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三月三(三月三(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三月三(布依族的傳統節日)一般指本詞條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在農曆三月初三舉辦的傳統節日,以祭祀社神和給自己祖先掃墓為主要形式,前後持續時間達三十天之久。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楓香文化的內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飯來祭祀社神和先祖,通過“掃墓掛青”來感恩自然、祖先和社會,體現民族的團結友愛的精神。

布依族三月三的核心文化價值是祭祀感恩。該民俗是布依族傳統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體現,從中可以發現布依族的價值觀、文化方式、社會關係結構、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2014年11月11日,三月三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月三
  • 別稱:歌仙節
  • 節日時間:農曆三月初三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貴州省南北盤江紅水河兩岸
  • 節日起源:布依族
  • 節日活動:掃寨、祭山神
  • 節日飲食:五色糯米飯
  • 節日意義祭祀感恩
  • 申報地區:廣西武鳴縣,貴州省鎮遠縣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遺產編號:Ⅹ-12
  • 布依文:xiangl saaml
習俗介紹,節日習俗,節日來歷,文化特徵,重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節日起源,各地習俗,代表節日,相關詩文,

習俗介紹

2010年5月18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貴州省貞豐縣申報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選,列入民俗項目。

節日習俗

祭祀社神:“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組織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傳承人),活動一開始,先將牛或豬宰殺,這時各家各戶就將預先備好的錢紙多的十幾張,少則五六張拿去沾上牛的鮮血,預備以後拿去掛在田中或地頭,說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轄,野鬼不敢侵占,病蟲諸災不敢入侵,保證糧食豐收。人們點燃香火和紅燭,石桌上擺著祭品(非有花米飯不可),寨老站于山廟前台階上高喊:“敬祭開始!”台下的村民成階梯狀面對社神,神色凝重,氣氛肅穆,山林寂然無聲。在寨老的帶領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讀神靈的告誡和村規民約,並徵詢大家的意見。異議統一後,每人在廟前跪下承諾不踐約、遵村規,否則將受到山神的懲罰。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祭祀民族英雄:有祭祀傳說中的民族英雄,有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賀連級等人。
掃寨:由摩公組織隊伍把每個農戶家的魔鬼妖邪掃出家裡,把寨子的魔鬼妖邪掃出寨子,保一方平安。
“祭地蠶”: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在春播時炒包穀花去餵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
植樹掛青(掃墓):各家各戶,男主人背著背兜和鐮刀,槓著鋤頭,女主人背著祭品牽著孩子,不辭辛苦地在一個月之內將自己家的祖墳全部上完,並在墳山植樹以示紀念。也有宗族集體到祖墳墓地掛青的情況,大家殺豬宰雞。嫁出去的姑娘要帶著祭祀的物品回娘家參加掛青。
踏青: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隨掛青掃墓形成的,人們到山野踏青遊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把楓樹的枝椏插在房屋的四周。當然踏青絕不僅僅是要談情說愛,更重要的是遊戲娛樂。侷促於勞作的人們,此時可以郊原馳騁、山野縱橫了。於是,女孩兒樹上掛起鞦韆,男孩兒空地放起風箏、打水槍。
對歌:對歌之俗也是十分古老,基本上也是伴隨掛青踏青形成的。聚眾暢飲,聯絡感情。青年男女對唱山歌是布依族“三月三”活動的主題。對歌是祭拜完畢後最重要的活動。以唱歌為媒介開展社交活動,通過唱歌來交朋結友,尋求配偶。
傳統體育:對歌期間,除唱山歌外,還有打獵、拋糠包、“耍吉籃”(麒麟舞)、“得漿”(類似陀螺)、鬥牛、鬥雞、賽馬、馬槓(類似高蹺)對抗、打竹水槍、下布依棋、盪鞦韆、放風箏等傳統活動。
傳統鄉場上的經濟貿易交流活動:布依族“三月三”節日期間,隨著前來參加的人數增多,隨之就出現了為活動服務的商販,他們滿載商品紛至沓來,大到家具、小到各種生活用品,還有各民族特有的飾品、食品,貨物應有盡有。進而發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資交流和商品交易盛會,促進了布依族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
祭神祭神

