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

舌下腺

舌下腺(sublingualgland)較小,扁長圓形,位於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導管有大、小兩種,大管1對,與下頜下腺管共同開口於舌下阜,小管約10條,開口乾舌下襞表面。人類的味覺神經和它有密切關聯,如果舌下腺(sublingualgland)受損會直接影響舌頭對味道的辨別,應該常注意保護舌下腺(sublingualgland),避免吃些對舌頭刺激很大的食物並注意保持口腔衛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舌下腺
  • 外文名:sublingual salivary gland
  • 系統:消化系統
  • 分泌物:唾液、粘液
唾液腺的分類,唾液腺的結構,舌下腺囊腫形成及臨床特點,

唾液腺的分類

人或脊椎動物口腔內分泌唾液的腺體。人或哺乳動物有三對較大的唾液腺,即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另外還有許多小的唾液腺。也叫唾腺。口腔內有大、小兩種唾液腺salivaryglands。
(一)小唾液腺
散在於各部口腔黏膜內(如唇腺、頰腺、齶腺、舌腺)。
(二)大唾液腺
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圖:唾液腺(右)),它們是位於口腔周圍的獨立的器官,但其導管開口於口腔黏膜。
1.腮腺parotidgland: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於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後部的表面,腺的後部特別肥厚,深入到下頜後窩內。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緣處發出腮腺管,在距顴弓下方約一橫指處經咬肌表面前行,繞過咬肌前緣轉向深部,穿過頰肌開口於頰部黏膜,開口處形成一個黏膜乳頭,恰和上頜第二磨牙相對。
2.頜下腺mandibulargland:略呈卵圓形,位於下頜下三角內,下頜骨體和舌骨舌肌之間。由腺的內面發出下頜下腺管,沿口底黏膜深面前行,開口於舌下肉阜。
3.舌下腺sublingualgland:最小,細長而略扁。位於口底黏膜深面。其排泄管有大小兩種小管約有5-15條,直接開口於口底黏膜;大管另一端常與下頜下腺管匯合或單獨開口於舌下肉阜。

唾液腺的結構

唾液腺為復管泡狀腺,被膜較薄,腺實質分為許多小葉,由分支的導管及末端的腺泡組成。
腺泡(alveoli)呈泡狀或管泡狀,由單層立方或錐形腺細胞組成,為腺的分泌部。腺細胞與基膜之間以及部分導管上皮與基膜之間有肌上皮細胞,細胞扁平,有突起,胞質內含有肌動蛋白微絲。肌上皮細胞的收縮有助於腺泡分泌物排出。腺泡分漿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種類型。
(1)漿液性腺泡(serousalveolus):
由漿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染色較深。基部胞質嗜鹼性較強,電鏡下可見此處有較多粗面內質網和核糖體。核圓形,位於基部。頂部胞質內有較多嗜伊紅的分泌顆粒(酶原顆粒,zymogengranule)漿液性腺泡分泌物較稀薄,含唾液澱粉酶。
(2)粘液性腺泡(mucousalveolus):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著色較淺,分泌顆粒不能顯示。細胞核扁圓形,居細胞底部。電鏡下則可見頂部胞質內有粗大的分泌顆粒(粘原顆粒,mucinogengranule)。粘液性腺泡的分泌物較粘稠,主要為粘液(糖蛋白)。
(3)混合性腺泡(mixedalveolus):由漿液性腺細胞和粘液性腺細胞共同組成。常見的形式是,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幾個漿液性腺細胞位於腺泡的底部或附於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故稱半月(demilune)。半月的分泌物可經粘液性細胞間的小管釋入腺泡腔內。
導管是反覆分支的上皮性管道,是腺的排泄部,末端與腺泡相連。唾液腺導管可分為以下幾段:
(1)閏管(intercalatedduct):直接與腺泡相連,管徑細,管壁為單層立方或單層扁平上皮。
(2)紋狀管(striatedduct):或稱分泌管(secretoryduct),與閏管相連線,管徑相,管壁為單層高柱狀上皮,核位居細胞中部,胞質嗜酸性。細胞基部可見垂直縱紋,電鏡下為質膜內褶和縱行排列的線粒體,此種結構使細胞基部表面積增大,便於細胞與組織液間進行水和電解質的轉運。紋狀管上皮細胞能主動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將k+排入管腔,並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調節唾液中的電解質含量和唾液量。
(3)小葉間導管和總導管:紋狀管匯合形成小葉間導管,行於小葉間結締組織內。小葉間導管較粗,管壁為假復層柱狀上皮。小葉間導管逐級匯合併增粗,最後形成一條或幾條總導管開口於口腔,導管近口腔開口處漸為復層扁平上皮,與口腔上皮相連續。
結構特點
1.腮腺為純漿液性腺,閏管長,紋狀管較短。分泌物含唾液澱粉酶多,粘液少。
2.下頜下腺為混合腺,漿液性腺泡多,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少。閏管短,紋狀管發達。分泌物含唾液澱粉酶較少,粘液較多。
3.舌下腺為混合腺,以粘液和混合性腺泡為主,半月較多,無閏管,紋狀管也較短。分泌物以粘液為主。

舌下腺囊腫形成及臨床特點

舌下腺囊腫根據形成機理分為外滲性和瀦留性囊腫兩類。外滲性囊腫主要是因舌下腺導管或腺泡破裂,唾液外漏而形成;瀦留性囊腫主要是因舌下腺導管慢性炎症、涎石、損傷引起導管狹窄、阻塞,唾液瀦留,導管擴張所致。前者無上皮襯裡。北醫報告97.75%舌下腺囊腫囊壁是肉芽和纖維結締組織,無典型上皮襯裡。本組病例中僅2%可見部分上皮,因此舌下腺囊腫大多數為外滲性囊腫。關於口外型(下陷型)舌下腺囊腫發生率的報告有較大的差別,趙怡芳等報告為19.8%,而陳殿廉等報告為55%。而本組病例下陷型舌下腺囊腫的發生率為32.46%。對下陷型舌下腺囊腫形成的研究,Nathan研究發現42%的患者存在舌下腺下頜舌骨肌疝,且均位於該肌前2/3稍偏下頜骨舌側,同時20%的舌下腺突入頜下區。這是下陷型舌下腺囊腫發生的解剖學基礎。口腔內壓力增大也是下陷型舌下腺囊腫發生的誘因。在本組病例有12例因口底手術如雷射、舌下腺或頜下腺導管結石摘除術、口底粘液腺囊腫摘除術而導致頜下型舌下囊腫發生或舌下型術後復發向頜下或頦下區發展。口底軟組織瘢痕有助於囊腫向頜下或頦下區突出。舌下腺囊腫的囊壁形成可能有3種情況:1)纖維囊壁來源於腺體內的結締組織或腺體的包膜;2)炎症反應性纖維結締組織增生;3)腺體導管擴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