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

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北京人,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硯秋
  • 別名:程菊儂、索綽羅·承麟
  • 國籍:中國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04年1月1日
  • 逝世日期:1958年3月9日
  • 職業:著名京劇演員
  • 主要成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
    四大名旦之一
    創立程派
  • 代表作品:《程硯秋文集》《鎖麟囊》《荒山淚》
早年經歷,簡介,藝術經歷,家世,詳細記載,演出劇目,藝術特色,主要著作,程派傳人,私淑弟子,新艷秋,李世濟,王吟秋,趙榮琛,遲小秋,李文敏,張火丁,抗日助國,拳打特務,停演明志,勝利復出,活動年表,程硯秋寓所,

早年經歷

程硯秋出生在1904年12月20日,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時;幼年家道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向榮春亮習武生。一年後向名武生教師丁永利學戲,後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雲花旦,後發現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雲。程硯秋童年基本功訓練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十一歲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嶄露頭角,行內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園(原東安市場內),與趙桐珊劉鴻聲孫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園寄子》、《轅門斬子》、《硃砂痣》等戲。先祖隨多爾袞入關,多有戰功,戰死疆場。據陳叔通考證,程家祖傳牒文顯示,程的五世祖當過清朝中期的相國。父親榮壽,世襲將軍之爵,是地道的八旗子弟。母親托氏。 經梅蘭芳與其原配夫人王明華介紹,程硯秋娶果素瑛為妻。生有三子一女,長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兒程慧貞。均未入梨園行

簡介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轟動,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觀眾欣喜若狂,藝術也逐步趨於成熟。從1925年到1938年,程硯秋步入他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的成熟期,此時程硯秋已經集創作、演出、導演三者於一身,成為較具實力的藝術家。他同時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面對廣大勞動人民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滿腔義憤,編創了許多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如《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亡蜀鑒》等劇目。在反封建、反軍閥內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等不同時期引起觀眾強烈共鳴,表達了廣大民眾反對戰爭、反對壓迫、希望和平的強烈願望。這一時期後他著力於悲劇的表演,繼《青霜劍》、《竇娥冤》之後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劇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劇人物形象,他從此也以擅演悲劇著稱。當然,程硯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劇,《鎖麟囊》就是他另一類型的代表作。
程硯秋
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為他拍攝了電影藝術片《荒山淚》,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吳祖光改編),並攝下了他結合劇情創作的二百多種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請他和楊寶森合錄了《武家坡》一劇。 晚年的程硯秋致力於教學和總結舞台藝術經驗的工作。1949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1950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協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53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57年由周恩來總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程硯秋將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劇藝術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他不僅對京劇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展都產生著深遠、重大的影響。學習程派並較有成就的演員有:陳麗芳章遏雲新艷秋趙榮琛侯玉蘭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等。
程硯秋
1958年3月9日,他因心臟突發性梗塞,僅幾分鐘便失去了生命,年僅54歲。

藝術經歷

幼年家道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十一歲登台,十二歲開始營業性演出。
1917年他因嗓子倒倉,暫不演出,繼續深造。變聲後,得到詩人羅癭公的幫助,先從閻嵐秋(九陣風)、喬蕙蘭、謝昆泉、張雲卿等名家學把子、身段和演唱。他又拜梅蘭芳為師,更受王瑤卿的教導和點撥,並在羅癭公的指導下,廣泛涉獵文學作品和繪畫、書法、舞拳練劍、電影等多種藝術,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美學情趣,為日後的藝術創作做了充分的準備,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人稱“程派”。後與高慶奎余叔岩等人合作,聲譽日隆。不久自己組班,在京、滬等地演出,在觀眾中產生深刻的印象。1927年和1931年曾兩度被評選為“四大名旦”之一。
京劇之路京劇之路
他在大膽革新的前提下,於建國初期編演了他最後一出新戲《英台抗婚》,這齣戲無論從唱腔、唱詞、舞台表演及美術設計方面都對傳統京劇藝術程式做了較大的突破及創新,得到了專家和廣大觀眾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又為他拍攝了電影藝術片《荒山淚》,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吳祖光改編),並攝下了他結合劇情創作的二百多種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請他和楊寶森合錄了《武家坡》一劇。晚年的程硯秋致力於教學和總結舞台藝術經驗的工作。