節日來歷

布依族由於居住地區不同,傳統節日三月三的過法也各不相同。節日這天布依族山寨全寨人在一起聚餐,飯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宣布'鄉規民約'。
以前,他們還把鄉規民約的內容刻在石碑上,讓大家遵守。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吃五色糯米飯。安龍一帶布依族過'三月三',主要是'掃寨' '祭山神'。傳說三月三是天王神的生日,節日這天,每戶只留一人在家叄加祭祀活動,其餘人都要出去'躲山'。這時是不許外人進寨的。
貴陽市地區過三月三,青年男女到山上對歌,按當地流傳的說法,天上的歌仙聽到誰的歌聲動聽,就送給誰一個金嗓子,害蟲聽到金嗓子唱歌,都不敢出來害 稼。因此,當地又稱'三月三'為'歌仙節'。
毛杉樹情深意長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小伙子叫杉郎,和布依族姑娘樹妹相愛。魔狼把樹妹抓去了,杉郎千辛萬苦地把樹妹救回,兩人成了親,但魔狼變成千千萬萬個蝗蟲來吃 稼。樹妹有了九天蓮花歌仙換給的金嗓子,並按歌仙指點,從這個田壩唱到那個田壩,連唱27天不歇氣,一直唱到德臥這個地方。所有的蝗蟲都隨歌聲飄到九天雲外,給蓮花歌仙餵了金貓,保住了 稼,但樹妹因勞累過度,在第二年三月初三病死了。杉郎也悲傷過度離開了人世。人們把他們安葬在一個土包上,不久那兒長出了兩棵杉樹,人們說這是杉郎樹妹的化身,把兩棵杉樹叫毛杉樹,小土包也稱毛杉樹。 以後每年三月初三,人們都雲集毛杉樹,一方面紀念杉郎樹妹,另一方面對歌,遊方找到情侶.
祭神祭神
布依族三月三習俗
《布依族祭歌(摩文化古歌)》中的《布依先民阿永學禮儀》是祭祀父母的發端(韋永勤,《布依工作通訊》,世界知識出版社,第187頁);布依族的經典民間文學《囊荷斑》也講到囊荷斑賣糧倉賣家來埋葬父母(著名布依族說唱歌師王媽愛田常唱到這樣的內容);布依戲也有賣身葬父母的劇本。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傳說來推斷“三月三”的淵源,該民俗就有幾千年的歷史。
布依族三月三(三月三(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與掛青的民俗有關
 望謨縣羅甸縣紅水河江岸一帶的“三月三”的淵源與“上墳掛青”的民俗有關。布依人家或宗族集體到祖墳墓地掛青,殺豬宰羊,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遊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或著裝楓香樹葉子衣,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並順便採集楓香樹的枝椏,拿到家裡插在房子四周的牆壁里。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成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孩子,作為節日的禮物。
與花米飯有關
望謨縣中部的“三月三”與花米飯有關。當時的花米飯的顏色只有三種,黑顏色用來感恩父親,黃顏色用來感恩母親,紫紅的顏色用來感恩媒人;隨著人們情感的加深,花米飯變成了五色花米飯。另外一種傳說是相傳很久以前,一位布依人家的婦女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但因家境貧窮,沒有什麼東西可帶,就決定做花米飯帶回去孝敬父母,結果獲得大家的尊重。第三種的說法是一個女子來到情人的墓前用花米飯寄託自己的哀思,人們為這個女子的行動而感動,認識到想念情人尚且如此,每個人應該更加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於是就有“三月三”這樣的民俗。
與“祭地蠶”的民俗有關
 貴陽市一帶的“三月三”的淵源與“祭地蠶”的民俗有關。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祀都不靈驗。後來,他在春播時炒包穀花去餵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此後,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月初三那天,炒包穀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穀花撒向田土中。
與“祭祀民族英雄”有關
“三月三”的淵源與“祭祀民族英雄”有關。傳說洪水滔天之時,是布依族的先祖“布傑”上天懲戒了雷公,消除了水患,種上了水稻,最後累死在天邊。人們為了紀念他,選擇農曆三月初三在野外殺豬宰羊祭祀他,用代表吉祥的楓樹搭起帳篷和歌台來歌頌他。布依族是南北盤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居住地大多是壩子,水源好,土地肥沃,據《貴州民間故事集成·安龍捲》記載,東漢末年,一外來部落意欲攻占龍廣四十八(布依)寨(包括田壩村),當時駐守廣西的漢將岑彭、馬武率兵與布依人民一同抗擊來敵,戰鬥中不幸犧牲,時為農曆三月初三蛇場天。人們把這兩位英雄埋葬在田壩村納拿與者棉寨之間的土丘上,為他們立碑,修祠堂,並把農曆三月初三後第一個蛇場天定為紀念的日子。布依族人民已把二位英雄供為寨神,每年舉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歷時三天,但祭祀活動已經不是大家關注的主要內容,而到田壩“趕毛杉樹”對歌才是遠近聞名的,即已演變成布依族傳統的音樂民俗節日了。
祭祀王囊仙、韋朝元等英雄有關
 安龍縣洞灑、當丈一帶的“三月三”與祭祀王囊仙(又名仙姑)、韋朝元等布依族的民族英雄有關。每年的三月三,洞灑村仍然進行祭山和紀念仙姑的活動。陽春季節的洞灑千畝油菜花燦然的壩子裡,仙姑田中王囊仙紀念碑越發挺拔,莊嚴肅穆。隨行村民說,上世紀80年代時期,從初五到初八,冊亨、望謨、興義、貞豐甚至安順、紫雲等地上萬名各族民眾,會自發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紀念英烈,歌會三天裡,舉行各種悼念活動。
與古時的“上巳節”有關
歷史也可以證明“三月三”與古時的“上巳節”有關,是漢族、布依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的節日,只是各民族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由於價值觀的變化,有的民族還保持這個民俗,有的已經放棄了。總之,“三月三”並未消失,它從漢族地區轉向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林林總總的名目存身於世。布依族“三月三”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三月三”文化,在這裡人們可以體驗布依族遠古的文化內涵。

