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東

李瑞東

李瑞東(1851—1917),名樹勛,字文侯,號瑞東,別號煙霞逸士,慷慨大方,人稱“小孟嘗君”。清直隸武清縣城東后街(今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東街)人。李瑞東恭拜武林名師,交英傑俠士,得內外家武功之精義,終將所學所悟衍化生新,創李式太極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瑞東
  • 別名:名樹勛,號瑞東,又號煙霞逸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清朝直隸武清城內
  • 出生日期:1851年
  • 逝世日期:1917年
  • 主要成就:李派太極拳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主要成就,培養後代,

人物生平

李瑞東祖籍山西,明永樂年伴隨人口大遷徙輾轉而定居在武清城裡。李氏得益晉商的盛興,諳熟中草藥材生意,時有“草藥李家”之稱。明隆慶年興建武清磚城後,李家生意愈加紅火。萬曆年後,李氏立家號“濟生堂”,在武清城開辦藥材、藥鋪、瓷貨和糧行等,其“濟生糧行”進駐山東和通州立分號。李家漸成一方富甲,擇城內東后街興宅(即李瑞東故居),置土地北囊通州永樂店一帶,名貫京南,通商達官,曾掛御封“雙千頃”牌。“濟生堂”為李家享譽三百餘年盛傳堂(商)號。李氏三代為官。晚清至民初,李瑞東之父李小蓮尚供職武清縣暑,人稱“雜客李”。
李瑞東5歲隨塾師誦經,7歲從師“大刀孫”開蒙武學。李瑞東12歲被縣城關帝廟道長舉薦城東三里東馬房關帝廟韓道長習少林。同治年間,河北饒陽武俠李老遂來東馬房傳戳腳翻子,韓道長再薦李瑞東向李老遂學戳腳。
對李瑞東一生影響最大者當是王蘭亭。王認為李瑞東幼師文武,性命雙修;讀經誦史,禪佛參道;恭師篤武,博學廣識,定將成為“弘揚吾門之垂範者”。王相繼攜李瑞東向岳青山(岳飛後裔)、董海川(一說尹福)和嵩山少林寺海川高僧(有說慧海或龍禪)等或舉薦從師,或締結為友,得以廣納名家武學精髓於一身,最後拜在甘淡然門下。在眾多武術名家的點撥、教誨下,李瑞東逐漸成長為一代武術大師。

人物軼事

王蘭亭遁入空門前,留給李瑞東一信,囑他十年後再閱。十年後李拆閱此信,見是一幅《武當山境圖》,是王留予他的約見圖,但卻發現這幅藏匿於木箱底層的約見圖已被蟲蝕不堪,難以辨識。李瑞東和同在王府負責文案的司新三(天津人)決定赴武當山尋蹤王蘭亭。二人在山上尋覓數日,終未見王的影子。李派前輩介紹,李瑞東赴武當山尋蹤王蘭亭不止一次,亦均未果。
王蘭亭匿跡後,端郡王載漪惇親王次子)從師李瑞東。載漪早師楊祿禪,楊年事趨高,王蘭亭代授。載漪出生鹹豐六年(1856),時已34歲。李家珍藏眾多拜師帖,載漪之帖最為精緻,折合三疊,內記生辰八字和所習功法等。
光緒二十年(1894),宮廷在頤和園正殿為慈禧六十壽辰舉行盛大慶典。載漪攜其師李瑞東和李的大弟子李進修赴現場助興表演。李瑞東演練一套輔助拳術後,施展輕功絕技,忽見他以“白鶴展翅”——飛身躍上頤和園大殿頂梁,並身輕如燕地穿行於殿梁間行拱手禮……慈禧看得出神脫口喝彩道:“真乃神鷹也!”此便是社會流傳李瑞東得賜“神鷹”的由來。李進修表演“少林八式”時,確見腳下青磚爆裂,同樣贏得喝彩。大內出了“神鷹鼻子”和“鐵腳”李,京城盛傳。經載漪力薦和多個王爺推舉,李瑞東入宮並很快擢任四品帶刀侍衛兼武術教官。

