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麻起義

黃麻起義

黃麻起義(Huangan-MachengUprising)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湖北省黃安、麻城兩縣農民舉行的武裝起義。

潘忠汝任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1928年1月,鄂東軍在黃陂木蘭山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

基本介紹

事件經過,重要成員,紅安籍,麻城籍,黃陂籍,歷史意義,烈士陵園,

事件經過

1927年11月13日,中國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三萬餘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領導下,攻打黃安縣城,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政府,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史稱“黃麻起義”。
潘忠汝潘忠汝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地區即逐漸有了共產黨的影響和活動。1925年秋冬,隨著大革命的發展,黃、麻兩縣分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特別支部。1927年春,兩縣黨的特支改為中共縣委,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迅速發展,共產黨員發展到90餘人,加入農協的會員達18萬人,另建有兩支共300餘人的農民自衛軍。同年4月和7月,蔣介石、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黃、麻兩縣黨組織依靠廣大民眾和掌握的農民自衛軍武裝,同當地的反動勢力進行堅決鬥爭,培養和保存了一批骨幹力量。9月,中共黃安、麻城兩縣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及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舉行了黃麻起義,但由於缺乏領導起義的經驗,沒有及時建立革命政權和革命軍隊,加上國民黨軍第30軍一部的進擾,不久,起義陷於停滯。
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得知黃麻兩縣尚有相當數量的武裝力量和很好的民眾基礎,遂先後派符向一劉鎮一吳光浩王志仁等到黃、麻地區加強起義的領導,成立了以符向一為書記的中共黃麻特別區委員會,組成了以潘忠汝為總指揮的黃麻起義指揮部,積極進行起義的準備。11月3日,黃麻特委在七里坪召開會議,決定以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為骨幹,民眾武裝予以配合,首先奪取黃安縣城。13日,起義開始,總指揮部調集黃安農民自衛軍全部,麻城農民自衛軍2個排及七里坪、紫雲等區農民義勇隊千餘人,組成攻城隊伍。另將麻城農民自衛軍1個排配置於黃(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擔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縣紅槍會進擾。晚10時,起義隊伍在廣大農民民眾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黃安城進發。14日凌晨,攻城隊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奪占北門,旋即攻入城內,占領縣政府、警察局,全殲縣警備隊,活捉縣長等官吏及土豪劣紳10餘人,繳獲步槍30餘支,子彈90箱,控制了全城。後獲悉國民黨軍第30軍1個團正向黃安開進,為避敵鋒芒,攻城隊伍當日撤回七里坪。進占黃安城的國民黨軍懼怕起義隊伍再次進攻,乃於次日晚棄城退走。18日,黃安縣農民政府成立,曹學楷任主席。接著,中共黃麻特委根據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及趕來配合起義的黃陂縣農民自衛軍一部共300餘人,組成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下轄第1、第2路。潘忠汝任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11月27日,黃安反動勢力勾結國民黨軍第30軍獨立旅400餘人,進犯黃安城。鄂東軍一部在人民民眾協助下,將其擊退。12月5日,國民黨軍以第12軍教導師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襲黃安城。鄂東軍對敵情估計不足,據城固守,因眾寡懸殊,傷亡嚴重,被迫突圍,潘忠汝在戰鬥中犧牲。下旬,當地中共組織和鄂東軍部分領導人在黃安北部木城寨舉行會議,決定留部分人員就地堅持鬥爭,集中72人,攜帶長短槍53支,轉移到黃陂縣木蘭山一帶開展游擊活動。
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紀念園
1928年1月,鄂東軍在黃陂木蘭山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3月上旬,為對付國民黨軍的圍攻,第7軍編為4個短槍隊,採用“晝伏夜動,遠襲近止,繞南進北,聲東擊西”的戰術,分散游擊於黃陂、孝感、黃岡、羅田黃安麻城等縣。5月,第七軍進入河南省光山縣南部柴山保地區,發動民眾,創建根據地,走上了邊界武裝割據的道路。7月,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31師。到1929年5月,紅31師發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縱橫50餘公里的鄂豫邊蘇區。黃麻起義創建的紅軍和蘇區,是後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和鄂豫皖蘇區的重要來源及組成部分。

重要成員

黃麻起義紅安、麻城,黃陂三縣走出的國家領導人和將軍

紅安籍

國家領導人(2人)董必武李先念
上將9名
中將12名:
少將52名
程儒珍、韓衛民、袁克服、金世柏、羅厚福、李世炎、耿錫祥、黎錫福、鄒國厚、徐紹華、賀鍵、熊應堂、程悅長、殷國洪、盧燕秋、張天恕、鄭國仲、況玉純、秦光遠、陳美藻、李定灼、江波、劉福勝、趙鶴亭、馬忠全、閔學勝、戴克林、戴克明、程啟文、羅應懷、甘思和、胡正平、汪運祖、何德慶、張志勇、塗錫道、張竭誠、詹少聯、謝正榮、周世忠、江騰蛟、高厚良、肖永銀、肖永正、肖志賢、吳世安、吳振挺、張潮夫、伍瑞卿、何輝燕、黃立清、吳傑等。
另有相繼擔任省(部)軍級領導幹部的有150多位。

