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治磐

丁治磐

丁治磐(1894—1988),字似庵,江蘇省東海縣城北富安村人。1912年3月考入江蘇陸軍講武堂步兵科一期,11月畢業授少尉,分在陸軍第十六師趙念伯趙聲的弟弟)旅任長。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6月3日中午,蔣介石夫婦由北平飛抵濟南。在空軍第九戰區司令部設行轅,召見山東國民黨軍政首腦王耀武、丁治磐(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1949年共產黨軍發起渡江戰役,南京被攻陷。丁治磐竟成了民國末任江蘇省主席。丁治磐收集地方殘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敗走舟山群島,並於1950年5月率部撤往台灣。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治磐
  • 出生地:江蘇省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88
  • 職業: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江蘇主席
  • 畢業院校:江蘇陸軍講武堂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1894年1月19日(清光緒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一個“世守儒道”之家。祖名作黼,父名子孝,皆擅詩文。清末受完整古文教育,詩賦古文書法皆有根基。一次,其祖父適見拾花落入硯池,便以“硯池落絮”征對,治磐即以“墨海揚花”應答。辛亥革命前夕,丁在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始業未久,風雲突變,許多同學投筆從戎,他也隨之投入顧忠琛部。1912年3月考入江蘇陸軍講武堂步兵科一期,11月畢業授少尉,分在陸軍第十六師趙念伯趙聲的弟弟)旅任排長。次年秋,“二次革命”失敗,散歸故里。1914年歐戰爆發,中國準備參戰,他被召回入伍,在江蘇陸軍軍官教導團正班一期進修。1916年11月畢業後供職陸軍七十六混成旅步兵一五一團(旅長張仁奎,兼通州鎮守使),駐防南通、海門一帶。
丁治磐
由於他文武兼資,晉升極快,從上尉連長、少校營長至1925年春任中校主任參謀。不久又任陸軍第二十三師(徐源泉部)上校參謀長。1928年冬,徐源泉的第六軍團縮編為第48師,丁隨師調往河南、湖北地區。1929年12月,唐生智舉兵反蔣,徐源泉接任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長,丁也升任軍參謀長。中原大戰期間,他參加臨潁、許昌、漯河、陳州、扶溝、洛陽諸役,積功獲三等寶鼎勳章。並於1931年2月在漯河加入中國國民黨。1931年5月,他調任第10軍41師121旅旅長,先後率部參與“圍剿”洪湖和鄂豫皖蘇區。6月,他與徐向前部激戰於鄂東洗馬畋,達五晝夜才解除威脅,由此又獲二等寶鼎勳章。1933年10月,進入陸軍大學第十二期深造;1936年11月畢業後回任第10軍參謀長。
抗戰初期,任第41師師長,參加南京保衛戰,負責防守南京以東棲霞山陣地。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7月率部在武漢外圍王家牌樓與日軍激戰三晝夜,擊破其一旅團,使其全盤戰略運作受挫,因功獲陸海空軍一等獎章,晉升為陸軍中將。1941年8月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丁率部側擊由岳陽南渡新牆河-汨羅河向長沙進犯的日軍第13師團,斬獲甚眾。12月又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率部攻擊在北部東犯長沙之日軍第六師團,突破其攻擊線,使長沙轉危為安。1942年初擢升任國民革命軍第26軍軍長。在1944年秋冬的桂柳會戰中,因指揮所部第26軍作戰不力,丟失柳州,丁被撤職留任。1945年5月復職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李玉堂)兼第26軍軍長。8月間,時駐越南的日軍向廣西桂林方向撤退,第26軍奉命協助盟軍截擊,雙方激戰至8月14日,擊毀日軍戰車30餘輛,後因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戰鬥才全面結束。丁因此獲美國銀橡葉自由勳章。
抗戰勝利後,因丁有過與美軍親密合作的經歷,即調任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司令官王耀武)兼青島警備司令和行政長官,擔任青島一帶防務。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6月3日中午,蔣介石夫婦由北平飛抵濟南。在空軍第九戰區司令部設行轅,召見山東國民黨軍政首腦王耀武、丁治磐(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夏楚中何思源龐鏡塘、臧元駿(三青團山東省支團部主任)、裴鳴宇賀執圭(第二綏靖區司令部參謀長)、李彌(第八軍軍長)、霍守義(第十二軍軍長)、陳金城(第九十六軍軍長)、陳寶倉(國防部第四兵站總監)、楊寶琳(山東省婦女會主任)等人。1947年秋,他配合魯東國民黨軍第一兵團范漢傑部,向膠東許世友部進行報復性圍攻,先後占領龍口、煙臺、威海衛等戰略要地。