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外交

蒙古建立連通歐亞兩大陸、銜接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超級帝國,使東方與西方的交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達景象。元朝建立後,金帳汗國與伊利汗國雖然逐漸獨立,但仍然與元朝保持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聯繫。商人、教士與使節的往來更為頻繁。元朝與亞、非、歐三大洲的各國建立了多種聯繫。文化交流的範圍空前擴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朝外交
  • 時期:元朝
  • 地區:元朝與亞、非、歐三大洲
  • 主要人物:商人、教士與使節
  • 意義:文化交流的範圍空前擴大
  • 特點:往來頻繁
特點,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中南半島諸國,南海諸國,東非,四大汗國,歐洲,

特點

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羅兄弟及其子馬可波羅成為得到元朝皇帝寵信,在元朝擔任外交專使的外國人。元廷曾要求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緬甸爪哇)臣服,接受與元朝的朝貢關係,但遭到拒絕,故派遣軍隊進攻攻打這些國家或地區,其中以元日戰爭最為著名,也最慘烈。

東亞

高麗王族和元朝皇室結為甥舅之好,建立了友好關係。元朝曾在高麗王京派駐達魯花赤,但不直接干預政務,只負監視之責。至元中還在高麗設定東行省,但不派行省官,就以高麗王為行省丞相,原有機構不變。因此,在元代高麗基本上保持了獨立地位。
元代,中國和高麗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了進一步發展。元初,高麗博士柳衍從江南購得經籍一萬零八百卷回國。兩國商人、僧侶將本國的大批書籍運入對方境內。元仁宗贈給高麗宋秘閣舊藏善本四千三百多冊。
元朝初年,程朱理學傳入高麗。高麗人在大都獲得《朱子全書》新版,帶回國去,在太學講授。後來,白頤正又從大都帶回許多程朱理學著作,在太學宣講。接著,朱熹《四書集注》由秘書省書籍所刊行,這是權溥建議的結果。理學在高麗廣泛傳播,使得李谷、李齊賢、李先穡等理學大師脫穎而出。
高麗語言傳入中國,元朝宮廷中許多人都會講高麗語,連守衛宮門的衛士也學得高麗語,連臂低歌井即梨。
元代,很多高麗人來到中國,他們中有不少人就僑居在各地。其中做官的也不在少數。許多學者和僧人,由於他們精通漢文,有些是奉命出使而來,有些是私人前來遊學。在中國,他們廣交文人,彼此相互切磋,唱和酬答,建立了十分密切的關係。中統二年(1261年),高麗王來上都,隨同前往的有國相李藏用。此人對漢文學有很深的造詣,曾出席中國詩人的文會,被譽為鴨綠江頭老謫仙。高麗著名詩人李齊賢,其詩集《益齋亂稿》,被認為是朝鮮文學史上的優秀古典作品。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唐代,兩國的文化交流極為繁盛。元朝雖兩次侵襲日本,但兩國民間的經濟文化交往,仍很密切。
元代,日本商船來中國的很多。自大德九年到至正十年的四十五年中,就有三十三年都有日本商船來元朝。元朝和日本兩國僧人互相訪問極為頻繁,據日本史學家木宮泰彥統計,來華日僧僅知名者即達220餘人。泰定三年(1326年),元朝一次就遣日本僧瑞興等四十人還國。元朝許多高僧的墨跡傳到日本,對日本的書法影響不小。日本的一些書法家的作品,也深受元代文人的重視。元代文人的詩畫得到當時日本文人的讚賞。僧人,如清拙正澄、明極楚俊、竺仙梵仙等被邀請到日本傳授禪宗學說。僧人妙慈弘濟大師(1247-1317年),浙江台州(今浙江臨海)人,俗姓胡,號一山,法名一寧,幼年出家,學於天台山,修學禪宗臨濟宗,後住補陀山(今浙江普陀山),學識淵博,精研佛典,兼通儒、道、百家,尤擅書法。大德三年(1299年),成宗特授其為江浙釋教總統,奉命出使日本。由慶元(今浙江寧波)乘日本商船抵達博多,前往鎌倉,先後住持建長、圓覺等寺。俊宇多天皇召住京都南禪寺。居日本19年,傳授禪宗學說,日本稱為一山派。圓寂後,日本天皇特贈國師封號。一生中著有《語錄》。妙慈弘濟大師把程朱理學傳到日本,他培養的弟子虎關師煉是日本理學先驅。程朱理學和禪宗學說融為一體,長期成為日本統治階層的思想武器。

