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

占城

占城(Champa;137-1697年),即占婆補羅(“補羅”梵語意為“城”),簡譯占婆、占波、瞻波。位於中南半島東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靜省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里地區。王都為因陀羅補羅(今茶蕎)。中國古籍稱其為象林邑,簡稱林邑,從8世紀下半葉至唐末,改稱環王國。五代又稱占城。據當地發現的國碑銘,始終自號占婆。

占人故地原是中國漢代所置日南郡象林縣。137年,象林縣功曹之子區逵(也作區達或區連,又稱釋利摩羅),殺縣令,自號為王,始建占城國。國王獨攬大權。釋利摩羅及其後歷代君主,力圖向北擴張,同統治越南北部的中國封建王朝發生頻繁的戰爭。但也不時向中國朝貢,進行貿易。

10-13世紀,占城成為越南封建統治者擴張的主要對象。1402年越南奪取占城的占洞、古壘兩州,把越南領土推進到今廣南廣義地區。1471年,後黎朝黎聖宗親征占城,攻陷首都,“生擒”占王茶全,設定廣南道,使越南領土擴張到歸仁一帶。1693年,阮有鏡領兵大舉入侵,擒占王及皇親大臣。1697年占城國滅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占城
  • 英文名稱:Champa Kingdom
  • 簡稱:占婆、占波
  • 所屬洲:亞洲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地理位置:印度支那半島東南沿海地帶
歷史,早期歷史,林邑擴張,占城崛起,積弱衰弱,越南入侵,高棉侵略,攻陷吳哥,真臘反攻,蒙古入侵,習俗戰爭,最後輝煌,越南藩屬,徹底滅亡,政治,部落政治,地方行政,外交,與宋朝,與元朝,與明朝,與清朝,社會,宗教,本土信仰,婆羅門教,佛教,伊斯蘭教,民族,君主,第一王朝,第二王朝,第三王朝,第四王朝,第五王朝,占城稻,

歷史

早期歷史

該國為占人所建。占人的語言屬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使用南天竺文字,從印度傳入婆羅門教和佛教(後來占人信伊斯蘭教),崇拜濕婆毗濕奴等神,採用種姓制度。從中國傳入築城、製造武器和生產技術,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占人地區出產象牙、犀角、烏木等珍奇異物。經由中國連線東南亞、西亞等地的海路要衝,從事中國與東南亞、印度、西亞的海上中轉貿易,獲利甚大。占人是剽悍的航海者
西漢時期日南郡郡治今越南廣治市西漢時期日南郡郡治今越南廣治市
秦漢時為象林縣,又稱林邑。西漢時,屬交趾(或交址)刺史部日南郡,郡治位於今越南中部廣治市(QUANG TRI)西北,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之一。東漢末年,占族人區連殺死漢朝日南郡象林縣令,從中國獨立,占據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分地區,以婆羅門教為國教,建立占城國,和中國以順化為界。
在公元2世紀末以前,占城地區被中國的漢朝置於統治之下,屬交州日南郡。由於西臨扶南,新興的林邑國立刻從扶南國中吸收了大量印度文化的元素。諸如婆羅門教信仰以及種姓制度等。婆羅門教成為了林邑的國教。在文化上,林邑國在固有信仰上吸收了婆羅門教文化,形成了富有占城特色的婆羅門教文化。
占城占城
在語言文字上,林邑國參照了梵語的字母,創立了自己特有的字母——占婆字母。占族人區連是象林縣功曹之子,他趁東漢衰弱之機,於192年在日南郡的象林縣(今順化)率數千人起兵,殺死縣令。交趾刺史樊演征交趾郡九真郡之兵前往征討,但漢軍因為害怕遠征而發生譁變,導致了失敗。漢順帝欲發荊州、揚州、兗州豫州四萬人馬前去鎮壓,但最終被大臣李固勸止了。從此以後,該地區就從中國獨立了出來,被稱作林邑國。

林邑擴張

在269年,林邑王范熊聯合扶南,興兵侵犯孫吳疆界,占領了西卷縣。到了範文稱王之時,林邑國再度對外擴張,先後攻滅了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魯、扶單等鄰近的小國,並奉表向東晉朝貢。根據《晉書》的記載,“其書皆胡字”。不久以後,範文又多次進攻晉朝的日南郡和九真郡,並擊敗東晉所派遣的征討軍。此後,林邑國時而向東晉朝貢,時而與東晉保持敵對態度,發兵騷擾日南郡、九德郡。
拔陀羅拔摩一世(Bhadravarman I,中文史料稱為范胡達)是第一位在占婆石碑上有記載的國王。他的統治時間大約是公元380年至413年之間。在美山聖地,拔陀羅拔摩一世為婆羅門教神祇濕婆神建立了一個神廟。這個神廟被國王命名為“Bhadresvara”,這個神廟的名字是國王名字“Bhadravarman”和濕婆神名字“Shiva”合二為一的簡稱。將國王的名字後面加上後綴“-esvara”,也就是將國王的名字與濕婆神的名字合二為一作為神廟或林伽的名字,這項制度一直延續到以後的數個世紀。
在拔陀羅拔摩一世統治時期,林邑國的首都是“僧伽補羅(Simhapura)”。該城名字的意思是“獅子之城”,又被中國人稱作“大占海口”或者“林邑浦”,即會安市。該城市為一個港口城市,位於兩條河流的交匯處,由八英尺的城牆圍成。在《隋書·林邑列傳》中,對占族人相貌的描述是“深目高鼻,發拳色黑。”
林邑王范陽邁即位時,中國正處在南北朝的混亂時期。范陽邁趁機攻打日南、九德等郡。南朝宋派遣檀和之宗愨討伐林邑國,攻陷了林邑首都。雖然林邑國被打敗,但依然屢次侵犯中國的邊境。到了南朝的後期,林邑國最終完全占領了日南郡。
林邑國王商菩跋摩(Sambhuvarman,即范梵志)於529年即位。商菩跋摩在位期間,重建了因火而燒毀的Bhadresvara神廟。商菩跋摩在位期間,依舊與中國保持著時而朝貢時而敵對的狀態。605年,隋煬帝遣將軍劉方襲破林邑國都城,“獲其廟主十八枚,皆鑄金為之。”范梵志遣使謝罪,得以返回國都。唐朝建立以後,范梵志又遣使向唐太宗朝貢。
根據中國史書記載,林邑國在唐朝至德年(758年)之後就改國號為“環王”。中國人把這個國家稱作“占婆” 最早是在公元877年左右。然而,事實上占族人最遲在629年就開始使用“占婆”來稱呼自己的國家,而真臘人則是在657年。

