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騎兵(中國古代騎兵)

中國騎兵(中國古代騎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騎兵即指中國古代騎兵,是一種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兵種之一,該兵種的主要類型有:輕騎兵和重騎兵。

早在商代就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和騎馬習俗,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華族稱作“騎寇,商的方國人:周人更是為商王朝養馬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騎兵
  • 外文名:Chinese cavalry
  • 類型:騎兵
  • 詞義:士兵種類
  • 坐騎:戰馬
歷史淵源,地位,陣型,裝備,漢代,魏晉南北朝,唐代,明代,發展史,相關人物,

歷史淵源

騎兵,顧名思義,因作戰方式,分為輕重騎,按照兵書的記載,各又有詳細的劃分,且相互轉化。
唐代重裝騎兵唐代重裝騎兵
殷商廢墟中就有一人一馬和隨身武器裝備的騎士坑,還發掘了大量的殉葬馬坑,可見,早在商代,華族就有騎兵,還有專門管理相關的官職:多馬衛等。
春秋時期,以有千騎的作戰記錄,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返國時,送以“疇騎二千”。

地位

春秋時期,以有數千騎得作戰記錄,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返國時,送以“疇騎二千”。
在春秋戰國間,騎兵的使用次數慢慢增多,用於騎兵的戰法兵書也層出,如六韜中對騎士作戰和選撥騎士的要求。
後世歷史中,騎兵的作用和戰鬥愈來愈顯得重要。

陣型

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各種使用騎兵作戰的兵書和實戰陣型。
漢代已經相當注意陣型的使用,當時流行“八陣”,《文選》註裡講為:方陣、圓陣、牡陣、牝(pin,第三聲)陣、沖陣、輪陣、浮沮陣和雁行陣。(121BC)李廣的四千騎兵與匈奴的四萬騎兵遭遇,就使圓陣用弓弩抵抗了兩天,支持到救兵到來。李陵以步對騎的戰鬥中,所列陣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也是種防禦陣型。而進攻陣型,則常是步兵居中,騎兵兩翼,便於包抄。

裝備

漢代

漢代武備製造
漢代的武器生產直接控制在國家手中。漢朝為保證軍隊有充足的武器供應,一方面設定管理武器製造業的專職官員,太僕屬下的“考工令”,專門負責兵器生產。另一方面設立規模很大的“武庫”。有考工令負責督造的各種武器,都送到武庫來儲藏,並從這裡分配到有關單位。(武庫每座庫房長100~200米,牆厚達4~8米,兵器分類存放)武帝開始,冶鐵業歸政府經營,在全國各地設立四十幾處鐵官,不但推廣了鐵器的使用,也促進了冶鐵技術的發展,西漢達到“百鍊剛”水平。
東漢重裝騎兵東漢重裝騎兵
漢代兵器
漢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裝備部隊的兵器,遠射主要是弩和弓,格鬥有戟、矛、刀、劍, 防具是鎧甲和盾牌。還有種叫鉤攘(為金屬旁的)。弓箭,騎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漢軍中普遍裝備的是複合弓。另外,漢代的遠射兵器里,弩的使用似乎比弓還要廣泛,有手張弩(擘張)和腳踏弩(蹶張)之分,騎兵只能使用手張弩。和強弩被視為漢軍最精良裝備的還有長戟,漢代最主要的格鬥長柄兵器,騎步都離不開它。而與長戟同樣重要的,還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經是鋼鐵製品了。短柄兵器 是刀和劍,出土的鋼劍中有的可長達124CM,刀是漢代開始興起的,戰國時期還未出現,漢初時鐵劍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現後,就逐漸的把劍排擠出去了,成為廣泛使用的兵器。
十八兵器十八兵器
漢代防具
漢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鎧甲和盾牌。盾牌有木製、皮製和鐵制,常見的樣式為底緣齊平,上端由兩重弧線組成葫蘆形,中脊隆起的形狀,大約相當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 ,後來在鐵盾上再安裝上上下兩個利鉤,就成了一種新型兵器--鉤攘,可攻可守。漢代的甲冑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鐵鎧 ,它逐漸完善並排擠了傳統的皮甲,由甲片鑲嵌而成,而當時所使用的鎧甲片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型長條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寬4.4CM),也稱甲札,其高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短;第二類甲片比第一類小得多,形狀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寬2.7~3.4CM,重10克),一般下緣較為平直,上緣兩角成圓弧狀;第三類,體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寬不到2.5CM,這種甲片的另一種樣子是作成槐葉或柳葉形狀。用上面三種甲片可編成兩類鎧甲,就是由大型長條甲札編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編成的魚鱗甲 ,另外札甲中又有無披膊和披膊之分,騎兵大多使用無披膊的。皮甲成為鐵甲的配角,但仍作為重要的輔助性防具。
漢代騎兵作戰
漢軍著名將領霍去病和衛青,這兩位中國古代軍事家將中國騎兵的作戰威力發揮到了最大。在漢武帝劉徹的領導下,漢朝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精銳騎兵軍團,由霍去病和衛青率領多次出擊匈奴,先後進行三次騎兵大會戰,均取得全勝!斬殺、俘虜、收降匈奴人超過30萬。占匈奴人口的三之一,雄踞漠北百年的匈奴帝國全線崩潰,最後在東漢的持續打擊下不得不得西遷。
漠北會戰是漢軍騎兵作戰中規模最大的,衛青東路軍遭遇匈奴單于,在劣勢情況下反而取得大勝。而西路軍霍去病一直追殺匈奴人到瀚海(今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進軍萬里,無人可擋、匈奴畏之如天神。這也是中國軍隊向北進軍的最北點。中華帝國的軍威,此時進入全盛時代!
漢軍騎兵作戰的成功得益於文景之治積累的巨大財富和漢武帝馬政的實施。而漢代的中國政府除了積累了大量錢糧足以支持騎兵作戰的巨大消耗外,還儲備了七十萬匹戰馬。所以漢軍可以輕而易舉的組建起大規模的騎兵軍團。漢代發達的冶煉業也為漢軍提供了精良的兵器,據說漢軍近戰在與匈奴人近戰的時候可以一敵五,在裝備相等的情況下仍可以一敵三。
強大的國力支撐,天才的將領,氣吞萬里如虎的君主,加上強大的物質、裝備支持,漢軍騎兵當之無愧的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