東南亞和南亞

中南半島諸國

在中南半島上有:交趾(安南)、占城、真臘、緬國,與元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雖然元朝曾向這些地區進兵侵掠,但彼此之間的移民與商販仍往來不息。
  • 安南
安南國據有今越南北部,於五代北宋時期獨立於中華。蒙古大汗蒙哥1257年兀良哈台南攻安南,蒙越戰爭爆發。越南陳太宗被蒙軍擊敗,上表稱臣,蒙哥封為安南國王,而越南陳聖宗繼位後不願向元朝稱臣。
忽必烈即位後,遣使安南,安南國主陳聖宗也遣使報聘,元世祖封他為"安南國王。安南在陳朝時,多以儒臣充任使者,派往元朝,因而他們得以結識元朝文人學士,賦詩贈答。安南遣使入朝……賦詩四韻以遺之。安南國王還遣使入元,請贈佛經。元代流行的雜劇對安南歌劇藝術的形成頗具影響。
泰定元年(1324年),元朝使臣文子方出使安南,回國後著《安南行記》,載其國山川土俗甚詳。可惜此書今已不存。留居中國的安南人黎景高(景高為其字)著有《安南志略》一書。
  • 占城
在安南南方還有占城國,1282年占城國王因陀羅跋摩六世遣使朝貢,元世祖因此設定荊湖占城行中書省,以阿里海牙為該行省的平章政事。由於占城王扣留元使,元世祖藉此發兵分水陸攻打占城與安南。他以唆都率水軍由廣州渡海攻打占城。隔年蒙古水軍攻下占城國王據守的木城,占城國王因陀羅跋摩六世求和,但於蒙古退軍後殺使者。
1284年元世祖再派鎮南王脫歡、阿里海牙與唆都率陸軍借道安南南征占城,被時任太上皇的陳聖宗反抗而爆發戰爭。元軍大舉入侵,占領安南國都。但陳聖宗、陳興道率領的陳軍積極抵抗,並且瘟疫四竄。最後元軍於1285年撤退,途中遭安南軍襲擊,損失過半。而後1288年又南征失敗,隨後安南請和。這場戰爭至元成宗才廢止,安南與占城相繼入貢元廷。
至正十七年(1357年),占城國主遣使元朝。次年,元朝封之為占城國王。至正二十年底,元朝與占城國的關係一度惡化,進兵侵掠占城。元成宗即位後,下令停罷征南之兵。從此元與占城使節往來不絕。
  • 真臘
真臘自稱甘孛智(高棉),很早就與中國交通往來。元成宗初年,元朝遣使真臘,隨行人員中有周必觀,他到達真臘都城吳哥,撰成《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描述的當時真臘人民所用的生活日用品,如金、銀、五色輕絹帛、錫、鐵、漆盤、青瓷器、草蓆、雨傘、鐵鍋、銅盤、木梳、針、矮床等,都購自於元朝。元時,有許多中國人僑居真臘經商,並娶當地婦女為妻。《真臘風土記》一書的完成,增進了中國人民對真臘的了解,也為今高棉人民保存了可貴的歷史資料。
  • 暹國
暹國又稱泰國。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遣使暹國,因航路受阻,未至其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暹王遣使攜國書(金冊)至大都。次年,元朝遣使者去暹國通好。1294年,暹國王敢木丁遣使至中國,元成宗遣使臣回訪。此後,暹國與元朝的關係更為密切。大德四年(1300年),敢木丁第二次來中國,帶走不少的陶瓷工匠回國,開創了暹國的陶瓷業。至正九年(1249年),暹國為其南面的羅斛國所並,合稱暹羅(或暹羅斛)。羅斛與暹都曾分別與元朝建立過友好關係。
  • 緬甸 
緬甸其古名蒲甘或緬國。唐朝時期為驃國,宋朝以後稱緬,國內部落稱甸,所以又稱緬甸。元朝初期緬甸為蒲甘王朝,其王朝西並阿剌乾(今孟加拉灣一帶),南並勃固(今仰光以北),並進占暹羅。元世祖派使招降不從,緬甸反派軍入侵雲南,元緬戰爭爆發,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緬甸。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遣使奇德托因去緬國通好,緬國遣價博出使元朝。1283年元世祖派軍入侵緬甸,兩年後緬甸王請和。1287年緬甸內亂,元軍乘機進攻緬甸,蒲甘城破,緬甸成為元朝的藩屬,緬甸王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元廷建緬中行省,而後以蒲甘國王任行省左丞相,成為元朝傀儡。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左右,緬王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遣使貢納方物。《經世大典·敘錄》載,大德三年雲南行省左丞芒兀都魯米司的奏章:緬王歸朝十一年,未嘗違分。元貞二年(1296年),緬王又遣其子信合八的朝見元成宗。次年,成宗遣使送信何巴德歸國,封其父為緬國王,賜其權臣阿散哥葉三珠虎符。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阿散哥葉之弟僧哥速建都邦牙,仍對元朝貢使不絕。1368年撣族於緬甸東部阿瓦建立阿瓦王國,首領為阿散哥。孟族建都於馬達班,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朝,二王國南北交戰。撣族阿散哥挾持緬甸王,使元成宗派元軍討伐,最後迫使阿散哥派使朝貢。
  • 蘭納泰王國
蘭納泰王國(元人稱八百媳婦國)位於撣族東邊的金三角,曾聯合阿散哥抵抗元軍,元廷多次討伐未果,直到元泰定帝時才內附。

