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簧管樂器)

蘆笙(簧管樂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 發源於中原,後傳入少數民族地區,其前身為竽。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的稱譽。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欄,文化起源,蘆笙樂曲與舞蹈,傳說,風俗,歷史文獻,民俗文化,發展與傳播,蘆笙節,苗族蘆笙節,舟溪蘆笙節,蘆笙樂舞,製作,演奏,相關成就,產業規模,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蘆笙。
歷史:據文獻記載,蘆笙已有3 0 0 0 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詩句出現。據考古發現,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兩件戰國時期的葫蘆笙,是我國最早的笙類樂器之一。
原料:竹、木材、金屬。
特點:蘆笙分為輕音蘆笙和重音蘆笙兩種,其調式為“561235”和“612356”,重音蘆笙的曲調深沉而洪亮,輕音蘆笙則輕盈而高亢,其音樂曲調的使用是很嚴格的,大體分為《祭祀》、《抒情》和《敘事》等三大部分。蘆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術之剛。因此,在苗族武術演練中,蘆笙也可作武術器械與習武者對打。蘆笙在苗族民間,大多出現於群體活動,如花山節、喪葬儀式等,總是作為重要角色貫穿於整個活動的始終,但蘆笙不是愛情信物,也很少扮演愛情角色,它只作為凝聚力和號召力將苗族的心連在一起。
工序:笙蘆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製作時,將整塊毛坯料從中破為兩半,分別挖掏出內膛,待裝入笙管後再用膠粘合,外部用細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目錄
文化起源
蘆笙樂曲與舞蹈
傳說
風俗
蘆笙節
蘆笙樂舞
相關成就
產業規模

文化起源

苗族蘆笙會苗族蘆笙會
蘆笙歷史,淵源流長,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詩句出現。據考古發現,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兩件戰國時期的葫蘆笙,是我國最早的笙類樂器之一。

蘆笙樂曲與舞蹈

蘆笙作為一種樂器,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規律和舞蹈形式。文山苗族蘆笙分為輕音蘆笙和重音蘆笙兩種,其調式為“561235”和“612356”,重音蘆笙的曲調深沉而洪亮,輕音蘆笙則輕盈而高亢;其音樂曲調的使用是很嚴格的,大體分為《祭祀》、《抒情》和《敘事》等三大部分,《祭祀》部分主要用於喪葬祭祀,曲調共有三百六十首,《抒情》部分主要用於踩花山等吉慶場面,但文山苗族蘆笙婚禮音樂因歷史上的不斷遷徙而失傳;《敘事》部分主要敘說苗族歷史、故事傳說等。它的舞蹈特點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蘆笙舞有單人舞、男性雙人舞和男女雙人舞,分為“踩”、“跳”兩種,“踩”以兩膝的輕微的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術之剛。因此,在苗族武術演練中,蘆笙也可作武術器械與習武者對打。蘆笙在苗族民間,大多出現於群體活動,如花山節、喪葬儀式等,總是作為重要角色貫穿於整個活動的始終,但蘆笙不是愛情信物,也很少扮演愛情角色,它只作為凝聚力和號召力將苗族的心連在一起。
苗族歌舞-蘆笙舞&amp苗族歌舞-蘆笙舞&amp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藝工作者在蘆笙舞的基礎上創作了一個既保持蘆笙舞原貌而動作簡易又富有時代感的集體舞《苗山迪斯科》,在苗族民間得到逐步推廣。蘆笙集體舞的出現,無疑是苗族蘆笙舞由個體化向群體化過渡發展,使蘆笙文化在中華民族的大文化圈裡找到了自身的價值。

傳說

蘆笙在苗族的祖先神告且和告當的古遠時代就出現了。相傳那時,告且和告當造出日月後,又從天公那裡盜來谷種撒到地里,可惜播種的穀子收成很差,為了解憂,一次告且和告當從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紮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髮出了奇特的樂聲。奇怪的是,地里的稻穀在竹管吹出的樂聲中,長得十分茂盛,當年獲得了大豐收。從此以後,苗家每逢喜慶的日子就吹蘆笙。
蘆笙表演蘆笙表演

