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疆界

中國疆界

我國疆域自遠古以來不斷演進變化,從《尚書·禹貢九州開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被喻為“雄雞”的形狀至今。期間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歷程。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鄰越南寮國緬甸;西南與印度不丹尼泊爾接界;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正北與蒙古國接壤;東北則和俄羅斯朝鮮接壤;隔海與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等國相望。

中國陸地疆界全長約2.2萬公里,海岸線長1.84 萬多公里,另有島岸1.4萬餘公里。根據1958年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領海的聲明》中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里。1840年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相繼瓜分中國。從此,中國的疆域遭到分割,以至遺留下許多涉及中國主權和根本利益的疆界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中俄邊界、中印邊界中越邊界以及海洋地理邊疆等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疆界
  • 疆界全長:2.2萬公里
  • 海岸線長:1.84 萬多公里
  • 島岸:1.4萬餘公里
歷史演變,遠古疆域,先秦疆域,秦朝疆域,漢朝疆域,三國疆域,晉朝疆域,南北朝疆域,隋朝疆域,唐朝疆域,遼宋金夏疆域,元朝疆域,明朝疆域,清朝疆域,國土淪喪,邊界糾紛,中俄糾紛,中印糾紛,中越糾紛,中日釣魚島爭端,中菲南海爭端,南海爭端,歷史糾紛,

歷史演變

遠古疆域

遠古之時,華夏先民主要聚居於黃河中下游一帶,即中原地區。在其周邊,則環伺其他部族,是謂戎狄。傳說中的黃帝時期,曾嘗試劃野分州,置萬國,其說固然荒誕,但也表現時人已有疆域觀念。夏朝以前的歷史,由於沒有當時的文獻,只有傳說和後世的記載為憑。據傳在生活的年代,洪水泛濫,禹受命治水,他歷時十三年,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治水成功。據後世史載,禹在治水過程中踏遍天下山川,劃為九州,如《左傳》引《虞人之箴》的說法是:“芒芒禹跡,盡為九州,經啟九道。”戰國時所著的《禹貢》記載的九州是關於中國疆域最早的文獻記載。雖非禹時實著,然亦體現了戰國時期人的天下觀與地理觀。其將中國分為冀州兗州徐州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荊州揚州九州。以今日來看,冀州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兩省的部分地區;兗州則在今河北與山東省部分地區;青州在今天的山東半島;徐州在今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蘇省與安徽省則為揚州;荊州在今天的兩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陝西的漢中地區;雍州包括了今天的關中與甘肅東部。雖然此說分歧很大,傳說性質濃厚,範圍也大於當時中國實際面積。但此為古人天下觀之萌芽與發皇,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禹貢九州圖》《禹貢九州圖》

先秦疆域

西周三代,中國疆域處於混沌狀態。當時部落觀尚濃,國家並未完全成熟。因此疆域同樣極不確定。但三代都大體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其中夏在中,商在,周在西
春秋時期,周的直屬領土尚有數百里,由於周室德衰,號令不通,只得以土地為籌碼請求諸侯協助,使得畿內土地日益縮小。

秦朝疆域

秦朝擁有北起河套陰山山脈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東北和廣東大陸,西至隴山川西高原雲貴高原,東至於海的疆域。

漢朝疆域

除了秦朝疆域以外東北由朝鮮灣沿岸一角擴大到今江華一線以北部分,南方延伸到了北緯十三度,西北增加了河西走廊西域都護府的轄境。

三國疆域

主詞條:三國行政區劃
三國行政區劃,大體上保留了東漢末年形成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曹魏包括原來東漢的北方以及西域地區,但是河套地區已被少數民族占據。蜀漢占據了西川雲貴高原孫吳包括江東、湖廣和兩廣。

晉朝疆域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遼東,與南匈奴鮮卑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

南北朝疆域

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掉東晉皇帝自立,國號宋。此後160 多年間,南方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歷史上總稱為南朝。偏安江左,宋、齊、梁、陳先後承襲。南朝陳成立後國土不多,至569年開始陸續收復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並且一度奪下北齊長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陳末時受北周入侵使得國土減少,僅剩長江以南至交廣地區。北朝439年北魏占據了黃河流域,北抵陰山與柔然分離,南面以秦嶺淮河與南朝隔開。東西魏在北魏基礎上以南北方向的黃河以及函谷關為界,北齊占領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領漢中巴蜀。北周北齊亦然。

隋朝疆域

在東北地區邊界固定在遼河一帶。在北方到五原定襄等陰山以北之地。西域地區取得青海一帶領地,深入青海湖及西域東部。西南地區設南寧州總管府於味,南方設定比景郡、象浦郡、海陰郡等三郡。

