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府(南陽府衙)

南陽府(南陽府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陽府通常稱為南陽府衙、南陽府署或南陽知府衙門,是三代南陽知府的官署。故址在舊城內西南隅,即今南陽市區民主街西端北側。

南陽府(署、衙)始建於公元1271年,歷經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歷史時期,共歷199任知府。現存房屋100餘間,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 36000平方米,是中國惟一保存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陽府在中國官衙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也是國家重點古代官衙名勝古蹟和文物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陽府
  • 別名:南陽府署、南陽府衙
  • 位置:河南省南陽市民主街
  • 始建年代:公元1271年(南宋)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相關地點:內鄉縣衙
地理,歷史,文化意義,

地理

南陽府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元置南陽府,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代屬河南布政司汝南道。清代沿用明制。清代府治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轄: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南召(今河南省南召縣)、唐縣(今河南省唐河縣)、泌陽(今河南省泌陽縣)、桐柏(今河南省桐柏縣)、鎮平(今河南省鎮平縣)、新野(縣治在今河南省新野縣東南)、內鄉(今河南省內鄉縣)、舞陽(今河南省舞陽縣)、葉縣(今河南省葉縣)共10縣;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裕州(今河南省方城縣)共2散州。1913年廢。

歷史

南陽府署始建於何時不詳。自秦昭襄王設定南陽郡直至隋代以前,南陽皆有郡守(西漢景帝時改稱太守)治所,即郡署。正大三年(1226年)於南陽設申州(刺史治),為州署。至元八年(1271年)升申州為南陽府,為府署。但元代修建情況與形制已不可考。明代府署是洪武三年(1370年)同知(府佐官)程本初即原故址修建的。正統五年(1440年),同知汪重重修。當時的府署有正堂、後堂,左右列六房,前豎戒石亭(按舊時規制,地方官署大堂前皆立有戒石碑,上刻戒石銘,作為官員箴規,並建亭保護。南陽府署後將亭改建為坊,稱戒石坊),建儀門、大門,後列官宅,東西列吏舍。經吏司(掌管受發文書諸事)在正堂東;昭磨聽(掌管勘六房卷宗)在正堂西;司獄司(掌理察獄囚)在儀門西;架閣庫(收藏管理文牘案卷)在正堂後,申明、旌善二亭在府署前東西兩側,永平庫(府庫)在府內。成化年間(1465年——1478年),知府陳鎰重修大堂(正堂),堂左為乘發司(承辦和轉辦公文信札)及吏、戶、禮諸房,右為西公廨(公廨是官吏辦公處的通稱),東南隅為衙神祠、寅賓館。前為大門,門左右列榜房,前建豫南首郡坊。大堂後為寅恭門,次為思補堂(二堂),堂左為書簡房,右為招稿房。次三堂,又次為府廨,規制嚴備,經明末變亂頹圮。清順治四年(1674年),知府辛炳翰始修思補堂,又修儀門、榜房,紀而知府張獻捷重修大堂並六曹房、乘發司、永平庫。嗣後,相繼修葺完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府佟應琦於大門外東西增建召父、杜母二坊。歷久對府署漸頹。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府岳興阿對府署進行大修。鹹豐初,知府顧嘉蘅又補修,於府宅後東北側建團練賓興館(亦稱團練公局)。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由知府傅鳳颺倡導,各州縣知(州)縣捐俸重修。此次修葺,前後經歷5個年頭,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竣工。民國2年(1913年),南陽府撤消,府署故址為縣公署(民國元年,知縣署改稱縣公署,後又改稱縣政府)占用。民國21年(1932年)秋,於南陽設立河南省第六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即設於久府署內(與縣府和署),此後,續有增葺改建。解放後,南陽專員公署駐此,1965年後,改為中共南陽地委第三招待所,後又改為家屬院。
南陽府署衙門南陽府署衙門
南陽府署由元代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南陽府署,是一件深得民心之舉。

文化意義

南陽知府衙門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秦始皇設定郡縣制以來,留下的一個完整的郡級實物標本。現存建築就是一座歷史檔案館,它既是北京故宮的縮影,又是南陽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徵,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文化價值。知府衙門是南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顆明珠,閃射出燦爛的光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