南海諸國

元朝在南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同南海西洋諸國的友好關係。忽必烈曾令唆都等奉璽書十通,招諭南海諸國,占城、馬八兒(印度東海岸)等俱奉表入貢。忽必烈並重用南宋的降臣蒲壽庚,利用僑居福建的外商與南海諸國的聯繫,招致諸國,發展海外貿易。至元十六年(1279年),馬八兒國遣使元朝。元朝派楊庭璧為使臣,多次出使俱蘭(印度西海岸)。至元十九年(1282年)二月,楊庭璧抵俱蘭,其國主及宰相馬哈麻等接受璽書,並遣其使臣祝阿里沙忙裡八的入貢。楊庭璧四次出航印度,大大增進了中、印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蘇木達國通過俱蘭,也向元朝遣使通好。因此,南海十國:馬八兒、須門那、僧急里、南無力、馬蘭丹、那旺、丁呵兒、來來、急蘭亦、蘇木都剌,皆遣使元朝。元朝商人在南海的貿易十分活躍,其中不少人遷居於南海諸島。
元貞元年(1295年),爪哇麻喏巴歇朝(即土罕必都耶所建的新王朝)遣使者來到中國重建友好關係。後來,爪哇國王還多次以大臣為使節,來元朝通好。至大元年(1308年),元朝國師隨商船曾去爪哇國尋找佛經。泉州及南方各地的中國商人,經常到爪哇貿易,常獲大利。
元朝與印度的交往,主要通過海路進行,水路得便風,約十五日可到馬八兒和俱蘭。這兩個國家位於印度半島的南部東西海岸,是阿拉伯半島到中國海路的必經之地。當時,馬八兒和俱蘭是足以綱領海外諸番國的國家。有元一代,中印之間往來頻繁,僅《元史》記載的互派使者的次數就達數10次之多。歐洲人自海路來往中國,多在馬八兒或俱蘭停留。
此外元世祖亦派使者招降琉求國,然使者僅至澎湖而返。

東非

元代非洲北部最強大的國家是埃及的曼麥流克王朝(1250-1517年)。元代人稱埃及為密昔兒。密昔兒阿拉伯文為Misr,是希伯來文Mizrdim的縮寫。曼麥流克王朝大臣烏馬里,著有《眼歷諸國行記》一書,書中除記載了自成吉思汗祖先阿蘭果火直到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簡要歷史外,闊台後王、察合台後王、朮赤後王的情況以及他們與元朝的關係等也均有記錄。這部書是研究蒙古史和元史的寶貴史料。
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淵附商舶出海,往來於中國、非洲,至數十國,回國後著《島夷志略》一書,記其所見所親。其中記載了位於非洲東海岸附近的層拔羅國,即今之桑給巴爾。
摩洛哥人伊本·拔圖塔是元代的著名旅行家。1341年,元順帝遣使至印度,德里算端(君主)派伊本·拔圖塔到中國報聘,他於1342年離德里赴中國。1354年伊本·拔圖塔自泉州啟程回國,口述其旅行經歷,由算端派書記官術札伊記錄成書。在他的《遊記》中記載了元朝與海外各國貿易往來的情況,其中有中國的瓷器運銷印度及其他海外國家,並轉銷到摩洛哥的記述。《遊記》為阿拉伯文多卷本。全書手稿於19世紀前期在摩洛哥發現,後由法國學者加以校訂並譯成法文出版。
大德五年(1301年),元朝派使者回回人麥術丁等赴木骨都束(今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購買獅、豹等名貴動物;又遣使四出,計正使隨員共37人,赴刁吉兒地採辦異物。