文化特徵

民族性特徵: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布依族文化的特點,是由本民族人世代傳承的民俗事象。
布依族三月三對歌活動
社會性特徵: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人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和約定的風俗習慣,具有廣泛的民眾性,比如說制定村規民約的制度。
集體性特徵:布依族“三月三”是集體創造的結果,在民俗中流傳,依靠集體的回響、豐富、發展而來的,並由集體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穩定性特徵:布依族“三月三”為布依人所共同遵守,並且成為約束其行為的標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並在傳承和發展中,又形成一定的規模。
變異性特徵:布依族“三月三”由於受社會的、政治的和生活的種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比如說經貿活動已經成為“三月三”的一項重要表現形式。
文化交融的特徵:布依族“三月三”包含有孝道、感恩、和諧、歡樂、富貴、吉祥、團結、情愛等文化內涵。布依族民眾認為,不管你當多大的官,你讀多少的書,在 “三月三”你必須回家掃墓;布依族有這樣的民俗“三月三要起得早,六月六要坐得晚”,這天人們起得比那天都早,把花米飯做好後就燒香敬祖宗和自己家的恩人;“三月三”是“民族團結”節,各民族相互來往,不亦樂乎。

重要價值

布依族“三月三”的民俗價值:
民俗價值:“三月三”反映了布依族最真實的生活文化狀態,通過傳承和發展布依族的“三月三”, 可真實還原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狀態。
宗教價值: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摩文化是“三月三”的重要組成,反映了布依族從自然宗教向人文宗教過渡的演化情況,對研究人類宗教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歷史價值:布依族的“三月三”是布依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典型的農耕文化色彩。
文學價值:“三月三”是布依族最重要的對歌節之一,布依族的民間文學多是以歌的形式表述,不管是古歌還是山歌,甚至兒歌。
語言學價值:如果說布依族摩文學和古歌是語言的基礎,那么布依族的山歌就肩負著布依族語言在現代化進程的任務。因為布依族山歌通俗易懂,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豐富和發展布依族語言的辭彙量和語法。
社會學價值:布依族“三月三”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民族與民族的和諧,對當前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作用。布依族認為樹是靈魂的象徵,“三月三”植樹造林可以告慰祖先,同時綠化了家園。
精神文明建設價值:在少數民族民俗的活動中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我們不能忽視民俗活動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經濟價值:古老的“三月三”融合了現代文明的活動,如經濟活動,“三月三”不但成了文化品牌,也是經濟品牌。在保護好望謨“三月三”的基礎上,可以開發布依族民俗游和“三月三”的相關食品,特別是布依族五色花米飯。

