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澤

宋英澤

宋英澤,男,漢族,1956年5月6日出生,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人。大學文化。1972年12月參加工作,1976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特務連戰士、技工、營部文書、副排長、書記員,1984年4月轉業至航天工業部河南航天管理局,歷任航建辦公室秘書兼保衛幹事、副科長、科長、院長助理、副院長、副主任、主任、宣傳法制處處長。高級秘書、高級政工師。中華民間書畫家聯合會會員、評審專家,河南省武術協會會員、神劍文學藝術學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中語會會員、鄭州地區成人中專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商丘)宋氏文化研究總會副秘書長、河南省宋氏宗親理事會秘書長、河南省商宋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宋氏文化產業委員會秘書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英澤
  • 外文名:Song Yingze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
  • 出生日期:1956年5月6日
  • 職業:宋氏文化秘書長,書畫篆刻家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宋氏文化研究
    致力於成人教育事業
  • 代表作品:《宋氏文化叢書》《毛澤東詩詞印譜》《鍥石齋篆刻選集》
學術研究,文字與哲學,宋氏圖騰,

學術研究

宋英澤與宋楚瑜握手合影宋英澤與宋楚瑜握手合影
從事殷商歷史文化研究和宋氏文化研究30餘年,撰寫發表論文數十篇,獲得市級優秀論文一等獎、省級優秀論文一等獎、河南省教育系統科學研究進步二等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優秀論文和國家級優秀論文多篇,編著《宋氏文化叢書》多部。工作之餘喜書畫、擅篆刻、愛文學,著有《毛澤東詩詞印譜》、《鍥石齋篆刻選集》、《鍥石齋書畫篆刻集》、《中國民間寓言精選》、小說《跳下高山的人》等。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入選參展,並多次獲獎

文字與哲學

世界上的文字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表音文字,一類是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用字母符號表示語言中的音位或音節,通過使用數學排列組合字母符號的方法來表示詞的意義。像英文、俄文、德文、法文等就是屬於表音文字。表音文字這種用數學排列組合字母符號的方法雖然沒有進位制,但字母符號的數學排列組合運用使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理解為數字字母符號文字。例如英文只有26個字母符號用來表示音位,所以語言中的音位或音節是有限的,字母的數目不多。一般地說,只要掌握了這種文字所運用的數字元號的排列規則,看到一個詞就可以讀出來,聽到一個詞就可以寫出來,所以學習起來比較容易。
表意文字不用字母直接表示語音,不用字母組合表示詞的意義,而是用許多表意的符號來記錄語言中的詞或語素及其意義,並代表詞或語素的讀音。中國漢字就屬於這種文字。由於漢字直接表示詞或詞素的意義,不是固定地表示特定語音的字母,所以成千上萬不同的漢字都要會讀會寫是很困難的,即使非常有學問的人,看到了生字也讀不出音來,聽到了詞音也寫不出字來,即使耗盡一個人畢生的精力也不可能通曉無遺。
因此,持有歐洲中心論和白人優越觀點的美國歷史學者海斯以及中國學者魯迅等認為,漢字“‘這個文字系統,從前是,現在仍然是對中國的一個巨大障礙,中國人不知道簡單的字母,也不願放棄自己的文字系統’。‘漢字不亡,中國必亡’。”
應當承認,數字字母符號文字是形成數學思維的文化基礎,而漢字則是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意象思維。不同的文字是形成不同思維方法的誘因。