家世

英和伯祖石富寧,雍正舉人,中舉後過了3年,未滿50歲就去世了。
英和另一位伯祖石永寧,字東村,乾隆元年,舉孝廉方正,著有《東村詩鈔》。
英和祖父明德,字顯庵,著有《寄閒堂詩鈔》。石永寧之長子,英和堂伯父觀保,字伯容,一字補亭,乾隆初年與堂弟即英和之父德保同年中進士。觀保歷任翰林院檢討、都察院左都御史、禮部尚書。著有《補亭詩鈔》。觀保工書法,兼歐米之長。
英和父親德保,字定圃,乾隆進士,歷任吏部左侍郎、廣東巡撫、福建巡撫、禮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卒。乾隆末年,乾隆皇帝寵幸的權奸和珅因見德保子英和聰俊。欲將女兒嫁與英和,托人與德保說親,德保不願意與權奸為伍,婉言謝絕了。和珅銜恨,多次在乾隆皇帝面前說德保的壞話。嘉慶四年,太上皇乾隆帝駕崩。真正掌握了皇帝大權的嘉慶皇帝,把早已恨之入骨飛揚跋扈的權奸和珅抄了家,並責令其自殺。嘉慶帝聽說了德保不與權奸和珅結親的事,褒揚他不屈於權貴,賜德保諡號為“文莊”。德保的堂兄觀保也沾了光,被賜諡號為“文恭”。德保著有《督運草》1卷、《樂賢堂詩鈔》3卷。
英和,字煦齋,號樹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侍讀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內務府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步軍統領、工部尚書。道光皇帝即位,任軍機大臣、戶部尚書。道光二年(1822年)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
英和“屢掌文衡,愛才好士。自其父及兩子一孫,以詞林起家,為八旗士族之冠”。主要著作有《恩福堂筆記》、《恩福堂年譜》、《恩福堂詩集》。英和工書法,格調高雅。2001年12月12日《中國文物報》公布的《一七九五年至一九四九年間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單》中被列入“精品和各時期代表作品不準出境者”。
英和子奎照,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進士,歷任禮部尚書、軍機大臣,緣事奪職,復起為左都御史,著有《龍沙記事詩》;奎耀,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進士,官至通政使,後為南河同知。奎照子錫祉,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長蘆鹽運使。
程硯秋的曾祖父,是奎照,還是奎耀,還是《長編》中所說的阿昌阿,因無文獻可證,存疑待考,其祖父是誰亦存疑待考。
程硯秋程硯秋

詳細記載

1922年,程硯秋首度赴上海演出即引起轟動,10月30日《申報》17版刊登了《觀艷雜談(附圖片)》一文: 程玉霜以簪纓世澤獻技舞台,秀外慧中其稟賦已不同於凡俗,況經畹華為之指點,顰笑舉止各如分際做工重在神色,神色之流露者眉痕。玉霜眉如遠山,極幽嫵之長,顰時偶淺展,輕施無不奇艷。
程硯秋程硯秋
1930年,程硯秋再赴上海開演,此時他風華正茂,開創程派藝術,10月04日《申報》17版《海上秋聲》一文評價說:
青衣花衫泰斗程艷秋,藝術高超,蔚成宗派,尚俠知義,國人皆稱曰賢。此次應榮記大舞台之聘,九度來申,盡演拿手好戲,以慰滬上雲霓之望。
艷秋於《碧玉簪》中自飾張玉貞,艷麗之中,具備幽、閒、貞、靜四字。洞房一場種種構想,如抽絲剝繭,波瀾迭出。其驚疑羞怯怨嗔憐愛之神態,俄頃變異。至其在姑 前之茹苦,在母前之遮掩,在夫前之含嗔,在婢前之矜重,無美不具,允稱表情聖手。
1938年,程硯秋第七次赴上海表演,此時他集編導演於一身,走向個人藝術最高峰。11月01日《申報》14版《程硯秋登台第一聲》說:
程硯秋之玉堂春,新腔百出,自成一家,西皮慢板固佳,而原板二六流水,尤多好腔。硯秋之長處,在嗓音雖走細弱,而守眼十分清晰。
同日15版的《程之藝術》一文則點出:
硯秋之成名,或謂得力於羅癭公之力捧,實則不然,硯秋之成名,其思想居首,藝術次之。當其遠征域外之時,於國外之戲組織,及劇本意識,深致研究,於是得悲劇之秘。歸國以後復致力於其劇本只整理,於是蒸蒸,獲程派盟主之地位。至其藝術,嗓音唱腔,皆就其天賦之本能,以發揮之,雖學之者眾,而能得其秘者,百不一見。玉霜之藝術 ,果真難學乎?非也,學者削足就履,未知硯秋之所長耳。

演出劇目

程硯秋的演出劇目非常豐富,傳統戲有《武家坡》、《賀後罵殿》、《三擊掌》、《玉堂春》、《汾河灣》等側重唱功的青衣戲,也有《游龍戲鳳》、《虹霓關》、《弓硯緣》等側重於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馬旦戲。他的崑曲戲《鬧學》、《遊園驚夢》、《思凡》等也極具功力。由於羅癭公金仲蓀翁偶虹等人輔佐,他編演了《紅拂傳》、《花舫緣》、《鴛鴦冢》、《青霜劍》、《春閨夢》、《荒山淚》、《文姬歸漢》、《鎖麟囊》、《女兒心》、《亡蜀鑒》、《碧玉簪》、《馬昭儀》、《玉鏡台》、《賺文娟》、《聶隱娘》、《梅妃》、《沈雲英》、《孔雀屏》、《玉獅墜》、《龍馬姻緣》、《梨花記》、《風流棒》、《勘情記》、《陳麗卿》等一批新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還改編了《竇娥冤》,編演了《英台抗婚》。

藝術特色

程派的唱腔別具一格。他嚴守音韻規律,隨著戲劇情節和人物情緒的發展變化,唱腔起伏跌宕,節奏多變,要求達到“聲、情、美、永”的高度結合。他的表演非常細緻深刻,講究舞台表現形式的完整與美感,同時注重貼近生活的真實。
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
程硯秋在藝術創作上,勇於革新創造,舞台表演唱腔講究音韻,注重四聲,並根據自己獨有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他創作的角色,典雅嫻靜,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種清峻之美,後成為“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在表演上無論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劍術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創造和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流派,全面展現在京劇藝術舞台上。 程硯秋注重借鑑兄弟姊妹藝術,融合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是眾多藝術大師中較為突出的一位。