風俗

歷史文獻

據文獻記載,蘆笙已有3 0 0 0 多年的歷史。當時蘆笙被稱為"瓢笙"。遠在唐代時期,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就開始製作蘆笙,並湧現了不少的優秀蘆笙吹奏家。古代進京朝貢者,就曾帶著蘆笙到宮廷演奏過,得到朝廷官員的高度讚賞。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盧沙瑤人樂,狀類蕭,縱八管、橫一管貫之”。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瑤人之樂有蘆沙、銃鼓、葫蘆笙竹笛。……蘆沙之制,狀如古蕭(按指排蕭),編竹為之,縱一橫八,以一吹八,伊其聲。”明代盧沙寫作蘆笙。明代錢古訓百夷傳》:“村甸間擊大鼓,吹蘆笙,舞乾為宴”。明代倪輅《南詔野史》載雲南滇中苗族“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並肩舞蹈,終日不倦”。此外,明代鄺露赤雅》、清代田雯蒙齋《黔書》等均有記述。到了清代,文人陸次雲在其所撰的《峒溪纖志》一書中寫到:“(男)執蘆笙。笙六管,長二尺。……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旋神盪矣。初則欲接還離,少則酣飛暢舞,交馳迅逐矣。”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到清代時,貴州少數民族的蘆笙吹奏技巧和蘆笙舞蹈動作精彩極了。也可以看出蘆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蘆笙(簧管樂器)

民俗文化

自古以來,蘆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邊吹邊舞。不過根據各地區習俗的不同,蘆笙的演奏也有所差異。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的"踩蘆笙",規模宏偉,蘆笙高大,蘆笙隊伍演奏的蘆笙,音樂豐富,樂聲雄厚,氣勢磅礴,動人心魄。蘆笙手們一邊吹,一邊熟練地做出倒立、滾翻、吊掛、倒背、爬竿、疊羅漢等高難動作。有的地區則以蘆笙獨舞和雙人舞見常,旋律明快,節奏自由,技巧嫻熟,引人入勝。有的地區蘆笙較小,男吹女舞,節奏平穩舒緩,耐人尋味。這些不同風俗的蘆笙技藝,匯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奇葩,代代相傳,永不衰退。
現代蘆笙舞現代蘆笙舞
另外,蘆笙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民族樂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過它能使豆蔻年華的青年,互相了解,產生愛慕,結為伉儷。每當風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愛的蘆笙吹一首婉轉悠揚的愛情曲,姑娘們聞聲,就心領神會,以清脆的歌聲相對,這種戀愛方式,外行人是聽不懂的,內行人,一聽自明。因此,蘆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聖的,珍貴的,家離不開它。
蘆笙被苗族人民視為密友良伴,苗家男子人人會吹,女子個個能舞。每逢勞動之餘或婚嫁喜慶之日,都要吹奏蘆笙和跳蘆笙舞,逢年過節時,數十支甚至上百支蘆笙齊鳴,雄壯而洪亮的樂聲十餘里外都清晰可聞。
在苗家,每年都要舉行幾次盛大的蘆笙節(苗語稱基別,為漢語爬高坡之意)。節日裡,苗族人民盛裝前往,各寨蘆笙手雲集蘆笙坡,平時寂靜的青山翠谷,頓時匯成蘆笙歌舞的海洋,滿山遍野,一望無際。在黔東南的谷隴地區,每年的農曆9月27日—29日,要舉行三天蘆笙節。這已成為苗族的傳統節日,參加蘆笙節的苗家男女達幾十萬人,不僅本地的蘆笙手競相參加,就是附近幾個縣、百餘里以外的鄰州鄰縣的蘆笙手,也披星戴月、帶著乾糧趕來參加獻藝。在歡樂的節日裡,蘆笙的吹踩聲,男女的對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在一起互訴衷情,贈送信物;老年人笑談豐收,婦女們盡情歌舞,而最吸引人的要算是蘆笙樂隊的競賽了,幾十個蘆笙隊,每兩隊一組進行比賽,既有個人表演,也有集體吹跳,蘆笙手邊吹邊舞,舞步時而活潑有力,時而詼諧風趣,時而旋轉如飛,一曲緊接一曲,蘆笙不停,舞步不息,無新曲者敗北,曲多音亮的蘆笙隊獲勝,他們的蘆笙被掛上紅色緞帶,得勝的寨子和個人受到人們的尊敬。蘆笙節期間,還同時舉行鬥牛、賽馬等娛樂活動,更增加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蘆笙(簧管樂器)
蘆笙在苗族青年們的戀愛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苗家後生與蘆笙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當他們約會姑娘時,蘆笙便是“紅娘”,當他傾吐愛慕之情時,蘆笙又成了一種美妙的“語言”。往往姑娘們勞動歸來,掩上窗戶在燈下繡花,忽然聽到了一種熟悉的蘆笙音響,就會一躍而起,穿戶踏月而出,向那發出音響的地方疾步奔去……