12月被國民政府任命為膠東地區的黨政軍首領,成為國民黨政府與美第七艦隊之間的主要聯絡人,備受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和白吉爾中將的推崇。1948年秋,行政院長翁文灝核定江蘇省政府改組名單時,調任丁接替王懋功為省府主席兼保全司令。後來又委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司令湯恩伯)、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主任委員。1949年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南京解放。丁竟成了民國末任江蘇省主席。丁收集地方殘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敗走舟山群島,並於1950年5月率部撤往台灣。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
民主革命時期,歷任江蘇第67混成旅營長、副團長。後任直魯聯軍徐源泉部隊團長、旅長、參謀長。
大革命時期,北伐戰爭時,成功地隨徐源泉部加入國民革命軍。
抗日戰爭時期,因在王家牌樓破日軍一旅團。於1939年晉升為陸軍中將,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師師長,參加了京滬、武漢(大別山)、第一次長沙等會戰。1942年升任陸軍第26軍軍長,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直轄部隊,奔戰於第三、第九戰區。抗戰勝利時在湖南省衡陽受降。
解放戰爭時期,任青島市警備司令。1948年調任江蘇省政府主席,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初率殘部退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列島,5月中旬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軍98師全面清剿盤踞嵊泗列島的國民黨武裝殘匪。在解放嵊泗列島前夕,攜帶隨從和家眷等撤離嵊泗去台灣。赴台灣後被聘為“國民政府國策顧問”,致力於國防學理之研究。後脫離軍界,任“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以詩詞、古文、書法自遣。潛心於詩文書畫,擅作對聯,愛好刻印。早年習文學,應科舉善為詩文,書宗二王,旁及中唐李陽冰李北海米芾,兼習顏真卿各帖,進出漢魏之間,用筆流暢而凝重,風神瀟散,以氣勢見長,自成一家風格。又精篆刻,早年曾參南通狀元張謇幕府,受其指點尤多,為一代大家。
1945年以協助同盟國作戰有功,榮獲美國銀橡葉自由勳章。1988年因病在台灣逝世,享年94歲。著有《補閒齋集》等。下圖為《江陰要塞》丁治磐劇照,並非其本人。

個人作品

復問江山誰做主; 真堪風月我為鄰。
誰說衰翁淡榮利;
何妨爛醉得蕭閒。
數點梅花,儘是孤臣血淚;
一抔故土,還留勝國衣冠。
此聯改自清·黃文涵(字子湘,澧州人。歷官廣西知府。著有《憶琴書屋存稿》)題史可法祠墓聯。原聯:“萬點梅花,儘是孤臣血淚;一抔故土,還留勝國衣冠。”僅上聯首字“萬”易“數”一字借為己用,反映出作者兵敗逃孤島的無奈和深切懷念故土的抑鬱心情。一字之改,切人切事,甚為點睛之筆。
漁唱樵歌,且由他逍遙去;
江聲山色,皆在吾咤叱中。
小有才名易懈於文章功業;
潛規德量式歆夫天地山川。
——少時自飭
撰制、撰題聯
萊子彩衣絢瀛海;
金母妙炁動神州。
——墨跡書法聯。
澄江一攬秋明月;
靜樹千看曉定風。
——迴文聯。
萬籟沉為無響曲;
谷音細作別裁詩。
——詩鐘,嵌“萬”、“谷”。
竟使一寒終至此;
便能百歲又如何。
——詩鐘,嵌“寒”、“歲”。
雁塞驚寒沖絕塞;
鸞台獻歲引諸邦。
——詩鐘,嵌“寒”、“歲”。
不信春寒能護柳;
最宜晚歲先探梅。
——詩鐘,嵌“寒”、“歲”。
點額頓教生艷色;
沾唇稍與發酡顏。
——詩鐘,分詠“梅”、“酒”。
尋檐索笑香沾袖;
對影微吟月在杯。
——詩鐘,分詠“梅”、“酒”。
行腳此堪留,有紺宇精藍大庇行腳;
天心猶未悔,要善男信女共挽天心。
——題台北行天宮
贈聯
雲夢,氣吞八九;
滄溟,水擊三千。
——贈宗魯
仁者不以人為馭;
列子乃御風而行。
——贈南通汽車公司
萊子彩衣絢瀛海;
金母妙炁動神州。
——賀謝母童太夫人80歲壽誕
寒香嚼得成詩句;
新月邀將入酒杯。
——贈伍澤懿先生
不待夢花索我句;
只宜飲水頌君詩。
——為嘉右杜兄索句所撰
畫軌得鞭雷而走;
環塗試縮地之奇。
——志賀台灣鐵路電氣化
撰輓聯
兩世交親,只合危時重白士;
一錢共選,行悲清節過黃壚。
——挽徐道鄰
徐道鄰(1906-1973),名審交,徐樹錚之子,安徽省蕭縣人。國民黨政界官員。德國柏林大學法學博士。回國後在國防設計委員會任職。1935年由蔣介石口授、陳布雷執筆寫成《敵乎?友乎?——中日關係的檢討》一文,以徐道鄰署名在《外交評論》上發表,遂致聲名大噪。1938年後、歷任駐義大利使館代辦、考試院銓敘部司長、行政院政務處處長,抗戰勝利後,任教於上海同濟大學。1949年去台,先後任教於台灣大學、東海大學。1962年赴美。1973年12月病逝美國。著有《唐律通論)》《徐樹錚先生文集年譜合刊》等。
起初狂歌,有人慾殺鄭子產;
斯為廉吏,今時誰扮孫叔敖。
——挽尹仲容