主要著作

收在《程硯秋文集》中的《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四功五法”》、《談戲曲演唱》、《創腔經驗談》、《談竇娥冤》等文章,對指導創作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程派傳人

程硯秋大師創立的程派藝術在京劇界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現已薪火相傳至第四代。其中對傳承發展程派藝術以及京劇的弘揚推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有以下幾位:

私淑弟子

程派私淑弟子多為女演員,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新艷秋章遏雲李薔華李世濟李玉茹侯玉蘭顧正秋

新艷秋

新艷秋(1910-2008),京劇旦角,著名程派演員,祖籍北京,原名王玉華,受喜愛京劇的父親王海山影響,9歲便開始以“月明珠”的藝名學習梆子,11歲拜師錢則誠改學皮黃,15歲登台以“玉蘭芳”(有資料記載為王蘭芳)的藝名借台演戲,同時拜榮蝶仙為師。1928年,她得一代宗師楊小樓提攜合演《霸王別姬》。之後,因酷愛程硯秋的藝術遂在1930年前後改藝名新艷秋而專攻程派戲。後再拜王瑤卿、梅蘭芳為師。1949年後,新艷秋先後在江蘇省京劇團、江蘇省戲曲學校從事演出和教學。新艷秋與程硯秋本是同時代人,幾無年齡差異,因此也就看到了程派藝術從萌發到成熟的全過程,並盡畢生精力繼承和鑽研,因其受益於程硯秋的恩師王瑤卿和梅蘭芳,故對程派藝術的精髓了解得深刻而透徹,在實踐中的掌握和運用也嚴守規範。她的嗓音與程硯秋酷似,無坤伶學程之斧鑿痕跡,不但立音鬆弛,腦後音壯實,胸腔共鳴也極好。不誇張地說,她的天賦條件比之程硯秋本人並不遜色。聽她的演唱,既能體悟到程腔的寓剛於柔、幽咽婉轉,又別具清香雅麗、情意蘊蓄之風韻。
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

李世濟

李世濟(1933-2016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程派藝術私淑傳人當中的優秀代表,國家一級演員。女,祖籍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1933年5月生於江蘇蘇州,長於上海。專工京劇青衣。1950年肄業 於上海第二醫學院。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理事。她的丈夫唐在炘是著名琴師。李世濟通過舞台實踐,從劇本到唱腔都力求出新,做到精益求精,是繼承程派藝術又有所革新創造的一位藝術家。她將程腔大眾化,普及化,更能為當代觀眾所欣賞,給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稱謂。她的韻味醇厚,唱腔委婉圓潤,情真意切,動聽感人,善於細緻刻畫人物。許多觀眾包括許多青年觀眾也喜愛李世濟的演出。
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

王吟秋

(1925-2001)
男,京劇大師程硯秋的嫡傳弟子,1925年生於江蘇蘇州,12歲進北京投師求藝,從王幼卿學青衣,從諸如香學花旦,後得王瑤卿親傳,授之以《棋盤山》、《十三妹》、《蘇武牧羊》等劇。1943年加盟馬連良先生的"扶風社",唱二牌旦角,為馬配演《打魚殺家》、《桑園會》等戲,後又與譚富英先生合作演出,藝事得以長進。1945年拜程硯秋為師,因出身貧寒,且為孤兒,由程收養,至1951年始離程家。在與程硯秋朝夕相處的數年間,受程悉心點撥,深得程派藝術之真締。他演的《鎖麟囊》《荒山淚》《春閨夢》《金鎖記》《紅拂傳》《碧玉簪》等程派經典名劇,大多能保持程派的風格原貌。其弟子有遲小秋(北京)、陳靜秋(遼寧)、李佩紅(天津)、王鳳蓮孫愛珍(上海)等。
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

趙榮琛

(1916-1996)
1916年出生,安徽太湖人。少年時就讀於北京師大附中,1934年考入山東省立劇院,先學小生,後從孫怡雲、關麗卿、郭際湘、張善庭學青衣。因酷愛程派藝術,畢業後組織大風劇社在重慶演出。後以通信的方式拜在程硯秋門下,通過函授學習程派藝術,技藝大進,被譽為“重慶程硯秋”。1946年正式拜師,1949年參加東北戲曲研究院實驗劇團,1959年以北京市青年京劇為基礎組建程派劇團。他對程派唱腔的發音吐字、四聲韻律精心揣摩,能以腔傳情,對程派的表演、身段、水袖,亦能傳承其神采,常演的劇目有《荒山淚》、《青霜劍》、《春閨夢》、《鎖麟囊》等。他的嗓音清越高遠而不失沉鬱凝重,他的唱念細緻入微、凝重沉厚,他的表演端莊大方、恬靜淡雅,在保持程派藝術精華的同時,還展示了自己的創作才能。其弟子有李文敏、呂東明張曼玲、陳琪、劉秀傑張火丁等。
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

