璦琿

璦琿

璦琿,中國地名(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璦琿”亦作“艾滸”、“艾虎”、“艾呼”、“艾渾”、“愛琿”、“愛輝”,皆為滿語的不同漢語音譯,本意為“母貂”(aihuu)。

清代璦琿古城,漢語稱“黑龍江城”,滿語稱“薩哈連烏拉霍通”(sahaliyan wula hoton )。1858年後始出現“璦琿”字樣。1956年改為“愛輝”。黑龍江城(璦琿城)是中國清代的軍事重鎮之一。

2015年5月,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將黑河市愛輝區愛輝鎮行政區名稱用字恢復為璦琿(aihui)。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璦琿
  • 外文名:Aihui
  • 別名黑龍江城
  • 歷史地位:黑龍江省實際上的首個省會
歷史沿革,人口自然,地名多音,城址歷史,地理意義,銘記歷史,

歷史沿革

黑河市,原稱“大黑河屯”(amba sahaliyan)。“大黑河屯”是區別“小黑河屯”的稱呼。“黑河”名稱的由來,是滿洲語“薩哈連比拉”(sahaliyan bira)漢譯,因其瀕臨黑龍江,黑龍江又名“黑水”,亦稱“黑河”;。黑河市由愛輝縣演變而來。愛輝,原稱“璦琿”,取名於璦琿河,亦作“艾渾”、“艾滸”、“愛呼”等。“璦琿”為滿語(aihuu),意為“貂”(盛產貂皮)。1956年為更改生僻字地名,將“璦琿”改為“愛輝”。
黑河一帶,唐分屬室韋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遼屬東京道室韋部,金歸蒲峪路管轄,元屬開元路,明歸奴兒乾都司,清屬黑龍江將軍管轄。
璦琿
璦琿地名系滿語“貂”之意,一名艾渾、愛呼、艾滸。以境內的艾虎河(一名鼎河,今俄羅斯境內的藏嘎河)故名。此地遠在周以前為肅慎地;漢至三國時期為挹婁地;晉時入寇漫汗;後魏、北齊屬豆莫婁國;隋時分屬靺鞨黑水及北室韋地;唐同之;五代至遼屬五國部;金為扶餘路的轄境;元時為斡赤斤分地,後屬開元路;明時在此設定考郎兀、忽里吉山、巴忽魯等衛。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為抗擊沙皇俄國的入侵,於黑龍江左岸(今俄羅斯境內的維笑勒依村)築黑龍江城(璦琿城),任命抗俄名將薩布素(富察氏)為第一任黑龍江將軍駐此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黑龍江將軍移駐黑龍江江右岸的達呼爾族城堡一托爾加城(今愛琿公社)仍稱此地為黑龍江城(璦琿城),將軍及副都統均移駐新璦琿城。而江左岸的城堡稱舊璦琿,設城守尉鎮守。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根據將軍薩布素關於墨爾根“首尾易制”的奏請,黑龍江將軍駐地移至墨爾根城,黑龍江城由城守尉駐守。
庚子事變後,璦琿、黑河及黑龍江右岸的各都市均為俄軍占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歸還後,清政府復設璦琿副都統,同時又設定了興東道,二者以遜河為界。同年在黑河設交涉局。
愛輝區愛輝鎮情況簡介愛輝區愛輝鎮情況簡介
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年8月5日)裁撤副都統,設定璦琿兵備道,同時於璦琿城設定璦琿直隸廳,於大黑河屯設定黑河府,同屬璦琿道管轄。撤消交涉局,並於此地設定黑河副部統府。
即宣統元年(1909年)撤消璦琿副部統府。以兵備道代之,道台駐璦琿,與此同時設定璦琿廳。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黑河副都統府撤消,所管事務均移交璦琿廳及兵備道管理,同年改兵備道為觀察使,並移駐黑河。民國二年(1913年)改接澤廳為璦琿縣,此後觀察使改為道尹,稱之為黑河道尹,璦琿縣為黑河道所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轄,本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一等縣。偽滿大同二年(1933年)縣公署由璦琿移駐大黑河。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黑河管公署,此地為黑河省省會所在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將偽北安,黑河二省合併為黑龍江省,該縣劃歸黑龍江省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建國後,全縣劃為黑河城區、愛輝區、四嘉子區、西崗子區、張地營子區、罕達汽區、霍龍門區,共7個行政區,轄8個街、28個行政村、137個自然屯。1950年,將霍龍門區併入罕達汽區,全縣由原來7個行政區變為6個行政區,共轄48個行政村。
1956年4月,實行撤區劃鄉,撤銷原來的四嘉子、愛輝、西崗子、張地營子的區級機構。因黑河鎮人口多,對私營工商業改造任務繁重,罕達汽地處山區,鄉村分散,又是新區,所以仍保留黑河鎮區和罕達汽區。
黑龍江愛輝鎮名稱恢復為“璦琿”黑龍江愛輝鎮名稱恢復為“璦琿”
1956年12月11日,國務院批准,為更改生僻字地名,將璦琿縣改為愛輝縣。
1957年區、鄉又有所變化(具體見《愛輝縣誌》相關表格)。
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實行了鄉社合一,它既是行政單位又是經濟單位。當時,全縣有:黑河鎮人民公社、火箭人民公社(後改稱幸福人民公社)、四嘉子人民公社、愛輝人民公社、西崗子人民公社、上馬廠人民公社、張地營子人民公社、罕達汽人民公社、新生人民公社。
1959年將西南部的霍龍門鄉劃歸嫩江縣。
1965年5月,新建二站人民公社。
1977年1月,新建西峰山人民公社。
1979年9月,新建北師河人民公社。
1980年11月15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黑河市,以愛輝縣的黑河鎮、幸福公社和西崗子公社的西崗子煤礦、宋集屯煤礦、東方紅煤礦為其行政區域。
1980年12月原愛輝縣所屬黑河鎮、幸福公社、西崗子煤礦、東方紅煤礦分出組建黑河市,1983年又撤銷愛輝縣併入黑河市。
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愛輝縣,將該縣行政區域併入黑河市。
1992年末,黑河市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全市總面積13994平方千米。總人口15.8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27萬人;滿、達斡爾、蒙古、朝鮮、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9%。轄4個街道和12個鄉鎮。市政府駐地市區中央街路南。(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1993年2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3]12號):撤銷黑河地區,設立黑河市(地級);撤銷黑河市,設立黑河市愛輝區,新設的黑河市和愛輝區人民政府均駐原黑河市市區內。
2000年,愛輝區轄4個街道、3個鎮、10個鄉:海蘭街道、花園街道、興安街道、西興街道、愛輝鎮、西崗子鎮、罕達汽鎮、幸福鄉、張地營子鄉、二站鄉、北師河鄉、新生鄂倫春族鄉、四嘉子滿族鄉、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上馬廠鄉、西峰山鄉。
2008年9月1日,黑龍江省民政廳批覆,同意黑河市愛輝區罕達汽鎮政府駐地由罕達汽村遷移至紅旗村。
2015年5月,黑龍江省政府又批准將黑河市愛輝區愛輝鎮政區名稱用字恢復為璦琿。
愛輝區現轄4個街道、3個鎮、8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花園街道、興安街道、海蘭街道、西興街道、西崗子鎮、愛輝鎮、罕達汽鎮、幸福鄉、四嘉子滿族鄉、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上馬廠鄉、張地營子鄉、西峰山鄉、新生鄂倫春族鄉、二站鄉。