法國數學家韋達(Viete,Francois)第一個系統地使用字母符號作為代數符號,表示已知數、未知數及其乘冪,韋達用“分析”這個詞來概括當時代數的內容和方法,系統闡述並改良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指出了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給出了三次方程不可約情形的三角解法。
字母符號簡化了數學語言標記的方法,使方程運算更加簡便明晰,豐富了數學運算思維方法,拓展了數學證明的新思路,使數學在不可窮極領域裡的探索更加深入。笛卡兒繼承韋達用字母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思想,把方程運算與幾何圖形相結合,開創了數學解析幾何的研究方法。把字母符號作為數學方程語言符號,使解析幾何、導數和微分、微積分數學研究方法取得基礎。
字母符號在數學方程運算上的使用,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伽利略的自由落體,牛頓天體物理學,愛因斯坦的量子物理學等,都是運用了數學的求證原理和方法。而正是由於數學研究方法的突破,數學思維在自然科學上對自然變化必然性規律的數學求證極為重要。數學思維在自然科學上的成就,促使人類在自然科學以及抽象的自然哲學領域裡的認識一再突破,這使西方人只相信數學是唯一的、可靠的、最能折服人心的哲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是數學探索不斷發展的結果。
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文字,對人們處理數學信息的思維方式,到底存在哪些差異呢?大連理工學院唐一源教授和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合作者分別請受過大學同等教育的12名以漢語為母語、12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所進行的對比試驗證實: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對24名實驗者做簡單的數學心算題進行大腦掃描發現,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心算時主要依賴於大腦的語言區,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則動用了大腦的視覺信息識別區。在進行數量比較時,兩組實驗對象大腦中與數量概念相關的一個區域—低位頂葉前極皮層都比較活躍,但這一區域的神經迴路活動方式並不一樣。研究者認為,無論母語是漢語還是英語,這些實驗對象在處理數學任務時,都不同程度地依賴大腦的語言區域,而且這一區域在處理計算問題時比處理數量比較問題時起的作用更大。母語不同的人,運用大腦處理數學信息的方式有明顯區別。
由於字母符號文字記錄的只是語言的發音,他沒有象形漢字直接表達思想意識的特點。使用數字元號文字的人要表達自我思維意識,思考自然現象及其真實性;思考自然哲學及其真理性,必須運用數學方法求證,才能給出令人折服的解釋。
使用數字元號文字的人,思維活躍區表現在大腦的語言區,脫離感性認識的數字元號文字標記的意識,形成了依賴於數學思維對知識的確認,這有利於促成數字元號文字在數學思維中的運用。數學分析方法在物理學上的套用,使人類在自然哲學的認識上許多只能寄託神學解釋的疑惑,通過數學方程得到了令人毋容置疑的證實。在科學技術領域,數學思維已成為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以數學思維方法把哲學範圍內的理性思維所構成的西方文化核心呈現出來,使西方文化所引導的現代文明顯示著無所不能的先進性。這也是西方歷代哲學家、物理學家如此重視數學研究方法的根本原因。用數學思維思考自然哲學,用數學方法解釋自然現象的規律。可以說,數學思維是西方哲學、自然科學產生的基礎,是構成整個西方文化的基石。
然而,在字母文字語言系統里我們不難發現,語句的基本單位是單詞,沒一個單詞是用字母數學排列組合方法構成的,字母單詞所表示的概念含義是通過語言陳述予以規定的,唯讀字母符號而不了解字母單詞概念的含義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依據數學知識所形成的思維運動是在數量上進行的,不觸及事情自身,不觸及思維本質,因而不能觸及概念的本質。作為標記思維概念的字母符號,脫離了人的感性認識,脫離了自然變化對思維意識的影響,這是字母文字還無法面對的思維活動和精神現象。
