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東升

常東升

常東升(1910-1986),字曼天,河北保定人。回族。出身摔跤世家,九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常蘭亭練習摔跤基本功,接受極為嚴格的身體訓練,十二歲時對摔跤的各種基本動作已精通自如,便拜在清廷“布庫”出身的摔跤高手張鳳岩先生門下,接受張先生的指導和訓練。到十六歲時,已練成一幅強健多力而又靈活敏捷的體格,掌握了摔跤基本技巧和許多跤絆,成為保定摔跤場上一位引人矚目的少年英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東升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河北保定人
  • 出生日期:1910年
  • 職業:摔跤
摔跤世家,人物生平,個人貢獻,獲得榮譽,人物評價,

摔跤世家

其父常蘭亭早年跟隨保定快跤奠基人平敬一學習摔跤,和張鳳岩、王福田、馬慶雲、馬良等號稱平敬一的八大弟子。受當時的條件限制,常蘭亭、張鳳岩等人沒有參加過全國比賽,但從平敬一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常蘭亭來看,他應該是八大弟子中的佼佼者。常蘭亭生子四人:東如、東升、東坡、東起, 皆為跤壇豪傑,同為摔家名家張鳳岩的弟子。

人物生平

常氏兄弟四人個個強健能摔,老大東如,東升居行二,老三東坡,老四東起,後來都是赫赫有名的摔跤能手,有“常家四虎”之號,但其中以常東升實力最強,成就最高。
一代跤王常東升一代跤王常東升
常東升從十七歲就開始他“徒手天涯”的摔跤家征程。這一年,保定南鄉的小富村舉行摔跤比賽,保定四鄉的摔跤好手無不踴躍參加。小富村的李老吉實力很強,實際是南鄉摔跤擂台的主將。常東升上場頭一輪就遇上李老吉。比賽規距是三跤兩勝,常連勝李老吉兩跤,一跤用的是“檢腿”, 一跤用的是“麻花擺”。接下來又勝了另一名高手李老春,也是連勝兩跤,第二跤用的“搖扯踢”,這是常的拿手戲。這下子,這位初出茅廬的英雄,如猛虎下山崗,精神抖擻,一連嬴了好幾場,最後以一場不敗的記錄穩拿了第一名,“常東升”三個字也就在保定一帶傳揚開來。
民國十七年(1928)二月二十三日,保定北鄉曹河鎮舉行摔跤比賽,外號“黑塔”的當地名手王世文是曹河鎮的首席跤手。常東升一行數十人趕到曹河,同行的有前輩閻景春、於老俊、吳老慶、白選章、安義德等;師兄弟有石乃堂、閻善益、劉靜波、尹世傑、張景泉、米有祥、金月波、馬文奎、安松泉、安壽山、馬耀先、馬朝棟等,都是張鳳岩麾下的精兵強將,聲勢頗壯。這是一次對抗賽,雙方仔細研究了比賽程式,確定由常東升與王世文對壘。一場真正的龍虎之爭開始了。王世文人高馬大,但對常卻很謹慎。一上手,他用“上把蹩子”進攻,被常一個“里蹩子”摔倒,跌得很重。第二跤又被常摔出去,倒在地上五六分鐘才起來,王世文地分沮喪地敗下陣來。接下來,對方又舉出劉慶、楊得山兩位跤手,也都敗在常的跤絆之下。曹河鎮一戰後,常東升的名聲就更大了。
張鳳岩先生非常喜歡這位身手不凡的弟子,但總是提醒他要小心臨陣,凡有比賽,一定要有充分準備,要有必勝把握,“不勝不摔”,不然就不摔,那怕甘拜下風都行。東升牢牢記住老師這些話,從此更加努力練功。早晨六點,到城外空地上練習各種輔助器材和摔、跌的凌空動作;中午在老師的場子裡跟著老師和師兄們一起練跤,晚上在家練習。每逢一、三、五聽老師講解和示範動作,老師最看重這位既聰明又勤奮的弟子,時常還會單獨傳授些要訣和臨場經驗。張老師看中常東升是個可以傳承他的跤場絕活的難得人材,便托人向常家提親,願意將二女兒張少芝許配給東升,因張老師膝下無兒男,要東升做倒插門女婿,撐持門戶。常家非常敬重張老師的品德功夫,欣然領受了這份深情厚義。從此,張老師更加全心全意培養東升,東升終於得到張氏保定快跤摔法的真傳。常張姻緣是中國百年摔跤史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
清末到民國初,保定是中國北方摔跤運動的中心地之一,跤場林立,人材輩出,風氣之盛,居天下之冠。老一輩的代表人物有平敬一、張鳳岩、白俊峰、顧瑞年、滿老明、於老俊、安老華、吳四等;民國年間代表人物有常家四虎、石乃堂、劉靜波、閻善益、馬文奎等。五、六十年代也湧現了一批名手,其中以楊子明、王恩信、張建中、申金剛成績最突出。
