、電解質紊亂、神志昏迷甚至結腸穿孔,不及時治療可以造成死亡。
臨床表現:
(1)大量便血
(2)腸狹窄
(3)腸穿孔
(4)中毒性擴張
(5)結腸癌
(6)腹瀉
(7)腹痛
(8)便秘
(9)其他症狀:腹脹、消瘦、乏力、腸鳴、失眠、多夢、怕冷,嚴重者有可發熱,心跳加速,以及衰弱,貧血,失水,電解質平衡推敲和營養障礙等表現。

升結腸倒鏡技術的臨床套用

討論結腸鏡檢查被認為是發現結腸病變的金標準方法,全面而無遺漏的檢杳置關重要。因前視型腸鏡的視野局限,有約10%~24%的病變可能被遺漏。而升結腸由於皺襞較深,易有觀察不到的區域,在退鏡過程中,即使注意“反覆”和“左顧右盼”進行觀察,同樣會有一部分皺襞後的“死角”難以觀察到。如果說“一直線”地退鏡,完全不觀察皺襞後方的死角,那么一次結腸鏡的檢查,大概只能觀察約40%~50%的腸黏膜,易造成漏診。可見,退鏡時單純直視觀察是不全面的,倒鏡觀察可彌補直視觀察的某些不足,在直視下觀察視野不清或存在“死角”時,可行倒鏡檢查,可幫助我們發現升結腸的病變。
本組資料中,升結腸病變發現率達8.42%,其中以息肉病變(包括多發性息肉及LST)居多,且息肉病變中管狀腺瘤和絨毛管狀腺瘤占73.43%,可見升結腸病變中腺瘤檢出率較高,而管狀腺瘤和絨毛管狀腺瘤均屬於腫瘤性息肉,具有癌變的可能;同時,我們還發現升結腸病例中,重度異型增生占升結腸病例的2.26%,而重度異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可見升結腸病變中近3%為癌前病變,尤其是息肉病變中癌前病變比例更是高達6.87%。本研究中,腸倒下發現直視退鏡時難以發現的病變占倒鏡下發現病變總數的1.63%,提示如果未行倒鏡榆查將出現近2%的漏診率;且這1.63%的病例,病理報告多伴上皮非典型性,如未發現易延誤治療,可見升結腸病變檢查時倒鏡技術的重要性。
升結腸倒鏡的前提是鏡身處於很順暢狀態下,且無結袢等現象出現。單人結腸鏡法由於採用短縮法進行全程操作,使腸鏡處於自由狀態,為倒鏡提供了前提,所以其倒鏡的成功率較高,本研究中達93.31%。進行倒鏡檢查時,升結腸內的充氣量應該適中。其一,由於倒鏡的起始位置是選擇在回旨部最寬敞的底部位置,而盲腸腸腔較寬,在過度充氣時,突發性壓力增加易發生穿孔哺;其二,如果在充氣過度情況下進行倒鏡檢杳,易引起腸穿孔。帶袢進鏡進行倒鏡時,更容易造成損傷,應注意不要盲目在蠻力下進行倒鏡,遇到阻力時要寺刻停下。對於初學腸鏡者以及腸道患有重度炎症者、手術後有粘連者,倒鏡時必須謹慎操作,或不行倒鏡檢查。總體來說,只要操作得當,動作輕柔流暢,在充分充氣保持腸腔充盈的條件下進行倒鏡是比較安全的。本研究中無一例出血、穿孔等相關併發症發生。
可見,倒鏡技術結合直視退鏡觀察,對升結腸可進行全方位檢查,不但利於發現和觀察病變,而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便於一些特殊病變的治療。因此,我們認為升結腸倒鏡檢查技術可列為大腸內鏡檢查的基本操作方法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