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漢文化

南陽漢文化

河南南陽為中國楚漢文化和三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綿三山而帶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漢”自古為四方交通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城和山水名城,自古以來這裡就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聞名於世。南陽,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文化高峰——漢代雄居一方,顯赫當時,創造了璀璨的人文遺蹟。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也在這裡發跡。他的不少開國功臣及雲台28將大都出自南陽一帶,劉秀的公主就有7人封於南陽。享有“南都”、“帝鄉”之譽,大商范蠡、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謀聖姜子牙等眾多歷史名人便在這裡出生和成才。三國時期,一代智聖諸葛亮又在此地隱居躬耕求志,汲取南陽豐厚文化的營養而成就大業。

一位日本學者曾經這樣說過:“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開封,研究、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漢代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陽漢文化
  • 地點:中國 南陽
  • 基礎:深厚的文化積澱
  • 歷史記載:漢書.食貨志
  • 遺產:3類
  • 繁榮因素:經濟和政治
  • 相關景點南陽漢畫館南陽武侯祠
  • 機場:南陽姜營機場
發源發展及繁榮,簡介,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史存遺蹟,現存漢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漢代城址,漢代墓葬,文化之旅,

發源發展及繁榮

簡介

從發展的脈絡看,深厚的文化積澱是南陽漢文化三國文化的基礎 。南陽在人類初始的舊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們繁衍生息於此。歷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文化遺址繁多,名人輩出。夏、商、周時代南陽屬豫州,其地有呂、申、謝、鄧、唐等侯國,春秋、戰國時歸楚國所有。秦代始置南陽郡。漢承秦制,仍設南陽郡,郡治宛,下轄三十六縣。東漢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現出經濟文化大都會的面貌。

經濟因素

經濟的昌盛必然造就、促進文化的繁榮。戰國時期南陽冶鐵業即很著名,《荀子.議兵》“宛鉅鐵 , 慘如蜂蠆”可造出鋒利的鐵工具。秦末遷“不軌之民”於南陽,促進了南陽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宛孔氏在冶鑄及商業經營方面取得顯效。《史記. 貨殖列傳》載“宛孔氏之先,梁人也。......遷孔氏南陽,大鼓鑄規陌池 ......家致富數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 南陽郡治宛是全國五大都市之一。西漢中期各出鐵郡國設鐵官官營冶鑄。南陽為設鐵官的49處之一,同時為全國設工官的九個地區之一。得手工業、冶鐵業之利,南陽水利工程召父渠及池陂的興修又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發展。商業也在此基礎上活躍起來。《鹽鐵論. 力耕篇》云:”宛、周、齊、魯,商遍天下“。漢代畫像石墓在此期興起和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物質財富積累,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在特定時期於文化的發展也具重要作用。西漢時期,被封在南陽的王侯有二十多人。著名的有冠軍侯霍去病、博望侯張騫、新都侯王莽。東漢時,光武帝劉秀髮跡於南陽,其著名的28位將領多出於宛縣、湖陽、冠軍、新野一帶,劉秀的公主中有七人封於南陽,另有25人被封為侯王,其它還有皇親國戚以及出身大家的功臣、名將等。這些豪強地主在政治上享有特權,經濟上頗具實力。對南陽漢文化的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史存遺蹟

南陽漢文化的繁榮不僅從史籍中可以發見,從文物考古資料中也得以實證。《漢書.食貨志》記載漢武帝新辟南方17郡, 其財資和鐵器等物品靠南陽和漢中鐵官提供和調運。文物考古研究方面發現帶有“陽二”銘文的鐵工具在東南豫章郡(今江西清江)、右扶風(今陝西永春)均有發現。可見當時南陽不僅自身手工業、商業、農業發達,還為漢王朝開疆拓土,維護王朝統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從人文角度看,法律學家張釋之、大文學家、科學家張衡、醫聖張仲景、漢王朝重臣左雄、朱穆等學者,也正是南陽漢文化精粹的體現。南陽境記憶體在眾多的漢代城址、水利遺蹟,莫不證明了漢文化的繁榮。大量的漢代畫像石墓、畫像磚墓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漢文化的昌盛。豐富的漢代遺物在南陽境內大量存在。
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