唐朝疆域

唐朝的疆域最西曾經抵鹹海之濱,最北曾經到達西伯利亞,最東曾經至薩哈林島(庫頁島),最南在北緯十八度。

遼宋金夏疆域

遼朝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游一帶,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形成南北朝對峙之勢。
北宋的最大統治區域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青藏高原大理國交界,以廣西越南交界。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西邊與西夏大理為界。 金朝東到混同江下游吉里迷、兀的改等族的居住地,直抵日本海;北到蒲與路(今黑龍江克東縣)以北三千多里火魯火疃謀克(今俄羅斯外興安嶺南博羅達河上游一帶),西北到河套地區,與蒙古部、塔塔兒部、汪古部等大漠諸部落為鄰;西沿泰州附近界壕與西夏毗鄰。南部與南宋秦嶺淮河為界,西以大散關與宋為界。

元朝疆域

元朝的疆域在北方,西起今額爾齊斯河,東至鄂霍次克海。在東部,擁有今朝鮮半島的東北部。在西南,包括今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錫金等地,今緬甸東北部和泰國北部。

明朝疆域

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邁立開江以東、今雲南盈江縣以北地,薩爾溫江以東、緬泰邊界以北地以及寮國、越南北部的一些地方;其中包括當時的里麻司所在的江心坡(邁立開江和伊洛瓦底江另一條支流梅開江之間地)和茶山司所在的片馬(恩梅開江至高黎貢山間地)。

清朝疆域

東起額爾古納河及其支流開拉哩河(今海拉爾河相交處的阿巴該圖,經恰克圖(原蘇聯境內的恰克圖和蒙古境內的阿爾丹布拉克),西至沙必乃達巴漢(一作沙賓達巴哈,原蘇聯西薩彥嶺西北)。青海,西藏外加台灣。
清朝前期疆域清朝前期疆域

國土淪喪

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將兩國邊界最東段烏第河以南一塊列為"待議地區",沒有劃定歸屬。俄國的勢力擴張到遠東後,便不經過任何談判就占據了這一地區。1850年(道光三十年)俄國單方面宣布庫頁島為俄國領土。1858年(鹹豐八年),通過《璦琿條約》,俄國奪取了黑龍江北岸的土地。1860年的《北京條約》,俄國獲得了《璦琿條約》規定為"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並且規定庫頁島上的"土人"不能再過海向清朝納貢,實際上承認了俄國對該島的占領。在黑龍江璦琿(今黑河市)的東岸,有一片漢人聚居區,稱為江東六十四屯,《璦琿條約》規定仍歸中國所有,條約簽訂後還劃定了界線。但到1900年俄國占領東北後,用燒殺手段驅趕中國居民,強占了這塊地方。
雅克薩保衛戰雅克薩保衛戰
1868年(同治七年),俄國吞併了中亞浩罕布魯特。1870年,又趁阿古柏叛亂之際,占據了中國的伊犁光緒三年(1877年),清朝出兵平定新疆,要求俄國退出伊犁。俄國以改訂《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為撤退的條件,逼清朝簽訂了《伊犁條約》,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根據這兩個條約而進行的勘界產生了十一個具體的界約,到1884年(光緒十年)確定了從沙必乃達巴漢到烏孜別里山中的中俄邊界線,大致就是今天的邊界。這條界線以西至巴爾喀什湖、阿亞古斯河之間的數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從此不再為中國所有了。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英、俄兩國在倫敦訂約,瓜分了屬於中國的帕米爾大部,中國內剩下一帕(今新疆塔什庫爾乾縣)。
香港從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起被割讓給英國,以後又增加了九龍的一部分。英國和葡萄牙還"租借"了九龍的大部和澳門。
甲午戰爭失敗後,根據中日《馬關條約》,台灣澎湖在1895年被日本占據,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才由中國收回。

邊界糾紛

中俄糾紛

中俄邊界是沙皇俄國用武力強加給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沙俄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去了中國北方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對於沙皇俄國的侵略行徑和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馬克思列寧都曾予以憤怒譴責。1920年9月27日,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府在《蘇聯政府第二次對華宣言》中鄭重宣布:“以前俄國歷屆政府同中國訂立的一切條約全部無效, 放棄以前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和中國境內的一切俄國租界,並將沙皇政府和俄國資產階級殘暴地從中國奪取的一切,都無償地永久地歸還中國。”1924年(民國十三年)簽訂的《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明確規定了雙方將舉行會議,廢除不平等舊約,另訂平等新約並重新劃定邊界。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列寧的這些意願沒有得到實現。新中國成立後列寧的這些願望本應得到實現,但是在1964年中蘇舉行邊界會談中,原蘇聯政府拒不承認中俄條約是不平等條約,還堅持要中國承認他們違約侵占的中國領土。他們不顧條約規定和國際法準則,按自己的意願標定中蘇邊界線。個別地方,還超過了他們自己所標示的非法界線加以控制,肆意蠶食中國領土。這樣,在中蘇邊界上就形成了大量的爭議地區。
俄國侵占我國北方領土俄國侵占我國北方領土
中俄邊境的爭議地區共有3.5萬多平方公里。在中俄邊界西段有3.4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帕米爾地區,約2.8萬平方公里。長期以來,原蘇聯違背《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的規定,不但霸占了帕米爾的西部,而且將中部420多公里的未定界劃為已定界。中俄邊界東段有爭議地區1200多平方公里.比較嚴重的是原蘇聯違反按主航道中心線劃界的規定,在蘇制地圖上將烏蘇里江中屬於中國的151個島嶼划去124個,將黑龍江中屬於中國的614個島嶼划去531個,面積共達626平方公里.此外,中俄邊界東段,還有江東六十四屯問題.六十四屯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按《中俄璦琿條約》規定,黑龍江以東六十四屯的中國居民有永久居住權,並由中國管轄。但1900年,這裡的1 萬餘名中國居民被沙俄屠殺或趕到江里淹死,從此中方在江東六十四屯的居住權和管轄權被剝奪至現在。
黑瞎子島黑瞎子島