占城崛起

7世紀至10世紀之間是占城國勢最鼎盛的時期。當時中國正處於唐朝的鼎盛時。
在這段時期里,占城主要通過出口鐵器和蘆薈來獲得利潤。與此同時,占城也會通過襲擊來往商船或對外用兵來獲取利益。例如,在公元802年至803年之間,占城就曾發兵攻打唐朝,占領驩、愛二州。在809年又再度侵犯唐朝,但為唐朝的安南都護張舟所敗。此外,占城又曾趁真臘分裂之機入侵真臘,並曾擊退崑崙馬來亞)、爪哇的海盜。期,對外交往頻繁。而占城扼守中國通往天竺波羅王朝(今印度東北部)、室利佛逝國(今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以及加里曼丹島西部地區)和黑衣大食的海上要道,立刻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從中獲得了許多利益。
7世紀末期,美山聖地開始出現王家寺廟。這些寺廟主要是用來崇祀婆羅門教的濕婆神的,也奉祀另一位神祇毗濕奴。此時期最著名的雕像是描繪有梵天從睡夢中的毗濕奴肚臍上的蓮花誕生的情景的林伽。這個林伽被命名為“美山E1”,因此考古學家們將這段時期的占婆建築風格稱為“美山E1式”。
在美山發現了一座建於657年的重要石碑。在這座石碑里,占城國王波羅迦含達摩(Prakasadharma)將自己冠以毗建陀跋摩一世(Vikrantavarman I,即中國史料中的諸葛地)的名字,聲稱自己的母親是天竺的佛教五比丘之一阿若憍陳如龍公主蘇摩(Soma)的後代。蘇摩則是傳說中真臘國王的祖先。另一石碑碑文則是國王對濕婆神近乎神秘的描述:“他是生命最終結束的淵源,凡人難以達到;其真實的本質超出了思想和言語的範圍,甚至他的形象,與萬物相同,是他外觀的顯現。”
占城佛塔占城佛塔
在8世紀左右,也就是被中國史料稱作“環王”的這段時期里,占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從美山南遷至賓童龍古笪羅。位於越南芽莊的婆那加塔,就是在這個時期建成的。婆那加塔供奉的是占婆傳統信仰中的大地女神楊婆那加(Yan Po Nagar)。在公元774年,爪哇海盜襲擊了古笪羅,焚毀婆那加塔,並掠走了濕婆神像。釋利薩多跋摩(Satyavarman)旋即於781年擊退了海盜,並重建了婆塔。787年,爪哇海盜再次侵犯占城,破壞了賓童龍地區的一座供奉濕婆的神廟。
875年,占城的中心北移至因陀羅地區。因陀羅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在該地區建立了新的王朝。為了誇耀自己的血統,因陀羅跋摩二世宣稱自己是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記載中在十王戰爭中戰敗的俱盧族武將阿奴文陀的子孫。從877年起,中國不再使用“環王”來稱呼這個國家。據唐代人劉恂所著的《嶺表錄異》記載,唐乾符四年(877年),“占城國進馴象三頭”。大約在那時起,中國典籍會以“占城”稱之。
因陀羅跋摩二世在位期間,正式採用大乘佛教作為占城的國教。在因陀羅補羅的中部,國王為觀世音菩薩建立了一座寺廟。不幸的是,這座寺廟於越南戰爭期間被毀;其倖存的石刻雕像則在戰後被移往一些越南博物館保存。在戰前的一些相片和素描中,我們仍舊可以看到這座寺廟的樣子。考古學家們把因陀羅補羅王朝時代的占婆藝術風格稱為“東陽式”。這種風格的藝術品活力四射,具有濃重的占婆特色的寫實主義。倖存的著名占婆雕像有幾座凶神惡煞的守門天(Dvarapala)雕像,這些雕像曾經被作為守護寺廟之神,豎立在寺廟的周圍。大乘佛教在占城的國教地位約於925年被廢除,後來作品的藝術風格則與濕婆信仰國教地位的恢復有關。
因陀羅補羅王朝的國王於9至10世紀之間在美山建立了大量神廟。這段時期建立的美山寺廟無論是在建築風格還是雕像的藝術風格都與之前有很大的不同,這種風格被稱為“美山A1式”。隨著大乘佛教的國教地位再度被婆羅門教取代,占城的文化中心從因陀羅補羅遷回到了美山。

積弱衰弱

占城憑藉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海上絲綢之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而獲取了巨大的利益。然而,由於人口稀少和與真臘以及越南長期發生戰爭,不斷地消耗占城的國力,最終占城走向衰亡。公元875年,占城在因陀羅補羅建立都城。而就在兩年之後,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在洞里薩湖北部的羅魯歐斯(Roluos)地區建立了吳哥城,並統一了真臘。隨即,這兩個都處於強盛階段的國家爆發了長期的戰爭。從10世紀到12世紀,占城和真臘之間不斷發生軍事衝突。長期的戰爭使兩國國力慢慢地被削弱。1238年,真臘西部的素可泰地區趁真臘衰弱之機獨立,是為泰國建國之始。同時期的占城亦未能幸免於難,它不斷受到北方越南的壓迫,並最終導致了占城的亡國。
944年至945年之間,真臘軍隊侵略了占城的古笪羅。約在950年左右,真臘人掠走了當地婆那加塔的女神雕像。961年,闍耶因陀羅跋摩一世(Jaya Indravaman I,中國史料稱之為釋利因陀盤)遣使向新建立的宋朝朝貢。闍耶因陀羅跋摩一世下令在婆塔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楊婆那加女神雕像。