遲小秋

(1965- )
當代京劇名家,被梨園行前輩譽為“程派標準傳人”,當今京劇程派藝術的領軍人物。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1965年生於遼寧省阜新市,1977年入遼寧阜新戲校學戲,1981年開始學習程派,1983年在北京拜程硯秋大師嫡傳弟子王吟秋先生為師,宗法程派藝術。她宗法程派藝術不折不扣,又能結合自身條件使自己音質之長得以發揮,因此在演唱上既有程派濃重的寓剛於柔,幽咽委婉的特點,又有雅麗清馨、圓熟優美的明顯個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身段和水袖頗見功力,巧妙地運用身段和水袖表現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富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19歲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她演出的《鎖麟囊》是公認的程門經典之作,已拍攝成數字電影留存。曾任瀋陽京劇院副院長、遼寧省文聯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劇協副主席。她多次參加全國和國際重大藝術活動,曾率團先後赴全國各地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和讚譽,在海內外戲劇界頗有影響。
程(硯秋)派第三代傳人遲小秋程(硯秋)派第三代傳人遲小秋

李文敏

(1938- )
趙榮琛的弟子,國家一級演員(教授),卓有成就的京劇程派教師。1957年畢業於北京戲曲學校,同年拜京劇名家趙榮琛為師,從此李文敏專攻程派。曾在當時的程派劇團——北京市青年京劇團工作,從1963年開始,李文敏專事教學,先後任教於北京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院等戲曲院校。在40餘年的教學中,李文敏致力於戲曲基礎教學。在北京戲曲學校就職。
程派再傳弟子、教育家李文敏程派再傳弟子、教育家李文敏
她多次榮獲全國及市級的藝術園丁獎,並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津貼。
當紅的程派青年演員如李海燕張火丁郭偉隋曉慶曹曼劉蓓等均出自她的言傳身教。

張火丁

(1971- )
當紅程派青衣,吉林白城人。原國家京劇院演員,曾成立張火丁京劇藝術工作室。現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文聯委員,中國劇協理事,全國青聯委員,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理事。啟蒙老師王蘭香。1989年畢業於天津戲曲學校,受業於李近秋,渠天鳳,張芝蘭,孟憲嶸等老師。同年考入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受業於李文敏老師。1995年調入中國京劇院。1993年經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推薦,拜在程硯秋大師的得意弟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趙榮琛教授門下,成為關門弟子。1996年獲全國現代戲交流演出表演獎和"五個一"工程表演獎;同年又被中國京劇基金會推薦為"中國京劇之星"。1999年榮獲十七屆戲劇梅花獎。2001年獲文化部青年京劇展演榮譽獎。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優秀青年專家,傑出青年,高級專家稱號。2004年中國京劇院成立了張火丁戲劇工作室。2005年入選<中國京劇百美圖>。2007年元旦,張火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個人京劇演唱會。。
程派再傳弟子張火丁程派再傳弟子張火丁

抗日助國

拳打特務

一九四二年,程硯秋從上海黃金大戲院演畢回平,路經天津,又應天津中國大戲院之邀,演出三天。演畢,程硯秋讓班社全體人馬先回北平,自己留津數日看望老友才回到北平。那天程硯秋身著青布灰袍,頭戴一頂深棕色土耳其式氈帽,下火車後走至出站口,有兩個特務對程硯秋進行搜身,他們又將程硯秋帶到一小房內,不問青紅皂白,先就一拳打在程硯秋左耳,程硯秋厲聲斥之曰“士可殺不可辱,你們要乾什麼?”他找到一跟柱子,立在柱前,以防後面受敵,便揮拳還擊,將這兩個特務打得狼狽不堪。特務一看非程硯秋的對手,惡狠狠地對程說“以後碰見再說”,程說“好,後會有期”,便整整衣冠出站。回家後發現手上金表遺失。次日左耳疼痛,後請耳鼻喉科專家徐蔭詳大夫治療方愈。此事梨園界立刻傳開,侯喜瑞聽了,高興地說“還是我們四弟有種,好樣的,替我們出了口惡氣!”。
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北平敵偽憲特突然搜查程宅,並將程硯秋帶走。當晚程夫人即電話告知李錫之(李錫之協助程硯秋管理一切事物,他是程硯秋三、四十年代最親密之友人,當時李錫之任偽實業總署總務局長),李錫之託部下庶務科長朱澤良(朱啟今之子),朱又轉託日本憲兵隊囑託吳泰勛(東北軍將領吳俊升之子),再托日寇充信的楊躍東向日本憲兵隊長三浦保釋,才得以免受牢獄之災。此後不久,程硯秋便謝絕舞台,銜恨歸隱西山,棄伶為農,置身於青龍橋畔。

