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先

呂志先

呂志先,原名姚琬卿、姚希平。1917年7月12日生,廣東省平遠縣人。1936年10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文化部原副部長、黨組成員(部長級待遇)。

2016年10月3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志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平遠縣
  • 出生日期:1917年7月12日
  • 逝世日期:2016年10月31日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軼事典故,人物逝世,人物成就,組織評價,人物榮譽,

人物簡介

1938年在東北軍第57軍112師秘密建立黨支部,為東北軍與八路軍聯合抗日做工作。
1940年9月到中共山東分局開展根據地武裝鬥爭工作。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先後任魯南區黨委秘書長,中共徐州市委委員、副市長,華東南下幹部縱隊第五大隊政委等。
1949年5月起先後任中共嘉興市委書記、嘉興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等。
1951年3月起先後任中共溫州地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省委秘書長、金華地委第一書記,杭州大學校長、黨委書記等。
1965年1月任駐茅利塔尼亞共和國首任特命全權大使。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衝擊。
1970年6月起相繼出任駐匈牙利剛果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1981年3月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1982年5月,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2001年離休。

人物生平

呂志先,原名姚琬卿,因早年參加地下黨工作改為現名。平遠縣超竹豐光村人。1923年在平遠啟宇國小讀書,1930年入讀國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1936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往東北軍張學良部做地下工作;1940年從東北軍112師撤出到山東魯南抗日根據地工作。建國後曾任溫州地委書記,金華地委第一書記,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秘書長。1962年至1964年任杭州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1965年調中國外交部擔任駐多國大使;1981年回國後先後擔任中國對外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和文化部副部長。1986年擔任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
呂志先呂志先
先驅之家,少年立下鴻鵠志
1917年,原名姚琬卿的呂志先呱呱墜地。其父姚海珊曾投身辛亥革命,在金戈戎馬中立下功勳,1925年在東征軍進擊平遠後還擔任了兩年的平遠縣長。呂志先自幼聰敏,在其父教導下,更是博學強記,遍讀經史。1927年11月,姚海珊棄政從商,年僅10歲的呂志先跟隨父母,離開平遠,到廣州求學。因成績優秀,他從執信女子中學附屬國小畢業後即免考入讀國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呂志先有著客家學子刻苦勤奮的品質,如果不是那場震驚中外的事件,他或許會在學業上拾級而上,成名成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侵占瀋陽的事變,而蔣介石卻一再電令東北軍張學良部:“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在短短的4個月又18天裡,東三省淪陷。“九·一八”事變訊息傳到廣州,在學界掀起了“大地震”,中山大學師生率先成立抗日救亡團體,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14歲的呂志先跟隨高年級學生走在遊行隊伍之中,向廣州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在這個充滿著復辟與反覆辟、愛國與賣國激烈鬥爭的年代,這個胸懷大志的少年,對國民黨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十分反感,心中萌動革命之火。
平遠縣原副縣長、《呂志先傳》作者馮華德告訴記者,在讀高二時,呂志先和七八個同學自發組織了 “馬列主義讀書會”,互相介紹閱讀革命文藝小說和馬列主義的進步書籍。為更深入地了解社會實際,他們還去廣州的長堤一帶考察碼頭工人的工作及生活情況。1936年3月,廣東省政府主席陳濟棠強行接收了中山大學附中,更名中山中學,自兼校長並實行軍訓。呂志先與幾個進步青年發動高中部學生進行“抗日護校”運動,實行罷課,得到進步教師譚希呂的大力支持。後來,雖只達到了不進行軍訓的要求便停息下來,但呂志先內心深處,已堅定了為革命抗爭到底的信念。
秘密入黨,隱秘戰線立奇勳
高中畢業後,呂志先由於成績優異,被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同時錄取,但他卻決定去陝北讀紅軍大學。 1936年下半年,呂志先等人到達北平,於10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將名字由姚婉卿改名為呂志先。呂志先長子呂文峰說:“我父親原本要到陝北紅軍大學讀書的,但黨組織決定讓他們到西安張學良部的學兵隊受訓,將來到東北軍做地下工作。”
呂志先等9個男生來到東北軍總部學兵隊學習。當時,東北軍依託張學良衛隊2營成立學兵隊,目標是培養中下級軍官,為抗日儲備力量。呂志先在傳記中回憶,學兵隊生活異常艱苦。每人只有一套灰色軍服,吃的是大鍋飯,每人每天6分錢菜金。晚上都睡在地板上,只不過上面鋪了一層麥草,一個挨一個地擠在一起。冬季洗臉也不準用熱水……
雖然條件艱苦,但呂志先卻鬥志昂揚。因為這裡雖然是東北軍的學兵隊,但講的卻是紅軍的經驗:紅軍的軍事民主、游擊戰術、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裡雖是“國統區”,但可以大談抗日。不僅可以唱《義勇軍進行曲》,還可以自己填詞譜曲唱抗戰歌曲。呂志先一邊在學兵隊學習,一邊積極將具有愛國思想的人才發展為共產黨員。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變”爆發後,呂志先被派去原東北軍57軍112師的中共秘密工作委員會工作。經呂志先等人考察,原668團一營營長劉震遠被吸收入黨。同時,呂志先等人積極與下級軍官和士兵交朋友,先後吸收一營一連連長王福成、排長董愚、李信民、關長信,營部傳令兵石在等人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執掌杭大,全面規劃善謀籌