尹仲容(1903-1963),名尹國墉,初字仲固,湖南省邵陽縣人。國民黨官員,台灣經濟決策核心人物。1925年南洋大學畢業。曾在南昌市公用局、第三中山大學、建設委員會、交通部、中國建設銀行公司等處任職。1939年冬赴美,任中國資源委員會國際貿易事務所紐約分行主任。1946年任行政院工程計畫團團長。1949年去台出任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委,參與主持生產恢復和經濟建設工作。1950年以經濟部顧問名義赴日,在東京與盟軍總部談判台日雙邊貿易事項,簽訂台日易貨貿易協定,奠定了台日貿易的基礎,完成“台日建交”的經濟準備工作。後歷任中央信託局局長、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會員、秘書長,兼工業委員會召集人、經濟部長、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主委、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副主委等職,主導台灣經濟決策,並任中(台)日文化經濟協會理事,參與對日經貿政策制定。1963年病逝台北。著有《電磁學》《工程數學》《呂氏春秋校釋》《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等。
方任愧輇才,籌略既親時遣勞;
國憲即家訓,元勛特有聖知聞。
——挽孫科
孫科(1891-1973) 字哲生,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中山之子。早年赴美留學。1916年返國,任廣東大元帥府秘書。1917年任廣州非常國會和外交部秘書。1918年兼非常國會書記、《廣州時報》總編輯。1921年任廣州治河督辦。1921年任廣州特別市首任市長。1924年任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此後歷任國民政府委員、常務委員、廣州市長、廣東省建設廳長、廣東代理省長、國民黨青年部部長、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政治委員會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1927年7月寧漢合流後,歷任國民政府建設部部長、財政部部長、考試院副院長。1931年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1938年以特使身份三訪莫斯科。1945年任國民黨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長、國民黨中央常委。1949年反對代總統李宗仁與中共和平談判。同年3月辭職去美國。1964年到台灣。1966年任“考試院”院長。1973年9月13日病卒於台北。
牙筍不相離,正及危時尊竹義;
繩床剛獨宿,遽悲寒夜夢藤陰。
——挽谷正綱
谷正綱(1902-1993),字叔常,貴州省安順縣人。畢業於貴陽南明中學後,1921年考入柏林工業大學,攻讀機械工程,次年二月轉入柏林大學哲學系,改攻政治經濟。1924年加入國民黨,次年於柏林大學畢業。1926年奉國民黨中央之命轉赴蘇聯莫斯科孫逸仙大學受訓,奉派擔任中央青年部秘書。1927年任中央黨務學校(政治大學前身)、訓育主任。1931年當選為國民黨四大中央委員,出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並任中央政治會議法制組委員。1933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員。1934年改任實業部常務次長。1935年與兄谷正倫、弟谷正鼎一同當選為國民黨五大中央委員,史稱“一門三中委”。抗日戰爭爆發後,改任軍事委員會第五部副部長。1938年任國民黨浙江省黨部主任委員兼第三戰區政治部主任。同年三月復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1939年任行政院社會部部長 。同年6月以社會部部長身份任陪都(重慶)救護委員會副委員長。1948年參加在南京召開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社會部長。1949年出任京滬杭總司令部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5月自舟山飛台灣高雄。1950年1月在台北轉任內政部部長。3月辭職應聘為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8月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兼任第二組組長。1952年10月在國民黨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任職至十三大後改任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1960年任台灣國民大會一屆三次會議秘書長。1966年後改任憲政研討委員會副主任。在台北召開的世界反共聯盟大會上被推選為理事會主席,後任終身榮譽主席。1993年12月在台北去世。
淳于髠、東方朔,是用滑稽為道;
吳季札、嚴子陵,長懷廉讓之風。
——挽吳敬恆