發展與傳播

隨著時代的變遷,蘆笙的形狀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風格外,有了新的改進。如今的蘆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長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其蘆笙曲調,除保持原來的古樸、悠揚之外,曲調多變,節奏明快,特別是伴之深沉、雄渾的芒筒聲;使蘆笙的聲響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動人。其跳和舞姿的變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剛健有力,而且舞姿瀟灑自如,動作優美。早在五十年代,貴州少數民族優秀蘆笙選手們就先後到蘇聯、波蘭等國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風靡了國外。少數民族地區的蘆笙會更是規模空前,少則幾千人,多則幾萬人;十幾萬人。十里外,便能聽到嗡嗡悠揚的蘆笙吹奏的聲音。每逢重大喜慶節日,數以萬計的民眾自發相聚吹蘆笙、跳銅鼓鬥牛斗鳥對歌、賽馬,盛況空前。吹奏蘆笙,已成為節日期間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人們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或男吹女跳,或自吹自跳。
蘆笙表演蘆笙表演
蘆笙堂吹蘆笙,一般為每套6支同吹,蘆笙音域寬闊,樂聲悠遠,笙歌宏亮,令人回味;吹蘆笙自然要6人,踩(跳)蘆笙的苗族姑娘數十、數百人不等,她們穿著以銀角為代表的銀飾盛裝,隨著蘆笙曲調翩翩起舞,盡情歡跳,場面壯觀動人,形成銀色的海洋,被譽為“東方迪斯科”。

蘆笙節

在蘆笙盛會裡,尤以凱里國際蘆笙節最為壯觀,它集民族風情之精華,以“百牛爭霸”、“千對銀角”、“萬把蘆笙”的繽紛壯觀場面,融民族文化、體育、飲食、工藝為一體,成為中外蘆笙文化交流的盛會,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大舞台。從1999年8月28日首屆國際蘆笙節成功舉辦以來,已成為人們觀注的焦點。◇侗族蘆笙節:蘆笙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約在農曆9月27日舉行,為期一周。相傳,蘆笙管是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們又把蘆笙管叫做孔明管。據文獻記載,早在唐代西南地區就廣泛流行吹蘆笙了,蘆笙節具有悠久的歷史。 節日期間,男子穿對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長褲、頭纏青布巾,腰束大帶,手持蘆笙、鎖吶、銅鼓,湧向會場;姑娘們穿著繡有各色花紋、圖案的衣裙,頭纏青帕,腰束繡花彩帶,佩帶銀飾,邊說邊笑跟隨而來,人們伴隨著蘆笙的樂曲翩翩起舞。
蘆笙舞蘆笙舞

苗族蘆笙節

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其中又以凱里市郊的舟溪鄉和黃平縣的谷隴大寨兩地的蘆笙節最為盛大。
10月27日,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體育公園,苗族同胞在吹奏蘆笙。當日,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舉行苗族蘆笙踩堂活動,1000餘名苗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一邊吹起蘆笙曲,一邊跳起踩堂舞,歡聚一堂。蘆笙踩堂是廣西融水苗族的傳統文化活動。

