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鶴山

太鶴山

太鶴山原名“青田山”,又名“試劍石”、“丹山”,為道教勝地三十六洞天。位於浙江省青田縣城北面。已列入麗水市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級旅遊區。山坡露岩廣布,古松奇石眾多,植被覆蓋率在85%以上。古松奇石、摩崖題刻、古廟亭台是太鶴山的特色。太鶴山有歷代和當代名人,如劉徑、鄭奎光、王崇銘、陳慕華、沙孟海粟裕傅傑、張愛萍等摩崖碑刻34處,文化內涵豐厚,是一處聞名遐邇的文化教育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鶴山
  • 拼音:tai he shan
  • 別稱:青田山
  • 名譽:國家AA級旅遊區
  • 植被覆蓋率:85%以上
  • 摩崖碑刻:34處
  • 地址:浙江省麗水市青田鶴城街道太鶴山
自然地理,名人題刻,著名建築,謝橋亭,劉誠意伯廟,三十六洞天,八大勝景,景區特色,四月太鶴山,夜登太鶴山,景區歷史,美食,交通線路,

自然地理

太鶴山太鶴山以古松奇石為特色,為典型的低丘地貌,主峰海拔144.1米,山坡露岩廣布,古松奇石眾多,太鶴古松大多數以松科松屬的薄皮型高產馬尾松植被覆蓋率在85%以上。太鶴山以中生代白堊紀花崗岩所組成,為花崗岩岩株因地殼抬升,南側甌江流水強烈下徹而出露地表所形成。試劍石為花崗岩節理長期受流水風化侵蝕淘空而形成,其他象形石和白鶴洞盤龍洞等均因塌陷搭架而成。太鶴山岩石奇特,有混元峰、公雞岩、孝順岩等象形岩石,其中混元峰位於太鶴山巔,主體岩體相對裸露,形似方章呈“十”字型剪下,系節理地質構造的一塊巨石。
太鶴山太鶴山

名人題刻

太鶴山太鶴山有歷代和當代名人,如劉徑、鄭奎光、王崇銘、陳慕華、沙孟海粟裕傅傑、張愛萍等摩崖碑刻34處,文化內涵豐厚,是一處聞名遐邇的文化教育公園。青田因在太鶴山下而得名鶴城鎮,是縣內旅遊接待中心。縣城周邊還有塔山、崑山、石郭坑、西門樂洞等許多景點。
太鶴山太鶴山
古代遊客曾遊玩太鶴山發現古松與岩石相依相伴,其中“撫松石”、“石撫松”等題刻,是這裡古松與奇石真實寫照。太鶴山摩崖題刻50多處,有題名、題詩、刻像三種,正、行、草、篆、楷等書體皆具。有“混元峰”、“試劍石”、“長松介石”和現代人陳慕華的“煙雨松鶴”、沙孟海的“太鶴勝跡”、張愛萍的“山川孕秀”、粟裕的“裝點關山”、艾青的“印月池”等題刻,最具特色的是刻立在混元峰東南面岩壁的“楊枝觀音”線刻像,刻像清晰,像高約3.8米,寬1.6米,有“閩弟子鄭奎光書”款,與普陀山楊枝寺刻立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的楊枝觀音像相似,如此龐大的楊枝觀音刻像為省內罕見。

著名建築

太鶴山有謝橋亭、濺玉亭、問鶴亭、聽濤亭等亭台10餘處。

謝橋亭

年代最早的是謝橋亭,為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而建,此亭始建無考,在清同治元年毀於兵,同治十二年重建,建築平面正方形,面積為25平方米。環翠寺是青田佛教活動最大場所,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8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依次有環翠寺大雄寶殿、三層殿(圓通殿、三觀殿、臥佛殿)等,始建於明末清初,屢毀屢建。1981年,太鶴山被闢為縣城公園,在青田僑胞和各界人士的資助下,不斷修整開拓,景觀更趨豐富,形成了謝橋春晚、丹山濺玉、仙鄉問鶴、環翠孕秀、撫松聽濤、滴露點易、混元試劍、望江舒嘯等八大各具風采的景點
太鶴山太鶴山

劉誠意伯廟

是青田鶴城紀念劉基史跡的唯一活動場所,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

三十六洞天

太鶴山位於青田縣鶴城鎮北一華里處,歷代以出鶴聞名於世。據晉《永嘉郡記》記載:“青田山古時有雙白鶴,巢於其上,年年生子,長大便去,只余父母一雙,精白可愛,多雲神仙所養”。南北朝時的梁元帝肖繹《鴛鴦賦》中有“青田之鶴,晝夜俱飛。”詩人杜甫的《通泉縣署屋壁後薛少保畫鶴》詩中曾有“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的詩句,足見青田太鶴山產鶴歷史之久遠,影響之深廣。同時,太鶴山還是歷史上號稱我國道教名山的三十六洞天之一。