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烽火洗禮的呂志先,在1949年4月隨解放大軍南下,於5月初進駐他此後在此工作了15年的浙江省。建國後,呂志先先後擔任過浙江省委宣傳部長、秘書長省委常委等要職。正在政途上嶄露頭角的他,為何會在1962年5月被任命為省委常委兼杭州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如今時過境遷,當年的細節已鮮有人知道。
時任杭大黨委委員、原杭州大學黨委書記夏越炯認為:1962年,是杭州大學比較混亂的時期,杭大作為省委高度重視的一所高等院校,亟需一個有魄力有影響的人來扭轉乾坤。“當時杭大面臨一個嚴重問題,由於把省委黨校合併了過來,對外仍掛兩塊牌子,所以杭大被黨校化了:黨校的主要教研室、政治經濟研究室併到杭大,而杭大的理工科被全部趕出去,扔到一個新辦的毫無知名度的工學院裡,包括著名科學家陳建功等名教授也都扔到工學院,引起廣大師生的強烈不滿。”
夏越炯說:“1962年呂志先奉調杭大後,他認為把大學黨校化是錯誤的,由此建立的新的招生措施也是錯誤的。他一來就決定按原來的科系招生。理科不再合併到工學院。當時這項決定,相當於把杭大作為真正的大學挽救了回來。招生有序了,教師隊伍穩定了,領導班子也就全部穩定了。”
通過撥亂反正,學校逐步回歸正軌。呂志先到任後,深深感受到我國老一輩的知識分子,大多數是愛國愛黨的,只要重視和信任他們,就能發揮他們的特殊作用。因此他經常採取開“神仙會”、登門拜訪、與中青年教師交朋友的方式,加強與知識分子的聯繫。對於在“教育革命”中被錯誤批判和處分的教師,一律予以平反。時任呂志先秘書、浙江省法制局原副局長陳天傑告訴記者,為了給知識分子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呂志先和其他學校領導一道,為年老而學有專長的教師配備了助手;兼職過多的教師工作作了適當調整,以保證他們有大部分時間用於教學和科研;學校還增添了一批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在當時物資供應奇缺的情況下,全校九級以上的158名教師都得到一定的物資照顧。
同時,呂志先加大力度抓教學,認真貫徹落實《高教六十條》,把原來政治、經濟、中文、外語等12個系、23個專業,調整為10個系、14個專業;加強“三基”教育(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活躍學術氛圍,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強調以學為主,嚴格執行考試考查制度及升級、留級、退學、畢業等制度。 呂志先執掌杭大的三年,是杭州大學最有生氣和朝氣的時期之一,全校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高,教學秩序穩定,學術氣氛濃厚。
1965年1月,呂志先離開他非常熱愛的杭州大學校園,奉命調到國務院外交部工作,從此開啟了另一個全新的征程。他先後擔任駐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匈牙利、剛果、朝鮮外交大使,為我國加強和這些國家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4年呂志先回浙江大學訪問,他參觀了浙大紫金港校區,身為浙江大學校友總會顧問的他當時還經常在北京聯絡校友,繼續為浙江大學做貢獻。
任駐朝鮮大使“不記仇、不穿小鞋”
1965年,呂志先再次北上,奉命前往國務院外交部工作,先後擔任駐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匈牙利、剛果、朝鮮外交大使,直到1981年回國。
七八十年代,朝鮮在中蘇之間奉行“等距離”原則,中朝關係相對穩定,呂志先在這期間任外交部駐朝鮮大使。
1978年5月,華國鋒應邀前往朝鮮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根據當時的記錄,隨行人員有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耿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對外經濟聯絡部部長陳慕華,時任外交部部長黃華,時任中國駐朝鮮大使呂志先也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前往。此外,1980年10月10日,朝鮮勞動黨六大召開時,中國共產黨派出代表團前往平壤,團長為時任中央副主席李先念,成員包括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張廷發,時任中聯部副部長喬石,時任中國駐朝鮮大使呂志先等人。
當時在駐朝鮮大使館和呂志先共事過的前外交官延靜撰文回憶,呂志先1976年調任駐朝鮮大使,當時,唐山大地震發生,中國至朝鮮的國際列車停運,59歲的呂志先乘飛機到達平壤,第二天清晨就在院子裡散步,“(呂志先)普通衣褲,穿戴樸實,使館的庭院不是很大,他轉了一圈又一圈,從這一天開始,直到他離任,每天在使館院子散步,是他一天的首要日程。”
延靜在文中說:“我在朝鮮平壤與他和夫人認識,距今已快四十年,但兩位老人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平時他們平易近人,沒有任何特殊,使館庭院種菜,他們也參加勞動。工作上對人嚴格要求,對不正之風,批評不留情面,但事情過去,仍然信任使用,不記仇,更不穿小鞋。我在他手下工作了近五年,始終身心舒暢。”
90歲生日當天去打麻將
 1981年,64歲的呂志先回國,先後擔任中國對外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和文化部副部長。
在擔任文化部副部長期間,1985年,呂志先接受了《瞭望周刊》的採訪。他在介紹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現狀時如數家珍:“從1979年到1984年的六年間,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有了很大發展,與六十七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定,同我國進行文化交流的國家達一百三十多個,同時還與二千多個外國文化機構保持著各種不同形式的聯繫,派出和接待各種文化團體和藝術家近三千起、二萬多人。”
同時,他也說:“歷史已經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為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還有較大的差距。”
1986年,69歲的呂志先退居二線擔任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從延靜的回憶中了解,呂志先退休後仍堅持散步,此外還經常打麻將。延靜說,在呂志先90歲生日當天,自己與老伴一起去呂志先家裡道賀,打開門卻發現“大使”並不在家。據呂志先夫人說是“打麻將”去了。“今天不是他九十大壽嗎?”“打麻將不論哪天,不能停。”
延靜在文中說:“這就是老人的心態,即使九十歲生日當天,也不能打破他的生活節奏,從此也窺測到他的心態是多么的平和。”

