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能

李洛能

李洛能,著名武術家,近代形意拳祖師,生於河北省深縣,名飛羽,字能然,世稱老能先生。由於武藝高強,又有神拳李之威名,著有《形意拳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洛能
  • 別名:飛羽,能然,老能,洛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808年
  • 逝世日期:1890年
  • 職業:武術家
  • 代表作品:《形意拳譜》
個人經歷,個人成就,論著,

個人經歷

李洛能祁縣得真傳
有一天,李洛能來到山西祁縣溫曲村,拉開場子就練拳,並揚言打遍山西無敵手……李洛能這樣說的目的,是引高人露面。文曲村有位教書先生郭維漢,正在書館中教書,有位老者匆匆進來說:“來了一個耍把式賣藝的拉開場子就練拳,並口出狂言,不是小看咱祁縣無人嗎?”郭維漢說:“領我去看看。”郭分開眾人,見一個漢子正練得起勁,左一個懶龍臥道,右一個風擺荷葉,轉身推窗望月,手足齊攻龍虎相交,閃身白鶴亮翅,縮身烏龍翻江……出拳有風,腳落生根,練罷面不改色,神態自若。郭維漢看罷心裡暗想:此人果然身手不凡,只是傲氣太盛了。這時李洛能拿了一桿花槍正要練,郭維漢走進場抱拳施禮:“請問武師尊姓大名?”李洛能見來人,儒巾儒服手拿短手杖,說話文質彬彬甚輕視之說:“河北李洛能是也。”郭維漢又說:“在下願請教益,不知願賜教否?”李洛能想,象如此一苗人,一舉手即可擊敗,說:“你想比拳,還是比刀、槍、棍、劍,由你挑選。”郭維漢說:“你手中拿著槍,看來精通槍術,可與你較槍。”李洛能又拿一桿槍給郭維漢,郭維漢說:“不必,有此短手杖即可。”李洛能說:“刀槍無眼,還是以槍比試。”郭維漢又說:“是我情願,傷著與你無關。”於是二人動手,較十餘回合,李洛能手中槍被擊中,脫手而出擲於數丈以外,郭維漢疾進身,用短手杖將李洛能跌出丈餘外。郭維漢抱拳施禮,連連說:“承讓!承讓!”遂揚長而去。
俗話說:“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這是李洛能遍游全國以來,從沒經見的高超武技。李洛能向圍觀的人打聽,有知道者告說:“是文曲村教學童的先生,郭維漢秀才。”  李洛能當晚,潔衣登門拜訪郭維漢,略敘數言,李即跪地請收為弟子,不允寧跪死於此,郭見其情甚為誠懇,說:“余門派授徒甚嚴,以我的功力也不敢為人師,咱倆只能以友相稱,我給你介紹一個師父,是我的親戚也是我的師父,”李洛能歡然而起。二人遂坐談至深夜,李洛能才回住處。  第二天,郭維漢領李洛能到小韓村拜謁戴二閭,經郭維漢介紹情況後,戴即收李為弟子。李洛能在大小韓村之間租地十餘畝,白天種菜,夜則至小韓村學藝,如此十易寒暑,苦心專研山西戴氏心意拳。戴二閭穿上用真絲繩和銅錢編成的護身、銅護心鏡,操練李洛能,命李進擊,李洛能用虎形、鷹形進擊,戴二閭護身的銅錢散落於地,護心銅鏡也破。戴二閭喜曰:“汝功大成矣可歸。”
神拳李名震武林
李洛能歸後,以神拳李之威名,名震武林。在鹹豐、同治年間,與八卦拳之董海川,太極拳之楊露禪,鼎足而三,為心意拳、八卦拳、太極拳武術之領袖,威震武林。
擇優授徒廣為傳人
李洛能擇優授徒廣為傳人,稱為國手者在山西有:車永宏、宋世榮、宋世德、李廣亨四人;河北有:郭雲深、劉奇蘭、劉曉蘭、賀運恆等,這就是山西**心意拳武術史上,李洛能先生的八大弟子,八大弟子各有傳人遍及全國各地。李洛能先生為山西心意拳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心意拳名家巨手。

個人成就

李洛能先生是中國武術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在 經商山西太谷期間, 慕祁縣戴氏心意拳之名,遂往拜學於戴龍邦先生,精心練習,十年大成。藝成後開始悟化傳授此術,並潛心於心意拳術之研究。回鄉廣傳門徒,在心意六合拳基礎上,吸收道家的養生觀點和哲學思想,結合平生武術實踐,取長補短,改革創新,將“心意”改為“形意”,形意之名由此開始,形成了養生與技擊並行不悖的中華武術名拳。在當時,李先生被稱為“神拳李能然”。在鹹豐、同治年間,與八卦拳董海川,太極拳之楊露禪,鼎足而三,為心意拳、八卦拳、太極拳武術之領袖,威震武林。他一改過去的保守思想,廣為傳藝,重視文人與上層人士作用,並加強對外廣泛交流研究,各方人士爭相求藝,因此,形意拳名家競出,名傳四方。