越南入侵

938年,吳權白藤江擊敗了南漢的軍隊,越南從中國獨立了出來。979年,占城國王波羅密首羅跋摩一世(Parameshvaravarman I,越南史料稱之為篦眉稅)在流亡占城的越南貴族吳日慶的煽動下,趁越南皇帝丁部領逝世之機,率軍襲擊越南的首都華閭。但在華閭附近遭遇暴風,傷亡慘重,不得不班師回國。這件事情使越南把占城當作了重要敵人之一。在黎桓篡奪丁朝的皇位之後,於982年遣使占城,被占城扣留;於是黎桓親自率軍入侵占城。占城發兵防禦,為黎桓所敗,國王波羅密首羅跋摩一世亦陣亡。越南軍隊洗劫了占城首都因陀羅補羅並夷平了該城,班師回國。黎桓隨即遣使向宋朝修好,將占城的俘虜獻給了宋朝。宋太宗下令將這些俘虜釋放歸國。越南管甲劉繼宗逃亡占城,自稱國王,並遣李朝仙向宋朝朝貢。黎桓派養子攻滅了他。這次入侵導致了占城約於1000年放棄了首都因陀羅補羅,南遷至毗闍耶
然而,越南與占城的衝突並未因為占城放棄因陀羅補羅而停止。在1021年至1026年期間,占城遭受到越南的大規模軍事打擊。1044年,李太宗親征占城。越軍在五蒲江擊敗了占城軍隊,殺死國王乍斗。根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越軍對戰敗的占城人進行了屠殺,“血塗兵刃,屍塞遍野。”這使李太宗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下令“有妄殺占城人者,殺無赦。”不久越軍就占領了毗闍耶,俘虜了乍斗的妻妾、宮女等人回國。李太宗讓乍斗的妃子媚醯侍奉,媚醯不堪其辱,投江而死。從此以後,占城開始向越南朝貢,並於1065年向越南貢獻犀牛
然而在1068年,占城國王律陀羅跋摩三世(Rudravarman III,即越南史書中的制炬)發兵攻打越南,希望奪回被越南占領的因陀羅補羅地區。次年,越南輔國太尉李常傑率軍南征,攻破了毗闍耶,並在與真臘交界處俘虜了律陀羅跋摩三世。之後,越南脅迫律陀羅跋摩三世割讓地哩、麻令、布政三州(據陳仲金所說,此三州即為現今越南的廣平省廣治省轄地。),隨即將律陀羅跋摩三世釋放歸國。占城南部賓童龍地區的酋長趁機發動叛亂,宣布脫離占城獨立。占城亦無力南顧,直到1084年占城才重獲統一。

高棉侵略

1074年,訶黎跋摩三世(Harivarman IV)即位,重建了美山寺廟,迎來了短暫的繁榮。次年,宋越爆發戰爭,訶黎跋摩三世支持宋朝,“遣蕃兵七千扼交賊要路。”訶黎跋摩三世在位期間與真臘發生戰爭。1080年,真臘人襲擊了毗闍耶及其附近地區,洗劫了神廟,掠奪了大量財寶。然而不久以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訶黎跋摩三世得以率軍驅逐了真臘軍隊,與其子民重建了家園。
約在1080年左右,泰國東北部呵叻高原(Khorat Plateau)地區的一個貴族占據了真臘王位。此人建立新王朝之後,立即著手構建一個更為廣大的帝國。在1130年攻打越南失敗之後,真臘人轉而侵略占城。占城因此與真臘爆發長期的戰爭。而在1104年,占城國王闍耶因陀羅跋摩二世(Jaya Indravarman II,制麻那)曾在逃亡至占的越南皇子李覺的勸說下北伐越南,試圖收復被越南占據的地哩、麻令、布政三州之地,但被李常傑擊敗。這使占城國力再度削弱。1145年,真臘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趁機再度討伐占城,攻占了毗闍耶,摧毀了美山寺廟。真臘人試圖攻占占城南部的賓童龍,但隨即遭到失敗。賓童龍國王闍耶訶黎跋摩一世(Jaya Harivarman I)於1147年打敗了真臘人,自立為占城國王。闍耶訶黎跋摩一世隨後致力於鎮壓阿摩羅波胝和賓童龍地區的叛亂。

攻陷吳哥

1167年,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Jaya Indravarman IV,即宋史中的鄒亞娜)登上占城的王位。占城的一處石碑稱他是一位勇敢的、武藝精湛的英雄國王,同時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哲學家,對大乘佛教和婆羅門教亦頗有研究。在1170年與越南達成和解之後,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發兵入侵真臘。次年,一位從宋朝來的福建人向占城軍隊傳授中國的騎射之法,於是占城在與真臘的戰爭中屢戰屢勝。1177年,占城的船艦沿湄公河而上,到達洞里薩湖,直搗其首都耶輸陀羅補羅(今吳哥古蹟的一部分)。不久便攻破了該城,殺死真臘國王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大肆擄掠。

真臘反攻

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被殺後,真臘王子闍耶跋摩七世即位。闍耶跋摩七世率軍抗擊占城,並於1181年將占城軍隊徹底逐出了真臘。1190年,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再度侵犯真臘,試圖重新取得對真臘的統治權。闍耶跋摩七世以占城王子Vidyanandana為將軍,擊退了占城的進攻,並乘勝攻占了占城首都毗闍耶,大肆屠殺擄掠。闍耶因陀羅跋摩四世被俘,並被押往真臘的首都吳哥。
在征服占城之後,闍耶跋摩七世指定其妹夫因王子(In)於賓童龍即位,稱蘇利耶跋摩(Suryavarman),作為占城的傀儡國王。然而占城卻有不少貴族不服從真臘的統治。蘇利耶闍耶跋摩(Suryajayavarman)於毗闍耶即位,建立佛逝國,並與賓童龍國發生內戰。最終蘇利耶跋摩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奪取了毗闍耶,於1191年統一了占城,宣布占城脫離真臘獨立。闍耶跋摩七世因此多次發兵討伐占城,並最終在1203年再次占領占城,將占城作為一個省,直接併入真臘。直到1220年,占城人闍耶波羅密首羅跋摩二世(Jaya Paramesvaravarman II)才擊敗真臘,恢復了占城國。

