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民國上海報紙)

時報(民國上海報紙)

《時報》(Eastern Times),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創刊,是戊戌政變後保皇黨在國內創辦的第一份報紙,實際創辦人是狄楚青。由康門弟子狄葆賢(即狄楚青)和羅普分任該報經理和主筆,梁啓超也參與過策劃。最有影響的是對報刊業務的改革,重視新聞、言論,緊密配合時事要聞,專辟《時評》欄。首創“對開報紙,分為4版,段印刷”的現代型版式;繼又改進標題、字型、圈點符號等編排形式。後又注重新聞圖片宣傳,常用複色套版印刷,更使版面顯醒多彩。日出2大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時報》
  • 外文名稱:Eastern Times
  • 語言:中文
  • 類別:報紙
  • 主管單位:戊戌政變後保皇黨在國內創辦
  • 創刊時間:1904年6月12日
  • 出版周期:日報
  • 實際創辦人狄楚青
簡介,創刊,宗旨,發行,文章,評價,

簡介

《時報》之名取意於《禮記》“君子而時中”意思是辦此報要合於“時”隨“時”而變。因此,該報在創刊始就以執中公允的姿態出現,既批判頑固派又批判革命派。荻葆賢在《時報》創刊之初宣稱:“吾辦此報,非為革新輿論,乃欲革新代表輿論之報界。”因此,該報在評論、編輯、出版新聞業務方面大膽革新,為我國報業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
《時報》《時報》
1)將《新民叢報》所創的報章文體“時評”移植於日報,開闢了“時評一”、“時評二”、“時評三”三個欄目,聘請陳景韓包天笑雷奮分別主持評論國內大事、外埠新聞和本埠新聞。這種應時而發、短小精悍、活潑明快的文體頗受人歡迎;
2)率先將一張報紙分為1-4版,兩面印刷,徹底擺脫書頁式報紙的痕跡;
3)率先採用1-6號鉛字排版,新聞標題和評論中的重點,“皆加圈點以為識別”使版面編排“務求醒目”;
4)率先創辦報紙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設立教育、實業、婦女、兒童、英文、圖畫、文藝等7個專版,分別聘請專家負責編輯。這些業務手段後來為各報所效法,一直沿襲至今。
5)率先改變書本式的舊的版面模式,為對開全張式的版面模式,對編排、欄目、標題、字型等都有所改進。
1921年冬狄葆賢將《時報》盤給黃伯惠。黃伯惠接手後在社會新聞、體育新聞方面的報導獨樹一幟,在一段時期同時刊印日報、晚刊、京杭版三個版本。

創刊

康、梁國內喉舌
1904年6月12日,《時報》在上海創刊。《時報》創辦者狄楚青,編撰人陳冷雷奮、包天笑、戈公振,總主筆羅普,日出兩大張。
該報得到康有為梁啓超資助,主張君主立憲制,提倡發展民族工商業,是康、梁在國內的喉舌。《時報》重視新聞、言論,緊密配合時事要聞,專辟《時評》欄,一日數篇。另闢《小說》欄,專門譯介西方文學名著,每天必登一二篇。後又增出《教育》、《實業》、《婦女》、《兒童》、《圖畫》等周刊,內容豐富多樣。過去報刊都是書本式,該報首創"對開報紙,分為四版,兩面印刷"的現代型版式;繼對標題、字型、圈點符號等編排形成式進行了改進。

