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棚

歌棚

在歌圩上,對歌、賽歌的雙方搭起別具一格的彩棚,稱為“歌棚”。歌棚採用樹枝、竹竿做支架,蓋上芭蕉葉搭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歌棚
  • 概述:賽歌的雙方搭起別具一格的彩棚
  • 支架:採用樹枝、竹竿
  • 蓋上:芭蕉葉
歌棚資料,相關情況,活動形式,

百科名片

為使傳歌、對歌同時藉以挑選終身伴侶,歌棚越搭越漂亮:框架越來越堅固,上面掛上五顏十色的長布幅,都由未婚姑娘親手捐做,出嫁時作為嫁妝之一。哪個村寨的歌棚搭得寬敞、漂亮,就說明哪個村寨的姑娘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因而,在壯鄉的土地上,人們就有“山歌唱的多不多,就看歌棚搭得好不好”的說法。

歌棚資料

廣西素有“歌海”美譽,自古以來,壯族人民就以能歌著稱。每年,壯族人民都會定期舉行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為最隆重。農曆三月初三為壯族歌節。
對歌的地方叫“歌圩點”,要用自織自染的黑、白、藍各色土布搭歌棚,比賽哪個歌棚寬敞、精美。
歌圩當天,不論認識不認識,進哪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男女青年男女們染紅雞蛋,蒸五色糯米飯,把飯裝進精巧的小布袋裡,把蛋裝進玲瓏的絲網路袋裡,到歌棚趕歌圩。
歌棚內設座備茶,款待前來對歌的小伙子們。“歌圩點”四周鄰近村寨的民眾蒸五色糯飯、做米粉、備菜餚以接待遠方來客。
在歌圩上,對歌、賽歌的雙方搭起別具一格的彩棚,稱為“歌棚”。

相關情況

在廣西境內,不少壯族聚居的農村,以農曆三月初三為歌節。
屆時,四面八方的壯族男女老少聚集於約定俗成的地點,暢懷對歌。在桂西巴馬、都安等地,每到歌圩前夕,姑娘們相約到“歌圩點”搭歌棚,用自織自染的黑、白、藍各色土布蓋棚、圍棚,比賽哪個歌棚搭得寬敞,哪個歌棚的布織得工藝精美歌棚。歌棚內設座、備茶,款待前來對歌的小伙子們。“歌圩點”四周鄰近的村寨,民眾蒸五色糯飯、做米粉、備菜餚以接待遠方來客。屆時,不論認識不認識,進哪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歌圩當天,天蒙蒙亮,男女青年們就梳洗打扮,染紅雞蛋,蒸五色糯米飯,把飯裝進精巧的小布袋裡,把蛋裝進玲瓏的絲網路袋裡,趕歌圩去。

活動形式

老歌手做年輕人的藝術指導。來唱歌和看熱鬧的年輕人,往往以村屯為單位,打扮得齊齊整整,特別女青年,同一個村屯的便同一打扮,梳同樣的髮辮,髮辮上系同樣的頭繩、花結,同樣的劉海髮式,包同樣的花頭巾,同樣色彩、樣式的上農、長褲和花鞋。眾人進入歌場,先遊逛一周物色對象,然後入棚對歌。你問我答,通宵達旦,連唱三天。有的女坐一排,男坐一排,也有男女共坐一排,但保持一定距離。在不流行歌棚的地方。便在野外對歌。也有些地方日間在野外對歌,夜間轉到村寨對歌。在村寨對歌的,有些地方女歌手在室內,男歌手在戶外,有些地方男女雙方都在戶內廳堂對唱。各地對歌,大都有一定的歌路,如“初會”、“探情”、“讚美”、“熱戀”、“定情”、“離別”以及“相思”、“重逢”、“責備”等,有些地方還有“搶歌”與“斗歌”的風習。如靖西、德保一帶,男方甲向女歌手唱歌求答,女方乙答唱後,雙方便展開對歌;倘若這時另一男方丙來晚一步又想與女方乙對唱,便唱歌把甲方擠出去,這便是搶歌。搶歌是否能成功,要看甲、丙兩方的歌才與歌藝,甲、丙兩方用不同歌韻的歌向乙方獻殷勤,乙方若仍用甲方的歌韻答唱,丙方便搶歌不成,乙方若改用丙方的歌韻答唱,丙方便勝利而甲方便告失利了。斗歌是甲、乙兩方在對唱中出奇制勝斗歌才、歌藝的歌。在三月三歌節中,倘若男、女雙方越唱越有情,往往雙方互贈禮品,互約今後相會之期,姑娘所贈多為自製布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