蒙古入侵

13世紀至14世紀之間,蒙古帝國開始崛起,並不斷的對外擴張。元世祖至元年間,廣南西道宣慰使馬成旺就曾經請求率軍兵三千人、馬三百匹討伐占城。1282年,占城國王遣使赴元朝朝貢,元朝皇帝忽必烈因此設定“荊湖占城行中書省”,以畏兀兒阿里海牙為該行省的平章政事,將占城名義上置於管轄元朝之下。同年元朝以出使暹羅的元朝人被占城王子闍耶僧伽跋摩(Jayasimhavarman III,《元史》作補的,《大越史記全書》作制旻)扣留的名義,命阿里海牙攻打占城。占城國王因陀羅跋摩六世(Indravarman IV,《元史》作孛由補剌者吾)據木城頑強抵抗。1283年,元軍攻克了木城,因陀羅跋摩六世逃奔山中,遣使求和。元朝同意了占城的求和,並將元軍撤離占城。然而占城在撤軍後殺死了元朝赴暹羅的使者,因此元朝欲再度出兵占城,借道于越南,被越南太上皇陳聖宗拒絕,元越戰爭爆發。最終越南擊退了元朝。

習俗戰爭

闍耶僧伽跋摩三世在位期間,對賓童龍地區的婆克朗加萊塔進行了修葺。而此時期正直元朝最強大的時期,越南皇帝陳英宗於1306年將自己的妹妹玄珍公主嫁給了闍耶僧伽跋摩三世,試圖以婚姻關係聯合占城牽制元朝。作為聘禮,闍耶僧伽跋摩三世將烏、里二州(今廣平省廣治省承天順化省)劃歸越南管轄。越南陳朝將此二州更名為順州化州。這就是現在“順化”地名的由來。
然而玄珍公主嫁到占城後不久,闍耶僧伽跋摩三世就病逝了。占城人信奉婆羅門教,根據該教的習俗,丈夫死後,妻子必須遵照薩蒂投火殉死。陳英宗沒有讓玄珍公主殉死,而是派陳克終將玄珍公主迎回了越南。占城人將此事視為占城莫大的國恥,占城新國王闍耶僧伽跋摩四世(Jayasimhavarman IV,制至)因此多次發兵北伐越南,試圖奪回烏、里二州。但1312年被打敗,闍耶僧伽跋摩四世被俘。陳英宗立制陀阿婆粘為傀儡國王,此後,占城無異于越南的一個省。越南又於1318年擊敗反叛的制陀阿婆粘,改立制阿難為傀儡國王。

最後輝煌

婆比那索爾(Po Binasuor)約於1360年左右登上了占城的王位。這位被《明史》稱作阿答阿者、被《大越史記全書》稱作制蓬峨的占婆君主,是占城歷史上最後一位英雄國君。他即位以後正值越南陳朝衰弱的時候。因此他不斷對外用兵,試圖收復所有被越南侵占的占城土地。制蓬峨為增強軍力,積極演習戰陣,訓練士卒,又設計出一套象陣戰鬥方法:作戰時得利,則驅象沖前,失利則以象殿後,阻擋敵軍。同時招攬越南逃亡到占城的人才,任命為心腹。制蓬峨多次發兵騷擾越南邊境,因此在1368年,陳裕宗陳世興、杜子平討伐占城。制蓬峨以伏兵的戰術大敗越軍。隨後又趁越南發生皇位爭奪事件之後大舉北伐,攻破越南首都升龍,大肆焚燒擄掠而歸。越南試圖洗刷這次恥辱,越南皇帝陳睿宗於1376年親自帶兵攻打占城,到1377年年初,制蓬峨誘敵深入,在屍耐港大敗越軍,擊斃陳睿宗。隨後乘勝北伐,再陷升龍。1378年,升龍第三次遭受到制蓬峨的洗劫。1390年,制蓬峨在越南降將的帶路下再次攻打越南,在海潮江(在今越南太平省興安省境內)附近水域探查越軍情況時遇伏擊身亡。而在制蓬峨、羅皚(閣勝)統治之時,亦是占城最後一次強盛的時期,多次發兵騷擾越占邊境,越軍無法防禦。

越南藩屬

1402年,越南在太上皇胡季犛的指揮下,攻陷了占城首都。占城國王闍耶僧伽跋摩五世(Jayasimhavarman V,占巴的賴)遣使多次向明朝求救。1407年,明成祖朱能張輔討伐越南胡朝。闍耶僧伽跋摩五世也率占軍北伐,奪回了不久前被越南所侵占的土地,俘虜了越將胡烈、潘麻休等人。此時越南已被明朝所滅,闍耶僧伽跋摩五世在解除了北方的憂患之後,轉而攻打西鄰真臘,擊敗其國王奔哈·亞(Ponhea Yat)。占城和暹羅的進攻最終導致了真臘首都吳哥的廢棄。
越南被明朝所滅後,越南人黎利於1418年起兵反明,並於1428年建立後黎朝,正式脫離明朝統治。後黎朝成立之後,立即策劃對占城的軍事報復。1446年,後黎朝大臣鄭可率軍伐占,攻陷毗闍耶,俘其王麥闍毗闍耶(Maija Vijaya,摩訶賁該)而歸。明英宗要求越南釋放占城國王,但被越南拒絕了。次年,占城王族摩訶貴來驅逐了越南人,奪回了毗闍耶。
1469年,越南後黎朝要求占城向自己朝貢,但被占城拒絕了。因此在後黎朝洪德二年正月(西曆1470年),後黎朝的黎聖宗親自率軍攻打占城。占城國王盤羅茶全(Pau Kubah)向真臘求救,但真臘對於占城幾十年前的襲擊耿耿於懷,不發兵救援。越軍在二月初突襲了沙奇海口,並以誘敵之計在幕奴山大敗占軍。盤羅茶全遣使求和。黎聖宗一面答應,遣使赴占城王處修好;一面同整頓軍馬準備攻城。同年二月廿七日攻破屍耐城;三月初一攻破闍盤(毗闍耶),俘虜盤羅茶全及其臣民三萬餘人,殺死四萬餘人而歸。同年四月盤羅茶全病死軍中,黎聖宗將其斬首號令船頭,焚毀其屍體投棄於江中。回到升龍後,又將其首級和俘虜獻捷於太廟。從此以後,毗闍耶被越南占領。
盤羅茶全之弟盤羅茶悅逃入山中繼續抗越,被越南攻滅。越南人立占城王族齋亞麻弗庵於賓童龍為傀儡國王。占城的大部分領土併入越南的版圖。
在毗闍耶陷落之後,盤羅茶全的一個兒子斯雅帕烏林(Syah Pau Ling)率部逃往蘇門答臘島北部的亞齊,建立了亞齊蘇丹國;另一個兒子斯雅·因德拉·貝爾曼(Syah Indera Berman)則逃往馬來半島南部的馬六甲。大量占城人逃往國外,湧入真臘境內的磅湛省地區、寮國占巴塞省地區,以及東南亞的亞齊、爪哇和馬六甲。