人口自然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愛輝區總人口192764人,其中:花園街道39107人,興安街道28225人,海蘭街道21043人,西興街道24329人,西崗子鎮13145人,愛輝鎮8842人,罕達汽鎮4801人,幸福鄉16067人,四嘉子滿族鄉4734人,二站鄉3007人,金水鄉3035人,張地營子鄉5433人,北師河鄉1170人,西峰山鄉2634人,新生鄂倫春族鄉1504人,坤河達斡爾滿族鄉2509人,上馬廠鄉4524人,錦河農場8655人。
愛輝鎮(璦琿鎮)位於黑河市愛輝區東南部、黑龍江西岸,地理位置在東經126度5分,北緯49度30分,距市區32公里,轄區內地勢西高東低坡度平緩,最高點與最低點高差不到10米,台地至江面的高差約5米,平均海拔高度為125米左右。土壤為草炭型黑土及沙礫土,土壤肥力較高,植被為松闊混交人工林,屬典型的沿江平原鄉鎮。轄區行政面積211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22個自然屯,人口10975人,戶數3072戶,其中,農業人口8025人,戶數2218戶。擁有耕地17.3萬畝,林地4.1萬畝,草原2萬畝,水面1萬畝。吉黑高速、311省道貫穿全鎮,交通便利。愛輝鎮所在的黑河盆地腹地,地勢平坦,黑土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素有糧倉之稱。其間泉水發育的小片沼澤和丘陵,既是飛禽走獸活躍的天地,又是人們漁獵,畜牧的良好場所。