現存漢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

漢文化遺產傳續至今的既有《東京賦》、《西京賦》、《靈憲》、《七弁》、《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又有張仲景碑、李孟初神祠碑等碑碣資料。考古發掘所獲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磚)不僅以其精美的構圖昭示藝術的高超水平,更以其豐富的表現內容反映了漢代南陽文化的多側 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天祿、辟邪等大型圓雕是全國稀有的藝術珍品。大量陶、玉、銅、鐵器以其精美的造型,數量的繁多展示了漢代社會生活角度的多種層面。

漢代城址

眾多的漢代城址以宛城遺址和新都城遺址保存較好。宛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荊州記》“(南陽)郡城周三十六”。《水經注》“ 水南經宛城東,其城故申伯之都。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現存古宛城東北角一部分,呈曲尺形,城基高出地面 5-7米,長約1400米,系夯土構築。在斷崖處尚可看到明顯的夯窩。城基外為護城河遺蹟。經過文物鑽探又發現西北角及西部城牆基址局部。在古宛城北部今南陽市瓦房莊的漢代冶鐵遺址東西長 600米,南北寬2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遺址經1959 年發掘發現熔爐基址17座,窯址4座。爐膛內發現鐵塊300公斤,出土陶范300 多塊及鉗鍋、殘鼓風管等。鍛制鐵器有刀、鐮、斧、錘、鑿、杴、矛、環等。且冶鑄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1991年發掘的制陶作坊區,出土大量的實用陶器和冥用器物。
新都城遺址位於新野縣東南45里。現有城垣一周,呈正方形,每邊長700米。城西北為墓葬區。城南曾出土鐵器、雲母片等遺物。可能為作坊區。城垣內外漢代遺蹟遺物很多。農耕中常見到下水道管、排水溝房基、水井、石磨、銅鏡、新莽時期貨幣、板瓦 、筒瓦、瓦當等。是一處保存較好的漢文化遺物豐富的漢代城址。依《後漢書.郡國》、《漢書》地理志王莽傳及《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等。新都城是王莽封為新都侯時的城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戰國時期南陽地圖戰國時期南陽地圖
此外,還有 陽城、安眾城、博望城、冠軍故城、樂鄉古城、酈城等十餘座漢代城址。唐河上下堰陂古水利工程、新野召父渠遺址、鎮平沿陵河水利遺蹟、鄧州大門堤、唐河千百堰等水利工程遺蹟。