徹底滅亡

黎聖宗以後,占城僅僅領有賓童龍地區的領土。占城在越南的保護下擁有其自治權。但占城人在越南衰弱的時候依舊試圖恢復原來國家的實力。
1592年,越南後黎朝的鄭主阮主兩大軍事集團發生衝突,並分別割據了越南的北部和南部。為了獲取占城的支持以對抗北方的鄭主,阮主試圖與占城修好。阮福源將其女玉姱公主嫁給占城君主。而占城亦趁越南內戰之機起兵自立。1594年,占城國王婆阿(Po At)曾出兵馬六甲,支持柔佛蘇丹國以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勢力。而在當時廣南阮主主要通過與葡萄牙殖民者合作來與鄭主對抗,占城的這一行動顯然是與阮主的外交政策完全相左的。1692年,婆索(Po Sot)起兵反對廣南阮主的統治。阮福淍鎮壓了這次起義,並於1697年改占城國為“順城鎮”(Thu?n Thành tr?n)。但旋即賓童龍地區爆發了鼠疫。占城貴族屋牙撻(Oknha Dat)在清人將軍阿班(A Ban)的幫助下,於1695年擊敗了廣南留守軍。隨後阮福淍遣阮有鏡擊敗了他們。但不久婆索的弟弟繼婆子(Po Saktiray Da Patih)再興順城鎮,向阮福淍臣服並要求談判。談判的最終結果,雙方於1712年簽訂《議定五條》,阮主與順城鎮完全講和並不再交戰。占城王被封為“鎮王”,並保持了這一稱號達135年。雖然占城國王在這片四處都是越南人的土地上沒有任何實際權力。
1777年,廣南阮主被新興的西山朝推翻。順城鎮國王阮文召(Chei Krei Brei)舉兵支持盤踞嘉定的舊阮貴族阮福映。但不久阮福映被西山朝打敗,阮文召於1786年逃往真臘地區,順城君主的稱號由國王降為“掌奇”(相當於土司酋長)。在這段時期里,不少順城鎮貴族投奔流亡暹羅的阮福映麾下,並積極參加反對西山朝的戰鬥,例如阮文召、阮文豪(Po Ladhwan Paghuh)、阮文振(Po Chong Chon)、阮文永(Po Klan Thu)等人。
1802年,阮福映奪取了越南政權。由於曾經受到順城鎮的幫助,阮福映在位期間給與了順城鎮種種優待。然而到了1832年,阮朝明命帝實行中央集權政策,下令改土歸流,廢除了順城鎮。從此以後,占城人的國家完全滅亡。
1833年,流亡至西貢的越南將軍黎文魁(Lê V?n Kh?i,黎文悅的養子),因不滿明命帝對黎文悅一族的迫害,在當地華僑和法國傳教士的支持下起兵,與明命帝對抗。暹羅國王拉瑪三世出兵越南南部以支持黎文魁,.占婆貴族阮文承(Po Fokuta)亦趁機發動羅奔王起義,要求恢復自治。最終黎文魁的勢力被明命帝鎮壓,占族人的領土再次被越南人占領。因受黎文魁的牽連,阮文承以謀反罪被處以凌遲極刑。

政治

部落政治

在占婆國內,有兩大主要部落存在,一為“檳榔部落”(越南語:Kramukavamsa;政治體制和行政區域“B? t?c Cau”),另一為“椰子部落”(Narikelavamsa;越南語:“B? t?c D?a”)。檳榔部落活躍於國土南部的古笪羅和賓童龍一帶,椰子部落則活躍於國土北部的阿摩羅波胝和毗闍耶等地。兩個家族在風俗習慣上有很大不同,而且經常發生衝突,但會以聯姻的方式解決這些衝突,對占婆國國情產生影響。據學者喬治·馬司培羅的說法,第五王朝的首位君主畢底邠陀羅跋摩,便為檳榔部落的賓童龍貴族;第六王朝的首王因陀羅跋摩二世,來自北方椰子部落所居的阿摩羅婆胝;第七王朝首王訶羅跋摩,則屬檳榔部落;又如第十王朝的首王訶梨跋摩三世,則是母家出自檳榔部落,父家出自椰子部落。

地方行政

在原占城首都因陀羅補羅佛寺遺址發現的雕像,約雕刻於9世紀末期 占城的政治體制為聯邦君主制。占城國王將全國劃分為五個大區,每個大區都由世襲酋長統治。
阿摩羅波胝(Amaravati):為占婆的北部區域,今越南廣南省境內。
毗闍耶(Vijaya;另有“佛逝”、“佛誓”、“闍盤”等譯稱):為占婆的中部區域。其首府位於今日平定省茶盤(Chà Bàn,亦作闍盤?? Bàn)遺址,約於1000年因陀羅補羅被廢棄之後成為占婆新都。直到1471年被越南後黎朝軍隊攻占之前,毗闍耶一直是占城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該區有一重要海港,名為“屍唎皮奈”(?ri Vinaya;另有“設皮奈”、“毗尼”、“屍耐”、“皮耐”等譯名),即今日的歸仁市。在茶盤遺址附近還發掘出了著名的占婆佛塔——曼塔(Tháp M?m)。曼塔的發現被視為占城考古的重大發現,該塔成為占婆佛塔的代表性建築。因陀羅補羅(Indrapura):意為因陀羅之城。該大區轄今廣平、廣治、承天順化省的地區。其首府的遺址位於今日峴港附近一個叫做東陽(??ng D??ng)的村莊,約於875年至1000年成為占城的首都。該區有一海港名為“僧伽補羅”(Sinhapura,意為獅子之城;另有“大占海口”及“林邑浦”等稱謂),今被稱為茶嶠遺址(Trà Ki?u),後來發展成為現代的港口會安。在這個大區的轄境內,考古學家還在茶嶠遺址附近發現了美山占婆寺廟群。
賓童龍(Panduranga):為占婆南部區域,在越南又譯作“藩龍”,位處現今越南寧順省的藩朗-塔占市。當地有著名的婆克朗加萊塔。賓童龍是最後一個被越南兼併的占城土地。當地的都會毗羅補羅(Virapura;又稱為“羅闍補羅”,Rajapura),曾一度為占婆首都。此外,另一大區古笪羅亦曾屬賓童龍區域。
古笪羅(Kauthara):又稱“古笪”,位於今慶和省芽莊。古笪羅亦曾屬賓童龍區域,都會為楊浦那竭羅(Yanpunagara)城。該地區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是婆那加佛塔,該塔與其他一些佛塔至今依然矗立在芽莊。