停演明志

程硯秋步入舞台藝術巔峰之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上了中國的領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接著日本侵略者逐步向華北侵蝕,此時國民黨政府卻採取不抵抗政策。面對國土淪陷,程硯秋滿腔義憤,即借《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創作出京劇新戲《亡蜀鑒》,以表達絕不賣國求榮,寧死不做亡國奴的思想。此劇一經公演即獲得巨大成功,引起觀眾強烈共鳴。
北平淪陷期間,日本人為了籠絡人心,常常拉攏脅迫一些有影響的社會名流、學者、藝術家出來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日本人多次邀請程硯秋參加親日活動,每一次面對這樣的邀請,程硯秋都堅決拒絕。一次,日本人指使梨園公會邀請程硯秋為日本捐獻飛機進行“義演”,程硯秋義憤填膺,他說:“叫我們中國人演戲,得來的錢他們拿去買飛機炸彈,再來殺害我們中國同胞,決不能做這種助敵為虐、屠殺自己同胞、沒有人性的罪惡勾當。”程硯秋堅決辭演。惱羞成怒的日本人撕去偽善的面紗,開始對程硯秋處處刁難,不準電台播放程硯秋的唱片,日偽特務尋機對程硯秋進行報復。程硯秋寧死不從,最終他下定決心以“停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停演”就意味著程硯秋要捨棄眷戀的舞台,捨棄優裕的生活,捨棄豐厚的票房收入,但是這些都沒有動搖程硯秋堅決不為侵略者服務的決心。“停演”後的程硯秋離開了喧囂的市區,來到了北京西山的青龍橋,開始了務農生活。他住的是土屋茅舍,吃的是粗茶淡飯。每天和農民一道下地種田。在北京市檔案館珍藏著程硯秋“停演”後在青龍橋務農的照片,在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程硯秋一手牽毛驢,一手拿農具。此時的程硯秋雖然身處艱苦的環境中,但是避開了日偽特務的威逼,他的臉上流露出平和溫暖的笑容。
程硯秋停演在北京西山青龍橋務農程硯秋停演在北京西山青龍橋務農

勝利復出

程硯秋歸隱兩年,1945年抗日戰爭終於勝利,他滿懷勝利的喜悅在北平廣播電台做廣播演說,憤怒控訴日寇在華的種種罪行,因此,我寧死不從,他們只好在電台上不準播放我的唱片。。。。。。”程硯秋講的慷慨激昂,聽者痛快。
程硯秋又重登舞台,首先應遼、吉、黑復員協進會北平分會資助東北義民還鄉義演,又為賑濟廣西水災義演,後做營業演出。一九四六年秋末,應上海天蟾舞台之邀,赴滬公演,與譚富英、葉盛蘭合作,盛極一時,大飽滬上程迷耳福。宋慶齡先生那時曾派中福會基金幹事江兆菊拜訪程硯秋,請他為該會募集基金,程硯秋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爽快地答應了。因此,宋慶齡先生在上海住宅中接見了程硯秋。他又在上海,與田漢、黃佐臨成為朋友。不久,程硯秋又目睹國民黨之黑暗腐敗,感到非常失望,乃再度歸隱北平青龍橋,力田自譴。