八大勝景

太鶴山上有謝橋春晚、迎翠濺玉、仙鄉問鶴、文苑懷翠、松聲塔影、望江舒嘯等八大勝景。環翠堂收藏了古今名人墨寶近200幅,走進陳列室,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欣賞過畫室,再細細地觀看對八大勝景的題詞。
景一“謝橋春晚”中,有楚圖南題的“謝橋亭”三個大宇,有方毅所寫的楹聯:“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景二“迎翠濺玉”中,有胡兩文老人寫的榴聯:“溪上風清月白,山中鳥語花香”。景三“仙鄉問鶴”中,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寫的“太鶴勝景”和“問鶴亭”,有著名書畫家諸樂三和上海書法家任政所題的“太鶴公園”匾額。景四“文苑環翠”中,有楚圖南題的“環翠堂”三宇,有著名書法家王遐舉寫的楹聯:“石試劍井煉丹天下名山堪占一,亭藏經松巢鶴邑中勝景實無雙”,有陸儼少所題“勝景在前”、粟裕所題“裝點關山”、程十髮所題“映翠”、艾青所題“印月池”。景五“松聲塔影”中,有錢塘書畫社江天蔚寫的“聽濤亭”。
景六有老書畫家、湖州書畫院譚建丞所寫的“長松露下研周易,高石霞分比葉師”,有省書法家商向前郭仲選寫的“松鳴鶴舞”和“回顧風煙入懷裡,一灣溪水抱沙汀”,還有周昌谷題的“松撫石”和上海蘇淵雷寫的“石撫松”。景七“混元試劍”中,有陳慕華所題“煙雨松鶴”,愛新覺羅博傑題的“白鶴洞”,陸定一寫的“一路松聲長帶雨,並空風氣總成雲”,吳作人寫的“丹泉”。景八“望江舒嘯”中,有魏文伯所題“望江亭”,謝添所題“公雞岩”。此外,在太鶴山境內還有張愛萍所題“山川孕秀”,肖嫻所題“問津橋”,姜東舒所題“聽濤亭”……現在,這些墨寶大都已鐫刻在風景點上。欣賞這些名家字畫,仿佛在大山上觀看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歡快地流著,潺潺有聲,心花怒放;又好象在絢麗的晨光中,一支短笛在甜暢地吹著,悅耳醉心,令人神往。
走出環翠堂,登上太鶴山上主景“混元試劍”的巨壁上,清晰可見的摩刻。有唐人的“混元峰”,宋朝詩人劉涇題刻的“清泥切石劍無跡,丹水含英鼎飛出;仙風絕塵雞犬喧,杉松老大如人立”的《慕仙銘》,元人曹用的“遺劉處閒劍師詩”,明朝的“長松介石”,還有唐朝括州道士時法善的刻石巨像等。相傳,葉法善曾在峰下白鶴洞和丹井處煉丹,丹成試劍,劈巨石為四,斷壁寬30餘米,深10餘米,人積試劍石”,又名“四角壇”。站在試劍石石背上,縱目四眺,可俯歐青田整個縣城:南面的甌江,帆船點點;東面的華僑新村和華僑飯店,整齊壯觀;西南的商業大街,車水馬龍。此刻頓覺涼風爽爽,心曠神怡,難怪歷代許多名家在此留下墨跡。
園林植物景觀,是太鶴山風景區的一大特色。目前,山上主要以馬尾松作基調,上百年樹齡的古松有205棵,其中最大的—棵古松,位於環翠堂西側,高達24米多,胸徑為91厘米,樹齡約800多年。根據園林植物配置的原則及樹木生長習性,1982年以來,管理處的同志又在深岩地區片植近二萬棵墨松、濕地松。在馬尾松林中,間植金錢松常綠喬木,在主要景點和山路兩側,叢植蘇鐵香樟椿樹女貞等常綠闊葉樹。還辟有桔園、桃園和具有江南植物區系特色的毛竹林。為了創造公園的四季花景,還在備景點重點配置有春開的梅花紫薇以及冬開的臘梅茶花等花木。太鶴山已
成為浙南聞名的風景旅遊區。