外交

顯德五年,其國王因德漫遣使者莆訶散來,貢猛火油八十四瓶、薔薇水十五瓶,其表以貝多葉書之,以香木為函。

與宋朝

宋景德四年,占城王派遣使奉表入貢,自稱“占城國王”。占城屬國包括舊州烏麗日麗、烏馬、拔弄等十五國。因而古代占城人除從事農耕外,還以海上捕漁、手工紡織和中轉商業貿易為業。占城人耕種的稻米,稱為“占城稻” ,又稱“占城早” ,據《宋史 食貨志》記載: “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宋真宗“以江準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內出種法,命轉運使揭榜示民。後又種於玉宸殿” 。

與元朝

1190年-1220年,占城被真臘占領,後復國。1278年,占城王歸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之為占城郡王,占城立為行省。後因王子不服,忽必烈遣唆都從海上伐之,元軍屢勝,但所損亦多,占城王退遁山林,未能平復。元世祖又遣皇子脫歡從陸路征,經大越國(今越南北部),大越國陳仁宗抗之,脫歡雖攻陷越國國都,並與唆都會師,然陳仁宗集諸軍反攻,破脫歡,後邀擊唆都,唆都戰敗身亡。此役結束,蒙古損失無數,占城得以保國,世祖自此放棄攻伐,1289年,荊湖占城行中書省廢。

與明朝

《明史》記載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經過
永樂三年六月,命鄭和及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
《明史》的這段記載突出了占城在此次航行的重要地位,無獨有偶,鄭和在第七次出使西洋之前,曾停泊在福建長樂,等待順風時便起航。在此期間,鄭和寫下了《天妃靈應之記》並立碑於長樂南山宮殿中,碑文也是把占城國放在了其航程的第一站,碑文曰:
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里國、柯枝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里。
鄭和的翻譯官——馬歡,浙江會稽人,字宗道,自號會稽山樵,回族,因通曉阿拉伯語,擔任“通事”(翻譯官)一職,曾三次跟隨鄭和遠航,他歷涉諸邦之時,注意觀察各地的風土人情,並留下著名的《瀛涯勝覽》一書,《瀛涯勝覽》開篇第一章即是“占城”,其中寫道:
占城國在大海南,南距真臘,西距交趾,東北際海,自福建之長樂縣五虎門發舟西南行,順風約十日可抵其國,國東北百里,有海口曰新州港者,港岸立石塔為標,船舶停於此。西南百里至王城,即占城。
無論是《明史》的記載,還是鄭和所撰寫的碑文,不管是馬歡的隨行筆記,亦或是鄭和七下西洋路線圖,占城國都是作為海外停泊的第一站記在史料中的,因此鄭和船隊在國外的首泊站即是占城,這一點毋容置疑,那占城何以能成為海外停泊的第一站?
從地理位置和中國古代的海上航線來看,越南的中南部海岸地區歷來是中國至東南亞海上線路的第一停泊站和必經之地。14世紀越南人黎崱著《安南志略》,書中記載:“占城國,立國之海濱,中國商舟泛海往來外藩者,皆聚於此,以積新水,為南方第一碼頭。”
早在兩漢時期,《漢書·地理志》就記載了中國至東南亞的海上交通路線,從雷州半島乘船出發,沿著越南的海岸線南下,經過高棉、泰國,到達馬六甲海峽,之後北上到斯里蘭卡,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朝已初步定型。到唐宋時期,廣泛使用羅盤針,造船與航海技術也顯著提高,宋代史書中多有占城與宋朝往來頻繁的記載,趙汝適在《諸藩志·占城》中寫道:“占城,東海路通廣州,西接雲南,南至真臘,北抵交趾,通邕州;自泉州至本國,順風舟行二十餘程。”迄至元代,諸國海船亦多停靠占城,《元史》記載,“自泉州向南登舟海行者,先至占城而後至其國。”周達觀隨使臣赴真臘,在其著作《真臘風土記》中記道:“自溫州出發歷福建、廣州諸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達占城。由占城順風半月可至真蒲,‘乃真臘之境’。”到了明朝,鄭和承襲前人的海上航行路線,並把擁有優良海港的占城選為海外第一停泊站。此外,占城之所以成為鄭和船隊每次出航的必經之地,還與其和明朝的關係分不開。在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隨行的馬歡在其《瀛涯勝覽》中記載了這樣一件有意思的事:當船隊靠岸,鄭和宣讀永樂皇帝的詔書,對占城國王及其臣下進行賞賜時,占城國王“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奏恩方物”。占城國王有如此感激涕零的舉動,究其原因,還得從占城與安南的關係說起。
15世紀初,占城不斷受到北部安南國的侵擾,占城國王占巴的賴多次遣使向明朝求救。安南,即越南古稱。明朝時越南北部稱安南,南部稱占城。自唐末建國以來,占城一直是中國西南的友好藩屬,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安南即遣使來朝,兩國一直交好。而安南國王一直由陳氏家族世襲,洪武末年,國家大權漸由宰相黎氏家族把持。1400年,安南黎氏家族發動政變,殺死國王自立,還不顧明王朝的一再勸告殺害前朝陳氏的唯一宗親陳天平,向北不斷騷擾明朝邊境,向南侵占了占城的大片土地。因此,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朱棣自然更傾向於選擇一個對自己比較友好的國家,這個國家正是占城。
鄭和於永樂四年四月到達占城,在占城的兩個多月時間裡一直在安南、占城沿海巡弋,大造聲勢以迫使安南從占城撤兵並歸還侵占的土地。在占城國的一再求救下,明王朝決定出兵來緩解兩國的緊張局勢。1407年明成祖遣兵與占城國一起討伐安南,奪回了不久前被安南侵占的占城土地。大明王朝幫助占城國度過劫難,占城國王自然對鄭和使團感激涕零,更何況還有來自天朝慷慨的賞賜,如是,便不難理解占城國王的舉動了。
婆那加占婆塔(PoNagar),建於公元7—12世紀間,是印度教的建築。婆那加是音譯,也譯作天依女神廟。這裡供奉的是天依女神,她是庇佑占婆王國南部的一位女神。
作為鄭和下西洋的第一站,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占城國也因其豐饒的物產,得以閃耀在東南亞之濱。
“氣候暖熱,無霜雪,常如四五月之味。草木常靑,山產烏木、伽藍香、觀音竹、降真香。烏木甚潤黑,絕勝他國出者。伽籃香惟此國一大山出產,天下再無出處,其價甚貴,以銀對換。觀音竹如細藤棍樣,長一丈七八尺,如鐵之黑,每一寸有二三節,他所不出。犀牛象牙甚廣……”
這是《瀛涯勝覽》中對於占城國氣候與物產的記述,其中所提到的烏木、伽藍香、觀音竹、降真香都是當時占城國上好的特產。烏木又稱烏文木、烏角,多產自東南亞地區。烏木兼備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韻,有東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稱,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十大神木之一。烏木是在缺氧、高壓狀態下,在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長達成千上萬年炭化過程而成,故又稱炭化木。歷代都把烏木用作辟邪之物,製成工藝品、佛像或是護身符。古人有云:家有烏木半方,勝過財寶一箱。
伽藍香又稱為迦闌香、奇楠或棋楠,奇楠是最上等的沉香。一萬株沉香樹中只有一、二株可結成奇楠,十分難得。《四庫全書》曾記載,占城奇楠為極品。自古也有“占城奇楠,一片萬金”的說法。元明時期不少海外聞錄都記載了“占城產物中有茄藍木”、“奇藍香出占城等國”等。鄭和下西洋時,擔任隨行翻譯通事的費信在《星槎勝覽》中也提到占城出“伽藍香”:“奇楠香一山所產,酋長差人看守採取,民下不可得,如有私偷賣者,露犯則斷其手。”奇楠的珍貴可見一斑。據說古時皇帝床上必備三味香料——麝香、龍涎香、奇楠香。而奇楠沉香具有鎮靜提神的作用,更被傳有喚魂之功效。此外,奇楠香作為一種重要的香材,也用於皇室祭天、祈福、禮佛、拜神等活動。
降真香,又名紫藤香、雞骨。這種香料是植物受傷後,分泌油脂修復傷口所結,一般要幾十年才能結香,異常珍貴。明代黃省曾著《西洋朝貢典錄校注》,書中詳細記載了二十三個南洋諸國向大明皇帝進貢的史料。如占城國,在明正統年間,其國襲封,遣使行禮。其貢物有象牙、犀牛角……奇楠香、土降香。
2008年瓊海漁民在西沙附近的海中第一次發現真正的降真香。據判斷,這些降真香已沉水約六百多年,它們不但為研究降真香提供了實物例證,也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此外,馬歡有一段對於鳳梨蜜的描寫,甚是有趣:“果有梅、橘、西瓜、甘蔗、椰子、波羅蜜、芭蕉子之類。其波羅蜜如冬瓜之樣,外皮似川荔枝,皮內有雞子大塊黃肉,味如蜜。中有子如雞腰子樣,炒吃味如栗子。”
鄭和的海外交流朝貢色彩濃厚,除了中國對占城的賞賜與朝貢互動外,在占城民間,從中國來的青瓷、絲綢、茶葉等物品,也是上層貴族非常喜愛的東西,買賣常以七成淡金或銀換易,可見其珍貴。