魏晉南北朝

重裝騎兵出現在戰場時,正是以部曲私兵為軍隊核心的時代,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經魏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當時,氏族門閥制度和氏族軍事組織結合在一起,豪強世族擁有大量私人武裝。那些部曲既是依附農民,又是豪強世族的私人武裝。這種特殊的人身依附關係,從東漢末年開始惡性發展,到魏晉以後日益加劇,也就影響了當時封建軍隊的組成等方面,當時帶兵的將領都出身豪門世族還擁有自己的私兵部曲,還往往擁有大量的鎧甲和兵器,這些裝備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們統率的軍隊的核心。這樣一來,自然引起軍隊的組成、指揮和兵器裝備的一系列變化。早期的私人部曲還不一定是騎兵,更不一定是重裝騎兵,私人部曲以甲騎具裝的面貌出現與對抗遊牧民族重騎相關。這些民族,進入中原以前都是遊牧經濟,擁有優良的馬匹,軍隊又都是騎兵,同時往往還保留著氏族軍事組織的形式。進入中原以後,裝備中原的冶煉技術兵器甲冑,人馬都披重甲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史料中萬騎鐵馬次數不多,直到唐初,李世民回朝仍有“陳鐵馬萬騎”的記載。

唐代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 重裝騎兵所需要的各種武器裝備,可分為四類:一是完整的馬具,二是馬甲--具裝,三是騎兵鎧甲,四是戰鬥兵器。當時的馬具中,馬鞍在東漢是製作就相當精緻了,西晉時又有了馬鐙(不過西晉時馬鐙似乎只是用來踩蹬上馬的,騎馬時並不用),這樣,控制馬匹就相當容易了。而具裝呢,通常又可分為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為了保護騎兵後背用的)。騎兵鎧甲是西漢時那種無肩札甲發展過來的“兩當甲”(腋下不連線,所謂“一當胸”“一當背”,在肩上用帶扣聯),到南北朝時,又常常加上護肩的“披膊”,與兩當甲同時的還有另種較名貴的鎧甲,那就是“明光甲”(這種甲的特點就是胸背處各有兩面大型金屬圓護)。最後是兵器,魏晉南北朝時期騎兵使用的兵器,遠射的還是弓和弩,格鬥的是戟,銷(邊旁是矛)和大刀,騎兵們使用擘張弩,不過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鬥武器,戟逐漸被銷所代替,再後來則是刀銷並用,注重劈砍了。儘管甲騎具裝是當時軍隊的核心,但從數量上還是遠少於一般步兵。