活動年表

1918年4月30日,農曆戊午年三月二十日:程艷秋商量出師
1921年,農曆辛酉年:時慧寶與程艷秋合作演出
1922年1月28日,農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程艷秋組和聲社
1922年3月12日,農曆壬戌年二月十四日:程艷秋首演《龍馬姻緣》
程硯秋程硯秋
1922年7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天津演出
1922年7月2日,農曆壬戌年閏五月初八日:程艷秋首演《梨花計》
1922年7月8日,農曆壬戌年閏五月十四日:程艷秋首演全本《蘆花河
1922年10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1922年11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杭州演出
1923年,農曆癸亥年:天津李士偉家堂會
1923年2月25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三天
1923年3月10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艷秋首演《紅拂傳
1923年4月26日,農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艷秋結婚
1923年5月12日,農曆癸亥年三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花舫緣
1923年6月9日,農曆癸亥年四月廿五日:程艷秋首演《花筵賺》
1923年7月14日,農曆癸亥年六月初一日:程艷秋首演《鴛鴦冢
1923年8月18日,農曆癸亥年七月初六日:程艷秋首演《風流棒》
1923年9月18日,農曆癸亥年八月初八日:程艷秋二次赴上海演出
1924年2月19日,農曆甲子年正月十五日:程艷秋首演《孔雀屏》
1924年3月,農曆甲子年:和聲社赴東北演出
1924年4月5日,農曆甲子年三月初二日:程艷秋首演《賺文娟
1924年4月13日,農曆甲子年三月初十日:程艷秋首演《金鎖記》
1924年5月3日,農曆甲子年三月三十日:程艷秋首演《玉獅墜》
京劇大師京劇大師
1924年6月28日,農曆甲子年五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青霜劍》
1924年8月8日,農曆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艷秋組鳴盛社
1924年8月20日,農曆甲子年七月二十日:鳴盛社在三慶園打泡
1924年12月14日,農曆甲子年十一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碧玉簪》
1925年3月,農曆乙丑年:程艷秋二次赴天津演出
1925年3月,農曆乙丑年:鳴盛社赴東北演出
1925年3月3日,農曆乙丑年二月初九日:鳴盛社為張作霖五十壽誕演堂會戲
1925年4月18日,農曆乙丑年三月廿六日:程艷秋首演《聶隱娘》
1925年4月29日,農曆乙丑年四月初七日:張宗昌為母祝壽堂會
1925年5月,農曆乙丑年:程艷秋三次赴上海演出
1925年7月,農曆乙丑年:中國紅十字會天津分會舉辦救濟陝甘兩省難民義務戲
1925年8月20日,農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鳴盛社改為鳴和社
1925年12月12日,農曆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文姬歸漢》
1926年1月29日,農曆乙丑年十二月十六日:程艷秋首演頭二本《福壽鏡》
程硯秋一家合影程硯秋一家合影
1926年1月30日,農曆乙丑年十二月十七日:程艷秋首演三四本《福壽鏡》
1926年5月29日,農曆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沈雲英》
1926年9月,農曆丙寅年:程艷秋四次赴上海演出
1927年1月15日,農曆丙寅年十二月十二日:程艷秋首演《斟情記》
1927年4月30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艷秋首演《朱痕記
1927年7月23日,農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順天時報》舉辦的“五大名伶新劇奪魁”結果揭曉
1928年1月13日,農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1928年9月20日,農曆戊辰年八月初七日:程艷秋首演《梅妃》
1928年12月3日,農曆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艷秋首次赴武漢演出
1928年12月14日,農曆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艷秋為鄂北工賑會義演
1929年2月21日,農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艷秋二次赴武漢演出
1929年3月23日,農曆己巳年二月十二日:程艷秋二次赴武漢演出結束北返
1929年4月,農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戲山西賑災會募款義演
1930年3月,農曆庚午年:程艷秋首次重組鳴和社
1930年3月31日,農曆庚午年三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31日華樂園演出
1930年4月,農曆庚午年:鳴和社赴東北演出
1930年4月22日,農曆庚午年三月廿四日:鳴和社特約王少樓同台
1930年5月19日,農曆庚午年四月廿一日:程艷秋首演全本《柳迎春》
1930年9月25日,農曆庚午年八月初四日:程艷秋五次赴上海演出
1930年11月8日,農曆庚午年九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陳麗卿》
1930年11月13日,農曆庚午年九月廿三日:鳴和社首次赴南京演出
1931年,農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1931年1月26日,農曆庚午年十二月初八日:程艷秋首演《荒山淚》
1931年6月9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1931年6月10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1931年6月11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1931年8月,農曆辛未年:程艷秋首演《春閨夢》
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
1932年1月1日,農曆辛未年十一月廿四日:程艷秋改名並收荀令香為徒
1932年1月13日,農曆辛未年十二月初六日:程硯秋離北平赴法國考察戲劇
1932年1月28日,農曆辛未年十二月廿一日:程硯秋一行抵達法國巴黎
1933年5月,農曆癸酉年:程硯秋二次重組鳴和社
1933年10月,農曆癸酉年:鳴和社二次赴南京演出
1934年10月26日,農曆甲戌年九月十九日:陳麗芳拜程硯秋為師
1935年,農曆乙亥年:鳴和社赴長沙、開封演出,並與豫劇皇后陳素真先生相識
1935年4月3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
1935年4月11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1935年4月12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1935年4月13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1935年4月22日,農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最後一天
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
1935年10月28日,農曆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硯秋首演《亡蜀鑒》
1936年,農曆丙子年:譚富英勝利公司灌制九張唱片
1936年4月,農曆丙子年:鳴和社首次入川演出
1936年9月,農曆丙子年:勝利公司1936年蒞平灌片歡宴會舉行
1937年2月4日,農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吳泰勛為其母五旬壽誕舉辦堂會戲
1937年3月,農曆丁丑年:程硯秋六次赴上海演出
1937年4月9日,農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硯秋在上海首演《費宮人》
1937年4月21日,農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組秋聲社
1937年6月4日,農曆丁丑年四月廿六日:程硯秋在北京首演《費宮人》
1937年12月31日,農曆丁丑年十一月廿九日: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成立
1938年,農曆戊寅年:徐潤生拜程硯秋為師
1938年2月16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1938年2月27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楊小樓送聖儀式
1938年9月14日,農曆戊寅年閏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濟黃河水災義務戲
1938年10月,農曆戊寅年:程硯秋七次赴上海演出
1939年,農曆己卯年:遲世恭加入秋聲社
1939年,農曆己卯年:袁世海加入秋聲社
1939年,農曆己卯年:劉連榮加入秋聲社
1939年3月,農曆己卯年:於世文加入秋聲社
1939年5月,農曆己卯年:林秋雯加入秋聲社
1939年10月,農曆己卯年:魏蓮芳加入秋聲社
1939年10月8日,農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劉迎秋拜程硯秋為師
1939年11月,農曆己卯年:趙炳嘯拜金少山為師
1940年1月22日,農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
1940年2月,農曆庚辰年:陳少霖加入秋聲社
1940年4月29日,農曆庚辰年三月廿二日:程硯秋在上海首演《鎖麟囊》
1940年8月16日,農曆庚辰年七月十三日:程硯秋在北京首演《鎖麟囊》
1941年,農曆辛巳年:敵偽警憲以刺刀鏹水毀壞秋聲社戲箱