論著

李洛能著《形意拳譜》形意拳術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與夫造化之原理,蓋天地之辟於一無氣也,萬物之生於無知,形意之成本於無意。蓋無意極生有意,意誠心正乃至於靜,靜則察候六脈溶下二氣,靜極生動,動而震發四肢,貫通百骸,是謂先天存平靜,後天藏諸動也。故意為體而形為用,靜屬陰而動屬陽,體運動靜得陰陽消長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氣生焉。
孔子曰:冬至養其陽,夏至養其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皆修養正氣之謂也。蓋形意拳之原理,則培養天一之道,由後天而達於先天也。重陽不重陰,太剛必折;重陰不重陽,過柔不堅。剛柔相濟,乾坤之道乃成。古之傳斯術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記載,使後學者茫然不知途徑,須以涵養正氣為先,以為之序。
蓋夫體育一途,創自述摩老祖師,迨至宋朝岳飛,又精研內經之意義,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為形意拳,總合五綱十二目,同一全體功用。在內為意,在外為形,是術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見性還原之大道,攬陰陽之造化,轉乾坤之樞機,誠強身之捷徑也。
十二形實本天地萬物化生之理,取世間禽獸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時久,自能精神入體。
形意拳術實與衛生關係至切,如能長習,則疾病能愈,弱者能強,男女老少皆能練習,既無折腰屈膝之痛苦,又無躍高縱險之危勞,斗室席地,長衣緩帶也可演習,雖屬武術,跡近文雅。練習時,身分陰陽,以前心為陰,脊背為陽;手心為F月,手背為陽;大指朝上為陰陽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為陰陽身.拳虎口朝上為陰陽拳。
練習拳術,不可自專自用而固執不通,若專求力則凝滯不靈,專求重則沉重不活,專求氣則拘泥不通,專求輕浮則神意渙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順者,無形中自增力氣;身內中和者,無形中自生靈氣。 如練至功深圓滿之時,凝神于丹田,則身重如山;化神成虛空,則身輕如鵝羽,所以練習不可固執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無形中而生,誠神氣矣。
武術要點 練拳忌三害
初學武術,謹當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練之足以傷身,明者自能得道。
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氣,三挺胸拔腹是也。
如練拙力,則四肢百骸血脈不能流通,筋絡不能舒暢,全身發拘,手足亦不能活潑,身為拙氣所滯。滯於何處,何處生病。
練努氣時,太剛則易折,胸內氣滿,肺為氣所排擠,易生滿悶肺炸之諸疾。
胸拔腹,則氣逆上行,終不能歸於丹田,兩足似萍草無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則萬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練習之時,謹忌三害,用以力活氣順,虛心實腹,而道心生,練之設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練至化境也。
呼吸合道
天人以氣為本,以心為根,以息為元,以腎為蒂。天地相距八萬四千里,人之心腎相離八寸四分,一吸百脈皆開,一呼百脈皆閉。
天地化功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節道理:
初級道理乃是色身上事,即練拳術之準繩,呼吸任其自然,有形於外,謂之調息,亦謂練精化氣之功夫。
二節道理謂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於內,注意丹田,謂之息調,亦謂之練氣化神之功夫。
三節道理,乃是心腎相交之內呼吸,無形無象,綿綿若存,似有非有,無聲無息,謂之胎息,也就是化神還虛之功夫。
三步功夫
呼吸有三節道理,拳術有三步功夫,謂之明勁、暗勁、化勁也。
明勁者,拳內之法,伸縮開合之勢,有形於外。暗勁者,動轉神速,動則變,變則化,變化神奇,有形於內。化勁者,無形無象之手法,不見而章,不動而變化也。
此三步功夫,是練拳術之根本實際之道理,也謂之練術合道之真訣。知此道理,可謂之性命雙修也。
骨者,明勁也。練時身體動轉必須順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發必須整齊,不可散亂,為之築基壯體,充足骨髓,堅如金石,而氣質形容,如山嶽之狀,謂之初步功夫。
易筋者,暗勁也。練時神氣圓滿,形式綿綿,舒展套用,活潑不滯,為之長筋騰膜,全身筋絡伸展,縱橫聯絡,而生無窮之力,此謂之二步功夫。
易髓者,化勁也。練時周身運轉,起落進退,伸縮開合,不可用力,將神意蟄藏於祖竅之內,身體圓活無滯,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養其根,此謂之三步功夫。
七拳法
頭、肩、肘、胯、膝、足、手是也。
八字訣
斬——劈拳,截——鑽拳,裹——橫拳,跨——崩拳,挑——踐拳、燕形,頂——炮拳,雲——鼉形,領——蛇形。
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人體內有五臟,外有五官,皆與五行相配。
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此五行隱於內者。
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腎,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於外者也。
五行有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剋之義: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變化無窮。五行相剋,取其為破他人之手勢,蓋拳術取名之義基在此矣。取諸於身,則使五臟充實,而全體無虧。運用在外,能使體舒和暢;運用在內,能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堅實其內,整飾其外,以為平時練習之規則。
