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1927年毛澤東、盧德銘領導的武裝起義)

秋收起義(1927年毛澤東、盧德銘領導的武裝起義)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控制下的武漢國民政府公開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中國共產黨從此轉入地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民眾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中國人民革命史開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雖然秋收起義結果是失敗的,但它卻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也開闢了第一個在農村的根據地,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

概述圖來源於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基本介紹

起義背景,起義起因,兵力對比,起義經過,起義準備,起義領導,起義爆發,起義結果,起義評價,起義意義,起義影響,後世紀念,紀念館,紀念碑,詩詞,電影,

起義背景

1927年,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內的反動勢力開始背叛革命,特別是在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徹底失敗了。 為了挽救革命,消除黨內右傾投降主義的影響,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召開緊急會議 ,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路線 ,決定在革命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4個省舉行秋收暴動 ,實行土地革命 ,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起義起因

隨著第一次國內革命的深入,中國共產黨把工人特別是農民、士兵都組織起來,形成了轟轟烈烈的民眾運動,大力支持打倒軍閥的北伐運動。這就直接危及到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利益,危及到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的統治基礎。這樣,帝國主義支持策動國民黨新老右派破壞革命,並向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舉起了屠刀。
八七會議正式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並把領導農民進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最主要任務,從而使全黨沒有在白色恐怖面前驚慌失措,指明了今後革命鬥爭的正確方向,特別是毛澤東在會上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八七會議後,中共中央派毛澤東前往湖南傳達會議精神,並改組湖南省委,發動秋收起義。8月18日,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召開的湖南省委會議上,毛澤東堅決主張: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屠殺工農,喪失了民心,成為白色恐怖的象徵,因此秋收起義時“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以共產黨自己的名義領導人民革命。他在給中央的信中寫道:“國民黨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國民大革命失敗之後,中國共產黨學習蘇俄的革命經驗——走城市包圍農村的鬥爭路線。毛澤東在此之後帶領隊伍攻打大城市長沙,結果受挫,退到文家市。在文家市進行了文家市決策——由於敵強我弱,必須要放棄攻打敵人力量比較集中的大城市,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兵力對比

中國共產黨: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師長余灑度、副師長余賁民、參謀長鐘文璋,下轄3個團。其中第一團由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以及鄂南崇陽、通城的農民武裝組成,團長鐘文璋(兼);第二團由安源路礦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安福、蓮花、萍鄉、醴陵、衡山等地的工農武裝組成,團長王新亞;第三團以瀏陽農軍為主,加上警衛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各一部分組成,團長蘇先駿。上述參加起義的各路人馬總計4000餘人,統一由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指揮調度。
秋收起義部隊戰鬥序列秋收起義部隊戰鬥序列
中國國民黨:被攻打各城市守軍、邱國軒部(收編的叛軍)等

起義經過

起義準備

1927年8月,共產黨領導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奉黨中央之命參加南昌起義,途中得知起義軍已退出南昌,便來到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駐紮待命。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和開展土地革命的總方針。毛澤東在會上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會議決定派毛澤東去湖南改組中共湖南省委和領導秋收起義。
1927年8月12日,由共產黨員盧德銘任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到達修水縣城,並與8月下旬抵修城的通城、崇陽農民自衛軍在本縣山口統編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余灑度余賁民任正副師長,下設4個團,1、4團駐修水,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總指揮,總指揮機關設在縣城,修水地方黨組織積極配合,發展武裝,組織民眾支持起義軍。師部參謀長何長工、副官楊立三,根據前敵委員會指示,在修水設計並製作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和臂章。“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與此同時,根據中央“八七”會議精神,黨中央積極準備湘、鄂、贛、粵四省秋收暴動。
1927年8月18日,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召開改組後的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計畫,成立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秋收暴動》 陳玉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秋收暴動》 陳玉先
1927年9月初,湖南省委決定1927年9月9日開始破壞粵漢和株萍鐵路,11日各縣起義,16日長沙起義。毛澤東在江西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秋收起義具體部署。參加起義的主力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沒有趕上參加南昌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是葉挺獨立團的新兵組建的),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瀏陽的農軍、鄂南通城和崇陽的部分農民武裝、安源煤礦的工人武裝等。