1941年9月,農曆辛巳年: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1年10月1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一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1941年10月2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二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1941年10月3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三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
1941年10月4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四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菊壇經典菊壇經典
1941年10月5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五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天
1941年10月6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六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六天
1941年10月7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七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七天
1941年10月8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八天
1941年10月9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九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九天
1941年10月10日,農曆辛巳年八月二十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天
1941年10月11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一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
1941年10月12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二天
1941年10月14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四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
1941年10月15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五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1941年10月16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六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1941年10月18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八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
1941年10月19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九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1941年10月26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初七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六天
1941年10月27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初八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七天
1941年10月29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初十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九天
1941年10月31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十二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一天
1941年11月2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十四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三天
1941年11月4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十六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五天
1941年11月7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十九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八天
1941年11月9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廿一日:程硯秋首演《女兒心》
1941年11月10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廿二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一天
1941年11月13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廿五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四天
1942年10月,農曆壬午年:程硯秋擊退敵偽特務
1943年5月21日,農曆癸未年四月十八日:余叔岩迎三
1943年6月1日,農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時:余叔岩喪禮舉行
1945年,農曆乙酉年:程硯秋認李世濟為干女
1945年8月15日,農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程硯秋宣布結束“三閉主義”
1945年11月2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八日:程硯秋收王吟秋為徒
1946年,農曆丙戌年,秋:秋聲社抗戰勝利後赴滬演出
紀念程硯秋大師紀念程硯秋大師
1946年,農曆丙戌年,春:程硯秋收趙榮琛為徒
1947年,農曆丁亥年:高盛麟搭秋聲社
1947年1月15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程硯秋、楊寶森義演《朱痕記》
1947年3月,農曆丁亥年:程硯秋收李丹林為徒
1948年12月20日,農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日:秋聲社為河北大名旅濼同鄉會救濟難民義務籌款演劇
1949年,農曆己丑年,秋:程硯秋收尚長麟為徒
1949年1月,農曆戊子年:秋聲社重組
1949年3月,農曆己丑年:程硯秋赴捷克布拉格參加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49年3月27日,農曆己丑年二月廿八日:秋聲社應北平軍管會邀出演《三擊掌》
1949年7月2日,農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
1949年9月,農曆己丑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9年11月,農曆己丑年:秋聲社應趙清泉約入陝
1949年12月,農曆己丑年,中旬:秋聲社赴瀋陽演劇兼作地方戲曲調查
1949年12月2日,農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程硯秋率領秋聲社啟程首次赴西北調查戲曲
1950年4月16日,農曆庚寅年二月三十日:程硯秋發表《關於地方戲曲的調查計畫》
1950年7月,農曆庚寅年:程硯秋二次赴西北調查戲曲
1951年2月,農曆辛卯年:秋聲社赴中南及大西南地區演出及調查
1951年4月3日,農曆辛卯年二月廿七日: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
1952年,農曆壬辰年:李世濟棄醫從藝
世上只有一個程硯秋世上只有一個程硯秋
1952年8月,農曆壬辰年:秋聲社末次赴滬演劇
1952年11月,農曆壬辰年:程硯秋首演《英台抗婚》
1952年11月14日,農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結束
1953年2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成立
1953年3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天津
1953年4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南京
1953年5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上海
1953年7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瀋陽、哈爾濱
1953年10月4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1954年,農曆甲午年,秋:蘇聯專家干涉中國戲改工作
1954年4月,農曆甲午年:程硯秋劇團赴舟山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4年5月,農曆甲午年:梅、程、馬、楊競演上海
1955年,農曆乙未年:程硯秋收江新熔為徒
1955年,農曆乙未年:程硯秋劇團準備排演拍攝《荒山淚》電影
1955年,農曆乙未年,冬:程硯秋赴河北調查戲曲
1955年,農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懷仁堂京劇演出
1956年3月,農曆丙申年:京劇電影《荒山淚》拍攝完畢
1957年7月,農曆丁酉年:周信芳、梅蘭芳、程硯秋等聯合倡議戲曲界不演壞戲
1957年11月,農曆丁酉年:程硯秋、楊寶森合錄《武家坡》