地名多音

新舊璦琿城的名稱在清代文獻中曾以多種音近形異的漢字出現。茲舉例如下:
楊賓《柳邊紀略》上說:“艾渾將軍所屬,東至海,西至你不楮(即尼布楚)俄羅斯界。”又說:“艾渾將軍即黑龍江將軍,此清初界也。”
清史稿》卷五十七“地理志”云:“康熙二十二年征羅剎(即俄羅斯),始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及副都統駐江東之愛渾城。”
胡煥庸線胡煥庸線
印鸞章《清鑒》卷五云:康熙帝“以薩布素為黑龍將軍,治愛琿城。”
鹹豐九年(1859)八月十七日,《軍機處為重申拒絕俄會商烏蘇里分界並嚴駁其無理狡辯事致俄使照會》云:“所請由京派員往愛琿城會勘之處,礙難準行。相應照會貴大臣可也。”
鹹豐十一年(1861)三月,《奕欣為俄督不得逕自派員前往黑龍江省城投送公文事致俄國照會》云:“本王大臣查去年在京所定條約第十一條內開,固畢爾那托爾行文,送交璦琿城副都統轉送黑龍江將軍,並無由貴國派員送到黑龍江省之語……。”
有上面援引的幾條材料看,“璦琿”,亦做“愛琿”、“愛渾”和“艾渾”。上面援引的後兩條材料值得注意,它們都是清朝的外交文書。外交文書遣詞用語是謹慎、規範的。在嚴肅的外交文書中“璦琿”與“愛琿”並用。
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和《辭海》地理分冊(歷史地理),兩書收有“璦琿”或“愛琿”的條目。前者說:“璦琿”,“亦做愛渾、艾渾和愛琿”。後者說:“愛琿”,“舊城名,亦做愛渾、艾渾、璦琿。”但兩書都沒有提到“愛輝”的名稱。
自1955年3月到1964年8月間,中國有8個省和自治區的35個地區和縣因地名用字“生僻難認”而被改名。改名的方法多為使用國語同音或近音字作為正規地理名稱以替代原有名稱,並經國務院批准更改和認可,很多歷史悠久、意義確切的地名用字被更改,甚至一些屬於常用字的地名也被認為“生僻難認”做出了修改。

城址歷史

江東舊璦琿
城在黑龍江左岸,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鎮東北,蘇聯境內維笑勒伊村(意譯為快樂村)附近。明代曾在此築忽里平寨,隸屬奴爾乾都司。此地清初已有“艾呼”之稱。17世紀中葉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將此寨焚毀。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命薩布素在璦琿建城永戍,並在此置黑龍江將軍。二十四年,清政府鑒於舊璦琿僻處江東,聯繫不便,遷黑龍江將軍駐地於下游右岸達斡爾族托爾加寨舊址。原處留副都統鎮守,二十九年裁撤。鹹豐八年(1858)《璦琿條約》簽訂後,因該城位於江東六十四屯內,仍歸清朝管轄。光緒二十六年(1900),沙俄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慘案,武力侵占了該城。
江西新璦琿
在黑龍江右岸,今黑河市區南七十里的愛輝鎮。黑龍江將軍駐地遷此後,在托爾加寨的廢墟上,重修新城,仍名璦琿。康熙二十九年黑龍江將軍移駐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後,該城留副都統鎮守。《璦琿條約》即在此簽訂。光緒二十六年沙俄侵略軍攻克璦琿,縱火焚城。1909年,清政府改璦琿副都統為兵備道,設定璦琿直隸廳。1913年改為縣。