吳敬恆(1865-1953),字稚暉,江蘇省武進縣人。1890年入江陰南菁書院,1891年辛卯科舉人。1901年春留學日本,入東京高等師範,1902年5月任上海愛國學社教員。1903年利用《蘇報》鼓吹革命,同年“蘇報案”發生,被迫去英國。1905年冬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回國,任唐山大學校長。二次革命失敗後,與蔡元培赴歐,袁世凱死後回國,與鈕永建在上海創辦《中華新報》,任主編。1920年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成立,任校長。1923年回國,次年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中央監察委員,嗣後二、三、四、五、六屆均連任。192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上海市臨時政治委員會委員,代主席。後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故宮博物院參事、建設委員會委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務委員、建設委員會常務委員。抗戰勝利後,並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去台,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53年10月30日去世。擅長書法,尤以篆書見長。對中國的文字學極有研究,曾任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主席。
傲霜菊盡,擎雨荷枯,蓬島難為詩酒會;
近日戈靡,渡河願在,璿樞頓失紀綱人。
——挽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晚年號太平老人,陝西省三原縣人。中國國民黨元老。著名的教育家、詩人、書法家。于右任嗜愛好碑銘金石,所見古刻名碑,竭力保護,即使戎馬倥傯,任靖國軍總司令時也不例外。早年參加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元旦陪同孫中山先生去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被推選為民國首任交通部次長。1918年至1922年根據孫中山的指示,回到陝組織成立靖國軍,與當時的北洋軍閥在陝實力人物陳樹藩劉鎮華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後長期擔任民國政府的監察院長。1924年任委託河南軍務督辦胡景翼,從洛陽古董商手中買下出土的古代墓誌近300方,因其中有7對北魏貴族夫婦的墓誌,故將自己的住室命名為“鴛鴦七志齋”。在20世紀2、30年代,收藏古代碑誌耗資16萬多銀元,其中1993年由陝西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協助在河南洛陽收買的《熹平石經》殘碑石用了4000銀元。有時為了不讓古董商將碑誌買給外國人,于右任寧可多掏錢,也要買下。當1937年西安碑林大修告竣後,于右任即將自己收藏的碑誌全部捐獻給碑林博物館,總計318種,384方。其中:《熹平石經》及黃(yang)石6種、晉墓誌4種、北魏墓誌136種、東魏墓誌9種、北齊墓誌8種、北周墓誌5種、隋墓誌110種、唐墓誌35種、後梁墓誌1種、北宋墓誌3種。其收藏並捐獻給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墓誌中,現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有《夫人管氏墓誌》、《元珍墓誌》、《穆亮墓誌》等書法極品20多種,都是我國書法寶庫中的無價之寶。
黎祁養上壽,不須仙飦胡麻,貯襟有越王余蒜;
鵬賦逼終朝,未乞靈山大藥,騎箕下葉令空棺。
——挽李煜瀛
李煜瀛(1881-1973),字石曾,筆名真民、石僧,晚號擴武。河北省高陽縣人,李鴻藻第三子。中國教育家,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隨清政府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留學。1906年加入同盟會,並出版《新世紀》周報。1911年夏回國。1914年再度赴法,設勤工儉學會,並任華法教育會副會長。1917年歸國至抗日戰爭爆發期間,先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中法大學董事長、北平大學及北平師範大學校長、北平研究院院長等職。其中1924年任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並籌建故宮博物院。1925年10月後任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兼理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赴瑞士。1956年定居台北。著有《石僧筆記》等。
草律示國中人,綜民約與民彝,早致時雍依肺石;
遺言了身後事,欲速朽而不朽,永歆勛望在珠盤。
——挽傅秉常