漢代墓葬

張衡墓張衡博物館)、漢司徒鄧君之舍、杜茂墓、湖陽公主墓等及眾多的中小型漢代墓葬,蘊藏著更多的漢文化信息。張衡墓位於今石橋鎮小石橋西、歷史文獻多有記載。墓園修葺後,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陽漢文化的遺物非常豐富,除省市文博單位收藏品外,漢代繩紋磚、花紋小磚、陶器殘片在南陽城鄉廣有所見。
漢文化之旅
南陽,是一個神秘的地方。那一幅幅神秘莫測的漢畫如一個個不可闡釋的夢境,總是在筆者的意識深處遊蕩。去瞻仰一番南陽先民們的偉大創造,去領略一番大漢朝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和漢人們曠達飄逸的神采,也是筆者久存心底的一個夢。
據資料介紹,南陽地貌狀如大碗,因稱宛,位處河南省西南部,北挖汝洛,南襟荊襄,西通武關,東連江淮,自古為四方交通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到西漢時期,南陽郡置36縣,郡城周長達18公里,為“商遍天下,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在西漢末年的家民戰爭中,南陽郡皇族兄弟劉縯、劉秀率賓客兄弟加入綠林軍,在郡城東南白河沙灘上築壇拜將,擁立劉玄登位稱帝,使南陽有了“南都”的雅稱。
南陽張衡博物館南陽張衡博物館
東漢時期的南陽極盡繁華。光武帝劉秀生於斯,起兵於斯,輔佐他打江山的文臣武將大多是南陽人。王子劉莊在南宮雲台繪製28個將領的圖像,表彰其文治武功。此時的南陽城內,皇親國戚,絡繹不絕,王侯將相,第宅相望——這就是人們又稱其為“帝鄉”的原因。
經濟、政治的發達造就了南陽漢代的燦爛文化。其經濟學、天文學、醫學、建築、文學、樂舞、雜技、繪畫、雕塑、陶塑等,在當時都獨領風騷。張衡的科學、文學成就舉世稱譽,以醫聖張仲景著作為代表的中華醫藥學文化至今仍閃耀著無與倫比的光彩。法律學家張釋之,經濟學家孔僅,水利專家召信臣、韓暨等等,都各以自己的獨特創造澤被著後人。 兩漢時期的南陽達官貴人們,追求極度奢華的生活,聲色犬馬,宴飲遊獵,並渴望最終能得道升仙,獲得永恆,厚葬之風熾盛。這倒為後世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實證。
南陽的漢文化遺存,當以畫像石、畫像磚、陶狗等“南陽漢文化三絕”為代表。
探訪“南陽三賢”之祠
張衡張仲景和漢末躬耕隱居於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被稱為“南陽三賢”。
南陽市東郊溫涼河畔,古樸凝重的醫聖祠是漢代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的陵園。院內古碑列道,殿閣儼然。畫廊陳列117幅古代名醫名刻畫像;東廊嵌刻著張仲景生平史畫。穿過正門,但見墓亭飛檐流角。萬世醫宗張仲景就長眠在亭下的陵墓之內。亭前立有“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先生之墓”的石碑。
張仲景是一個大儒,自幼就有濟世濟民的宏願,敢於擇日在太守公堂上行醫。另一方面,他又把易理和老莊的哲思運用於醫學研究之中,創造出了澤被萬代的仲景學說,這種偉大的人格成為南陽人一個恆久的坐標。
諸葛亮躬耕隱居地——南陽臥龍崗諸葛亮躬耕隱居地——南陽臥龍崗
出宛城北行20餘公里,但見一匝圍牆,護圍著一個隆起數丈的高丘,這便是世界文化名人、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的陵墓。墓前,郭沫若題寫碑文日: “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張衡製造的候風地動儀、計里鼓車、獨飛木雕是世界最早的地震儀、計程儀和飛行器。他計算的圓周率是10的平方根得3.16有奇比歐洲早1300多年。他還留下了詩歌、散文及科學論著30餘篇。國際學術界因此把他與伽利略、哥白尼相提並論。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將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國家文物局已決定修復張衡墓並修建張衡博物館,總體建築採用漢代風格,第一期工程已經動工。 帶著荒涼的張衡墓周圍的哀哀愁緒,來到南陽漢文化的薈萃之地南陽臥龍崗,古柏森森,蒼松蔭翳之中,紀念漢末三國初期臥龍先生的武侯祠無言地矗立在這裡。在諸葛亮躬耕過的壟畝上,有伴月台、寧遠樓、古柏亭等10景。赫赫有名的諸葛廬完全是一個有模有樣的草棚子。
