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中華武術(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華武術,泛指中華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結合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武術
  • 外文名:KONGFU
  • 特點:形體規範,精神傳意
  • 來源:遠古生產勞動
  • 近代發展:武術體育項目
  • 國家:中國
特點,拳法,起源,武舉制,發展,相關名人,

特點

既究形體規範,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華武術的一大特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總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繫統一的整體。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種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兼備、有剛有柔、剛柔並濟、練內練外、內外兼練。” 中華武術,是一種以強身健體為主,以搏擊為輔的一種鍛鍊方式,沒有固有的練習形態,注重內外兼修其精髓就是:”同時也正是因為他的起源,使之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各個角落,功夫也就是在我們生活當中,在我們平時生活的每個動作當中。中國功夫是一種學識,一種防守,不為戰爭,只為和平,真正的去理解中華武術的內涵,則要拋開一切門派理念,用心去感悟,因為武術沒有任何形式,但同時也可以是任何形式,因此武術沒有任何強弱長短之分,而中國武術的練習,也正是為了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中華武術不分高低,而去講究體會武者的精神,由外轉化之內,從而感悟武學的真意。

拳法

中華武術主要拳法有: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五手拳、應手拳、咬手六合拳、蓋手六合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通天捶、回馬捶、順步捶、拗勢捶、剪捶、罩掌、殺手掌、反臂掌、穿雲撥回掌、穿臂掌、荷葉掌、滾龍掌、五手快掌、洪拳二十四掌、掖手、十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劍手、短手、四門重手、小五手、分手苗、分手八快、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回回十八肘、虎抱頭肘、三晃膀等。

起源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範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到了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武術逐漸形成。
中華武術
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同步的。商周時期,出現了“武舞”,用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序列為教育內容之一。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侯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中華武術

武舉制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天罡拳比較流行,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練徒手的黑虎拳社,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發展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民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誌武術走進亞運會。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又進一步。
2008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的中華武術2008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的中華武術
少林武術
少林武術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現象,作為一種人體形態文化或是作為健身、禦敵、競技專案在中國早已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少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潘國靜曰“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在少林寺眾多的禪武修煉者當中,潘國靜法號釋延武就是其中具有傑出代表性的人物。在少林寺素有“洪拳為諸藝之源”之說,少林武功源於此,又是漢族武術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蘊,最具完整的體系,最具權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國武功流派,它無疑已成為漢族武術的主流學派。相傳著名的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修煉十年的漫長歲月中,言傳身教創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而且使少林武功一開始就具備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內涵,具有修身養性,善化人性,清淨無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禪”等武功相輔相成,達到二者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
南拳 詠春拳 WingTsun
詠春拳,中國國術(拳術)中南拳之一,據傳起源於滿清中期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後經由嚴詠春梁博儔等在民間流傳,及至梁贊對之進行系統整理,一直列為“秘而不傳”之術;直至葉問將之從佛山帶出香港,公開授徒,使得詠春拳在當時的粵港地區被習武者所知曉。
詠春拳源流表詠春拳源流表
葉問的詠春拳弟子當中,以梁挺對詠春拳的傳揚影響力最大。梁挺在對原詠春拳術的技擊、拳理及法度的精準把握上,融匯貫通,並將之進行歸納、整理,以系統化、規範化方式,建立了包括“三段十二級”的教練晉級體制、和“十二階”的學員晉級體制,將之形成可供修習、教授、考核、升級的教學體系。這套教學體系,突破了原本中國武術早期“多半缺乏文字記載,僅靠師徒口耳相傳”的發展瓶頸,解決了大批量群體教學、並保證學員學習效果的問題。使得梁挺詠春拳系WingTsun在數十年之間急速發展,成為修習人遍布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個支部,子弟門人近200萬的中國國術。

相關名人

蔡笑(全國武術冠軍)陳王庭、陳長興董海川費發洲孫祿堂楊露禪吳鑒泉李瑞東吳鐘(字弘聲1733--1823回族,八極拳祖師)、李書文劉雲樵王正誼大刀王五)、霍元甲王隱林(廣東十虎之俠家拳)、蘇黑虎(廣東十虎之鐵沙掌)、黃麒英(廣東十虎之無影腳)、黃澄可(廣東十虎之九龍拳)、周泰(廣東十虎之軟綿掌)、蘇乞兒(廣東十虎之醉拳)、黎仁超(廣東十虎之七星拳)、潭濟筠(廣東十虎之鶴陽拳)、梁坤(廣東十虎之鐵橋三)、陳鐵志( 廣東十虎之鷹爪王)、黃飛鴻杜心武萬籟聲許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顧汝章岳飛關羽趙雲呂布、羅光玉、丁子成、王子平、李 泰、王鳳亭常東升馬鳳圖李洛能(1808-1890著名武術家近代形意宗師 著有《形意拳譜》)、尚雲祥郭雲深、張 監、梁贊洪熙官馬永貞、葉 問、李小龍梁挺梁挺詠春拳系)、李連杰、典傳國術館長陸功翰、李肖逸田秋信劉根深、李存義程廷華張占魁王薌齋趙道新韓慕俠姜容樵、王朝選、董心朗、李興美、李榮基鷹爪拳名人)、鄧洪先、崔泓熙、崔龍述(韓式合氣道創始人)、植芝盛平嘉納治五郎格雷西家族、石井和義宮本武藏阿里安東尼·馬庫斯黑市拳比賽名人)、鄭新書、王星然、高聖統、炫惟、曲亮鵬、谷文澤孫國璽太極纏絲腿創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