用英語表示過去、當前、將來的時態,是在動詞後加一個詞根。而在表示以往、當今、將來的動作行為、思想行為方面卻沒有更好的辦法。
“斯夫”如水、如時光、如思緒飄渺。這是孔子所感嘆的稍縱即逝的智慧靈光。而稍縱即逝的思想意識卻是字母文字所無法面對的。
由於漢語發音短促而清晰,可使大腦的低位頂葉前極皮層儲存和處理更多代表數字的語言信息,效率更高。並且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進行數量比較時,大腦低位頂層前極皮層活躍程度比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低。此外,漢字是以線條筆畫構成的象形文字,使用漢字的人,會將筆畫構成的圖形與數字元號文字代表的數量概念聯繫起來,因此,大腦圖形識別區域就參與了處理數學問題。
如果說數學能對規則的直線線條做成的幾何圖形進行證明,但對於以不規則的線條運動捕捉不規則的意識的運動,追摹意識運動變化的形態,科學地、藝術地呈現出具有個人情感變化與自然相融合的、思想與靈魂的運動所描述的那種已經沉澱為精神的漢字書法,這是數學思維方法無論如何也無法觸及、無法面對的。
如果從線條角度看字母文字與漢字書法的區別,字母文字缺失表達意識和展現絕對精神內容的文化特徵是顯而易見的,所謂上帝死了,其實是標記意識的字母符號所表現的精神死了。
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的書寫藝術,經歷了三千多年的發展而長盛不衰,在2009年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藝術園地中的奇葩。用漢字書寫的 “中國書法”是漢字特有的傳統藝術,是富有美感的藝術品,可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但漢字所呈現的還不僅僅是書法的結果,而是結果連同其產生過程和意識的形態、靈魂的再現。如同黑格爾所探求的,真理是作為直觀或直接知識表現在漢字形態上而存在著的。
漢字,“使精神洞悉知識究竟是什麼”?“而知道其自己是精神的這種精神,乃科學”。只有漢字,才是在現象本質的基礎上對意識的最準確的表達方式,對意識形態的精確描述,是意識的經驗形成的概念,是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苦苦尋找的意識形態。
[title]以“宋
宋英澤宋英澤

宋氏圖騰

宋英澤原創宋氏圖騰註解:
宋氏族徽宋氏族徽
註:宋氏圖騰是宋姓以其祖先發明並繼承“建木晷天”命名族稱的。圖騰由“宀”和“木”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點代表“天臍”,“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曆度。
由於宋姓之先為商,商又因是玄鳥所生,故圖騰上方兩側為象形玄鳥。
宋字部首:宀,部首筆劃:3,部外筆劃:4,全字筆劃:7,筆順:點、捺、橫折、橫、豎、撇、捺。
宋字結構:上下結構。
漢語拼音:sòng ㄙㄨㄥˋ。
筆順編碼:4451234
四角號碼:30904
漢字代碼:4346
漢字編號:0878
標準電碼:1345
表碼字母:NM
倉頡編碼:JD
分解查字:宀、木(gaimu)
鄭碼:WDF
五筆:PSU
GBK:CBCE
計算機漢字內碼(Unicode): U+5B8B
字意五行:金
吉凶寓意:吉。
造字法:會意。“宋”字是先商民族依據三角原理用樹木搭建棚式居所進而創造的象形契刻文字,最初由宋氏圖騰演變而來。商代武丁時的《卜辭》就記有:“商王武丁之子子宋。” 可見,“宋”字有著悠久的歷史。許慎說文》:“宋,居也;從‘宀’從‘木’。”徐鉉曰:“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意指使用樹木構建屋室居住。在漢字中,凡由“ 宀 ”所組成的字,大都與房屋有關,如“室”、“宅”、“家”、“安”等;凡是從“木”的字,大都與樹木有關,如“林”“休”“果”“析”等。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宋”字,都是房子的象形,只是到了小篆,宋字才變得象蒙古包了。“足立林下,構木為室。”這就是“宋”的初造字。現行規範化漢字中的“宋”字,也還是由部首“ 宀 ” 與“木”所組成。宋字無繁體簡體之分。
古代國名:宋國,公元前1046年,商諸侯西伯姬昌之子姬發攻商伐紂,立西周而代商,將商帝紂辛之子武庚祿父封殷守商。西周二年,武庚借姬發之弟管、蔡、霍三監叛戰之機,在奄亳等商諸侯國的支持下乘機復國,於成王三年因失敗被姬旦誅殺。為了安撫殷商遺民,以守商殷,成王姬誦封武庚祿父的伯父微子啟立宋國,都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