瀕危狀況

隨著鄉村經濟開發的深入,農民外出打工的增加,布依族的文化民俗活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瀕危狀況正在加劇,原因及其狀況如下:
為了生計忽略民俗活動。村民在遠方打工掙錢以維持生計,時間長了極易忽視了民俗文化節的存在,不過節或者輕描淡寫地過節情況越來越明顯。
對民俗文化了解的公眾越來越少,特別是缺乏公務員和教師這一層面的人物的理解和支持、參與。他們雖然不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體,但是他們的行為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影響很大。
人們放縱自己在民俗活動中應盡的責任,主要表現不參加民俗活動,不承擔本民族倫理所要求的責任。
民俗文化空間有從城鎮退向農村的趨勢,城鎮裡過“洋”節日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年輕人認為民俗節“土”進不了大雅之堂。民俗活動有從規範到簡化的趨勢,人們貪圖方便失去了原來的文化元素。

保護措施

已經採取的保護措施
布依族“三月三”,凝結著布依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布依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布依族凝聚、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布依族地區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資源。選擇 “三月三”來大力弘揚布依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對於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望謨縣舉辦“三月三·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望謨縣上下對布依族文化的認識發生了轉變,對傳承與保護布依族“三月三”採取了如下措施:申報布依族“三月三”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望謨縣人大擬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議案報黔西南州人大。
建立“中國布依族文化研究中心”,這是一個由民間文化人、國內外學者組成的民間科技NGO,以研究布依族文化及其可持續發展問題為重心。
保護布依族民俗文化活動傳承和發展的文化空間。
開展布依族民俗文化的普查,摸清和搶救現有的民俗文化資源,注重民眾的智慧和力量來注釋布依族民俗。
科學制定整體性的文化保護規劃。要有效實施搶救和保護工作,科學制定保護規劃是關鍵。望謨縣已經完成了《貴州省南北盤江紅水河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規劃綱要。
搶救布依族民俗文化遺產。通過“九合一”的方式建立民俗文化檔案,即“記譜、布依文記錄、國際音標、布依漢語直譯、漢語間譯、英語、錄音、錄像、圖片”。
關注民俗的價值,並在民俗活動中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以文化為基礎,搞好新農村建設。建立“以資本為基礎和以人為主導的社區發展”的理念,搞好社區資本的建設,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
2010年建立了“布依族文化傳承學校”,開展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把“三月三”寫進教材,把相關活動帶進校園。
2009年,望謨縣僅僅投入35萬元,就辦成了一個讓外界讚揚的望謨“三月三”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以民眾為基礎文化活動有利於傳承和發展布依族文化。
望謨縣人民政府將從財政中拿出人均三元的預算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的工作。一年總的金額是一百萬元,其中的一部分是做布依族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
保護內容
保護內容分為保護人、保護作品,保護文化表現形式三方面:
保護“三月三”代表性文化傳承人,對重要的傳承人或派別的帶頭人給予一定的津貼,幫助他們建立穩定的傳承體系和傳承平台。
保護三月三民俗文化的文本,不管是文字本還是口述資料,都為其建立有活性的檔案。
保護布依族三月三民俗活動的文化空間,如民俗制度、民俗場所和相關自然物品等。

節日起源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遊樂的日子。並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后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艷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於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髮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生產,繁衍後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布依族三月三(三月三(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各地習俗

