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觀

整體觀

整體觀是指從全局考慮問題的觀念,整體觀,首先是指自然界本身是一個整體,人和其他的生命、生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這個整體或某一部分受到損害,那么其他方面也將受到影響,整體則因之破壞。

使傳統二元哲學觀的中醫哲學觀提升為三個,即中醫三個哲學觀:分形觀(相似觀)、整體觀和辨證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整體觀
  • 分類:分形觀、整體觀和辨證觀
  • 發現人:鄧宇等
  • 區別:整體觀與東方文明整體觀
整體觀,辨證觀,相似觀,東方文明整體觀,

整體觀

整體觀又是指將生物機體與自然環境、五臟、六腑、五官這些不同層次的系統,組織看成統一的整體,就是指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能著眼於全局的一種心理能力。
鄧宇們認為:在中醫學的研究診斷治療中,全方位的遵循把系統全體中,每一個或幾個機體單元都視為一個整體的觀點。它強調研究每一生物(醫學)元素時,都應將其置於整個生物機體(中醫)的全框架中,探討它與其他機體元素以及各種外界條件之間的內在關係和內外聯繫, 由此建立一種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和關係規律。以此為原則指導研究中醫學的診斷治療和研究的顯著特徵。
整體觀不僅是一種觀點,也是行動。分裂容易,整和難。拆容易,組裝難。局部解決問題容易,整體考慮問題難。誰不趨向容易?任何人都會趨向容易!例如:不行,就分裂!又如:考慮問題只重一個目標,一方面。自然是全息的,方方面面都適應,都有變化,怎么看都好,都說得過去,這樣才叫整體,難!比如:一塊豆腐,誰都能把它切開,可是要把已經切開的豆腐整和在一起,即非人力能為!那怎么辦呢?有整體觀,又要做到整體觀,只有不!不要去分。智者愛山,仁者愛水,至仁即是順應,這就是整體觀。非常重要,只圖一面好,只為一點紅,只圖當時快樂,無論是治病,還是工作、生活都是不可取的。

辨證觀

傳統中醫有兩個哲學觀,第一,是整體觀;第二,就是辨證觀。新世紀又發掘出了幾千年中醫都在用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現代科學的數理化創造)

相似觀

中醫的分形論,陰陽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經絡分形,藏象分形五系統
分形藏象五系統:鄧宇等提出"點-線"狀分形藏象.
1.肝系統;2.心繫統;3.肺系統;4.脾系統;5.腎系統等;即鄧's等的中醫分形集。

東方文明整體觀

相對於西方文明分割論而言。英文譯名為The holistic Perspective of Eastern Civilization或者 Eastern Holistic Perspective。此名詞由林中鵬等學者在2008年中華原創醫學復興論壇上提出。
整體觀與分割論各有所長整體觀與分割論各有所長
分割論(Reductionism,通常譯為還原論)是西方科學認識客觀世界的主流哲學觀,認為萬物均可通過分割成部分的途徑了解其本質。東方文明整體觀則認為這種認識論只可用於簡單事物,對於複雜事物(例如人體生命)而言,一旦被分割,將會因此喪失許多信息而失真。事物的複雜程度越高,因分割而失真的程度就越嚴重。中華原創醫學(中醫)即依此而形成,而西方醫學則以分割論為指導。
與此相近的概念有西方的整體論(Holism)。西方近代科學發生和發展的三百多年來,前二百年分割論一直是推動的主力哲學觀,那么近百年來,整體論在科學發展前沿則盡顯風流。相對論的發明,量子力學的建立,複雜科學的興起等均是其傑出的代表。百年整體論的成就喚醒了人們對東方文明深刻內涵的重新評價。李約瑟的研究表明從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長達兩千二百年間,世界上的發明90%以上由中華民族完成,而中華文明形成的哲學基礎則是與整體論相近的整體觀(Holistic Perspective),其中尤以養生文明整體觀表現得最為突出。
整體論和整體觀雖然僅一字之差,然而仍然有不小的區別。整體論是西方百年來少數傑出科學家個人在分割論哲學觀的重圍中衝殺出來的結果。在他們的輝煌成就中,多少還殘留著還原論桎梏的痕跡;此外,還多少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與此相反,中華文明整體觀則是數千年億萬人原創發明的澱積,並非一人一時之所作。
由於整體觀和整體論有混用的趨勢,特冠之以“東方文明”以示區別,即東方文明整體觀
中華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對兩種方法論有所認識和比較。在《老子》第一篇中對此有精彩論述:“有欲觀”(即還原論)對事物的認識由“形”(徼)而及於“神”(妙);“無欲觀”(即整體觀)則由“神”而及於“形”。兩欲觀法互相配合,由“徼”及“妙”,又由“妙”及“徼”,互為體用、反覆驗證,直至完美獲取宇宙真實的神形全貌。故爾,老子強調,“有欲觀法”和“無欲觀法”並無此厚彼薄之分,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兩欲觀法均為揭開宇宙奧妙之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且都源於人類的智慧,殊途而同歸,並無高低的區別。老子認為這兩種觀法俱有極高的發幽解昧能力,故曰:“同謂之玄”。事實上《老子》八十一章,無處不閃爍著“有欲”和“無欲”觀法相輔相成的光彩:時而見“有欲”觀鋒芒畢露之灼見,但卻隱隱涵括“無欲”觀靈感的真悟;時而感“無欲”觀精妙絕倫的展現,卻又深深反映“有欲”觀研究的精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一體。這兩種研究方法,各自己經十分超群(玄),兩種方法出神入化,天衣無縫地配合,更是妙不可言(玄之又玄)。因此,是認識宇宙,解開一切奧妙的鑰匙(眾妙之門)。(見《讀老鉤沉》一文)
附:道德經第一章原文(綜合馬王堆帛書版與王弼版)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