朝代名:歷史上多有帝王以“宋”字為吉祥而作為自己和朝代的封號。東晉末年﹙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武帝,國號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至公元479年。共歷8帝,60年。
後周恭帝(公元959年)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陳橋兵變後(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後周稱帝,因其發跡在古宋國宋州之地,趙匡胤認為“宋”字吉祥,亦取國號為“宋”,帝號宋太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市)至靖康元年(公元1126),史稱北宋,都城汴梁又稱宋都。共厲9帝,167年
靖康二年﹙公元1127—1279年﹚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稱帝宋高宗,後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市﹚至祥興二年(公元1279),史稱南宋,都城臨安又稱宋城。共歷9帝153年。
南宋、北宋共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史稱宋朝或曰宋代。世稱大宋王朝、大宋江山。鮮為人知的是,大宋王朝的太祖趙匡胤後人於1278年因避元兵追殺逃難至山東省成武縣,從帝號改趙姓宋姓
政權名:隋末輔公祏公元623年建宋國,都丹陽(今南京市),有今江蘇南和浙江北,武德七年被唐王朝所滅。元末(1355)紅巾軍劉福通建宋國,都亳州(今安徽亳縣),擁立韓林兒小明王,公元1366年,韓林兒被朱元璋所殺。
州名:隋朝開皇十六年(596)至大業三年(607)置宋州(今商丘市)。唐朝武德四年(621)至開元末年(741)廢梁郡,改宋州。唐乾元元年(758)廢睢陽郡,復為宋州。建隆元年(960)改宣武軍,復置宋州至景德二年(1005),宋州升為應天府
響度單位,1宋等於強度為聽者聽閾上40分貝的1000赫純音的響度,約相當於人耳剛能聽到的聲音響度的一千倍,等於1000毫宋。
姓氏:《通志·氏族略》載:“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宋姓原為子姓,西周成王三年封微子啟立宋國,稱宋公,以公為爵,以祀商殷。微子啟賢明仁德,受到國人擁戴,宋國人忠於朝政,以國為榮,共尊微子為祖,同改子姓為宋,是為以國為姓之“宋”,微子啟為宋氏開姓始祖。司馬遷《史記·世家第八》記有“宋微子世家”。
姬旦在平息三監反叛之後,把武丁之子子宋的古宋國(今河北趙縣)封與微仲衍之子宋公稽,為宋公,以奉先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把古宋國南遷至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認祖歸宗,尊殷微子為開姓始祖,奉宋國為宋氏祖地,人人以國為榮,個個以國為氏,成為華夏民族由子姓殷商遺民最早分流而立的宋姓,其後有“天下宋氏源於商”之說。
由於微子是紂辛的庶兄武庚的伯父,同為子姓的商之後裔。因此,自武庚復國失敗被殺,微子立“宋國”、稱“宋公”之後,宋姓與少許留在朝歌故土為武庚守墓並以殷、商、湯、祿為姓的殷商遺民,同為華夏民族中由子姓最早分流而成的姓氏,故有“殷宋一家”之說。
宋姓是全體宋氏人的統稱,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宋姓同胞。由宋姓改為旁姓或由旁姓改為宋姓的兄弟氏族,同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溯本追根,都是龍的傳人。宋姓在發展過程中,有部分外姓因避諱、逃難等原因改成了宋姓。如五代時辰州(今湖南省邵陽、懷化地區西部)蠻酋改姓為宋、北宋時西夏党項族改姓為宋、明代時賜元人伯奇特兆爾為宋一誠、清朝時貴陽府有得宋姓於元朝的土司;還有日本侵占台灣省期間,台灣人被迫使用日本的岡田、本田等姓,1945年台灣光復後,廢除日本姓,改用宋姓等。也有因名門望族而取先輩之名或字另立姓氏的。因此,宋氏族人始出“華夏兒女本為同根一祖,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之語(宋英澤撰《古聯集》)。