中印糾紛

中印邊界線在歷史上從未正式劃定過,但是按照雙方的行政管轄範圍早已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線。這條傳統習慣線可劃分為東、中、西三段,全長約2000公里。
東段傳統習慣線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長約650公里。 此段爭議地區歷史比較複雜。1914年3月24日,統治印度的英國當局同西日地方政府在印度德里秘密換文,當時英屬印度外務大臣亨利·麥克馬洪在換文中炮製了一條大致沿喜馬拉雅山主脈分水嶺為界的中印邊界線,即所謂的“麥克馬洪線” 。把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人英屬印度版圖。但是中國歷屆政府對此從未承認過,因而英方長期未敢按這條線控制。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企圖繼承英國的侵略成果。同時還乘邊界尚未劃定之機,逐步越過傳統習慣線,向“麥克馬洪線’推進,設立據點,加以控制。並且於1954年在印度官方地圖上把“麥克馬洪線”標為已定界,設定了所謂“東北邊境特區”,1972年1月又強行改名為“阿魯納查爾中央直轄區”。1988年l2月,印度議會又將其升格為“阿魯納查爾邦’。對此, 中國政府提出抗議。
藏南藏南
中段傳統習慣線,東起西藏普蘭縣的強拉山區,西至西藏日土縣的6795米山峰,長約450公里。在中段傳統習慣線以東,印度政府提出爭議的地區有2000平方公里。這些地方歷來屬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管轄。其中除個別地方外,大多是1954年以後被印度侵占的。
西段傳統習慣線沿著喀喇崑崙山脈,南起6795米山峰,西至新疆和田喀喇崑崙山區,長約600公里。在西段, 印度政府提出爭議的傳統習慣線以東和以北地區主要有新疆和田的南部、喀喇崑崙山以東的阿克賽欽(維語,意為中國的白石灘)、西藏西部的班公湖以及碟穆克等地,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 這些地方歷來屬於中國,居民主要是藏族。1834年至1841年間,英國煽動克什米爾人侵占了這一地區。後來,英國為了尋找一條入侵新疆的捷徑,又曾覬覦阿克賽欽,但未能得逞。在過去的英、印地圖上從沒有畫出這裡的邊界,印度獨立初期依然如此。1954年,印度官方地圖首次在這裡畫出已定界。此後,這段爭議地區除巴里加斯(面積的450 平方公里)被印軍占領外,其餘均在中國有效控制範圍之內。
對中印邊界問題,中國政府一貫主張採取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原則,既要考慮到印度背景,又要照顧已形成的實際情況。中印任何一方都不應把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對方。應在“和平共處五頂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和平談判,求得對雙方都是公平合理的全面解決。

中越糾紛

中越邊界全長2280公里。中越邊界曾是一條友好的已定邊界。雙方的領土界線基本上是清楚的,但也有個別地段存在著雙方認識不一致的爭議地區。就邊界劃定而言,中越之間的爭議本來並不算大。但是長期以來,越南當局奉行稱霸印支、向東南亞擴張的地區霸權主義政策,對中國提出無理的領土要求。他們除了在陸地邊界地區製造邊境事件外,還在海上侵占中國南海及其部分島嶼。
中越邊界中越邊界
南沙群島西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74年以前越南政府曾多次發表聲明,表示承認並尊重中國政府對西沙、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但是1974年以後,越南聲稱南沙群島、西沙西群島是他們的領土,並於1975年派兵侵占了中國南沙群島的南子島沙島、鴻麻島、景宏島南威島、安婆沙洲。繼而向中國提出對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的領土要求。以後又在1976年出版的《越南行政區劃圖》上正式將南沙、西沙兩群島劃入越南版圖。至今越南當局仍非法侵占中國南沙群島的13個島嶼和4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北部灣海域歷史上中越兩國從未劃分過。但是,在1974年中越兩國副外長談判中,越南卻把分界線劃至中國海南島西岸,妄圖將北部灣2/3的海域據為己有,後來又一再堅持這種無理要求。對此中方曾予以嚴厲駁斥。

中日釣魚島爭端

中菲南海爭端

南海爭端

歷史糾紛

中國廣東省南部的香港澳門,是被英國葡萄牙侵占的中國領土。經談判,1984年9月26日中英兩國在北京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恢復香港行使主權,英國政府在這一天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1987年3月26日中葡兩國在北京簽訂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9年12月20日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葡萄牙政府在這一天將澳門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就香港問題的會談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就香港問題的會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