舟溪蘆笙節

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開始,十八、十九、二十日進入高潮,尤其是十九、二十這兩天,又是蘆笙會又是賽馬鬥牛,特別熱鬧。 蘆笙會時,附近市縣方圓幾十公里的人都來赴會,一時間人山人海,笙聲如潮。 人們圍成一個個圓圈跳蘆笙,小伙子在圈內捧著長長短短的蘆笙邊吹邊跳,姑娘們踏著笙歌的節奏翩翩起舞。 蘆笙節不但是慶豐年祝福的節日,也是男女青年擇偶的節日,到了二十一日,公眾的狂歡便一轉而成為男女青年“遊方”的活動,雙雙對對的情侶用對歌來傳情說愛,纏纏綿綿地給蘆笙會留下來年再會的盟約。

蘆笙樂舞

蘆笙樂舞,是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苗族的每個村寨里,都有一個跳蘆笙的中心院壩,在夏秋季節的月明之夜,蘆笙鳴響,全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或隨著輕鬆活潑的蘆笙曲翩翩起舞,或談古論今,盡情地享受著勞動後的歡樂。蘆笙曲的種類很多,內容和形式也豐富多樣。

製作

苗族蘆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共鳴管構成。笙斗又稱氣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製作,以杉木最佳,紋理順直、質地鬆軟、少疤節,外觀呈紡槌形,長46厘米~56厘米、寬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細端再接一根長15厘米左右、外徑1.8厘米左右的竹管為吹口。製作時,將整塊毛坯料從中破為兩半,分別挖掏出內膛,待裝入笙管後再用膠粘合,外部用細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黃色,外部塗飾桐油,木紋清晰,外表美觀,故有“金蘆笙”譽稱。在笙斗中,呈75°~90角°縱向插入兩排笙管,多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處裝有一個呈長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銅製簧片,每管近斗處開有一個圓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多用白竹製作,白竹的竹徑細、竹節長、粗細勻、竹壁薄,通常在直徑1.2厘米左右、每節長40厘米~50厘米,是製作笙管的良材,要選生長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為佳,這時的竹管竹質堅韌、表面光亮、不易蟲蛀。各種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蘆笙,笙管的高度也不盡相同,最高音笙(民間稱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腳,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以c、c1、c2三音為例,笙管高度分別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腳後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類推。簧片多用響銅製作,《尾蕉叢談》一書載有“長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響銅為之,恆用火炙,亦古制也。”尺寸依音高而定,以c、c1、c2三音為例,長度分別為4厘米、3.5厘米、2.5厘米,寬度分別為0.25厘米、0.2厘米、0.15厘米,余者類推。簧料下好後,劃出簧舌輪廓線,用小鑿子鑿透,銼削掉毛刺,放入爐火中加熱,待到微紅時,用鉗子將簧框略微夾攏一些,使舌與框之間縫隙縮小,然後放入水中蘸火定型,這種經過“火炙”的簧片,吹奏時省力。簧片也可用黃銅製作,但不及響銅製的發音脆亮。共鳴管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顯增大,多使用毛竹製作,依音高不同而異,以c、c1、c2三音為例,管長分別為60厘米、30厘米、15厘米,余者類推。以上所述為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蘆笙;在黔中、黔南和黔西北,則流行著另一種形制的蘆笙,笙管用白竹或筍殼竹製作 ,下端管口不堵塞。上端用兩道竹篾箍緊,笙斗製作時中間不剖開,而是從粗端挖起,直通細端吹口部位,然後用圓木塞把粗端開口堵嚴,再用數道化篙皮箍住。蘆笙的形制已發生了很大變革,分大、中、小等多種類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構成。常用的蘆笙管6 根,外側開有接音孔,下端裝置銅簧,插入一長形木頭葫蘆內,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為共鳴管。小蘆笙的管長十幾公分,大蘆笙長四、五米不等。低音蘆笙類中,有在大竹筒內裝一細竹管,發音者稱為"蘆笙筒"。現經改革,笙管數增至2 0 余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銅皮製作的共鳴管,音域可達兩個八度又五度。蘆笙音色明亮渾厚,男女均可吹奏。每當過年,婚嫁喜事,起房蓋屋,人們總要手捧蘆笙,載歌載舞,以此抒發自己的歡樂和感情。
蘆笙表演蘆笙表演
蘆笙表演蘆笙表演