景區特色

四月太鶴山

四月的太鶴山,已經是滿目的嫩綠蔥蘢,深深淺淺,濃濃淡淡,到處洋溢著春意。拾著石階向上,抬頭間,轉彎處,不經意間總會有一兩枝新綠探出來。那新生的,總要蓬勃些。山上本是花也不多,現在已入暮春,所以已尋不到多少蹤跡了。綠葉間,隱約地有些將謝的桃花、櫻花。真是花無百日紅,我想,真不如這綠的自在,綠的永久。
記得讀過一篇文章,有位蘇州人不無自豪地說:“外人來蘇州,那真是遊玩。我們蘇州人,卻是找個地方,靜靜地喝杯茶,閒閒地消遣著。”是的,這太鶴山也是常來的,我們可是不必急著趕到山頂,就這么慢慢地踱著,懶懶地走著。看到平坦處一方石桌、石椅,便坐下了。耳畔流水淙淙,鳥鳴婉轉。旁邊有棵楓樹,枝上張掛著片片掌形嫩葉,透過淡淡的陽光,竟然似乎是透明的了。我不禁有些詫異了,記憶中的楓葉是紅紅的,艷艷的,哪知這時的楓葉竟是這般綠的動人。
坐著,聊著,便也不想起身了。是的,我知道山頂是太鶴山的風景佳處,可以迎東風,觀遠山,望碧江。可是,我不必上山,因為那風景已經入我心中。記得不久前,到蘇州旅遊。人們都說,到了蘇州,不到虎丘,那就不算真到了蘇州。可是,及至到了虎丘,才發現只是一處平平坦坦的山丘,實在是沒什麼奇處。想是這吳中平原少山,物以稀也為貴,這虎丘便也借著吳王的劍揚名了。可不是么,平時抬頭見山,低頭也見山。有時還嫌這山阻擋視線的,阻隔來往的。可這一路行來,平平坦坦,沒見什麼山,只有畦畦田地,天地銜接,一覽無餘。而在平淡無奇處,突兀見一山丘的隆起,真的是給人一種驚喜。古人喜歡屏風是道理的。也許,這就蘊含著含蓄與曲折。或者,如同一個女子,沒有曲線,那自然談不上風韻了,是不是?我想,在這平原處,隨是什麼山,必會被捧作名山。可能是敝帚自珍,我以為這太鶴之綠,要勝於虎丘,要是把太鶴搬到虎丘,肯定要引來更多的讚賞。
記得,那日,導遊指著一塊小石頭說,這叫“試劍石”。我不由得失聲而笑,呵呵,這哪能也叫試劍石,咱太鶴頂上的試劍石才叫試劍石呢!高五六米的巨石,仿佛是被什麼利器一分為四。這相形之下,不締是小巫見大巫。只不過,太鶴並沒有吳王的足跡,也少了文人墨客的渲染,所以一直不為外人之所知。而這巴掌大的小石頭卻也成為虎丘一景。想是不單是人需要機遇與包裝,這石頭,這山也一樣。

