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騎具裝

甲騎具裝

主要泛指全副武裝的騎馬部隊;其黃金時期較現在一般泛指的輕騎兵要來的早。一般裝備著較厚重的武裝;且其馬匹多半披有馬鎧。最早可能起源於安息薩珊王朝。經阿拉伯傳入西歐演變為騎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騎具裝
  • 意義:泛指全副武裝的騎馬部隊
  • 起源於安息薩珊王朝
  • 傳播:阿拉伯
  • 演變騎士
  • 甲騎具裝:即人甲和馬甲的合稱
設計工藝,流傳歷史,文物研究,中亞重裝騎兵,

設計工藝

“甲騎具裝”即人甲和馬甲的合稱,是古代重裝騎兵的防護裝具。《宋史·儀衛志》:“甲騎,人鎧也;具裝,馬鎧也。”在世界上最早的甲騎具裝出現於伊朗中亞地區,早在公元前8世紀,操北伊朗語的斯基泰遊牧民族就已經裝備了原始的馬甲,此後,其影響力向四周區域輻射。中國南北朝時期標準的馬鎧,由六個部分組成:面簾;雞頸;當胸;馬身甲;搭後;寄生。“面簾”是一塊狹長的金屬制的護面,上面開有眼孔,主要保護馬匹面部;“雞頸”其實是一副馬頸部的護甲,由甲片綴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當胸;馬身甲;搭後,就是馬匹中後的大片護甲;而寄生比較有特點,是一個放在馬尾部的向上翹的掃帚一樣的東西(應該是保護騎兵後背的)。此外還配備有馬鞍和馬鐙、韁繩之類,十分精細。武士鎧甲由兩面鎧改為明光鎧,騎兵的格鬥兵器也由戟改為長刃的馬矛——槊。

流傳歷史

唐以後,甲具重騎兵因機動性問題,逐漸被馬不披甲的輕騎兵所取代,遼金時代甲具又出現了復興,元明清時再一次衰落。歐洲西部在15世紀出現了板甲具裝,同時期的中亞、中東也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甲騎具裝,在奧斯曼帝國、薩法維王朝和莫臥兒帝國被大量裝備。17世紀以後由於軍事戰術的進步以及火器的普及,甲具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甲騎具裝甲騎具裝

文物研究

漢族具裝甲騎最輝煌的時代是隋,羅藝指揮的五千具裝甲騎,人馬皆披重甲,輔以輕騎兵銳不可擋。此處五千是指戰兵,實際一個具裝甲騎往往配有1-2名僕人以及駑馬,非戰鬥時駑馬來馱運裝甲兵器等。同時,這五千具裝甲騎也是傾大隋之力打造,明光鎧、馬槊、騎士、馬匹、重甲都是非常耗費時日以及錢糧的。唐以後漢族便很少使用重騎兵,以騎射為主的輕騎兵憑藉著速度、輕便、易裝備取代了笨重的重騎兵。直到金人的鐵浮圖岳飛的長刀大斧殺破之後,具裝甲騎便從中國歷史中逐漸消失了。

中亞重裝騎兵

1474年,一個威尼斯商人來到波斯---當時應該還是帖木兒帝國,shah ismail當政。他描述到“100,000 horseman with complete armour for both man and armour”。對比伊爾汗國的描述,是10000騎兵有2000帶金屬馬甲,剩下的也都有保護(armies of medivel age ii)可見當時帖木兒帝國的實力當真是盛極一時。而這些馬甲的描述是“made in little squares and wrought with gold and sylver, tacked together with mayle,which hanged downe in maner to the grounde and under the gold {edge} it had a frynge".我知道這段文字看的有些彆扭,因為很多詞不是現代英文。大意解釋下,就是這些甲的結構是用鎖子連線的方塊結構,還有一堆七七八八的裝飾。我們知道。14世紀末,中亞甲冑開始跨入鏈板時代,來自印度的鏈板甲逐漸取代了蒙古的札甲---這可以看成是札甲的一次技術進步,因為片片之間的縫隙終於被填補了。帖木兒帝國後期,已經形成了完全與東亞不同的裝備特色。高聳的避雷針,越來越多的鎖子甲,越來越彎的佩刀,越來越多的戰斧戰錘和鐵標槍。使蒙古軍隊成為了新時代的波斯軍隊----------進而奠定了薩菲,愷加,贊得等王朝的裝備的主要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