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司馬氏

河內司馬氏為中古高門士族,晉朝皇室,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是世家大族,曹魏時期權傾朝野,代魏建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內司馬氏
  • 籍貫: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
  • 代表人物: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
家族歷史,家族名人,司馬卬,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司馬衷,司馬朗,司馬孚,司馬亮,司馬瑋,司馬倫,司馬冏,司馬乂,司馬穎,司馬顒,司馬越,司馬睿,

家族歷史

漢魏時代河內司馬氏文化特徵的形成與河內地域社會風氣的變遷具有密切關係。將司馬氏家族視為東漢中後期興起的新興文化家族,似乎比籠統地將其稱為儒學大族更為合適。河內鄉里社會對司馬氏家族崛起的作用不可忽視,司馬氏正是藉助鄉里交往、通婚網路,從河內地方進入中央政治舞台,從一個普通的地方大族,一躍而成為皇族。河內司馬氏起源於秦末殷王司馬卬八世孫,晉宣帝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漢安帝時任征西將軍,軍事才能出眾,後在獄中自殺而死。司馬鈞生司馬量,官至豫章太守。司馬量生司馬儁,官至潁川太守。司馬儁生司馬防,歷任洛陽令、京兆尹,年老後轉拜騎都尉,養志閭巷,闔門自守。司馬防有八個兒子,依次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俱知名,因每人的字中都有“達”字,故時號“八達”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見曹爽以為年屆70歲的他無力反撲,遂發動政變(高平陵事變),控制魏國的實權。

家族名人

司馬卬

司馬卬(?-公元前205年),河內孝敬里人(今河南省博愛縣孝敬村)。司馬氏項羽所封十八諸侯王之一,為殷王。乃周朝諸侯王程伯休父的嫡系後裔、司馬卬本是趙國將軍,巨鹿之戰後隨項羽入關。滅秦後,項羽分魏國地為西魏、殷兩國,封司馬卬為殷王,王河內。
漢二年(前205年)三月,漢王劉邦進兵楚地,司馬卬投降漢王劉邦,其地成為河內郡。次年四月,彭城之戰,項羽率三萬精兵大敗劉邦及五諸侯聯軍56萬人,司馬卬被楚軍所殺。

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晉宣帝 司馬懿晉宣帝 司馬懿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師

司馬師(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的長子,晉文帝司馬昭的同母兄,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
晉景帝 司馬師晉景帝 司馬師
司馬師沉著堅強,雄才大略,早年與夏侯玄何晏齊名。高平陵之變後,以功封長平鄉侯,旋加衛將軍。司馬懿死後,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次年升為大將軍。掌權後,他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使其各有職掌,朝野肅然。司馬師也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曾用計於新城之戰擊潰吳國諸葛恪的大軍。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中書令李豐等人密謀除司馬師,事情泄露,司馬師殺死參與者,迫郭太后廢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次年,親自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回師途中病死,時年四十八歲,諡號“忠武”。後被追尊為晉景王。西晉建立後,被追尊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司馬昭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晉文帝 司馬昭晉文帝 司馬昭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正元二年(255年),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年五十五,葬於崇陽陵。數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265年—290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
晉武帝 司馬炎晉武帝 司馬炎
初以父勛,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鄉公曹奐,遷中撫軍,進封新昌鄉侯,拜為撫軍大將軍、晉國世子。鹹熙二年(265年),拜為相國,襲封晉王。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朝,建都洛陽,年號泰始。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厲行節儉,推行法治, 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製品官占田蔭客制),人口增殖,整個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鹹寧五年(279年),命令杜預王濬發動“晉滅吳之戰”,實現全國統一。此後,驕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諸王,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
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時年五十五歲,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葬於峻陽陵

司馬衷

晉惠帝司馬衷(259年—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西晉王朝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晉武帝司馬炎次子,晉懷帝司馬熾異母兄,母為武元皇后楊艷
泰始三年(267年),冊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痴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楊駿輔政。後來,皇后賈南風謀害楊駿家族,掌握實際大權。八王之亂時,趙王司馬倫篡位,以為太上皇,幽禁於金墉城。由諸王輾轉挾持,淪為傀儡,受盡凌辱。光熙元年(306年),被東海王司馬越迎回洛陽。
光熙元年(307年1月8日),去世,時年四十八,諡號孝惠皇帝,葬於太陽陵

司馬朗

司馬朗(171年—217年),字伯達,河內郡溫縣人,東漢末年政治家,“司馬八達”之一。司馬朗年少時就表現得很有見識,漢末動亂之際,受父命帶領家屬逃離董卓,又遷往黎陽,成功躲避戰亂。曹操任司空後,司馬朗被闢為司空屬官,又歷任成皋令、堂陽長、元城令、丞相主簿、兗州刺史等職,所在皆有政績,深受百姓愛戴。後司馬朗與夏侯惇、臧霸等征討吳國,到達居巢。軍隊中流行瘟疫,司馬朗親自去視察,派送醫藥,因此染病,去世,享年四十七歲。
兗州刺史 司馬朗兗州刺史 司馬朗