程硯秋寓所

——什錦花園胡同15號王之鴻
什錦花園胡同15號什錦花園胡同15號
什錦花園胡同屬東城區景山地區,是東四北大街路西從南往北數的第五條胡同。胡同東段曲折,自東向西溝通東四北大街和大佛寺東街,長600餘米。明代,胡同西段稱“紅廟街”,東段稱“適景園”,因成國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園林“適景園”而得名,清乾隆時稱“石景花園”,宣統時稱“什錦花園”,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什錦花園胡同”。
什錦花園胡同15號,舊時的門牌是什錦花園6號,在胡同東段曲折處小細管胡同南口東側,現院內為1棟有4個單元門的五層居民樓,院門朝西,為兩側砌有磚垛的隨牆大門,已非昔日原貌。
據程硯秋之子程永江回憶,此院原為旗人鄧家宅邸的後花園,經李錫之介紹,程硯秋全家自1935年9月至1938年12月租住於此。程永江在此院雖然只度過從3歲到6歲三年稍多的時光,“但兒時的印象卻是鮮明而難忘的”,以至於幾十年後還能對院子中的景物做出詳細的描繪——“這座花園疊石為山,四周林木蔥蘢,間立各色石筍,鋪有嵌花石子甬路,園中央建一寬敞涼亭,園東一側太湖石山背後有一蝶仙廟,青苔漫地,陰冷襲人。花園西南部有一座花牆月亮門,把花園和前院隔開。園子東北部建有三面遊廊環繞的長方形大院落,房屋均建於高高的石基上,正門都築有石砌台階。北正房及東西耳房,為祖母、父母親和孩子們居住;西廂房專闢為客廳,即著名的‘御箱簃’所在。其北側為供奉祖師爺的小佛堂;東廂房為堆放戲箱雜物之用;倒座南房一溜3間暫空置。院內正房前面值有6棵高大的西府海棠,青磚墁地,有嵌花石子的十字甬路互通,西南通向花園;院內東南角孤懸一小跨院,為一棵巨大的古槐所占據。繞過北房東夾道是一狹長的後院,向西穿越過一座門道便抵達後花園的北半部,有3間在一架大藤蘿掩映下的北房,後充作孩子們的私塾。其東側築有花牆月亮門,南北向甬路直通坐東面西的門道,它顯然是這所大宅院的後門,現權作‘正門’之用,門內兩側的數間平台屋便成了門房和僕役的往處”。
程硯秋最初的業師是榮蝶仙,而他租住的院落里又有蝶仙廟。雖此蝶仙非彼蝶仙,然詩家可能衍化出絢麗辭章,而史家只能認作是巧合
程硯秋之所以相中什錦花園6號,一方面是因為程硯秋旅歐回國後外事活動與社會公益工作日益增多,東單牌樓附近西觀音寺34號的住房已不敷套用;另一方面是因為程硯秋已接手北平市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的董事長,而校址在今嵩祝院北巷,距什錦花園較近。
程硯秋搬出什錦花園6號卻顯得無奈。其子程永江說:“從‘九一八’事變以來,父親的反日愛國態度一直十分鮮明,北平淪陷使他產生了‘孤樹臨風’的危機感;住在什錦花園與吳佩孚府邸相鄰,難免政治方面的干係,特別是‘停演’之後,住在這座大花園裡總覺得招惹耳目,於是‘停演’成了遷居的契機之一。”
程硯秋(1904—1958),京劇表演藝術家,原名艷秋,字玉霜,後改為御霜,滿族,北京人。曾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有《程硯秋演出劇本選集》、《程硯秋文集》存世。
程硯秋幼年家貧,到榮蝶仙家當“手把徒弟”,開始了學藝生涯。
舊時民間戲曲藝人學藝多採用“師徒傳承”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大體有四種形式:一曰“設堂授藝”,又稱“私寓弟子”;二曰“家塾學藝”;三曰“手把徒弟”,又稱“私房徒弟”;四曰“拜師深造”,其中“手把徒弟”學藝最苦。這是因為“設堂授藝”招收的多為梨園世家子弟;“家塾學藝”必是殷實之家,有錢聘請教師;“拜師深造”則是有一定造詣的藝人為了更大的長進和更廣的社會認同採取的措施,也有名家為得傳人而主動收徒的。如:馬長禮唱紅之後,楊寶森、馬連良均希望收其為徒,經協商馬長禮被楊寶森收為徒弟,被馬連良認為義子。“楊徒馬兒”一時為梨園佳話。而“手把徒弟”則多是家境貧寒的孩子為求謀生之道才投師學藝,因此,入師門之前先要簽訂相當於“賣身契”的文書,稱做“關書大發”。
程硯秋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3歲時便在天橋東大市浙慈館票房和丹桂茶園邊學戲、邊“借台演出”。詩人、劇作家羅癭公慧眼識珠,在得知程硯秋變嗓仍須為師父赴滬演戲後,毅然借款700銀圓為其贖身,使程硯秋提前兩年出師。之後,又幫助程硯秋調養嗓子,學習文化,拜謁名師。可謂:培育英才,不遺餘力。
賢哉,羅公!
程硯秋沒有辜負羅癭公的苦心栽培,在藝術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與“梅派”創始人梅蘭芳、“尚派”創始人尚小雲、“荀派”創始人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名震京城,聲播海外。
有人評價:梅派講究“樣”——雍容華貴、典雅大方,尚派講究“棒”——歌舞並重、昆亂不擋,程派講究“唱”——深邃曲折、幽咽婉轉,荀派講究“浪”——柔媚活潑、清新流暢。
程硯秋講究“唱”,不僅唱腔深邃曲折、幽咽婉轉,而且唱詞也錯落有致、含蓄雋永。20世紀30年代,程硯秋赴歐洲考察西方戲劇以求探索中國戲劇發展之路。歸國後與劇作家翁偶虹共同創作了集程派藝術之大成的劇目——《鎖麟囊》。為了塑造人物和展示程派藝術的需要,對唱詞反覆推敲,突破京劇以7個字一句或10個字一句的設計程式,突出長短句,使唱腔抑揚錯落、疾徐有致。如:劇中人薛湘靈回憶春秋亭遇雨的一段唱詞——“在轎中只覺得天昏地暗,耳邊廂,又聽得風聲斷,雨聲喧,雷聲亂,樂聲闌珊,人聲吶喊,都道是大雨傾天……轎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淚自彈,聲續斷,似杜鵑,啼別院,巴峽哀猿,動人心弦,好不慘然。”能不令人擊節而嘆?!
程硯秋在北平淪陷時期息影舞台,務農隱居,以“停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更有隻身痛打數名日本憲兵和偽警察之後脫身的驚人壯舉,為世人稱道。
北平和平解放之後,周恩來曾登門探望程硯秋,雖未遇,程硯秋卻感慨萬分。他說:“舊社會‘戲子’屬下九流,沒人看得起,誰想到周總理登門來看我!真是禮賢下士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