夜登太鶴山

太鶴山在我生活的小城,是小城中最早的公園。據說,是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之一,因有神人在此得道駕鶴升天而得名,具體位列第幾,我卻並不清楚。山上古樹蔥蘢,綠蔭掩映,多摩崖石刻,我知道當代最著名的,應該是沙孟海老先生留下的墨跡。山頂有一巨石,從中分為兩半,或者原本就是兩塊石頭相偎相依,傳說是神人試劍時劈開的,故稱試劍石。小時候,是非常向往來此遊玩的,能進一次城已是十分炫耀的事情了,何況可以來公園玩耍?對於公園一詞,記憶中我並非是從書中獲得的,第一次聽到有人提起公園,就似乎和太鶴山有關。這裡,給了年少時的我很多驚奇和憧憬。
長大了,離太鶴山近了,或許是因為缺少了距離帶來的美麗,或許只是純粹的因為我在偷懶,竟少了當年爬山的渴望。能夜登太鶴山,應該有酒精的功勞。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和朋友多飲了幾杯,於是在朋友的提議下乘興相互攙扶著登上了太鶴山。剛到山腳的亭子就因為肚子脹得厲害而有些喘不過氣來,只想坐下歇歇。朋友催我,快走,一口氣爬上山頂才有意思!苦苦哀求,不允,只得繼續攀爬。這一天沒有月亮,山路依稀可辨,兩旁的樹木黑影幢幢,偶爾會從樹葉間閃出一縷兩縷或紅或白的光來,將原本黝黑的階石劃出一道兩道痕跡。這是山下泛上的燈光,或是藏於樹叢的路燈射出的,卻不得而知了,只是偶然會看到草尖樹梢也被這光滾上了一層金邊。遠處傳來的幾聲鳥鳴更增添了夜的寂寥,近處的古樹讓山風搖晃著,沙沙作響,有時會忽然掉下一個小小的黑影,大概是松鼠罷。好容易登上山頂,攀上試劍石,已是氣喘如牛兩腿直顫了。端坐著,俯瞰小城夜景,只覺燈火輝煌,繁華似錦。朋友靠著我的背,面向山陰。我說,小城的夜景也挺美的。他說,燈光下掩藏的不知是什麼呢。我說,小城現在也很繁華了。他說,整天在這繁華里擠來擠去,夠了,還不如對面灰白的墳墓呢。要我也轉過身去。他說,拋了那繁華吧,好好感受下大自然,聽聽鳥鳴,看看樹影,多好。我覺得有理,聽從了他的話。一時,只聽得秋蟲呢喃,夜鶯偶啼,和著的就是我們的心跳了。
忽而,痛恨起山下的燈光來,只覺它們將這裡映得太亮了。此時此刻,這裡應該是黑影幽幽才能顯出它的魅力的。就招呼朋友下了試劍石,並躺山頂土坪之上。仰面看到一束白光徐徐掠過,我說,像監獄裡的探照燈。他說,應該是患有窺視癖的人在窺視我們。我樂了,他也大笑,問我,可記得曹孟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句子?腦中搜尋半天,只好坦白,好像是《龜雖壽》裡面的句子,應該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壯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兩句的。他便漫吟此詩,抑揚頓挫,緩急輕重竟能處理得如此之好,全然在我的意料之外,了無平日的拘謹與憂傷。我忽然也想高歌,可惜喉嚨早已讓菸酒腐蝕得不忍耳聞了,但還是唱了,走腔跑調斷斷續續,大概用讀、喊或者叫會更確切些。朋友並在意,跟著我嘶喊著,可惜了他美妙的歌喉。而後,相視大笑。他說,我想成為畫家。我說,你是畫家。他說,你應該成為作家。我說,我是作家。他說,人一生下來就活在一個圈子裡的,戴上面具朝而復始地兜著圈兒。我說,是的。他說,無論如何跨不出去的。我說,是,跨不出去。頓了頓,我又說,好在今晚此刻是我們的,可以偷偷溜出這個圈子。他靜默了。又只聽到秋蟲、夜鶯和著我們的心跳了,時間就在靜默中流逝。仿佛是很久,我終於說,走吧。他默然起身,攙扶著我下山,融入繁華的燈火,成了匆忙的人群。

景區歷史

相傳唐朝葉法善在此煉丹試劍,丹成得道,跨鶴升天而去,被道家稱為“青田山洞”,為道教勝地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三十洞天。明清期間,混元書院、瑞龍書院、心極書院、正誼書院皆設於此。優美的景觀和歷代的開發,使太鶴山文化積澱豐厚,成為青田文化的“根”。青田之名因太鶴山下有田產青芝而名“青田”,縣城因在太鶴山腳而名“鶴城”。1981年,太鶴山被闢為縣城公園,在青田僑胞和各界人士的資助下,不斷修整開拓,景觀更趨豐富,形成了八大各具風采的景點。太鶴山位於青田縣縣政府駐地的北面,西面與崑山相接,東面與塔山相連。

美食

敲肉羹是一種民間傳統菜,先把精豬肉切成小塊或碎片狀,用山藕粉反覆攪拌,加作料和水,燒煮而成。品種還有海參羹、乾張羹,最後為甜羹,味均鮮美異常。敲肉羹既可當一道“正餐”飽食,也可作為“小吃”點綴。不管你的口味是喜甜、喜辣、喜淡、喜濃,配上適當的佐料,無不吃了還想吃!
用料:瘦肉、番薯粉,豆腐絲、豆芽、紅蘿蔔絲各若干,加上雞蛋兩隻,配上當地的香菇、金針、木耳,泡好切成絲,另備高湯一大碗。
製法:將番薯粉一半倒在菜板上,另一半倒在碗內調水備用;瘦肉切成若干薄片放在番薯粉上,用面桿輕輕翻面敲打,肉和粉敲成薄薄的肉餅狀備用;在鍋中放進豆腐絲、香菇絲、金針、木耳等,倒入高湯(最好是雞湯或骨湯),湯多湯少由個人口味決定;等湯沸騰後將敲好的肉餅撕成小塊放入,然後把雞蛋打入碗內和番薯粉一起調好,倒入鍋內同時用勺不斷翻調,為防鍋底粘焦,最後裝碗,配上香油胡椒粉小蔥等上桌。

交通線路

自駕線路:
上海方向:上海市區--滬杭高速--杭州繞城(往金華方向)--杭金衢高速(張家畈樞紐)--金麗溫高速(麗水方向)--青田出口--S49--S333--太鶴山。
杭州方向:杭州市區--杭金衢高速公路--金麗溫高速(麗水方向)--青田出口--S49--S333--太鶴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