起義領導

為便於領導秋收起義,湖南省委確定秋收起義的領導機關分為兩個,一個是由各軍事負責人組成的黨的前敵委員會,任命毛澤東為書記,作為武裝起義的軍事指揮機關。另一個是黨的行動委員會,由起義地區各地方黨委負責人組成,任命易禮容為書記,負責地方工作。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的歷史舞台上,湖南革命家軍事家充當了導演和主角。秋收起義中,湖南共產黨員、革命軍人擔當領導者和主力軍。毛澤東彭公達羅榮桓譚政何長工譚震林宋任窮張子清楊立三曾士峨鐘期光郭鵬劉先勝楊梅生張令彬譚希林賴毅龍開富楊世明餘光文王耀南潘振武李子驥滕代遠朱少連蔡會文伍中豪尋淮洲劉炎、王楊烈、郭詠泉、謝南嶺、袁健、潘福岩、戴奇、徐洪、塗正坤劉型宋裕和、劉東軒、邵振維、彭商人、羅梓銘鄧乾元、李白、王首道、鄧乾元、孔荷寵、劉建中、楊岳彬蘇先駿李貞、李幼軍、余賁民余灑度、張啟龍、陳樹湘、陳毅安、歐陽健、周昆、袁德生、徐洪、程翠霖、蔡鐘潘心源、陳培蔭、鐘皿浪等領導或參加秋收起義。湘東、湘中地區的共產黨人和工農武裝,包括集結在湘贛邊界的國民革命軍和工農革命軍,安源工人,平江、瀏陽、醴陵一帶的農民,為秋收起義浴血奮戰,譜寫了壯烈的武裝暴動和進軍井岡山之歌。

起義爆發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參加起義的鐵路工人和農民,首先破壞了岳陽至黃沙街,長沙至株洲兩段鐵路,切斷了敵人的交通運輸。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出發,第一團從江西修水出發,向長壽街進攻,1927年9月10日占領了平江縣龍門廠。這時混入起義部隊的邱國軒部乘機叛變。當第一團路過金坪攻打長壽街時、邱部突然襲擊,致使該團腹背受敵,損失200多人,步槍200多支,團長鐘文璋失蹤,被迫向瀏陽轉移。第二團在安源起義後,進攻萍鄉未克,西進攻占了老關醴陵,又北進占領瀏陽。由於部隊麻痹輕敵,第三團於1927年9月11日在銅鼓起義,勝利占領了白沙鎮。
秋收起義進軍圖秋收起義進軍圖
1927年9月14日,敵人兵分兩路包圍第三團,該團被迫向上坪撤退。毛澤東在瀏陽東鄉上坪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畫,命令第一、三團與第二團餘部迅速到瀏陽文家市集中。
1927年9月16日,陷入優勢敵人的包圍,部隊被打散,部分突圍脫險,不少人犧牲。
1927年9月19日,各路起義部隊到達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當晚前敵委員會召開了會議。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會議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畫,決定保存實力,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中去堅持武裝鬥爭,發展革命力量。
1927年9月20日上午,起義部隊1500餘人離開文家市向南進發。
1927年9月23日,起義部隊在江西萍鄉蘆溪鎮遭反動軍隊伏擊,損失數百人,總指揮盧德銘犧牲。
1927年9月25日,起義部隊冒雨攻克蓮花縣城。
1927年9月29日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時進行了改編(即三灣改編):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將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
1927年10月3日,起義部隊離開三灣村,開始向井岡山進軍。10月27日,起義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茨坪,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起義結果

