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郡

南陽郡

南陽郡是中國古代一個行政區,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兩漢之際,潁川的河南尹韓騫舉族遷居南陽,成為南陽望族,使南陽成為韓姓的第二個郡望。西漢時期,南陽為全國五大都市之一,王莽受封南陽新都(今新野東南),漢更始皇帝於南陽登基,東漢時,南陽被封南都,被尊為帝鄉,為天下經濟首都。而雲台二十八將中亦有十一人出自南陽郡。

南陽郡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隋開皇三年(583年)撤,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唐初復廢,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為南陽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陽郡
  • 外文名稱:Nanyang 
  • 別名:宛郡、天下第一大郡
  • 行政區類別:郡
  • 所屬地區荊州
  • 下轄地區新野博望鄧縣等37縣
  • 政府駐地:宛(今河南南陽)
  • 地理位置:南陽盆地
  • 面積:4.6萬平方公里
  • 人口:243萬(東漢)
  • 方言中原官話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始設年代:秦昭襄王三十五年
  • 郡治:宛
  • 特產:南陽黃牛 獨山玉
  • 地理優勢:中原、關中、漢中、荊州交匯
  • 政治地位:東漢全國第一大郡,南都帝鄉
行政區劃,秦朝,西漢置,東漢置,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南朝梁時期僑置郡,

行政區劃

秦朝

將白起攻楚占宛,於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設南陽郡(今河南南陽,湖北襄陽漢江以北)。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仍為南陽郡。當時的面積,除現今南陽市域外,還有河南省魯山葉縣舞陽、欒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的襄陽市(漢江以北,漢江南岸屬於南郡,非南陽郡所屬),隨州一帶。

西漢置

西漢時,南陽歸荊州部,轄36縣,如宛城(今南陽市臥龍區宛城區)、杜衍(今南陽市西一帶)、淯陽(今南陽市臥龍區英莊鎮一帶)、西鄂(今石橋鎮西一帶)、雉陽(南召縣一帶)、安眾(今臥龍區青華鎮楊官寺一帶)、新野(今新野縣)、棘陽(今新野縣高廟一帶)、(今新野縣王莊鄉一帶)、穰(今鄧州市東南一帶)、涅陽(今鄧州市北、鎮平南一帶)、冠軍(今鄧州市張村鄉一帶)、樂城(今鄧州王良鄉一帶)、博望(今方城縣博望鎮一帶)、堵陽(今方城縣一帶)、平氏(今桐柏境內)、復陽(今桐柏吳城一帶)、山都(今鄧州構林一帶)、酈(今內鄉趙店一帶)、博山(今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區)、析(今西峽縣城東一帶)、丹水(今淅川荊紫關一帶)、湖陽(今唐河湖陽一帶)等。

東漢置

東漢時,南陽郡仍屬荊州部,和南郡以漢江為界。南陽郡郡治宛,領縣37,人口240萬,為天下第一大郡。南陽郡轄縣和西漢大體相同,但去掉了杜衍、樂城、山都等縣,合併於鄰縣。新置南鄉、成都、襄鄉三縣,改博山為順陽,改舂陵為章陵,將今陝西的山陽縣劃歸南陽郡。
東漢南陽郡瞎宛、冠軍、葉、新野、章陵、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復陽、平氏、棘陽、湖陽、隨、淯陽、涅陽、陰、酇、鄧、酈、山都、穰、朝陽、蔡陽、安眾、筑陽、武當、順陽、襄鄉、南鄉、丹水、析等37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設立襄陽郡南鄉,南陽郡的樊城、山都縣、鄧縣(今鄧州)被劃給襄陽郡,南陽郡西部的南鄉縣、析縣等8縣被劃給南鄉郡。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南陽為魏國所有,隸屬荊州。
晉朝,南陽郡為南陽國,瞎宛、 西鄂、 雉、 魯陽、犨 、淯陽、博望、 堵陽、 葉 、舞陰、 比陽、涅陽 、冠軍 、酈。
北魏,南陽郡屬廣州,瞎南陽、峽城,戶七千四百八十九 口二萬六千七百二十八。

隋唐

隋開皇三年(583),廢南陽郡為鄧州。大業三年(607)復置南陽郡,領縣八。範圍大大縮小。唐初為鄧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鄧州為南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稱州,此後不再設定。。
唐初為鄧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鄧州為南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稱州,此後不再設定。

南朝梁時期僑置郡

南梁時天監十年(511)析武陵郡僑置南陽郡,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治建昌縣(今湖南辰谿縣西北),屬盧州。隋開皇九年(589),廢南陽郡置壽州
楚昭王羋軫(熊壬)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軍與吳國軍隊作戰時英勇戰死,楚昭王遂封沈尹戌的兒子沈諸梁於葉邑(今河南葉縣舊城),史稱葉公。葉公曾大力平定白雲勝叛亂以助楚惠王復位,為楚國立下大功,被分封到南陽(今河南南陽、湖北襄樊一帶),賜爵為公,世人尊為葉公。葉公之後,以封邑為氏。據《風俗通義》及《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資料所載,在葉地治水開田,頗具治績。因平定白公之亂,故稱葉公。其後裔以邑為氏,葉邑成為葉氏祖地,葉公成為葉氏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