天問
屈原有詩的《天問》,南陽有石的《天問》:天祿、辟邪。
天祿、辟邪是一對漢代圓雕,身長2米開外,高約1.5米左右,其前腿直立,後肢彎曲,虎頭鳳尾,龍爪麟目,兩腋生翅,昂首向天。現被視為國寶陳放在南陽臥龍崗漢碑亭兩側。
此物原為漢代太守宗資墓前的鎮墓之獸,北宋歐陽永叔的《集古錄》中記載日:“歐公初赴鄧州時,路經南陽宗資墓前……二獸尚在,且完全對峙,一名天祿,一名辟邪,皆在項膊鐫刻。”
諸葛亮躬耕隱居地——南陽臥龍崗諸葛廬諸葛亮躬耕隱居地——南陽臥龍崗諸葛廬
天祿、辟邪是古代傳說中的種獸,似鹿而長尾,一角者為天祿,二角者為辟邪,可攘除災難,永安百祿。古人把它們對置於墓前,既有祈護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為升仙之座騎。漢代大型圓雕神獸,如南陽這對體制巨大、雕刻精美、造型生動的石獸,全國僅此一對。
這是我國古代圓雕藝術的佳作。它在中國文化史和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因而歷來為中外藝術家所重視。
陶狗——人的生命的外射
走進南陽博物館展廳,一隻只姿態生動的陶製動物特別是數百隻栩栩如生的陶狗,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神奇久遠的世界。
南陽兩漢經濟極盡繁盛,表現在隨葬品上,達官貴族除了繼續隨葬生活用具外,模型冥器亦日益增多。特別是封建莊園經濟的發展,豢狗十分盛行,他們生前視狗為珍玩,歿後也以陶狗為冥器。這樣陶狗便成了漢墓中最富特色的隨葬品之一。考古表明,這裡近幾年發掘的較大、較完整的漢墓中一般都有陶狗出土。
南陽出土的陶狗品種繁多,造型極其生動。寫實與誇張、變形並用的手法,使南陽陶狗呈現出一種稚氣和“大”氣,令人感悟到一種生命的外射和漢代先民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也為我國現今的雕塑創作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範例。置身於這些大自然與人的共同造化面前,似乎可以隱隱聽到從遠古傳來的一曲生命的交響樂。
磚上的歲月
南陽出土的400多塊漢代畫像磚,是南陽漢文化的又一“絕”,現集中收藏在地區文物研究所和新野漢磚博物館裡。這些畫像磚多為東漢中、晚期的作品,以其內容的豐富、獨特而聞名於世。其中反映漢代社會精神文化生活題材的漢畫像磚最多。如舞蹈、音樂、百戲、建築、神話、歷史故事等,其中一些畫像磚如“戲車”、“胡漢戰爭”等為其它地方所少見,是國內的孤品。這些畫像形象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的歷史以及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風貌。
南陽醫聖祠(張仲景博物館)南陽醫聖祠(張仲景博物館)
新野出土的《斜索戲車圖》、《平素戲車圖》、《雙索戲車圖》等表現了漢代雜技藝術的輝煌成就。史料記載的履素都為地上固定設索。這些畫像使其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變為飛動的形態。
漢畫研究者認為,南陽漢畫磚與國內其它地區相比,其藝術水平“有過之而無不及”,與南陽的漢畫像石相比,它在藝術上更為簡約,更為抽象,更強調線條的表現力,是對漢畫像石藝術的發展。其藝術風格,可概括為大、簡、拙、朴四個字。南陽漢畫磚不事細節的著意修飾,追求大的氣勢。通過運用對比、對稱、均衡、穿插交錯等手法和對事物的典型性的、高潮性的瞬間狀態的刻劃,表現出力量、運動、速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氣勢美。小小的畫面,總能給人以大空間、大氣勢、大意境的感覺。《泗水取鼎》、《胡漢戰爭》、《平索戲車》這種表現複雜場面的畫像,整個畫面鋪天蓋地,滿貫全幅,顯得空曠而深遠;就是只表現一兩個人物或動物的畫面,也能使人感覺到那種撲面而來的宏大氣勢。 但南陽漢畫磚這種“大氣”,比起南陽漢畫石的磅礴之氣來,似乎顯得溫和多了。這大概與東漢中、晚期時代精神的變化有關。