起義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攻占老關、醴陵、瀏陽等地方,但由於敵強我弱,部隊缺乏作戰經驗,隊伍中的某些領導者在指揮策略上也出現了錯誤,使得起義開始連連受到挫折,後來又遇到敵人的伏擊,起義最後以失敗告終。

起義評價

習近平: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解決了締造一個在黨的絕對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建成一支具有一往無前精神、能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軍隊。”這個偉大的貢獻,就是毛澤東在艱難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和羅霄山脈中段根據地鬥爭中所創造的。
夏遠生:①1927年大革命失敗,出路只有“上山”。“上山”與中國革命,與中國道路,與建黨建軍建國,密不可分。②“上山”,是為了排除“城市中心論”的束縛,實現中國革命戰略中心的必然轉移,由城市鬥爭為主向農村鬥爭為主轉變,深入山區鄉村,開闢農村革命根據地,開拓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蘇群:秋收起義貫徹了八七會議方針,對於土地革命戰爭歷史新時期具有更全面的開創意義。這突出體現為其高高舉起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四面旗幟:一是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將黨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方向明確化了;二是打出土地革命的旗幟,制定《土地綱領》,確定土地革命的原則、方針及土地分配的具體辦法及善後事項,開闢了土地革命的實踐道路;三是鮮明打出了工農兵蘇維埃的旗幟,起義受挫後,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即開始進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實踐;四是最早舉起工農武裝起義和工農武裝割據旗幟,起義受挫後,毛澤東率起義部隊“上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武裝割據之路由此開始。
余伯流:秋收起義具有三大亮點:一是打出了一面黨旗;二是闖出了一條新路;三是走出了一個偉人。時勢造英雄。毛澤東是領導秋收起義的核心領袖和最高統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評價歷史人物的功績不能“”以成敗論英雄“,”而要看是否推動了歷史前進。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敗後經歷了曲折的人生際遇,給後人留下了有益的歷史啟示。
黃愛國:一、對中國革命的獨特歷史貢獻和深遠影響;二、擁有獨特的主、客觀歷史條件;三、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開端;四、無產階級革命的自覺創新精神的典範,團結奮鬥的楷模。
李京:1927年9月9日爆發的震撼 全國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在中國工人運動史和中國革命鬥爭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安源工人運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歷史影響。它開闢了安源工運嶄新的歷史時期,標誌著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從民眾運動向著革命鬥爭的最高形式——武裝鬥爭的飛躍。
郭宇:秋收起義促使革命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為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供了特殊的歷史貢獻,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則保存、掩護和發展了秋收起義的武裝力量。分析秋收起義的發生背景和獨特歷史地位,重點闡述秋收起義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做出了哪些突出歷史貢獻,並總結秋收起義中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是如何沉澱、蘊藏和凝結在井岡山精神之中。
黃國華:秋收起義的意義在於首先它不僅是軍隊的行動,而且有數量眾多的工農武裝參加。其次它第一次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第三是這次起義雖然在開始時也是以攻占大城市為目標,但在起義遭到嚴重挫折後,及時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起義部隊在農村中從小到大地開展游擊戰爭,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其次三灣改編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鑄就了人民軍隊的靈魂——永遠聽從黨的指揮。還有就是第一面軍旗1927年9月9日,在毛澤東領導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和一、四團在修水舉行了著名的秋收起義,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
參考訊息:雖然秋收起義結果是失敗的,但它卻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也開闢了第一個在農村的革命根據地,將中國的革命時代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求是網: “紅軍薈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人們不得不公認,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選擇上山是正確的,這座山成為中國革命標誌性的高點。
新華網:毛澤東在發動和領導秋收起義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人民網:“秋收時節暮雲沉,霹靂一聲暴動”,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毛澤東領導了著名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從此走上了領導中國革命武裝鬥爭的軍事生涯。秋收起義的發動沉重打擊了湘贛兩省的反動勢力,也由此揭開了中國革命鬥爭由城市轉向農村,進行工農武裝割據的序幕。
光明日報:秋收起義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旗幟,進一步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決心。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927年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在連受挫折的情況下,卻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