閱史籍典章,考源流出處,查宗譜家乘,方知氏族之根。宋氏系出黃帝,來於子姓,源自商丘,以國為氏,尊奉殷微子啟開姓始祖,血緣則繫於微子啟之弟微仲衍。自啟公立國開姓,仲衍續承之始,上溯三十代是契,契是帝嚳的兒子,帝嚳的父親是嬌極,嬌極的父親是玄囂,玄囂的父親是軒轅黃帝,可知宋氏為黃帝後裔。
中華民族有100多個姓氏源於商族,有60多個姓氏源於微子啟之後的宋姓,其關係較重者派生姓氏30多個。今回族、蒙古族、朝鮮族、土家族、滿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藏族以及台灣土著族等均有宋姓。
1、殷氏:周武王姬發立西周之後,殷帝受辛之子武庚祿父以殷地朝歌為舊都,祭祀商殷,以殷為氏,稱為殷姓武庚復國失敗被誅殺之後,有不少隨同微子啟奉祀商殷,前往宋國的商殷遺族,以國為氏,改為宋姓。
2、孔氏:《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防叔。”《孔子家語·本姓解》曰:“孔子之先,宋之後也。”《元和姓纂》說:西周初期,微子啟立宋國,開宋姓。微子啟逝世後,其弟微仲衍繼位,微仲衍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考父子名嘉,字孔父,曾任宋國大司馬。孔父的妻子長得很漂亮,太宰華督為奪其妻而殺了孔父。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畏華督迫害,奔魯國避難,在陬邑定居,並以孔父嘉的“孔”字為姓,稱為孔氏。故有“孔宋同源”之說。
3、鄒氏:孔子之父叔梁紇,先娶施氏為妻,生九女,無子。又納顏氏為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字孟皮。孟皮因拐腳,叔梁紇怕他的後嗣不昌盛,便將同宗孔正稚的次子曼父過繼給孟皮為嫡嗣,讓他和孟皮一起移居到鄒城官宅,並以三朝采食於鄒邑的“鄒”地為氏。曼父後來被鄒氏子孫奉為鄒姓始祖。
由於鄒姓始祖曼父與孔子誼屬兄弟,故有“孔鄒一族,源出宋氏”之說。
4、牛氏:牛姓始自殷微子啟微子之後名牛父,子孫以王父為氏。不僅在口頭上流傳,而且載之家譜,代代相傳。《牛氏家譜》記載:“惟我牛氏相傳乃司徒契之後也。相舜有功,至湯而有天下。六百年間,賢聖之君六七個,及至於紂,庶兄微子避亂而去。當其去時,仰視天文,見日色過午,因衍午字出頭乃係牛字,遂因以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來也。”牛氏子孫認為微子避亂而去之時“舉目過午”,“乃係牛字”,則把微子作為牛氏得姓始祖。但上述族譜記載皆無正史史料可靠,而正史中關於牛氏的記載是:周滅商後,封紂王兄微子於宋,微子有後人牛父,任宋國司寇,宋武公時抵禦狄人侵犯為國而死,其子孫以牛為姓。(見: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縣牛集《牛氏譜序》、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師縣楊村《牛氏家譜·序言》、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省濟源市南官莊《牛氏家譜》“舊序”)。
5、湯氏:微仲衍傳至宋康王,字戴偃。宋康王戴偃弟昌,昌生隆,隆改子姓。秦朝時因始皇帝焚書坑儒,畏禍及,又改子姓為湯氏。
6、邊氏:《元和姓纂》指出,周朝初年的宋國是傳自商湯的嫡系子孫,追本溯源,邊氏當然是商湯的後裔了。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平公之子宋公子御戎,字子邊,後世子孫以王父邊字為姓,尊子邊為得姓始祖。在古代,邊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今河南開封陳留。
7、戴氏:以王父諡號為氏。《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載:宋國第十一位國君(前799年-前766年)宋公撝,諡號戴。宋戴公撝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宋武公司空傳子宋宣公力,子孫以王父諡號“戴”字為氏,亦今為商丘戴氏。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祠(三公殿)在今商丘市梁園區三陵台前方左側,威武壯觀。