南陽漢畫磚的構圖,用筆都非常簡約。不少畫像都將形體化繁為簡,只用幾根線條去表現,並且稚拙意味十足,如兒童畫。
南陽漢畫磚所呈現的素樸風貌,不在於其不施來彩,而在於它們建立在簡約、洗鍊、稚拙基礎之上的所給人的大朴之感。筆墨簡略到極致,形體粗疏到極致,意蘊豐富到極致,大俗而後大雅,大朴而後大文。一部線像漢代史
南陽漢畫館是一個藝術的寶庫,有人稱之為河南的敦煌。走進南陽漢畫館,如走進一個夢幻的世界。人面獸身,人身背面。人與神同登一台,仙與凡共處一堂。上極蒼天九重,下接冥界黃泉,連線生死,溝通古今。極致的誇張,奇麗的想像,把人的精神氣質表現得那么玄妙、幽深、奔放、灑脫!把人的本質力量表現得那么尖銳、犀利、結實、厚重!
魯迅先生生前對南陽漢畫像石極為關注,托人收集拓片200餘幅。他曾說:“唯漢人石刻深沉雄大。”
吳冠中先生自述平生激動過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國看印象派一個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石雕,第三次是參觀南陽漢畫館。他說:“我簡直要跪在漢代先民的面前。”
美學家王朝聞先生則稱南陽漢畫像石為“難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現象”,並斷言:“這一藝術寶庫的價值在未來將更加光輝。”
歷史學家翦伯贊則從歷史的角度譽其為一部“繡像漢代史”。
南陽醫聖祠(張仲景博物館)南陽醫聖祠(張仲景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館藏漢代畫像石1700餘塊,屬全國之冠,且多為漢代畫像雕刻藝術最為成熟時期的作品。
漢代貴族階層的生活,是南陽漢畫像石的主要表現對象。不盡的重樓高閣,駢駕飛馳的軺車,滿案的山珍海味,隆重的拜謁禮儀,成群的奴婢侍從,緊張的騎射田獵,其排場與驕奢,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南陽漢畫中表現升仙思想的占有最大比例,共有400餘石。人類始祖是何等模樣?漢畫中的伏羲、女娟似乎比“猴子變人”更覺貼實親切、可感可憑。仙界似乎並不遙遠和虛幻,只要你跨上龍、鹿或者虎,頃刻即可到達。《鹿車圈》中,三隻鹿駕著一輛雲車,車中即將升天的主人頗為洋洋自得。《虎車圖》中,三隻飛虎正拉著升天的主人賓士邀游於太空。顯然,這些神仙和神獸,表現了人類朝氣蓬勃的渴望和追求,是人類精神的外延和象徵。
這一塊塊靈石使我們得以感受到蕩漾其中的漢代社會博大雄渾的文化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我們好像置身於漢代的大文化空間,與先民們產生了毫無阻隔的溝通,領略著東方古代文明的扶搖雄風,我們自己也好像變得偉大起來。南陽漢畫總體上不重視再現而重表現,充滿著誇張、變形和抽象三意味。人面獸身,人身獸面,動物有些部位被大比例地強調,有些部位落千丈則略而不計。《蹴鞠圖》中的舞伎,腰部拉細得只成一根線,長袖則變成很長很細的兩條線,人物的細部則全部省略,給人以極強烈的印象。這種強烈的形式的運用,使南陽漢畫產生了強烈的力量感、運動感和生命感。南陽漢畫與其它地區漢畫的一個明顯區別,是它沒有繁密的位置經營,沒有分層分格的圖案排列,也沒有把不同的題材羅列在一起,而是一個畫面只表現一個主題,構圖疏朗明晰,畫面的情節關係非常鮮明,是中國美術個性的肇端,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則和規範。
作為楚國舊地,南陽漢畫中明顯地活躍著楚文化的遺傳因子。“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驕海”,楚辭中上天入地、驅虎駕龍的奇幻意象,都可在南陽漢畫中找到註腳。
南陽悠久的漢文化和三國文化南陽悠久的漢文化和三國文化
藝術的力量、幻想的力量有時候是巨大的。從漢畫館出來,我們與有限的幾位遊人都感到了一種幸運和滿足。但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完全理解了它,我們等待著另一個機會的降臨。我們還希望有更多的人從繁雜的事務中抽出身來,接受一次思想和靈魂的衝擊。

文化之旅

南陽楚漢文化和三國文化探訪線路:A線:南陽武侯祠——南陽漢畫館——南陽醫聖祠;B線:南陽府衙——張衡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