地理意義

胡煥庸線(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衝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衝一線”、“黑河—騰衝一線”。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琿,1983年改稱黑河)到雲南省騰衝,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劃分時的人口國土比),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遊牧漁獵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煥庸線完整版科普基本信息胡煥庸線完整版科普基本信息
中國人口分界線北端起點
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引進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從人地關係的角度研究我國人口問題和農業問題。提出中國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璦琿—騰衝一線為界而劃分為東南與西北兩大基本差異區。
璦琿—騰衝一線”(或作“愛輝—騰衝一線”)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由於由胡煥庸提出,所以常被稱為“胡煥庸線”。
20世紀30年代,胡煥庸就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了中國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方面第一批論文。其中,最重要的論文包括《中國人口之分布》,第一次用等值線的方法,繪製《中國人口密度圖》。《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著重分析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口密度,特別是中國東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鮮明對比。中國東南部地狹人稠,而西北部地廣人稀。這是人所共見的。文章通過分析對比,找出一條可以顯示兩側人口稀密懸殊的明確界線,那就是自黑龍江之璦琿(今黑河)向西南直到雲南之騰衝的直線。根據作者當時的分析,在此線之東南,全國36%的土地,養活全國96%的人口。反之,在此線之西北,在全國64%的土地上,只有全國4%的人口。這就是說,同全國平均密度相比,東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僅及其1/16。在二者之間,平均人口密度成42.6與1之比。很明顯,愛輝—騰衝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人口學者所承認和引用,並且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
《璦琿條約》簽約場景蠟像《璦琿條約》簽約場景蠟像
由於當時的“璦琿”地名的變遷,該線就出現了“璦琿—騰衝一線”、“愛輝—騰衝一線”、“黑河—騰衝一線”等三種表述。
《璦琿條約》簽署地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1857年12月30日,英、法聯軍攻下了廣州,並很快成立了控制廣州長達三年之久的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軍艦16艘又聯合北上以進犯天津、威脅北京謀取更大的侵華權益,乘此機會,侵華成性的穆拉維約夫於5月率領兵船多艘駛至璦琿,向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提出俄方擬定的條約草案,宣稱以黑龍江為界,黑龍江以北的中國領土歸屬俄國,如果不從,俄國將聯合英國對華作戰。奕山辯駁說,中俄邊界在格爾必齊河和外興安嶺,早經中俄《尼布楚條約》明文規定,無從更改,只有烏第河未經定界,有待議定。雙方交涉時,俄國兵船鳴槍放炮,以武力相威脅。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奕山曾作為靖逆將軍前往廣州抵抗英軍,結果大敗而逃,這次又被沙俄的炮艦政策所征服。
鹹豐八年(1858)5月28日,奕山在璦琿被迫同穆拉維約夫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
(1)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僅在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今俄羅斯結雅河)以南的一小塊地方(後來稱江東六十四屯的地方)仍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轄權;
(2)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之地;
(3)原屬中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此後只準中、俄兩國船隻往來,別國不得航行。
通過該條約,沙俄割占了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正如恩格斯所說,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俄國在遠東的成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頁662)。原屬中國的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中、俄“共管”,這實際上不過是沙俄正式吞併這一地區的過渡而已。

銘記歷史

2015年5月,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將黑河市愛輝區愛輝鎮政區名稱用字恢復為璦琿。
恢復“璦琿”這個具有400多年歷史的稱謂,是因為它承載著歷史、蘊含著文化,在闊別60年後把它重載史冊,可以讓世人永銘慘痛的歷史。但在這一段文字上的小標題“助推 一帶一路 戰略:風生水起”,也清楚地表明,恢復舊稱呼,更是著眼於當下,希望“發揮古城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優勢,建設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讓豐富的旅遊資源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把地緣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與全國各地開展經濟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吸引國內外投資者來這裡投資興業,推動璦琿乃至黑河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愛輝人民公社舊址愛輝人民公社舊址
璦琿見證沙俄侵略歷史
璦琿,在多種文獻中曾有愛琿、艾虎、艾渾、艾呼、艾滸等多種不同寫法,一說是達斡爾語,意為可畏;一說是滿語,意為母貂。璦琿城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當時是為了抗擊沙俄入侵。前後曾建新舊兩城,都曾作為黑龍江將軍治所而被稱為“黑龍江城”。
從建城起,一百多年來,璦琿城一直見證著沙俄對中國東北的野心。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後,歷代沙俄政府都以侵吞中國黑龍江地區、奪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為目標。鴉片戰爭以後,沙俄政府更是成立了“黑龍江問題特別委員會”,專事專辦。
1849年至1853年,沙俄海軍軍官涅維爾斯科依帶領武裝人員,侵入黑龍江下游,建立侵略據點。隨後,在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的指揮下,大批沙俄侵略軍闖入黑龍江,對中上游北岸和下游兩岸實行軍事占領。
璦琿條約沙俄割占中國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璦琿條約沙俄割占中國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俄國人終於等到了機會。1857年,穆拉維約夫在炮艦的掩護下,以“幫助”和“調停”之名,迫使清政府與沙俄政府簽訂了《璦琿條約》。通過《璦琿條約》,沙俄割占了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中國與沙俄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同時也是近代史上中國割讓領土最多的條約。並且,以此為契機,沙俄繼而又以調停、勘界為名,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僅領土就又侵占了90多萬平方公里。
因屬生僻字而被更名
正是這樣一個承載著傷痛與教訓的名字,在新中國成立後,卻消失了很長時間。消失的原因,和歷史無關,是因為“璦琿”兩個字在當時被劃為了生僻字。
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新中國政府先後發布了一系列有關地名命名和更改的規定、指示。1956年12月,“璦琿”因屬於生僻字,國務院將璦琿縣更名為愛輝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