宗旨

梁啓超撰文論《時報》宗旨曰:時報何為而作也?記曰,君子而時中。又曰,溥博源泉而時出之。故道國齊民,莫貴於時。此豈惟中國之教為然耳;其在泰西,達爾文氏始發明物競天擇優勝劣敗之公理,而斯賓塞以適者生存一語易之。不適焉者,或雖優而反為劣;適焉者,或雖劣而反為優。勝敗之林在於是矣。是故狐貉誠暖,不足以當暑;湘葛雲麗,不足以御冬。與時不相應,未有不敞焉者也。
孔子曰:過猶不及。不及於時者蹉跎茬苒,日即腐敗,而國遂不可救;過於時者,叫囂狂擲,終無一成,或緣是以生他種難局,而國亦遂不可救。要之亡國之咎,兩者均之。若夫明達沈毅之士,有志於執兩用中,為國民謀秩序之進步者,蓋益亦有焉矣。顧亦於常識不足,於學理不明,於是勢不審,故言之不能有故,持之不能成理。欲實行焉,而倀倀不知所適。縱奮發以興舉一二事,又以誤其方略而致失敗者,項相望也。則相與懲焉,不復敢齒及變革。嗚呼!全國中言論家政治家,種類雖繁,究其指歸,不出於此三途。耗矣哀哉!今日千鈞一髮之時哉!同人有怵於此,爰創此報,命之曰"時",於祖國國粹,固所尊重也,而不適於當世之務者,束閣之。於泰西文明,固所崇拜也,而不應於中國之程度者,緩置之。而於本國及世界所起之大問題,凡關於政治學術者,必竭同人譾識之所及,以公平之論,研究其是非利害,與夫所以匡救之應付之之方策,以獻替於我有司而商榷於我國民。若夫新聞事實之報導,世界輿論之趨向,內地國情之調查,政藝學理之發明,言論思想之介紹,茶餘酒後之資料,凡全球文明國報館所應盡之義務,不敢不勉,此則同人以言報國之微志也。雖然,西哲亦有言:完備之事物必產於完備之時代。今以我國文明發達,如彼其幼稚也,而本報乃欲竊比於各國大報館之林,知其無當矣。跬步積以致千里,百川學以放四海,務先後追隨於國家之進步,而與相應焉,斯乃本報所日孜孜也。

發行

《時報》的總經理是狄楚青,名葆賢,江蘇溧陽人,為前清舉人。拜康有為為師,並且與梁啓超有深交。康有為“公車上書”時,狄楚青是追隨其左右的眾舉子之一。1900年,唐才常在漢口的英租界中,組織成立了“自立軍”,準備舉事起義,狄楚青曾參與策劃。後因唐才常失敗被殺,狄楚青遭到滿清王朝的通緝,被迫流亡日本,改為高姓。待數年後,此事漸息,狄楚青便回到上海,籌資開辦了要革新中國輿論的《時報》館。《時報》的總主筆為羅孝高,廣東省人,他是康有為的學生,梁啓超的同學,亦是康、梁推薦來的代表。
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梁啓超淪為“保皇黨”,從而為國人所不齒。《時報》便由狄楚青獨自經營,但“保皇黨報紙”的大帽子卻拋擲不去,導致報紙的聲望江河日下。史量才接手《申報》後,依仗張謇、趙鳳昌等人的經濟實力,千方百計地將《時報》的台柱子陳景韓挖走了,使狄楚青失去了一員平日依仗的良將。繼而黃遠庸的“北京通訊”被奪走,各書局、學校的聯絡被搶斷。《時報》的發展命脈,皆被《申報》把握去了。再加上狄楚青非常喜歡的三歲小兒,因火災與小保姆一同殞命,便意志消沉起來,於《時報》漸有厭倦之意了。終於在1921年,狄楚青撒手解脫,由黃伯惠接辦了。

文章

要求定孔教為國教
1916年9月20日,康有為在《時報》發表《致總統總理書》,他在書中說:
"漢唐宋初,業經大亂,皆以孔教復致治。今國體雖異,人道豈殊?而人心壞極,豈法政所宜人非天不生,非教不立,故敬上帝,拜教主,文明國之公理。耶教博愛可尊,無如吾俗難廢祠墓;佛教養魂可尚,無如吾俗難盡出家。若又棄孔教,則盪佚為禽獸,國必將亡。近有廢國小讀經之議,有攻禮義廉恥之論,議員請廢祀天祭聖,而有司禁拜孔子,明令各省,可悚可駭。今公執政,大亂甫定,民生悴,國勢顛,富民強國之政未一舉,乃先以棄教誘民導惡,失天下心,鼓志士怒,貽百國笑,甚為公著甚為中國危之。萬國禮教主,無不跪,中國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為?昔日本大臣犬養毅與仆言,笑吾議會提議之謬,蓋大教典禮,非議院所宜及,非有司所得專。葡萄牙憲法,舊章不與民國相牴觸者照行。請大總統以葡例提交國會,並以祀上帝、拜教主之大典,永不提議。丁祭期近,立飭各省祀孔子,仍行拜跪禮,以免大教隨人反覆,同於兒戲,中國幸甚。昔承虛問,今遇此大事,除電內務部,用特聞,伏希裁察,有為"。康有為要求以孔教為國教。
憲法審議會審議憲法草案條文,對孔教應否定為"國教"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贊成者,反對者不足三分之二,致久議未決。

評價

“報界的先鋒”——胡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