明代

明代騎兵所配火器,多為三眼銃或五眼銃,其戰法近似歐洲龍騎兵,即乘馬機動,靜止射擊,因為火槍無法在顛簸的馬背上點放。當然,不排除經過長期訓練後,騎兵能在跑動的馬背上開火,但那樣的話,訓練成本就很高了。事實上根據記載,明朝的遼東鐵騎已經具備了馬上射擊的能力,戚家軍在北方的作戰中也採取過類似的戰法。

發展史

總述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實長處在於有強的機動力能力和衝擊能力。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
春秋時期,以有數千騎的作戰記錄,如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返國時,送以“疇騎二千”。
中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徵,【我國古代夏商至秦漢的戰車,特別是春秋之後,其用的鄂縈系駕法,西方社會直到公元8世紀才會使用,之前的西歐北非中東社會所用的系駕法壓迫挽馬呼吸,馬匹速度和威力受到很大限制。故而,西歐社會在公元前的戰車無論威力還是速度均不如東方戰車。出自《中國歷代軍事裝備》一書】。到到了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強力兵種在戰爭舞台作用越來越大。
戰國時代(含秦代)
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驍勇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華族傳統寬袍大袖的士兵衣服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為戎服,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裡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和戰鬥力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了多功能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里”,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項羽曾於彭城之戰時用3萬騎士大破劉邦與諸侯聯軍56萬萬,這次慘敗使劉邦認識到了騎兵的戰鬥力,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後韓信在破趙之戰(就是列背水陣那次)中也是用兩千銳騎偷襲敵軍大營。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長矛、鐵戟、青銅或者炒鋼劍,由於這時候都沒有發明馬鐙,但作為嚴格訓練的騎士,早在戰國兵書六韜中就記載著騎士能跨越溝壑險阻二絕塵,可見這時候的中原騎兵並不是沒有馬鐙就不能作戰,從出土的墓葬和隨身武器可知以及戰國到漢代筆畫可知,騎兵作戰均有用到叉刺的長桿兵器。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採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
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漢匈作戰勝負的重要力量。
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處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遊牧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甲冑多以輕便為主,輔之重甲。漢的晁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了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里,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佳話。
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僕(就是弼馬溫了)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採用了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作戰。
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主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中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
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騎兵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鐘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中國最早的馬鐙在西晉中出土,可以說中國最晚在晉代就有了馬鐙。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衝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了弓箭外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長桿兵器,如騎兵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
隋、唐、五代時代
這一時期,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
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僕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
這一時期,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以中型騎兵為主(馬無甲人重甲)。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對抗帝國。
宋、遼、西夏、金時代
這一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雄起,成為漢族王朝的威脅,這些民族的本民族軍隊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高潮。
宋軍騎兵相對其他東方國家少得多,重裝騎兵也有建制,並且戰鬥力彪悍。
這一時代的騎兵,各國均還有重騎部隊,如遼國,兵制中就要求正軍自視其力,裝備多馬和鐵或者皮馬甲,精銳的皮室軍更是典型的重裝騎兵具裝甲騎,初建時軍三千,到後來發展到號稱三十萬。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它的步兵叫“橫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金國的女真騎兵普遍著重甲,精銳更是上馬批馬甲和兩層防身重甲,下馬批多套重甲步戰。
蒙古時代
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徵,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頂峰。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蒙古軍隊更重視的是軍紀和訓練,巔峰時期軍隊批甲率高,關於南宋時期蒙軍的訓練,詳情可見<黑韃事略>這本書。
明清及以後時代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在,就不再多說了。
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名將戚繼光設立了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了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了先以火器轟擊繼以騎兵衝擊步兵跟進的戰法。

相關人物

項羽在中國騎兵發展史上的作用
秦末楚漢時代的起義軍領袖項羽是歷史上最早提出用利用精銳騎兵的高速衝擊力打閃擊戰的人,在無馬鐙的時代項羽就想到了後世騎兵戰術主流的突擊戰術,這在軍史上是相當超前的,用騎兵突擊打亂敵軍陣腳,步兵緊跟騎兵的步伐殲滅被突散並落單的敵軍,這種步騎協同作戰的思想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正是由於項羽在與劉邦的戰爭中大規模使用騎兵給劉邦造成了多次慘烈的打擊,才使劉邦認識到騎兵的力量並下定決心組建騎兵部隊,儘管這第一隻騎兵部隊的主帥灌嬰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校尉訓練騎兵,但戰術上依然是在模仿項羽的騎兵戰術。這也間接性的為後世漢帝國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打下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