少年英發的常東升,早就名揚天下。民國二十一年(1932),經馬良推薦,只有二十二歲的常東升受聘出任中央國術館首席摔跤教師。當時,張之江先生所倡導的“國術”,包括了中國式摔跤等多項民族體育項目,許多武術家,如曾在中央國林館執教的王子平、佟忠義、馬英圖、馬裕甫等先生,都是武術、摔跤兼而擅之,而年輕一輩的摔跤教師如常東升、楊法武、馬文奎等,也都能練武術,武術與摔跤的結合正體現了民族傳統體育一大特點。常東升在國術館執教凡五年,不但培養了許多摔跤人才,而且在繼承和總結傳統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大膽實踐,潛心探求,創造出不少新的訓練手段,使民族摔跤從選材、訓練到競技,都形成一套更加完備嚴密的教程,理論水平大為提高。可以說,在張之江的“國術”體系里,民族式摔跤發育得最飽滿最成熟,最具備一個現代體育項目所應有的特點,這固然與摔跤本身的歷史經歷等諸多因素分不開,但當時中央國術館的總結提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毫無疑問,這裡面有常東升的一份功勞。
抗戰軍興,常東升勇赴國難,先後在第七、第八師和第四、第五路軍任中校體育教官,陸軍軍官學校中校體育教官,傘兵總隊上校體育校官等職。到處積極推廣和普及摔跤,培養了大批人才。當時,拘押在廣西的日本戰俘中有幾個柔道高手,曾公開以柔道向中國人挑戰,氣焰張狂,號稱“打遍中國無對手”。常東升聞訊後單人前往應戰,憑著他超絕的技巧和一片愛國之心,接連將日俘柔道尖子北義熊、道正夫二人摔倒在地,其它日俘面面相 ,沒有那個敢再挑戰。北義熊等對常的功夫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再也不提比賽了。這是抗戰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抗戰勝利後,他調任中央訓練團上校體育教官,曾在業餘時間擔任南京民間自強摔跤社社長,經常親自帶領學員練習摔跤,為南京和江蘇省的摔跤培養了一批人才。
1949年常東升遷居台灣,後轉到警界工作三十多年。在台灣,他不論在什麼部門,在什麼地方,都滿腔熱心地提倡和傳播摔跤。他先後在警官學校、台北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建國中學等學校兼任國術教師,風雨無阻地傳播武術和摔跤,受業者多達萬人。
1975年退休後,仍積極致力於推廣的發展中國式摔跤,特別熱衷於在世界各地宣傳中國功夫,傳授中國摔跤。他先後應邀去香港、新加坡、西德、瑞典、墨西哥、美國等國講學和表演。他在世界各地享有崇高的聲望,經常成為新聞媒體追蹤的對象,見過他表演的外國朋友,無不為他強健的體魄和灑脫的氣質所折服,人們從他的身上領略到了真正的中國功夫的魅力,也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武術大師深厚的底蘊和謙敬儒雅的儀態。
1975年他應摩洛哥國王海珊的邀請,前去表演中國功夫。常先生以65歲高齡與王國衛隊的衛士比試,衛士是柔道空手道高手,又年輕氣盛,頻頻主動出擊,不想始終採取守勢的常乘勢一個雙推掌,那衛士一個屁股墩坐在地上。第二次交手,衛士剛剛拉開勢子,立站未隱,就被常一個“抹脖朴腳”,將衛士凌空踢翻。頓時,掌聲騰起,國王和大臣們為常先生的精彩表演大加讚賞。晚宴上,國王親自將一柄鑲有寶玉的佩刀贈給常先生,這是阿拉伯人給予武士的最高榮譽。
1983年,年逾古稀的常先生應邀赴美舊金山參加中國功夫表演大會,他多次為華僑和美國觀眾表演太極拳和摔跤技術,每次表演都引起轟動。為促進中國式摔跤的發展,他的學生在美國成立了世界中國摔跤協會,一致選他擔任名譽會長。這個協會在美國東、西、南和中部都已建立了分會。如今中國摔跤已被俄亥俄州立大學體育系作為選修課程,計二個學分。常先生在有生之年不遺餘力地為宣揚和推廣中國摔跤而奔走,表現了這位體壇巨子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真知和深愛。他堅信,只要國家重視,中國摔跤總有一天會像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一樣,名正言順地走進奧運會的神聖殿堂!