與清朝

1697年淪為阮氏廣南國傀儡,1832年被完全廢除滅亡。其後裔仍在越南南部和高棉生活。占城王國聖地美山寺廟位於越南廣南省維川縣維富鄉美山村,距會安40公里。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美山寺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社會

占婆受印度文化影響,採納了種姓制度,將全國人口分成四個等級,分別為“婆羅門”(Brahmanes)、“剎帝利”(Ksatriyas)、“吠舍”(Vai?yas)及“首陀羅”(?udras)。婆羅門和剎帝利在占婆社會享有較優厚的保障,和投身政府之權利,如碑誌所記載,第四王朝君王毗建陀跋摩一世(Vikrantavarman I)曾說:“罪無過於殺婆羅門者”;又如第六王朝君王因陀羅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亦稱其政府“惟以婆羅門剎帝利二種人為大臣”。

宗教

本土信仰

占婆人的信仰,深受外來的婆羅門教、佛教等宗教的影響。不過除此之外,占婆人原有其本土信奉的神靈,如在南部的古笪地區,便有信奉釋利摩落陀古笪羅(?ri Maladakuthara),即為其中一個能能保存舊名的神靈。占婆大多數的原有舊神,都被婆羅門教諸神所代替,例如女神楊浦那竭羅(Yan Pu Nagara),便與婆羅門教里的大自在天王之妻婆伽婆底 (Bhagavati)所取代。

