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內遷

五胡內遷

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漢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漢王朝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而對各少數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遷徙。魏晉之際,在北方漢族人口銳減的情況下,胡族內遷形成高潮。在這一過程中,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鮮卑等,歷史上泛稱為“五胡”。西晉統治時期,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關中一帶,居住著許多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少數民族,“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百萬餘口,“戎狄居半”。在漢族的影響下,這些內遷的外族逐漸由遊牧轉向農業定居,胡漢文化相互影響滲透。但在交融的同時,胡漢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漢人的奴婢,而不少漢人也相繼淪為胡人奴婢。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當軍作戰,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員押往他鄉出賣,因而激起了境內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層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實行割據。西晉以後之五胡亂華永嘉之亂亦肇基於此。

基本介紹

起因,過程,影響,政權,

起因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開始,由於各種原因讓遊牧民族不斷向中原內地遷徙,逐漸盤踞長城內外一帶,勢力不斷壯大。到魏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涇水渭水流域,對晉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漢族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機起兵南下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於是中原大亂,史稱“五胡亂華”。

過程

五胡亂華是由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國號(後改趙,史稱前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五胡內遷五胡內遷
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太子劉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劉聰部下石勒,殲晉軍十多萬人於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鹿邑),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並大肆發掘陵墓、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禍”或“永嘉之亂”等。
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懷帝侄司馬業(或作司馬鄴),在長安登基,是為晉愍帝
316年前趙劉曜攻長安,俘虜晉愍帝。
317年晉愍帝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室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是為晉元帝,歷時五十一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

影響

永嘉之亂以後,華北長期陷於戰爭,民生經濟大受破壞,人口銳減,晉室政權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東晉
五胡亂華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晉紀》、《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編《晉書》卷65《王導傳》據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隨著東晉政權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遷移的規模更大。截至南朝劉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萬戶,達到90多萬,占當時南方總人口的1/6。這些南遷的北人,給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留在北方的漢人紛紛建立塢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開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殘暴)。
原先在中原地區的士族、仕人、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去,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淮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在南北朝時期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相融合,形成了一種飽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胡族和漢族的隔閡逐漸消融。這一時期,是華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同樣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
到五胡亂華的後期,除漢族和鮮卑族仍保持其勢力與明顯的民族認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戰敗後或被大量屠殺,或是逐漸被同化(漢化或鮮卑化),鮮卑族拓拔部最終獲取勝利,建立北魏之後逐漸統治華北地區。

政權

國名
首都
年代
開國者
末任君主
滅亡者
296—371
303—304
304—347
武帝李雄
漢、前趙
離石、黎亭、蒲子平陽長安上邽
304—329
光文帝劉淵
攝政太子劉熙
337—370
文明帝慕容皝
幽帝慕容暐
309—309
310—319
蒲洪
蒲洪
312—319
316—320
318—338
319—351
明帝石勒
320—376
成王張茂
陰密
320—320
322—323
平郭
333—336
杜南山
337—337
347—349
348—348
350—352
350—356
350—394
惠武帝苻洪(蒲洪)
351—352
352—352
繹幕
352—352
魯口
352—354
352—352
353—353
365—366
370—370
374—374
384—436
武成帝慕容垂
昭成帝馮弘
384—394
384—417
武昭帝姚萇
385—385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度支山、枹罕南安
385—400,409—431
宣烈王乞伏國仁武元王乞伏乾歸
武元王乞伏乾歸乞伏暮末
386—403
懿武帝呂光
後匈奴
387—?
?
?
388—392
389—389
杏城郊
389—389
沖天王魏揭飛
沖天王魏揭飛
390—390
野人堡
393—393
397—414
景王禿髮褥襢
397—439
398—410
獻武帝慕容德
南烏桓
398—399
乞活堡
399—399
400—421
武宣王李皓
402—402
403—403
建康江陵、溳縣
403—405
武悼帝桓玄
405—413
407—431
烈武帝赫連勃勃
413—413
414—414
率善
415—416
416—416
洮陽
洮陽
417—4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