起義意義

第一,秋收起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共產黨提出的主張,“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口號,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決策為人民民眾所擁護,所以,秋收起義發動後,各地的農民民眾廣泛回響,願意跟著共產黨,為窮人打天下。
第二,秋收起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的嶄新認識。在革命遭受嚴重挫折之後,通過八七會議,中國共產黨糾正了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錯誤,把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提上了工作日程。在八一南昌起義之後,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在湘鄂粵贛四省舉行農民秋收暴動的決定。最後由中共中央特派員、湖南省委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實施的湘贛兩省農民秋收起義,就是共產黨人對武裝鬥爭有了嶄新認識後的重大舉措。
第三,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偉大實踐。在八一南昌起義爆發以後,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革命武裝鬥爭。在組織和部署秋收起義的過程中,中共中央要求這次暴動要“以農會為中心”,要“奪取一切政權於農民協會”。“除奪取鄉村政權之外,於可能的範圍應奪取縣政權,聯合城市工人貧民(小商人)組織革命委員會,使成為當地的革命中心”在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中,除了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和安源煤礦的工人武裝,其他的都是湖南平江和瀏陽的農軍、湖北崇陽和通城的部分農軍。
第四,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勇於改正錯誤的重大舉措。當蔣介石反革命勢力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日益膨脹,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內的鬥爭愈演愈烈之時,陳獨秀受共產國際代表影響,不能適應複雜多變的形勢,害怕共產黨員和工農代表參加革命政權會影響到國共合作,更不支持工農武裝力量的發展,以致在上海和武漢等地都發生強迫工人糾察隊交出槍枝的事件。在農村,也限制農民革命,反對農民建立和掌握政權。陳獨秀在右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致在國民黨反動派叛變之時,共產黨沒有強有力的武裝力量加以制止。但是,中國共產黨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秋收起義等武裝起義就是典型的例子。

起義影響

第一,毛澤東敏銳地做出了判斷和決策即“上山”,在敵對勢力薄弱的地方保存並發展中國共產黨有生的武裝力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圖謀革命的發展,這是把馬克思主義革命原理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典型範例是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和實踐。
第二,三灣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的建設解決了關鍵性問題,一是從組織上鞏固了工農革命軍這支剛剛誕生而又損失重大的革命隊伍,為她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二是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從根本上解決了無產階級革命軍隊的領導權問題;三是建立了軍隊中民主制度,為無產階級革命軍隊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官兵關係。
第三,開創了根據地建設與發展模式。在部隊到達井岡山以後,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主持下,開始了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探索。通過不斷的實踐,為了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培養並壯大革命的力量,共產黨開始探索新的革命根據地發展模式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把土地革命、武裝鬥爭以及革命根據地結合在一起的根據地建設模式,在日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壯大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後世紀念

紀念館

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始建於1977年,先後被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江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10月被評選為“江西十大紅色景點”之一;2005年修水縣秋收起義紀念地系列景點被國家發改委、中宣部等13個部門評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紀念碑

萍鄉秋收起義紀念碑2000年8月27日在江西萍鄉市落成,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紀念碑碑身由三幅浮雕組成,紀念碑左、右圖分別為“霹靂一聲暴動”和“張家灣的紅燈”。

詩詞

《西江月·秋收暴動》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沉,霹靂一聲暴動。——毛澤東
1986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根據毛澤東的修改抄件重新發表了《西江月·秋收暴動》,詩詞中將“修銅”改為“匡廬”,將“便向平瀏直進”,改為“要向瀟湘直進”,“沉”改為“愁”。
秋收暴動詩詞秋收暴動詩詞

電影

1993年導演周康渝以秋收起義為題材拍攝了同名電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