8、樂氏:《廣韻》、《元和姓纂》、《姓解·四七·木部》、《通志·二七·以字為氏》、《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上》、《姓源》以及《氏族典·五一一》均有記載:樂氏系出殷微子啟之弟微中衍之後。春秋時宋國國君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衎,字樂父,約前七四零年,公子衎的孫子以王父字為氏,以樂為姓。《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等記載,樂父生傾父澤,傾父澤生夷父須,夷父須以樂父之字樂為姓,成為樂姓。後人奉公子衎為樂姓的得姓始祖,又有“樂正、樂羊”複姓。
9、藥氏:在不同地域,“藥”有yao和yue兩種讀音。《元和姓纂中引《世本》記載:“宋戴公生子衎,字樂父,樂父生傾父澤,傾父澤生夷父須,鬚生樂莒為宋國大司寇。莒生西鄉士曹,曹生子喜,字子罕,為宋國司城。喜孫舍、祁、挽。祁一曰祁黎,字子梁。挽為宋國大司寇。後世子孫,燕有樂毅。藥氏系出樂毅,由燕奔趙,憂讒避禍,別居梁榆,並遺命子孫改藥氏為悅氏。
10、悅氏:以先祖遺命,由藥氏改為悅氏。系出樂氏,殷微子啟之弟微中衍之後,與宋氏同源。
11、荘氏:《通志氏族略》宋戴公撝之子武荘,子孫於前七六零年由戴姓轉為荘氏。稱荘姓(見商丘戴氏家譜)。
12、武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宋戴公撝之子司空,死後諡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在前七四零年以其諡號為姓,稱武氏。根系發祥於河南(見商丘戴氏家譜)。
13、宣氏:《路史注》記載:“宋宣公後,以溢為氏”。《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力,在位十九年,是為宋公力。宋公力在執政期間以知人善用著稱,他在臨死前傳位給弟弟子和,而不傳君位給兒子與夷,並說:“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通義也。”公元前729年宋公力去世後,周平王追加諡號“宣”,史稱宋宣公。宋宣公的子孫後代中,有取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宣氏,世代相傳。
宣公孫公子來於前六八零年由宣氏轉為時氏(見商丘戴氏家譜)。
14、穆氏:《元和姓纂》和《萬姓統譜》載,穆姓是以王父諡號為氏,得姓始祖宋穆公。宋穆公是春秋宋國國君宋宣公的胞弟,宣公去世時舍太子與夷而立其弟和,和三讓而受,在位九年,逝前遺命立宣公之子與夷而不傳己子公子馮,並讓公子馮出居鄭國。和去世後,宋殤公因和為君主時善良賢達,為和追加諡號“穆”字,史稱宋穆公。後來,宋穆公的支庶子孫懷念其豁達大度、兄弟友善,便以穆公諡號為姓,尊宋穆公為穆姓的得姓始祖。
15、皇甫氏:宋戴公撝之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時任司徒。當時有長狄鄋瞞部落進攻宋國,皇父領軍反擊,打退了長狄任,但皇父和兩個兒子也不幸戰死沙場。後來皇父的孫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為姓氏,稱為皇父氏。其六世孫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國滅宋時,皇父遇逃至魯國。西漢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孫皇父鸞,自魯遷居陝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稱皇甫氏。
16、黑氏:《春秋》云:“微子之後有黑氏。”《稀姓錄·十三知》記載:“黑氏,微子之後。”《潛夫論》云:“宋微子後有黑氏。”宋微子是黃帝的後裔,所以出自宋微子之後的黑姓
17、鐘氏:奉殷微子啟之弟“微仲衍”為始祖。春秋時宋國宋桓公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於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伯宗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後任楚國太宰,食采鐘離,他的後人遂以地名為姓,稱為鐘氏。
一說宋康王偃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孫名建,為昭王司樂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採食之地賜鐘姓。鐘氏家譜記有族系可上溯至宋桓公次子宋襄公支系。(見:江西省萬載縣雙橋牟村鐘氏族譜譜序)。