傅秉常(1896-1965),廣東省南海縣(今佛山市南海區)人。191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在香港聖士提反男中學任教。1918年由伍廷芳介紹,任廣州軍政府總務廳印鑄科科長。嗣任伍廷芳秘書,研習法律及政治學理論。1919年出席巴黎和會代表團秘書。繼任大元帥府秘書,籌劃革命時期財政和外交任務。1920年任瓊(海南)海關監督和廣東交涉員。1927年升任財政部關務署長。1928年10月立法院成立,出任立法委員,負責修訂民法,表達出中國民法在情、理、法交融上的完美體系。起草《債務法》、《親屬法》、《繼承法》等部分。併兼任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長。1931年一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不久復返立法院任立法委員。1933年至1936年期間參與國民政府憲法草案的起草昨審查及修訂。1940年7月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同年12月8月“珍珠港事變”,國民政府宣布對日、德、意三國宣戰。並主持中美、中英條約之談判、簽訂。1942年出任駐蘇聯大使。1943年10月在莫斯科代表中國簽署中英美蘇四國外長宣言,為中國取得了世界四強地位。1946年1月出席聯合國在倫敦召開的第一屆會議。同年7月出席巴黎和平會議,並擔任大會所屬的軍事和會主席,對外交工作貢獻良多。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再返華,暫居法國。1957年始返台北。1959年6月被選為台灣“司法院”副院長。1964年10月以“蔣總統”名義慶賀智利、墨西哥兩國總統就職典禮。1965年7月因病在台北逝世,終年69歲。
守庚申有不死之術,鏡聽示瑜珈,方期人洽仙緣,國存貞乾;
寄戊已慕同官之賢,夢占恨綿惙,爭似涕泣兩表,□□□□。
——挽賀衷寒
賀衷寒(1900-1972),別字君山,湖南省岳陽縣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一廳廳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浦三傑之一。早年參加五四運動,並加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及武漢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
1921年秋赴莫斯科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1922年春回國後脫離團組織,於武昌和長沙任教,創辦人民通訊社,任上海《時報》記者。長沙青年服務社教務主任。1924年春由湖北省出席國民黨一大代表詹大悲保薦報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步兵。畢業後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上尉秘書,孫文主義學會會長,黃埔軍校炮兵第一營黨代表兼第一連黨代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黨代表,黃埔軍校入伍生總隊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訓練部主任。1926年2月被選派蘇聯學習軍事,1928年1月回國,任杭州黃埔第五、六期學員軍事訓練班總隊長,黃埔同學會監察委員,國民黨南京市黨部監委會常委。1929年春赴日本考察軍事政治,1931年2月回國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宣傳處長,訓練總監部“剿匪”軍隊政治訓練處處長,兼國民軍事教育處處長。1932年春任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處中將處長,兼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軍隊黨務處處長,發動組織復興社,任復興社幹事會常務幹事、書記長。1933年起先後任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武漢行營及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政訓處長,漢口市黨務整理常務委員,留俄同學會會長,1935年11月當選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後任中央新聞檢查處處長。1937年春曾赴歐美考察軍事政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處中將處長。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一廳中將廳長、政治部秘書長,主管國民黨軍隊政治工作長達八年。還曾兼任三青團臨時中央幹事會常務幹事,行政院社會部勞動局局長,《掃蕩報》社長。1945年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任行政院社會部政務次長,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到台灣,任“行政院”交通部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1971年退休,任國民黨第十屆中央評議委員。1972年5月9日在台北逝世。著有《黨團的組織與運用》、《中國的病根》、《汪精衛理論的批判》、《滅共策略之研究》、《改組派之檢討》、《一得集》、《國防的根本問豚》、《國民勞動與軍隊復員計畫芻議》、《義務勞動五年計畫》等。台灣出版有《賀衷寒與軍隊政治訓練》、《賀衷寒先生事略》等。
每接談言,輒自信魂有安頓處,最難豁達知君,視死直同歸樂國;
久遭衰亂,其所憾天竟喪斯文,倘得輪迴再世,他生應復是醇儒。
——挽徐子明教授
徐子明,原上海公學教授。1948年赴台灣,受聘在台灣師範大學任教。與著名國畫家徐悲鴻交誼甚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