軼事典故

“詒”德之訓示後人
在呂志先的故鄉大柘鎮超竹豐光村,記者看到整個村子呈U字形,中間是塊小盆地,一條小溪流經村子中央,姚姓一族就散落在小山腳下。
呂志先故居詒德樓呂志先故居詒德樓
對呂志先家族頗有研究的馮華德告訴記者。呂父姚海珊的族侄姚雨平、姚竹英及姚海珊自己的兒子姚萬瑜均為辛亥革命先驅,皆出於其門下。姚海珊後來擔任粵軍北伐軍軍需部長,參加過收復南京之役。他一生急公好義,孫中山先生曾親筆署名特贈肖像一幅給他。呂志先的長兄姚萬瑜,於弱冠之年痛惜祖國涉危,認為20世紀非學無以圖存,於是赴廣州尋求革新之路。1903年在廣州求學期間,姚萬瑜追隨孫中山從事推翻滿清的革命活動,後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其族兄姚雨平,更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先驅,廣州黃花崗起義組織者之一。
呂志先出生的詒德樓是一座一棟兩層樓的建築。據說這個名字是姚海珊取的,名字來源是因為“詒”通“貽”,內含遺留、贈給、傳給的意思。也就是說,姚海珊把這棟樓作為傳給子孫的遺產,但要子孫像自己一樣以德立志、以德立言、以德立行、以德修身,要天下為公,為國奮鬥。這也是姚海珊為子孫留下的“詒訓”(祖訓)。很顯然,包括呂志先在內的姚家子孫,用自己一生的言行,詮釋姚海珊的遺訓。
一年2/3時間下鄉
2014年84歲的陳天傑老人,在呂志先擔任金華地委書記及杭州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期間一直擔任他的秘書。他告訴記者,呂志先有個特點,他在辦公室是坐不住的,一定要到基層去走一走,跑一跑。
時任金華地委書記的呂志先下鄉調研時任金華地委書記的呂志先下鄉調研
“他當地委書記期間,經常下鄉調查研究,一年時間裡,下鄉占了三分之二。當時浙江省有60多個縣,金華地區占了18個,他把 18個縣都走遍了。”陳天傑告訴記者,當時條件落後、交通不便,他們到農村去,基本上都是步行,經常爬山越嶺好幾個小時。呂志先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平易近人沒有一點官架子,所到之處,老百姓都喜歡圍著他。陳天傑回憶:“到了農村,看到農民在做農活,他若有時間也會捲起褲腿下去乾。記得有一次到金華附近的一間農場,正值農忙時期,農民們幹得熱火朝天,他二話不說,脫了鞋就下去幫忙了。”
親友連線:“父親教導我們要自食其力”
訪談對象:呂文峰(呂志先長子,原廣東省陶瓷公司珠海陶瓷進出口公司總經理)
記者(以下簡稱“記”):你的父親戎馬一生,而你出生於正值抗戰時期,據說差點與父母失聯?
呂志先全家福呂志先全家福
呂文峰(以下簡稱“呂”): 我1944年出生在山東。那時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為躲避日本鬼子的瘋狂掃蕩,父母只好將剛出生的我託付給當地的村長。村長抱著我到各家去討奶,東吃一口,西吃一口,我算是喝百家奶大的。後來鬼子走了,我父母又回到根據地,但因為當時形勢很亂,我不知被抱到哪裡去了。他們幾經波折才將我找回來。我印象中的童年,是在跟隨父母的急行軍中度過的。有一次,我父母跟隨大部隊行軍到浙江嘉興,我在馬上騎著騎著就睡著了,一個顛簸就從馬上摔下來。
記:建國後,你父親先後擔任金華地委書記等官職。對於你而言,他和尋常百姓的父親有什麼不同?
呂:我父親非常寬厚、慈祥,他不會盛氣凌人、擺什麼架子。記憶中他也從來沒有打罵過兒女。他這個人有著老一輩革命家的信仰,原則性很強,公正廉潔,最講不得虛假的、走後門的東西。他經常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自食其力,不要依靠他!所以我們兄妹四人,無論是當兵上大學、還是後來工作分配,都沒有利用父親的關係。我1963年考大學,他正好在杭州大學當校長、書記。別人勸我報杭大,我偏不!我不要別人說我靠這個關係,走後門。