四大汗國

四大汗國指的是欽察、察合台、伊利與窩闊台。名義上奉元朝皇帝為大汗,事實上是獨立政權的欽察、察合台、伊利(又稱伊兒)與窩闊台四大汗國,元朝皇帝通過賜予和朝貢等方式,彼此在經濟上的交流仍然存在。諸汗國的貢品多是西域的大珠、珍寶、玉器、水晶、馬駝、文豹、獅、虎、藥物和特產的佩刀。元廷的回賜則為鈔幣、緞帛、繡彩、金銀和東北特產的海東青獵鷹。貢使往往受命攜來重金,廣購元朝各種土產,使者本人也乘機販運貨物。因之,每一批使者實際上便是一支龐大的商隊。
蒙元統治時期,東西方之間人民的交往也空前繁盛。早在成吉思汗西征中,一大批投附的官員、軍卒、工匠和驅奴被擄東來,以後又輾轉遷入內地。隨後是大批中亞商販、旅行家,沿著東西驛道,絡繹東來。元人文獻把他們泛稱為回回人、西域人或大食人,統歸色目人。他們在內地隨意居住,蹤跡遍及城鄉各處,但在一個地方內又往往保持小範圍的聚居,嫁娶喪葬、宗教信仰仍維持原有的習俗。在有回回人聚居的城市中,如大都、太原等地,都建有清真寺。元朝設立回回哈的司,管理伊斯蘭教徒刑名事務。伊斯蘭教徒與佛、道和基督教徒一樣,都享有特許的優免賦役的權利。他們定居各地之後,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漢文化,不少人成為漢文化修養很高的文學家,同時也把中亞的伊斯蘭文化傳播到中國。
與此同時,大批蒙、漢等各族人遷入中亞和西亞諸地。當旭烈兀西征時,除大批蒙古軍外,曾徵調漢人匠師上千人隨征,其中包括使用火藥的火槍手。中國發明的火藥輾轉經過阿拉伯而傳入歐洲,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名的全真道士丘處機和政治家耶律楚材都曾親歷中亞;旅行家常德奉使於旭烈兀,且遠及呼羅珊諸地。
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關係空前密切,人口互動遷移,文化上的交流也因此更為發達。中亞城邦中所習行的理算、朴買與商業斡脫組織等制度,都在元朝的政治制度、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影響。一些色目權臣,也多慣於把中亞的統治制度強行推行於漢地,這種情況直至成宗以後才有所改變。
回回的優秀科學成果(如醫學、天文學等)傳入中國後,受到元朝人民的歡迎。著名的回回天文學家札馬魯丁在至元四年(1267年)進《萬年曆》,忽必烈曾一度下令頒行。札馬魯丁又造咱圖哈剌只(斜環儀)、咱突朔八台(方位儀)、魯哈麻亦渺凹只(斜緯儀)、魯哈麻亦木思塔余(平緯儀)、苦來亦撒麻(天球儀)、苦來亦阿兒子(地球儀)、兀速都兒剌不(觀象儀)等天文儀器,元朝為此專設有回回司天台。在當時元廷的秘書監里,保存有大量天文歷算書籍和儀器,其中不少是回回人發明的天文儀器。
回回醫學頗負盛名。元朝在太醫院下設廣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治諸宿衛及在京孤寒者。敘利亞人、景教徒愛薛是廣惠司的創建人。回回藥物與驗方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普遍重視,秘書監中保存有《忒畢醫經十三部)(忒畢,阿拉伯語醫學)。劉郁《西使記》中記載著中亞人使用的幾種特效藥物:阿只兒,治馬鼠瘡、婦女損胎及打補內損,用豆許咽之自消。阿息兒,治婦女產後胞衣不下;又治金瘡膿不出,嚼碎敷瘡上即出膿痊癒。奴哥撒兒,治金瘡、腸與筋斷者,嚼碎敷之自續。明初刻本《回回藥方》,據考證系阿拉伯著名醫學家依本·貝塔兒的《簡救法》一書的譯本,大概是元代譯出的。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是一本研究食物醫藥學的專著,其中也保存了一些回回藥物及方劑。
大食人也黑迭兒是出色的建築工程師,忽必烈時任茶迭兒局諸色人匠總管府達魯花赤,兼領監宮殿。在大都宮城的設計中,心講目算,指授肱麾,鹹有成畫。後與張柔等同行工部事,管領修築宮城。尼泊爾著名的繪畫雕塑家阿尼哥,中統元年受帝師八思巴之招,率領匠師80人造黃金塔於吐蕃。後從帝師入京,以塑繪和工巧著名一時,兩都寺觀的塑像,多數由他塑造。制炮家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是伊利汗阿八哈應忽必烈之命派遣來元朝的,他們所造的巨炮(一種投石機)具有強大的摧毀力,元軍攻破襄陽與常州時,多藉此種武器。
元代,中國文化在波斯等地均得到廣泛傳播。隨同旭烈兀西征的有中國天文學家多人,其中一人名包蠻子(譯音)最為著名。中國的天文推步之術,是由他傳授給伊朗的著名天文學家納速剌丁的。漢人學者李達時、倪克孫(均為譯音)參與了伊利汗國丞相拉施特所編纂的世界歷史名著《史集》一書。《史集》中有關蒙古及元朝的某些史實,主要是得自1283年出使伊利汗國的元朝丞相孛羅的口授。當時他已留駐在那裡。拉施特還主編過《伊利汗的中國科學寶藏》一書,此書是關於中國醫學的百科全書。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也被譯成波斯文。元朝醫師採用放血療法治癒了合贊汗的眼疾。受中國的建築與繪畫藝術影響的圓穹形建築和繪畫的手法與題材,在西亞極為流行。元朝的紙鈔制度,曾一度在伊利汗國實行。