麻城籍

大將1位:
上將2位:
中將7位:
少將25位:
丁先國、王政柱、鄧岳、馮仁恩、朱火華、朱玉學、朱致平、江鴻海、李慶柳、肖永正、陳波、余述生、佘積德、張漢丞、張培榮、張吉厚、周純麟、趙炳倫、祝世鳳、胡立聲、袁 彬、高志榮、高立忠、徐其孝、喻新華;
省(部)軍級領導幹部近百名:丁憲法、丁先德、丁汝青、王宣、王光美、王遠應、王宏清、王恩厚、王德潤、方敬英、鄧瑞鈴、尹國洪、尹曉春、冉光甫、馮志錄、朱公富、朱榮昌、朱彩琴、伍輝文、劉永賢、劉啟明、江守松、江守田、江祥興、畢光友、蘇鳳、蘇順淼、李珍、李勇文、楊炬、楊業奎、楊志義、楊志宏、楊志稚、肖文斌、肖永漢、肖志攻、何蘭階、邱 阜、邱子林、邱玉珠、汪心一、張毅、張世功、張世魁、張興開、張良德、張治公、陳益、陳 銀、陳文祺、陳文高、陳世全、陳澤進、陳明池、陳 明、易 毅、易良華、羅昭福、胡大祥、趙炳安、趙基梅、桂文和、徐在先、徐志安、徐其江、俆其富、徐錫珠、陶景、陶懷德、誾家友、黃安義、彭恩忠、董安義、董家義、程本、程再鳳、曾凡亨、曾沙萍、曾憲國、傅文杰、傅興大、傅達輝、傅海龍、謝家友、簡佐國、熊少蘭、戴景華等。

黃陂籍

大將1位:
中將4位:
少將12位:
雷紹康,寧賢文,袁學凱、張廣才、熊伯濤、雷震、陳福初、葉超、李大清、方明勝、唐凱童陸生
土地革命時期:潘忠汝(黃麻起義總指揮),吳光浩(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鄂豫邊紅軍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劉光烈(黃麻起義副總指揮)。其餘省軍級將領數十位。

歷史意義

黃麻起義是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在長江以北地區首次舉行的規模最大的農民武裝起義,是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黨領導的武裝起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開了鄂豫皖地區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序幕,為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起了先導作用,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黃麻起義及其後的革命鬥爭,高揚了一面鮮艷的革命旗幟。大革命失敗後,英雄的黃麻人民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所嚇倒,他們揩乾身上的血跡,拿起手中的武器,又繼續戰鬥。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他們揭竿而起,在鄂豫皖地區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把我黨“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大旗高高舉起,從此這一地區黨領導的武裝鬥爭連綿不斷,直至全國解放。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後,留下的革命力量重建紅二十五軍,堅持戰鬥在大別山區。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後,重組的紅二十八軍和地方游擊隊、便衣隊,仍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又是新四軍第五師開展抗日游擊的主要區域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主要立足地。
黃麻起義紀念館遠景黃麻起義紀念館遠景
黃麻起義及其後的革命鬥爭,開闢了一塊堅實的革命基地。黃麻起義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初始基礎,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起點。黃麻起義後,工農革命軍輾轉游擊,隨後開闢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1930年春,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全國六大蘇區之一,成為僅次於中央根據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中共中央高度評價它的戰略地位,指出它“一面可以控制平漢鐵路,一面可以截據長江交通,有直接威脅武漢而與全國紅色區域打成一片的前途”。紅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和早期中心。紅四方面軍主力向西實行戰略轉移後,又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由在黃麻起義中組建的鄂東軍發展起來的紅四方面軍,先後開闢了兩大蘇區,這是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
黃麻起義及其後期的革命鬥爭,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革命軍隊。在黃麻起義及其後鄂豫皖根據地的鬥爭中,走出了三支紅軍部隊。第一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黃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黃安檀樹崗重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第三支是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在七里坪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
黃麻起義
黃麻起義及其後的革命鬥爭,造就了一大批傑出革命人才。其中從黃麻起義走出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有4位,開國將軍25位(含大將2位、上將6位、中將6位、少將11位);而作為黃麻起義策源地的紅安縣,則不僅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和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而且產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共和國主席和61位將軍(其中上將8名、中將10名、少將43名),捐軀的革命民眾10多萬,犧牲的有記載的烈士2.2萬,因而是全國第一“將軍縣”和著名“烈士縣”。
黃麻起義不僅用鮮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別山工農武裝革命的烽火,也在起義及其後的鬥爭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麻起義革命精神。這就是:緊跟黨走,信念堅定;不畏強敵,拼搏圖存;求真務實,勇於創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無私奉獻,艱苦奮鬥。

烈士陵園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城關鎮陵園大道1號,是為了紀念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中犧牲的先烈們,於1990年在原紅安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陵園始建於1956年,全部建成於1980年,擴建於1990年。1989年被國務院列為重點烈士陵園保護單位。陵園內有烈士紀念碑、烈士祠、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館、紅軍幹部骨灰堂、紅安縣革命博物館、李先念紀念館、董必武紀念館等大型紀念建築物。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共展出著名烈士230餘人的遺物、照片、詩抄和雕塑等展品。
麻城有“乘馬會館”、麻城縣委傳達“八七”會議精神舊址、麻城革命烈士陵園、麻城博物館、王樹聲紀念館、許世友將軍墓等30餘處革命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