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為占婆古來的主要宗教,其文化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占婆的婆羅門教徒絕大多數信奉濕婆崇拜(Shivaist),並與占婆的傳統信仰相結合。信奉濕婆崇拜的占城人主要膜拜的對象是林伽、穆卡林伽、傑塔林伽、分層式林伽和訶薩。
  • 林伽(Linga)是婆羅門教信仰中代表濕婆神的一種標誌,其外觀大致呈柱形。而在占城,則代表濕婆神的陽具。古代占城國王常常在王家寺廟的中央豎立林伽石像,以供膜拜。占城國王豎立林伽後,使用自己的名字對林伽進行命名(命名方法是國王的名字後面加上後綴“-esvara”),作為濕婆神的象徵。
  • 穆卡林伽(Mukhalinga)指的是在占城寺廟或其他宗教建築上的濕婆神人形(或人面部)畫像或浮雕。
  • 闍塔林伽(Jatalinga)指的是刻著濕婆神髮髻形狀的林伽。
  • 分層式林伽(Segmented Linga),指的是從上至下共分有三層的林伽。這三層分別代表了婆羅門教的三位神祇三相神:最底層成正方形,代表梵天;中間層成八邊形,代表毗濕奴;最頂層為圓形,代表濕婆。
  • 訶薩(Kosa),指的是罩在林伽外面的圓柱形籃子,由貴重金屬製成。捐贈訶薩來裝飾林伽是占城濕婆信仰的一個顯著特徵。如同林伽一樣,占城國王往往會對訶薩進行命名。占族人所奉祀該宗教的神靈,其中較重要的為大梵天王(Brahma)、幻惑天王(Visnu)、大自在天王(?iva,即敬禮摩醯首羅,Mahe?vara)。
  • 大自在天王:占婆人以大自在天王居首,相信他“為諸世界之主,其身無定,其形在語言思想之外,其體為地、、風、空、、月,而有諸名。輔以諸神,首數幻惑天王、大梵王王、火神(Agni)”。又稱大自在天神“已伏壓制世界之一切阿修羅(Asuras) ,並為“占婆國之根本”。對大自在天王的奉祀,占婆人會製作其像,面部用金覆蓋。而大自在天王的妻子,占婆人稱為婆伽婆底(Bhagavati),與本土信仰里的女神楊浦那竭羅(Yan Pu Nagara)混而為一,占人對之亦相當崇敬,設有專祠來奉祀。
  • 大梵天王:在占婆沒有專祀,其像只附在大自在天王祠或幻惑天王祠之中。
  • 幻惑天王:其地為不及大自在天王,有時與大自在天王合而為一,稱“那羅延”(Narayana)。在其祠中,亦供奉了幻惑天之之妻落悉密(Lak?imi)的像。
據法國學者喬治·馬司培羅指出,在20世紀初,越南的九萬占族人口裡,約有三份之二尚信奉婆羅門教。

佛教

占婆人亦信奉佛教。喬治·馬司培羅指出,從佛像及圓形浮雕等文物來看,占婆應有大乘佛教,另據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的內容,占婆人則亦曾信奉小乘佛教
早期,婆羅門教信仰在占城占有絕對的優勢。然而這一優勢曾一度被大乘佛教所取代。公元9至10世紀期間,大乘佛教傳入占城。這一新傳入的宗教立即受到因陀羅補羅地區人們的歡迎,一度取代婆羅門教的地位。在10世紀以後,大乘佛教信仰開始融入婆羅門教之中,與婆羅門教合為一體。婆羅門教再次成為占城的主流信仰。這段時期著名的宗教建築有美山、Kh??ng M?、Trà Ki?u、Chánh L?和曼塔(Tháp M?m)。而這段時期的占婆佛教徒,往往兼奉婆羅門教的大自在天王。占婆的佛教寺廟,便有敬奉大自在天王及觀音(占人稱為Lak mindra Lok?vara Svabhayada)等神靈。而占婆的密宗肖像,亦有與婆羅門教相似之處。

伊斯蘭教

占婆國後期,人們開始改奉伊斯蘭教。據法國學者喬治·馬司培羅(即馬伯樂)的說法,伊斯蘭教的傳入占婆,大約是中國的宋代(960年至1279年)。而在占婆傳說當中,亦有阿拉(Allah)於1000年至1036年“君臨都城”之事。
馬司培羅估計,伊斯蘭教之傳入占婆,有可能源於“高棉之穆斯林馬來人所化,因以傳布伊斯蘭教於安南”。
馬司培羅又指出,時至20世紀初,高棉的六萬占族人口,皆信奉伊斯蘭教;而越南九萬占族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的則占三份之一,他們自稱為“占白尼”(Chams Beni)。“占”即占人,“白尼”即宗教子弟之意。

民族

占城的主要民族占族(Cham)語屬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也叫南島語系,與越南拉格萊族(Raglai)、埃德族(E de)、朱儒族(Chu ru)、嘉萊族(Gia rai)等民族語言有淵源關係。越南占族人也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等東南亞國家居民有些相似之處。是越南中南部沿海地區的原住民。

君主

第一王朝

梵文名中國史籍越南史籍在位時間
釋利摩羅
Sri Mara
區憐
137年-?
?
范熊
269年以前-約284年
約284年-336年

第二王朝

梵文名中國史籍越南史籍在位時間
336年-349年
范佛
349年-?
拔陀羅拔摩一世
Bhadravarman I
?-414年
甘拉羅
414年-420年
馬諾拉笪拔摩
?-?
范敵文
?-420年

第三王朝

梵文名中國史籍越南史籍在位時間
范陽邁
范陽邁一世
420年-431年
范咄
范陽邁二世
431年-446年
范神成
446年-?
范當根順
?-492年
范諸農
492年-498年
範文款
498年-?
德華華曼
Devavarman
范天凱
?-?
范弼毳跋摩
Vijayavarman
?-538年

第四王朝

梵文名中國史籍越南史籍在位時間
律陀羅跋摩一世
Rudravarman I
高式勝鎧
高戊律陀羅跋摩
529年-?
商菩跋摩
Sambuvarman
約605年以前-629年
建達婆跋摩
Kanharpadharma
范頭黎
629年-?
巴托達瑪
范鎮龍
?-645年
拔陀羅首羅跋摩
Bhadresvaravarman
婆羅門
?-?
I薩那跋摩
?-?
波羅迦含達摩毗建陀跋摩一世
Vikrantavarman I
諸葛地
?-?
毗建陀跋摩二世
Vikrantavarman II
?-?
律陀羅跋摩二世
Rudravarman II
?-758年

第五王朝

梵文名中國史籍越南史籍在位時間
畢底邠陀羅跋摩
Prithivindravarman
約758年-?
約774年-784年
約787年-801年
訶梨跋摩一世
Harivarman I
約803年-817年
毗建陀跋摩三世
Vikrantavarman III
約854年-859年

占城稻

在宋代,南方農民培育了許多優良稻種,並引進外來的優良品種。引進的外來優良稻種中,著名的有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和從高麗引進的黃粒稻,尤以占城稻的影響最大。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於早秈稻,原產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傳入我國福建地區。根據我國古書記載,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兩浙大旱,水田不登,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hú,舊量器,容量為10斗),分給以上地區播種,獲得成功。不久,今河南、河北一帶也種上了占城稻。南宋時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為早秈稻的主要品種。占城稻成為廣大農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糧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