18、華氏:源出宋微子世家,發源地為春秋時宋國(今河南商丘)。《通志氏族略》載:宋國君宋戴公撝授公子考父公元前七六零年食采於華邑,後人因以華為氏。《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說:“宋戴公子考父說食采於華,因氏焉,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並為宋卿。”《古今姓氏書辨證》認為,華姓“出自子姓,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正考父的兒子華督,是第一個以華為姓的人。華氏中又分出有花氏。
19、戎(róng)氏:《潛夫論》及《姓氏考略》記載:戎氏,是宋微子的後代。西周成王為了天下歸心,供奉商湯之祀,封微子啟立宋國,建都商丘。其後世子孫有以戎為姓者,亦稱是正宗的戎姓族系,奉微子啟為戎氏的開姓始祖。望族居今湖北江陵郡
20、談氏:《姓苑》記載:“殷帝乙長子微子啟立宋國,傳國三十六代有受封於談者,談為郯國。春秋時郯子朝魯, 其後郯國被楚國滅亡,郯國舊址在今山東省郯城縣北,後子孫以國為氏”,傳為談姓
21、向氏:春秋時,宋國國君宋桓公的兒子肸(音bì),字向父,為宋國卿士,食采邑於向,其後以向為姓。《周簡王十四年通鑑集覽注》記載:“蓋宋桓公之後故孔子謂向魋為桓魋也”。殷微子啟歷十五世至公子御說是為宋桓公,宋桓公的兒子公子肸,字向父,其後以向字為氏,遂有向姓,奉向父為開氏始祖。(見:湖南石門向氏族譜·源流考)。
22、仇氏:“仇”字用做姓氏讀音:Qíú、注音符號:ㄑㄧㄡˊ。仇姓為春秋時宋國大夫仇牧之後。《元和姓纂》載,仇牧在蒙澤(在今河南商丘東北)為被殺的宋緡公報仇而討伐宋萬。宋萬在自家宅門外與仇牧展開惡鬥,仇牧被宋萬摔死。仇牧的後代便以仇字為姓,稱仇氏。此支仇氏望出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23、魚氏:春秋時,宋國國君宋襄公約會齊、楚等國在盂會盟,臨行前襄公的弟弟目夷,字子魚,說:“楚人不講信用,我們應該帶軍隊作警衛。”宋襄公卻認為大家已有共識,且約定都不帶軍隊,未聽子魚勸告。結果會盟時真的被楚王扣留。子魚逃回宋國,率兵交戰,迫使楚王放回襄公。後來宋、楚兩國又在泓水交戰,子魚勸襄公汲取教訓,兩軍交戰,勿講義禮,要主動迎戰楚軍,襄公認為這樣作不道德,要等楚軍做好一切準備。結果襄公受傷,吃了敗仗。戰後子魚批評襄公說:“打仗就應當盡一切辦法戰勝敵人。如果在作戰時講仁義,那就只有投降了。”子魚的後世子孫有以祖父的魚字為姓,被稱為魚姓
24、丁氏: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丁姓貴族被封為殷商諸侯,人稱丁侯,是丁姓見於最早的記載。《姓氏考略》記載,周武王姬發攻商代殷時,因丁侯不從,而被姬發所殺,丁侯子孫四散各地,但其部族仍以丁為氏。西周初,宋國有大夫宋丁公,其子孫以諡號為姓,稱河南丁氏。
25、衣氏:《康熙字典》載說:“齊人言殷,聲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見禮記註疏。”換言之,當今的衣姓,是由於讀音相近而從殷姓分出來的,姓衣與姓殷的人,本來是一家人。
26、亢氏:《路史》記載,亢氏,出自子姓,宋國微子啟之後。
27、墨氏:出自春秋宋成公之後。宋成公子墨台,子孫以王父為姓,稱墨氏。
28、褚氏:《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云:“本自殷(商)後人宋恭公子瑕,字子石,食采於褚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其德可師,號曰褚師,子孫因以為氏,成褚師氏,後去師字為褚姓。褚氏後人多奉子瑕為褚姓的得姓始祖。
29、桓氏:出自子姓,為宋桓公之後。《通志·氏族略》記述,宋國有國君卿,諡號為“桓”,史稱宋桓公。他的後代以王父諡號作為姓氏,形成桓姓
30、匡氏:系出子姓,宋大夫封於匡,後以邑為氏
31、朱氏:朱氏來源較多,其一支出自宋氏改姓周赧王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攻占,殷微子啟的後裔宋公叔朱穆因避難逃至碭(今江蘇碭山縣)隱居,《蔡中郎集·朱公叔鼎銘》云:“朱穆,字公叔,為殷人後裔”。其後裔公子朱(《後漢書·朱暉傳注》引(東觀記》云:“朱暉的先祖為宋微子之後,起初姓宋”。朱暉的後代以先祖名諱中的朱字為氏,居於沛,秦漢之際又自沛徙於宛(今河南南陽),並自漢代以來成為朱姓望族。《姓氏急救篇·王應麟補註》等記載,東漢南陽宛人朱暉,字文季,永平初年為衛士令,後官臨淮太守,抑惡揚善,吏民畏愛。先世宋微子後裔,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此支朱姓在朱氏源流中亦稱“南陽朱氏,”並以公子朱為始祖。