個人貢獻

常先生以一生心血所汲汲弘揚的中國摔跤,在“文革”中經歷了極左思潮的浸蝕和打擊,又長期遭受對民族文化庸淺無知者的漠視和鄙夷,只能在民間自生自滅,處境淒涼、弱如殘盞。值得欣慰的是,中國摔跤在國外許多地方正受到青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愛好者。
早在90年代初,法國就舉辦了中國摔跤錦標賽,在美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瑞士、波蘭等國都成立了中國摔跤協會。據說近年來發展勢頭不錯,會員國已有增加,世界性的錦標賽漸成規模。這是一個諷刺性的、令人無法理解的悖謬現象,與官辦武術存在的一系列悖謬現象如出一輒。
記得早在1992的就有人寫過題為《中國式摔跤的兩種命運》的文章,呼籲主管部門及早注意摔跤的命運,警惕它在世界上可能被“雜交”而導致“變種”的危險性。快十年了,不曾聽到對這一呼籲的任何回應,作為一個老體育工作者,作為民族體育的愛好者,我們輾轉反側,不能安枕。再想到常東升先生直到臨終前將“推廣摔跤,任重道遠”的字幅贈送給弟子張光明的情景時,更加令人悲從中來。我們真誠地為中國摔跤祈福,盼望著這份極其珍貴的民族體育遺產能世世代代傳存下去,盼望它終有一天能重振雄偉,代表著中華民族走上世界體育的競技場,只有這樣才能告慰常先生的在天之靈。

獲得榮譽

常東升是舊中國多次全運會的摔跤冠軍獲得者。1933年在南京舉行的五運會上,摔跤是個熱門項目,報名人數多達數百人,常東升一路斬關破將,輕而易舉奪得冠軍(中量級)桂冠。1948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第七運會上,他代表陸軍參賽,奪得中丙級冠軍,他的弟弟常東起也獲得中乙級冠軍。

人物評價

常先生一生從事中國摔跤的教學和研究,歷時五十多年,成就卓著、德業恢宏。他技藝絕倫而為人正直謙和,不保守,不搞神秘玄虛,坦誠待人,即使是對手,也總能親近相處,毫無驕得之色。他具有一個傳統武人,或者說是民族體育家的優秀品質,他是上一個時代所造就的“國術家”的代表人物,在中國民族體育史上一定會占據崇高的位置。
常東升是保定跤承前啟後的代表人物,也是一個技術全面、品德出眾的中國式摔跤頂級人物。在技術上,無疑地他得益於張鳳岩的精心培養。張鳳岩在保定摔跤界德高望重,他不但設場子教徒弟頗有收益,而且還開著醬園和飯莊,家境比較富裕,這對從事摔跤運動非常重要。太窮了,吃不好,便沒法練摔跤。他培養常東升,除了正常的基本功訓紙外,還要他拉醬園裡一人多高的大風箱,藉以提高腰背和腹肌的力量;另外,還要常每天站在大醬缸上用大棍子攪拌黃豆醬。這些都是一般跤場所沒有的訓練手段,是張老師就地取材的巧妙辦法,它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張鳳岩非常重視實摔訓練,經常帶著常東升等一幫弟子出門去參加比賽,足跡遍布華北大地,包括摔跤非常興盛的蒙古草原,多次與蒙古跤手舉行對抗賽。常東升充分發揮保定跤的特長,重技巧、輕蠻力,跤法精細、架勢漂亮,常常以輕捷精巧取勝,在上百次的比賽中,他保持常勝不敗的記錄,於是早就有了“常勝將軍”、“跤王”等美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