要說他和普通人家的父親有什麼不同,那就是他讓我們引以為榮。還記得我們上中學時,父親在金華地區當地委書記,當時中央發了一個“農村60條”的檔案,父親就通過廣播給全金華地區的人講解怎樣貫徹。我同學都知道我有個當地委書記的父親,但我們沒有什麼特別待遇,那個時候都很單純。不過,自己的老爸能在廣播裡講話,還是挺自豪的。
記:你父親今年99虛歲了,他有什麼長壽的秘訣嗎?
呂:沒什麼秘訣,就是作息正常、飲食規律,熱愛運動。他非常喜歡游泳,七八十歲的時候還堅持游泳。後來年紀太大了,游不動了,就每天下樓散步。他熱愛學習,關注時事,經常教育我們不能中斷學習,要學新東西。他年老後和我妹妹一起住在北京,對國際國內形勢非常關注,對國家發展也十分關心,每天必看新聞聯播、報紙、新華文摘。他是非常與時俱進的,有一些老幹部對改革開放不理解、不接受,他不會,能夠根據形勢、發展比較客觀地看待。他晚年經常給我們寫信,主題大多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讓我們生活好了要回饋社會,叮囑孫輩要找準人生髮展方向,為國效力。
記:你父親曾在平遠的五指石景區留下了墨寶“五指美景、人間仙境”,他有著怎樣的故鄉情懷?
呂:我父親離開家鄉的時候還很年幼,很多事情記不太清楚,但我知道他內心還是有故鄉情結的。1975年,他從剛果當大使回國,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鄉平遠。那時我在花縣(今花都),他沒有和我聯繫,悄悄地和我在部隊當兵的弟弟文加坐了一天的長途公共汽車回去了。那時他闊別家鄉已50年了。去到那裡,也沒有驚動別人,就去看了看祖屋,探望了他的親妹妹。後來剛好有個在平遠政府部門工作的叔侄遇見了他,報給縣裡,縣裡才知道,把他接了過去。他為人十分低調,從不搞特殊化。改革開放後他還回去過一兩次,對家鄉還是非常關心的。他晚年擔任平遠在京鄉親聯誼會榮譽會長,踴躍參加活動,客家人有什麼困難,他都會竭盡全力幫一幫,發揮點作用,畢竟是老客家人了。
1987年呂志先回梅參加嘉應大學憲梓教學大樓落成典禮1987年呂志先回梅參加嘉應大學憲梓教學大樓落成典禮

人物逝世

文化部原副部長(正部長級待遇)呂志先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在呂志先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文化部領導也多次前往醫院看望,對呂志先同志為我國的抗戰、全國的解放,新中國的建設事業與改革開放事業作出的貢獻給予肯定。

人物成就

組織評價

在長達80餘年的工作中,無論是從事革命,還是從事建設,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呂志先同志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始終忠實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工作充滿熱情,兢兢業業,不求回報;對同事、對部下充滿關心與友愛。

人物榮譽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呂志先同志頒發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2016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給呂志先同志頒發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