主要成就

1901年,慈谿從西安返回北京,途中,慈禧迫於八國聯軍的淫威,下旨“肅剿”,支持抗擊聯軍的載漪被押往新疆。不久,李瑞東被迫離開宮中,隱姓埋名於京城東直門、北新橋和黃米胡同一帶,後回武清城家中。
李瑞東回武清家中,一方面潛心創編拳法,一方面接待眾多社會名流和武林豪俠的來訪。這一時期,李瑞東最為憂慮的是民眾對國家意識的淡漠和民族精神的頹廢;這一時期是李瑞東思想和人格走向獨立與成熟的重要時期。
清宣統二年(1910),迎著辛亥革命的曙光,李瑞東胸懷“凝聚民心,以武強國”之民族大義來津創辦“武德會”,時遇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員葉雲表和馬鳳圖等人在津開展活動。李瑞東創辦以團結凝聚和振奮民心為宗旨的“武德會”與葉雲表、馬鳳圖等人的主張“不謀而合”。時“武德會”設在河北勸業會公園(今中山公園)。葉雲表、馬鳳圖等考慮到“武德會”創會宗旨雖好,但在號召力上存在局限性。為廣泛吸納和團結武林俠士和社會英才,發揮更大影響,他們將“天津武德會”改名為“中華武術會”,並聯合聯合形意門李存義、八卦門張兆東等武術大家共同籌建。
中華武士會”的“北方三傑”具有鮮明的民族主義立場,從骨子裡彰顯出的是中華兒女寧折不屈的品質和豪俠尚武精神,為普及中國武術、增強人民體質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培養後代

李瑞東之父李小蓮和胞弟李小岐只有李瑞東一子,為傳承兩脈薪火,李氏做出“一子兩不絕”的協定,即在李小蓮和李小岐堂內各為李瑞東娶一房夫人。育有三子二女,長子伯英、次子仲英、三子季英,長女奇英、次女菊英。其中長子李伯英(1894—1952)得父真傳,“尤擅少林棍法,其日常練習之棍,重凡三十六斤”。曾任北平大學國術教練、東北陸軍大學武術教練、河北省國術館教務、教習等;次子李仲英(1899—1926),李派“天盤拳”主要授傳人之一。1914年,15歲的李仲英進南開中學讀書。1916年,李仲英畢業並由張伯苓推薦赴法留學(專攻鐵路工程)。李仲英赴法正值國內“五·四運動”高潮和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十月革命”使赴法尋求真理的仁人志士看到一盞明燈,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對萌芽中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思想上的武裝和指引。李仲英回國被組織委任河南鐵路工程師(實為駐信陽火車站的地下工作者)。1923年2月,李仲英赴鄭州參加工會成立大會,目睹吳佩孚派軍警干擾阻撓。面對軍閥的行徑,中國共產黨在鐵路沿線各級組織隨即號召全路兩萬多工人舉行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李仲英因參與這次“工運”暴露身份,遭軍閥威脅、拉攏、收買直至陷害。1926年3月,軍閥勾結地方亂匪欲致李仲英於死地,但恐於他的聲望和武功,便設下“鴻門宴”,在食物中下藥,致李仲英誤食身亡,時年27歲;三子李季英(1904—1962)集李派各種功法於一身。解放初期,曾赴北京任教並傳授李式太極拳。李季英同樣精於醫術,為鄉民看病不收取費用。1938年日軍進犯武清城後,一小隊日軍駐紮城隍廟,聞其武名,要其前去教授武功,被李季英拒絕。李季英先後兩次編輯匯總李瑞東及其李派大量文獻,但終未得出版。解放後的政治運動中,目睹李瑞東傳流下來的大量珍貴“遺物”被抄焚毀,李季英大病。1962年,李季英又因飢餓浮腫,病故,卒年58歲;長女李奇英(1891—1963)得李派太極套路傳授,輕功上乘。17歲嫁予近京宛平縣吏馮家凱之子馮秉文。馮秉文畢業北大法語系,曾任民國北洋政府駐法國公使館一秘,33歲早逝。馮秉文離世後,李奇英回武清城裡家中,獨居李宅西跨院的平房裡。李奇英回李家時不滿30歲,她思想進步,樂助於人,口碑極佳。李瑞東在天津創辦“中華武德會”和 “中華武士會”,李奇英在武清參與民眾教育傳習所活動;1919年她資助武清成立女子天足會,號召婦女走向社會。她支持北京知識女性王光慧任武清女職校長並參加組織工作。李奇英回武清城家中傳承李家武術,在家中收徒,弟子有汪克齡、馬玉海、周琦等數十人。1963年病故,享年72歲;次女李菊英(1897—1967)。自幼習武,惟太極拳見長。16歲嫁至廊坊白家務,其夫姓張,名伯武。後隨夫赴日。日本侵華後,張伯武回國被委任國民黨軍統少將參謀,後被捕死於哈爾濱監獄。1967年,李菊英得知張伯武死訊不久,病故於北京家中,享年70歲。張伯武與李菊英生有兩女一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