32、沙氏:微子的後裔有人被封於沙(今河北省大名縣東)這個地方,他們的後人以地名為氏,成為沙姓。從《萬姓統譜》和《百家姓考略》兩書記載考證,沙氏系出沙隨氏,沙隨是春秋時期宋國的領地,位於今河南省寧陵縣東北部。據《春秋》記載,成公十六年,晉會諸侯於沙隨,指的就是這個地方。古代諸侯公爵,凡失國或沒爵後,即稱為公沙氏或沙隨氏,其後人省為沙氏。
沙氏源出較為複雜,今沙氏後人一般奉神農氏為沙姓始祖(出自神農氏之後,炎帝為部落首領時,其下有臣夙沙氏,後省改為沙姓)。
33、任氏:由宋氏改姓。洪武初年,宋氏祖孫三代人闖關東至東北,為了生活所迫,子孫二代人隨任姓家庭生活,後改宋氏為任姓。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姓氏研究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深圳市鼎昌實業有限公司歷時兩年,對中國人的姓氏進行了大規模調查,2006年1月10日由新華社公布調查結果。兩年的調查涉及全國1110個縣和市,共獲得姓氏4100個,新的《百家姓》順序新鮮出爐。
宋氏自立國開姓至今3200餘載,歷史悠久,人口約1120萬人,占我國總人口的0.81%,居當今中國百家大姓第23位。宋姓在發展過程中,曾衍生姓氏60多個,但亦有他姓改為宋姓者,現經考證查明的有趙、閻、韓三姓。
1·山東省成武縣郜鼎集宋氏,原為趙匡胤之後,該族尊宋靖王次子趙昶立姓始祖。
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滅。因怕元兵追殺,宋朝皇室中趙昶與其兄趙旭自臨安逃至山東禹城。後趙旭隱跡禹城,趙昶逃至山東成武並改為宋姓,隱跡郜鼎,成武宋氏自此始有。
成武郜鼎宋氏雖為宋姓,亦稱是趙宋或宋趙一家,但與殷商王室後裔尊殷微子啟開姓始祖並自西周初年所立宋國宋姓不屬同源,非同祖同宗同族宋氏。
2·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武城鎮蔣官屯村一支宋氏原系武城縣滕莊鄉閻莊村閻氏,約在1750年左右落戶蔣官屯,閻氏與蔣官屯村宋揖之女結婚後改閻姓為宋氏,名宋煥,後代亦稱宋氏。
該支宋氏尊宋煥(閻氏妣宋氏)為始祖;二世祖宋國泰,妣杜氏;三世祖宋仁,妣蔣氏;四世祖宋邦魁,妣于氏、李氏;五世祖宋木,妣李氏……至2011年6月,已傳承13代。今山東武城縣武城鎮蔣官屯水庫西 200米處有墓園墓碑及墓志銘。
3·1875年,海南文昌縣韓氏將其後裔韓教準過繼給宋氏家族,韓教準隨其舅父之姓氏改姓換名宋嘉樹,又名“高升”,號耀如,英文名“查理”。
1880年11月7日,宋嘉樹受洗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取英文教名“查爾斯·瓊斯·宋”。1887年仲夏,宋嘉樹與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嫡系後裔倪桂珍結婚。1889年7月15日,倪桂珍生下第一個女兒,取名宋藹齡,英文教名“南希”;1892年1月27日,倪桂珍生下第二個女兒,取名宋慶齡,英文教名“羅莎蒙德”;1897年3月5日,倪桂珍又生下第三個女兒宋美齡。宋嘉樹與倪桂珍還有3個兒子,他們分別是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此支宋氏現已傳承四代。
說氏族,無論他姓還是宋姓;追遠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同為一個民族,同用一個宋姓,同有輝煌歷史。趙氏因避國難,閻氏、韓氏因招婿過繼改為宋姓時間雖短,但亦枝繁葉茂,興旺發達,是宋姓發展史中璀璨的一筆。
微子啟立宋國,有宋姓之後,以“宋”字命名的村莊、集鎮、城市、山川、河流等也開始出現。
始於唐盛於宋的雕版印書,因字型美,校刻精,被稱為宋本或宋版;起於明朝中葉至今通用的印刷體漢字,被稱為宋體字;另有比較接近宋朝刻書的字型,被稱作仿宋體。宋代時期的詞賦被稱為宋詞。宋字還在漢語言中形成了“宋斤魯削、宋玉東牆、宋畫吳冶、宋才潘面”等美妙的成語典故。
“宋”字的神秘與美妙,使宋姓人對“宋”字倍感自豪!亦使宋姓成為中國姓氏史中的一筆重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