演奏

演奏時,笙管豎置,雙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別按左右兩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發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潑多樣。蘆笙與葫蘆笙的顯著不同是:蘆笙的笙管上端出音孔處,套有稍大的竹管、筍殼、銅筒或用竹篾片摺成三角形的小喇叭,可起到良好的音響共鳴作用,使音量擴大、音響洪亮、音色優美動聽而豐富多變。笙管穿過笙斗,有一截外露笙斗之下。整套苗族六管蘆笙,從倍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大小五種規格,音列按五聲音階排列,發音每種規格為一個八度,音域A1—a3,共有五個八度。由於流行地域和民族支系的不同,民間有多種蘆笙類型: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裝兩簧)、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不裝簧)、六管四音(兩管無簧)、四管三音(一管無簧)和四管二音 (兩管無簧)等等。其中六管六音蘆笙音列為:a、c1、d1、e1、g1、a1;g、a、c1、d1、e1、g1;d1、e1、g1、a1、c1、d2。八管八音蘆笙音列為:g、a、c1、d1、e1、g1、a1、 c2;a、c1、d1、e1、g1、a1、c2、d2。六管七音蘆笙音列為:a、c1、d1、e1、g1、a1、b1;g、a、c1、d1、e1、g1、a1。每個類型每種音列的蘆笙,又都有高、中、低音三種規格,它們的音高分別在三個八度上。蘆笙演奏技巧與笙相同,多用單吐法吹奏,常以腹部震動和口形變化相結合奏出氣震音,可奏純四度、純五度、大二度、純八度等音程雙音,也可演奏三音或四音和弦,只能演奏C、F、G等調樂曲。 可用於獨奏、對奏、合奏或伴奏,獨奏者常邊奏邊舞,既活潑又生動。總之,苗族蘆笙因流行地區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調式上有所差別,黔東南黃平、丹寨和榕江一帶的蘆笙高亢粗獷;黔西畢節、水城一帶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蘆笙則雄渾健朗。
蘆笙表演蘆笙表演
苗族的蘆笙樂隊,是民間業餘奏樂組織。每隊由五六支蘆笙組成,分為高、中、低不同音區,既有笙管高達三丈有餘的低音蘆笙,也有管高尺余的高音蘆笙,再加上發音低沉的芒筒,合奏起來音響雄壯粗獷、氣勢磅礴。
蘆笙樂舞,是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生活地重要組成部份。
蘆笙表演蘆笙表演
有專用的,也有標題或詞意的,它們多是取材於民間歌謠,苗族人民用它們來表達細膩的內心感情和對於新生活的無限熱愛。著名樂曲有《諾德仲之歌》、《大悲調》、《和調》、《賽調》等。吹奏蘆笙多與舞蹈相結合,苗族《蘆笙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人民中廣泛流傳,是最普通的一種舞蹈,一般都是圍成圓圈,由男子吹蘆笙在前,面朝圈裡,橫身領舞前進,婦女隨後,面朝前進方向,隨音樂而舞,左右腳交替前進。《皇朝通典》中說:雲南苗族“一人吹蘆笙為首,男女連手周旋跳舞為樂。”清《廣輿勝覽》中載有苗族《蘆笙舞》圖,圖上一苗族青年男子邊吹蘆笙,邊起步舞蹈,一女子梳高髻,穿花衣裙,左手執巾,右手搖鈴而舞。圖上註明:苗族“每歲孟春,擇平地為月場,男吹蘆笙女 搖鈴,盤旋歌舞,謂之跳月。”直到今天,蘆笙舞仍在苗族廣為流行,只是吹笙的男子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女子舞時也不拿巾和鈴,通常是徒手而舞。蘆笙舞有快舞和慢舞之分,在節日和比賽場合里多跳快舞,舞姿健康粗獷、情緒歡快開朗;而在村寨的院壩上多跳慢舞,動作優美、情緒舒緩安詳。

相關成就

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龍街鄉龍洞村苗族蘆笙舞被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蘆笙源於古代苗族先民,並在苗文化中占了主導地位,蘆笙樂舞,是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業規模

零星分散的作坊式生產。位於凱里市西南部新光村,是凱里市遠近聞名的“蘆笙村”,年產蘆笙上萬支,是黔東南最大的民間蘆笙製作和供應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