歐洲

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的同時,正值羅馬教皇提倡十字軍東征西亞的伊斯蘭國家以收復耶路撒冷。由於羅馬教皇急需外援以抗衡伊斯蘭教徒,而歐洲基督教國家剛剛經歷蒙古第二次西征,再加上東西交通十分便利,紛紛派使者東行了解這個東方大國。 1245年羅馬教皇曾派柏朗嘉賓欽察汗國和林謁見貴由汗,返國著成《柏朗嘉賓蒙古行紀》。1253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魯布魯克以傳教為名到和林進見蒙哥汗,返國著有《魯布魯克東行紀》。1316年義大利人鄂多立克經海路至元大都,參加了元泰定帝的宮廷慶典,回國著成《鄂多立克東遊錄》,範圍遠達西藏,對元大都及宮廷的描寫較細。最著名的是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他隨經商的父親、叔父於1275年到元朝進見元世祖,直至1291年才離去。他擔任元廷官吏,歷游元朝各地,其著寫的《馬可波羅遊記》對元朝進行多角度反映,吸引歐洲人東行中國。
馬可·波羅出生在義大利威尼斯的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尼哥羅與其叔父馬菲奧從君士坦丁堡渡黑海,前往金帳汗國的都城薩萊經商。由此繼續東行,至布哈拉城。大約在至元二年(1265年)夏,到達上都,受到忽必烈的接見。忽必烈決定派遣使臣出使羅馬教廷,並以尼哥羅兄弟充副使隨行,請教皇能派遣熟知基督教教義、通曉七種藝術者百人來華。中途使者因病滯留,以國書交給尼哥羅兄弟繼續西行,於1269年抵達阿克兒,向教廷呈遞了蒙古的國書,回到了威尼斯城。1271年,他們攜帶尼哥羅之子馬可·波羅陪同教皇所派遣的兩名宣教士尼古勒與吉岳木東來。二位宣教士在半途因懼怕危險而不前行,遂將教皇致大汗的信交給尼哥羅等代為送達。他們父子叔侄三人在路上走了三年半,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夏到達上都。他們路經的線路大致就是古代東西貿易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在路經伊利汗國時,還曾到過許多波斯城市。其後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取道南疆東行經鴨兒看(今葉城)、忽炭(今和田)、羅不(今若羌),復經沙州(今敦煌)、肅州(今玉門)、甘州(今張掖)、額里折兀(今武威)、額里哈牙、天德軍(即豐州,今呼和浩特市東白塔古城)、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察罕腦兒行宮(今河北沽源縣北)等地而至上都。馬可·波羅在其《行紀》中說他也曾奉使雲南、江南及占城、印度諸地,在揚州做官三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應伊利汗國的請求,把闊闊真公主嫁給阿魯渾汗。馬可·波羅隨同阿魯渾的使臣護送公主,由海道西行。於1292年左右抵達伊利汗國,完成了護送任務。馬可·波羅繼續西行,1295年返抵威尼斯。根據他口述在旅途和在元朝定居期間的見聞,整理出版的《馬可·波羅行紀》,傳播甚廣,極大地加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了解。