司馬孚

司馬孚(180年-272年4月3日),字叔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曹魏至西晉初年重臣,西晉宗室,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三子,晉宣帝司馬懿之弟。
安平獻王 司馬孚安平獻王 司馬孚
曹操時代起,司馬孚就任文學掾,而後歷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高平陵之變”時,司馬孚協助司馬懿控制京師,誅殺曹爽一黨。後又督軍成功防禦吳、蜀的進攻,為司馬氏政權的穩固多有功勞。但他性格十分謹慎,自司馬懿執掌大權起,便逐漸引退,未參與司馬氏幾次廢立魏帝之事。西晉代魏後,司馬孚進拜太宰,封安平王。晉武帝司馬炎對他十分尊寵,但他並不以此為榮,至死仍以魏臣自稱。
泰始八年二月壬辰日(272年4月3日),司馬孚去世,年九十三。武帝為其舉哀三日,葬禮規格比照東漢東平獻王劉蒼,賜謚獻王。

司馬亮

司馬亮(?―291年),字子翼,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第四子,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異母弟,母伏夫人,西晉宗室、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司馬亮初封萬歲亭侯,後改封廣陽鄉侯、祈陽伯,歷任東中郎將、散騎常侍、鎮西將軍等職。西晉建立後,先封扶風王,後改封汝南王,先後擔任騎司馬、撫軍將軍、衛將軍、宗師等。鹹寧三年(277年),升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等要職,鎮守一方。不久,入朝任太尉、錄尚書事,兼任太子太傅。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病重,有意託孤於司馬亮,但在楊駿阻撓下並未成功。元康元年(291年),楊駿被殺後,司馬亮入朝任太宰,與衛瓘分掌朝政,大肆封官卻失去人心。不久,司馬瑋矯詔將司馬亮殺死。司馬瑋被晉惠帝皇后賈南風所殺後,朝廷下詔給司馬亮平反,賜諡號為文成。

司馬瑋

司馬瑋(271年―291年6月13日),字彥度,晉武帝司馬炎第五子,晉惠帝司馬衷異母弟,母審美人,西晉諸侯王、八王之亂中八王之一。司馬瑋初封始平王,後改封楚王。歷任屯騎校尉、都督荊州諸軍事、平南將軍鎮南將軍衛將軍侍中等。
元康元年(291年),汝南王司馬亮、太保衛瓘建議朝廷讓司馬瑋離開朝廷到封國去,司馬瑋對此很怨憤。衛瓘等人因長史公孫宏、舍人岐盛輕薄無德,並受司馬瑋親寵,會給朝廷帶來禍患,打算收捕岐盛。岐盛得知此事,就和公孫宏密謀,假稱司馬瑋的命令,向皇后賈南風說司馬亮、衛瓘壞話。司馬瑋於是勒令本部軍隊,偽造詔書召集軍隊準備除掉衛瓘等人,不久兵敗被處死,年僅二十一歲,諡號隱王,追贈為驃騎將軍

司馬倫

司馬倫(?—301年4月13日),字子彝,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大臣,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幼弟。母為柏夫人,“八王之亂”的參與者之一。
司馬倫初仕曹魏,封安樂亭侯。五等制建立後,封東安縣子,授諫議大夫。西晉建立後,封琅琊郡王,授宣威將軍。遷安北將軍、鎮守鄴城,改封趙王。遷征西將軍,鎮守關中。刑賞不明,激發羌族和氐族反叛。入為車騎將軍、太子太傅。
永康元年(300年),司馬倫使用離間計,使得太子司馬遹被皇后賈南風害死,又鼓動司馬遹舊部及齊王司馬冏起兵,廢黜並殺死賈南風。誅殺淮南王司馬允,自領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加九錫。逼迫晉惠帝退位,擅自稱帝,年號建始。
即位之後,司馬倫任用孫秀掌政,大肆封官,收取人心。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起兵討伐。司馬倫屢戰屢敗,宣布退位,迎接晉惠帝復位,退居金墉城。梁王司馬肜上表論罪,朝廷遣使者將其賜死。

司馬冏

司馬冏(?―302年),字景治,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大臣,晉文帝司馬昭之孫,齊獻王司馬攸次子,晉武帝司馬炎之侄,“八王之亂”參與者之一。
其父司馬攸死後,襲爵齊王,歷任散騎常侍、左軍將軍、翊軍校尉,聯合趙王司馬倫廢殺皇后賈南風,為寵臣孫秀所排擠,出鎮許昌。司馬倫篡位後,拜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首倡大義,聯絡河間王司馬顒等人討滅司馬倫,迎接晉惠帝復位,拜大司馬、輔政大臣,加九錫。權傾朝野,驕奢淫逸,大失人心。
永寧二年(302年),擁立清河王司馬覃為皇太子,自領太子太師,打算長期專政,遭到司馬顒和翊軍校尉李含上表反對,後被長沙王司馬乂擊敗和殺死。皇太弟司馬熾即位為晉懷帝後,對司馬冏予以平反,追贈侍中、大司馬、齊王,諡號武閔。