整體合一
云: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數,皆從太極分散而來。太極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也。意者,心之所發也。人為萬象之靈,能通感諸事之應,是以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是故心意誠於中,而萬物形於外,在內為意,在外為形,合於術數。近取諸身內為五行,遠取諸物外為十二形。內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斯理,則天地萬物形體合一也,皆可默悟矣。
六合為一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內外如一,謂之六合。
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胯與右肩相合,右者與左也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皮合,腎與骨合。總而言之,一合無一不合,一動無一不動,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三節合一
三節者,根、中、梢也。
以人言之,頭為梢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以頭言之,天庭為梢節,鼻為中節,地閣為根節;以身言之,胸為梢節,腹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以下部言之,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手言之,指為梢節,掌為中節,腕為根節。換而言之,人之一身,無處不有三節。三節之動,不外起、隨、催三字而已。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無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之病。三節之所以貴明,故分而有三,合而為一也。
四梢三心歸一
蓋人之一身有四梢,血梢、肉梢、筋梢、骨梢是也。此四梢者一動,而能變化其常態。
發為血梢,屬心。心怒生氣,氣沖血動;血輪發轉,精神勇敢;毛髮雖微,怒能衝冠;氣足血旺,力能撼山。
爪為筋梢,屬肝。手足之動,手抓足蹬;氣力兼併,爪生奇功。
牙為骨梢,屬腎。化精填骨,骨實齒堅;保齒之道,最忌熱涼;冷冬炎夏,唇包齒藏;年邁老耄,上下成行。
舌為肉梢,屬脾。脾醒舌靈,胃健肉長;增田氣壯,肌肉成強;充實臟腑,剛柔悠揚。
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懸,人心要靈。明乎四梢增神力,明乎三心生靈氣;四梢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敢力推山;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遇敵要取勝,成功須放膽;四梢三心歸一體,運用靈活一混元。
步法手法及五惡
步法者,寸步、墊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遠近則用寸步;三五尺遠則用墊步;六七尺遠則用剪步;丈八尺遠則用快步。步法中為快步最難,是起前足,則後足平飛而去,如馬之奔、如虎之躍。
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義,是起落翻鑽,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陰,落鑽如石之沉水。夫足之進忌踢,進則用踩,踩者,如鷹之捉物也。
手法者,單手、雙手是也。單手起,往上長身而鑽,下落縮身而翻,形如鷂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飛。雙手上起,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舉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惡,即抓、撲、裹、抖、舒也。
拳經云:抓為毒,撲如虎,形似貓撲鼠;裹為護,身不露;抖要絕,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總而言之,手不離足,足不離手,手足不能離身。分而言之則萬法,合而言之則乃歸一氣。三回九轉是一勢,正此之謂也。
上法以手足為妙,進步以手足為奇,以身為綱領,其運用進身而發勢。二三節要明,四梢要齊,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隨,遠近因時而用,心一動而即至,其理法行於外,發著於六合之遠,承上接下,勢如連珠箭,何慮他有邪術。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戰手要法
二人初見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氣,審查敵人五行之虛實(精神體格),注意敵人之動靜,站近敵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站左進右,上右進左;進步退身靈活要快,形似蛟龍翻浪;發拳要攥緊,拳緊增力氣;發掌要扣手心,掌扣氣力加;三節四梢要相齊,心要虛空而狠毒,不毒無名,俗云:人無傷虎心,虎生食人意。
氣要上下、三田聯絡往返,精氣方能貫溉四肢;以心為主宰、以眼為統帥、以手足為先鋒,不貪,不謙,不歉,不即,不離;膽要大,心要細,面要善,心要毒。靜似書生,動似雷鳴。審查來人之形勢,彼剛我柔,彼柔我剛,剛柔相濟。進步發掌,先占中門。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束身而起,長身而落,隨高打高,隨低就低。遠發手足,近發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陰,左右兩肋在中心。發手莫有形,身動勿有勢。操演時,面前似有人;交手時,面前似無人。
拳經曰: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齊到方為真。身似蛟龍,拳打烈炮。起無形,落無蹤,手似毒箭,身如返弓。遇敵好似火燒身,訊息全憑後足蹬,進退旋轉靈活妙,五行一動如雷聲。風吹浮雲散,雨打塵灰淨,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