元朝也派遣使者去歐洲。中國基督教聶思脫里派修道士、大都人列班掃馬與東勝州人麻古思,決意去耶路撒冷朝聖。至元十五年(1278年),他們得到忽必烈的準許,帶聖旨文字(疑是驛傳璽書),隨商隊西行,抵巴格達後,因戰爭稽留在伊利汗國境內。1280年,麻古思被任命為契丹與汪古部的大主教,改名為馬兒亞伯剌罕。1281年,因馬兒亞伯剌罕是蒙古人,而被選推為駐巴格達的聶思脫里的總主教,並得到阿八哈汗的核准。其後,阿魯渾汗在位,企圖征服巴勒斯坦與敘利亞,乃由馬兒亞伯剌罕派遣列班掃馬以阿魯渾國王及馬兒亞伯剌罕總主教的名義赴羅馬,航經君士坦丁堡,至那不勒斯登入,正值舊教皇死,新教皇未立之時。列班掃馬由羅馬前往法蘭西。到法蘭西後受到國王菲力浦四世的接見。列班掃馬又前往會見英國國王愛德華。 1288年春,列班掃馬返抵羅馬。新教皇尼古拉四世熱情地接待了他,對阿魯渾汗優禮基督教徒表示感謝。列班掃馬勝利完成使命後,循原道返回,受到阿魯渾汗的嘉獎。此後,列班掃馬與馬兒亞伯剌罕一直留居在伊利汗國。列班掃馬在1294年逝世。馬兒亞伯剌罕則活到1317年。
列班掃馬的西行,促使羅馬教皇尼古拉派遣傳教士孟德科維諾前來東方聯繫並進行傳教活動。1289年,孟德科維諾攜帶教皇致阿魯渾汗、海都汗和忽必烈皇帝的信件,前往大不里士。他從這裡航海至印度,在1293年左右渡海來到大都,元成宗接見他,並允許在大都自由傳教。孟德科維諾在大都皇宮附近興建了一座教堂,到1305年,先後洗禮人數達6000人。1306年,又興建另一座教堂。汪古部貴族高唐王闊里吉思原信仰聶思脫里教,受孟德科維諾的影響改信天主教。闊里吉思嗣子術安(約翰一名的音譯)因年幼,該部部民又在闊里吉思的兄弟術忽難的率領下改奉聶思脫里教。據孟德科維諾的報導,蒙古西征時從高加索遷來中國的阿速人(報導中稱阿蘭人),成宗時在大都居住的人數有3萬,這些人和他們的家屬來投約翰兄弟。天主教在大都的傳播,與孟德科維諾密切相關。
由於天主教與聶思脫里教之間互相排擠,孟德科維諾曾兩次致書羅馬教皇,請求派遣教士前來協助傳教。1307年,教皇決定派遣七名副主教前來布教,但只有格拉德、比列格林與安德烈三人約在1313年抵達中國。大概在這一年後,泉州也創設了主教區,由格拉德任首任主教。大都總主教孟德科維諾約在天曆元年(1328年)病死,羅馬教廷又委派尼古拉繼任總主教。尼古拉一行抵達阿力麻里,受到察合台汗的歡迎。此後,即下落無聞。後至元二年(1336年),順帝派遣的16人使團前往羅馬。1338年抵達亞維農,受到教皇別內德克特十二世的接待。教皇立即籌組了一個包括馬利諾里在內的使團東來。使團歷經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並在阿力麻里建起一座教堂。至正二年(1342年)七月,使團抵達上都,向順帝進獻駿馬。使團在大都留居三年,然後循海道西歸。
義大利教士鄂多立克,於1321年抵達廣州,再由廣州抵揚州,循運河北上,至於大都。鄂多立克在大都停留達三年,然後經今內蒙古遊歷了青藏地區。在他的遊記中,關於今杭州、大都的萬壽山、北海以及元朝分省置驛的情況,雖屬簡略,但大體上是準確的。
歐洲諸國通過海路和陸路直接與中國建立聯繫,多次派使臣、傳教士和商人東來;中國也派使臣去歐洲諸國,規模之大,地域之廣,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