司馬乂

司馬乂(277年―304年3月20日),字士度,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異母兄弟,母為審美人,西晉宗室,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太康十年(289年),司馬乂受封為長沙王,授任員外散騎常侍。其父武帝司馬炎死後改任步兵校尉,永平元年(291年),同母兄楚王司馬瑋被賈后殺死,司馬乂被貶為常山王。永寧元年(301年),齊王司馬冏等諸侯王起兵討伐篡位的趙王司馬倫,司馬乂率軍回響,因軍功升任撫軍大將軍,復封長沙王。
永寧二年(302年),河間王司馬顒起兵討伐齊王,司馬乂在洛陽將齊王捕殺。太安二年(303年),被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張方殺害,年僅28歲。
司馬乂曾與劉暾等人預謀殺齊王,並對齊王的兩千名黨羽都夷滅了三族。因此,在司馬乂之弟豫章王司馬熾即位後,司馬乂被追謚為厲王。以其子司馬碩襲封長沙王爵位。

司馬穎

司馬穎(279年-306年),字章度,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十六子,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的異母兄弟。生母程才人,西晉宗室、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太康十年(289)受封成都王。元康九年(299年),由於結怨於賈謐,皇后賈南風下詔出為平北將軍,鎮守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齊王司馬冏傳檄討逆。太安元年(302年),齊王司馬冏專權,河間王司馬顒上表數其罪狀,司馬穎起兵回響。太安二年(303年),與司馬顒合謀攻長沙王司馬乂。永興元年(304年),司馬越囚禁司馬乂,向穎、顒聯軍投降。
司馬穎除去朝中的司馬乂後,增封二十郡,拜丞相,又立為皇太弟。這時期的成都王司馬穎達到了他的權利頂峰。八月,王浚司馬騰討伐司馬穎,司馬穎等挾晉惠帝逃離冀州而奔洛陽。此後,其舊部公師籓汲桑石勒等繼續在冀州為司馬穎而戰。十二月,太宰司馬顒下詔廢黜司馬穎的皇太弟之位將其遣回封地成都。光熙元年(306年)九月,頓丘太守馮嵩將成都王司馬穎和他的兩個兒子抓住送往鄴城。范陽王司馬虓不忍心殺害司馬穎遂將其幽禁在鄴城,十月,司馬虓暴斃,范陽王長史劉輿矯詔將司馬穎及其二子一併賜死,司馬穎死時年僅二十八歲。

司馬顒

司馬顒(?―306年),字文載,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孫,太原烈王司馬瑰之子,晉武帝司馬炎的堂兄弟,西晉宗室、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司馬顒初襲封父爵,鹹寧三年(277年),改封河間王。少年時有名聲,輕錢財厚待賢士。晉武帝讚嘆其為藩王的表率。趙王司馬倫篡位時,回響齊王司馬冏起兵,因功授任侍中太尉,加三錫之禮。
永寧二年(302年),李含假稱受帝密詔說服司馬顒討伐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任太宰大都督雍州牧。後又廢太子司馬覃,立成都王司馬穎皇太弟
永興三年(306年),東海王司馬越率義軍討伐司馬顒,司馬顒接連挫敗,義軍逐占據關中,司馬顒保守孤城。同年,司馬越以詔書徵召司馬顒入朝任司徒之職,司馬越之弟南陽王司馬模派將軍梁臣將司馬顒掐死,他的三個兒子也一同被殺。

司馬越

司馬越(?―311年),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東武城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獻王司馬泰長子(晉書記為次子,然史書未記載司馬泰長子,應為筆誤)。晉武帝司馬炎從兄弟。西晉宗室,晉惠帝晉懷帝時期權臣,八王之亂的參與者之一。
初任騎都尉,後遷散騎侍郎加侍中,歷任散騎常侍、輔國將軍、尚書右僕射等職並因參與誅殺楊駿受封五千戶侯,不久復任侍中,加奉車都尉,晉爵東海王。永康初年(公元300年)加中書令,又升任司空兼中書監。
在八王之亂後期,司馬越在先後擊敗了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諸王的勢力之後開始掌控西晉政權,並在晉惠帝死後立太弟司馬熾為皇帝,是為晉懷帝。司馬越自任太傅輔佐朝政,輔政期間不思團結官員一致對外,反大權獨攬,殺戮朝臣,弄得人人自危,各方紛紛起兵討伐,司馬越無奈之下自請出征石勒,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司馬越在項城憂懼而死,至此八王之亂終結。東晉年間追謚孝獻。以元帝之子司馬沖襲封。

司馬睿

晉元帝司馬睿(276年—323年1月3日),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東晉開國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
太熙元年(290年),襲封琅邪王,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作戰失利後,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拜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聽從王導建議,南渡建康,籠絡結交江左士族。永嘉七年(313年),拜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永嘉之亂,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建興五年(317年),在晉朝宗室與南北大族擁戴下,即位為晉王,年號建武。太興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史稱晉元帝,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永昌元年閏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王敦之亂後,鬱鬱而終,時年四十七,葬於建平陵,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