漢族
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民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壯族
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族
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
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
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裡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畲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裡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槓、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畲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於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畲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畲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於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黎族
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倖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農曆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籤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曆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代表節日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歡度“烏飯節”,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同時還聚集一起盤歌、跳舞,紀念這一節日。連江縣小滄民族自治鄉畲族百姓也過烏飯節,這一天山村熱鬧非凡。烏米飯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種叫烏稔樹野生植物,取葉煮湯,然後將糯米泡在湯里數小時撈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這種烏米飯色澤藍綠烏黑,並帶油光,吃到嘴裡香軟可口。由於烏稔有防腐、開脾作用,將烏米飯用苧麻袋裝起來,掛於通風陰涼處,數日不餿。如果再加上豬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說。
烏米飯的來由,傳說是唐朝時,畲族英雄雷萬興領導畲軍反抗官府,被朝庭軍隊圍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糧草斷絕,畲家軍只得在大山里尋找食物。時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樹木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樹的野生植物,葉雖落了,枝條上卻掛著串串象珍珠一樣的甜果,大家采來一把帶回營地,雷萬興也嘗了嘗,感到香甜可口,於是傳令大量採集野果充飢,軍糧解決了,抗擊官軍取得了勝利。
過後有一年三月初三,雷萬興突然憶起大山里食過的甜果,便又想吃烏稔果,可是這時正是春天,烏稔樹剛剛抽出綠葉,那有甜果呢?鄉民只好採下烏稔樹葉子加工後和著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也呈現出同烏稔果一樣的藍黑色,香味很濃,雷萬興吃了,食慾大增,異常高興,下令畲軍每年這一天都煮烏米飯。
畲民們為了紀念雷萬興率領畲軍反抗官兵的勝利,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家家都做烏米飯,流傳下來便成為畲族的一個節日。“烏飯節”除了保留原有的習俗外,還載歌載舞,更加熱鬧非凡了。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民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來源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發現年年春播之後都有許多地蠶將幼苗咬死。經過反覆觀察,他認為地蠶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馬”。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把都不靈驗。後來,他在春播時炒包穀花去餵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這個訊息很快傳到遠近的布依人家。
此後,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具初三會天,不動上砂包穀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穀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壩王河一帶,因氣溫較低,此時楓葉尚小,未能著色,以三月十三日為“楓葉節”。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歌手,作為節日的禮物。貴州望漠縣布依族傳說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驅寒。此日有條狗請客的習俗。貴州安龍縣部分布依族傳說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
人們為避免山神放出蝗蟲傷害莊稼,確保農業豐收,舊有掃寨祭山神的習俗。“三月三”這天,人們到村寨山神壇前擺設雄雞、刀頭等供品,還要殺一頭狗,將血灑在紙旗、紙馬和寨子進出要道口的石頭上,然後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員攜帶淋有狗血的紙旗,紙馬到各家各戶掃除妖魔鬼怪。各家大門口要設定一張長凳,凳上擺一隻裝滿清水的“水碗”和一隻裝有瓦礫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門口咒念“魔經”,打幾個“農陽卦”,再將瓦礫石粒向這家房屋內亂撒,將水碗的水四處亂潑,掀翻大門前的長凳,扣起水碗,意為掃除了魔鬼。最後,給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紙旗、佳上紙馬,另赴他家去掃。村寨住戶都輪掃完畢,“老魔公”口到神壇,將收掃的妖魔鬼怪集中鎮壓於神靈之前,然後全寨男人於神壇處就地會餐,稱為“陪神吃飯”。
該縣德臥鎮稱“三月三”為“趕毛杉樹”,又叫“毛杉樹歌節”,為期三天,聚會者達數萬之眾。雲南羅平八達河一帶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對調的節日。這天,男女老少來到河邊聽青年們唱山歌,觀看孩子們比賽劃竹排、打水槍。有的人家還給孩子做花糯米飯分送到邊和寨旁;有的則用小花布口袋裝上雞蛋和各類食品,供玩耍和參加比賽活動的青少年吃。羅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則要在這三天中,舉行盛大的游山、對歌和交友活動。
方圓幾十里的各族青年,屆時也來到馬把山腰一帶,參加和觀賞這一傳統的賽歌對調活動。歌手們可以在這樣的場合中大顯身手,憑著即興作詩吟唱的天才,能和對手連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長的時間。有許多男女青年通過這些活動建立了愛情關係。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三月三(三月三(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侗族三月三,節期為五天。每逢農曆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
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並與小伙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後,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監蔥蒜,在泉邊用水洗淨。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裡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後生討走了籃子。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們善意的鬨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這時,小伙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讚嘆聲,小伙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討不到籃子的小伙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後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相傳在很久以前,野獸經常出入瑤族村寨傷人、損壞莊稼,為了保衛家園,寨子的民族英雄盤古率勇士上山守獵、捕殺猛獸,盤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頂破服部而當場死亡,那天正是農曆的三月初三,為了記念民族英雄盤古,瑤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記念盤古的日子,取名為“三月三”又名“乾巴節”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守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裡。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流傳下來。過去“三月三”,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一天,以祭奠盤古,即婦女們休息做針線活、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伙子們卻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縱林里對歌、談情說愛、玩耍。
江蘇省有在三月三逛廟會的習俗,每逢三月三,各種小商販就會在街上擺起攤位,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條長龍,這也是全年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相關詩文

布依族三月三(三月三(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麗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苹,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繞口令《三月三小三去登山》
三月三,小三去登山;
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
登了三次山,
跑了三里三;
出了一身汗,
濕了三件衫;
小三山上大聲喊:
“離天只有三尺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