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拳道

鶴拳道

英文:Crane Fist Tao 簡稱:C F T 鶴拳道是一門高度科學性、高度技巧性、注重養生與技擊實戰的現代版南派中國功夫。CFT時尚健身養生搏擊術。多流傳於廈門、泉州、漳州福建閩南一帶,並經過華僑傳到港澳與國外。正宗的鶴拳道以永春白鶴拳為主要基礎,再融合吸取截拳道,詠春拳,五祖拳,太極拳,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武學精華.博採眾家之長加以良才功夫理念創新而成,由福建泉州南安洪瀨黃良才創立。以“發揚傳承中華武學文化,促進全民健身,增進對外交流,弘揚中華國術”為宗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拳道
  • 外文名:Crane Fist Tao
  • 簡稱:C F T
  • 類型:中國功夫
  • 特點:高度科學性、高度技巧性
  • 鶴道:鶴為宗,道為法,隨心所欲鶴拳道
拳法特點,相關人物,體系介紹,創拳歷程,詩詞歌賦,猛鶴五行,抱拳禮儀,明勢之法,相關論文,寸勁之法,

拳法特點

以鶴法為靈性,再融入道家思想。鶴為宗,道為法,隨心所欲鶴拳道,“鶴道”也。
鶴拳道綜合了傳統套路的精深拳理與現代技擊的實戰性互補成為練功課程, 使得搏擊時能隨心所欲,順於自然,運手柔,著手剛。特別講究氣沉丹田,練丹田功,以氣補勁。技擊時都要求內外合一,藉助明暗二勁。在身法上都要求頭頂、項穩、拔等、松肩、松腰、松胯、提襠吊肚。技法要求融合陰陽八卦五行變化的道家思想,講相生相剋。步法都要求穩固,五點金落地,落地生根,收手軟如棉,出手弓送矢,進實退虛,借力借勢,聽勁,化力等等。

相關人物

◇創始人黃良才簡介
黃良才黃良才
黃良才(圖1),中國功夫武術迷。男,1973年9月出生,福建泉州南安洪瀨人。從小熱愛武術,1988年畢業於洪瀨新僑學校。早期任職於良才電器商場總經理,精武研究會會長,現任職廈門鶴拳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鶴拳道總教練,又創建了絕鹵洪瀨雞爪美食品牌。
主要榮譽:鶴拳道創始人。2007海峽兩岸武術交流大會金牌 ,2008年獲央視武林大會擂台賽16強(圖),第三界世界傳統武術節銅牌(圖) ,2008閩台南少林武術大賽銀牌,2009海峽論壇武術大賽兩項金牌,在央視奧運頻道(央視5套),福建電視台,泉州電視台,漳州電視台,東南早報,泉州晚報,海峽都市報,新浪體育,等各大媒體,各大網站都有報導。
央視武林大會黃良才央視武林大會黃良才
自2007起至2012年8月,黃師傅榮獲金牌總數達三十幾枚。

體系介紹

鶴拳道分為猛鶴拳戰鶴術兩大系列:
猛鶴: 為傳統套路。挖掘整理創新傳承中國傳統武學文化,促進全民健身。
猛鶴猛鶴
十八天初級國小員十八天初級國小員
主要用來訓練運動員的功力,協調性,技法,寸勁節力,宗勁,丹田功等.富含養生性與觀賞性。
戰鶴: 為現代技擊。靈活創新,主要訓練運動員的實戰經驗,提高臨場素質,增強自衛能力,可用來參加多種擂台爭霸賽。
猛鶴拳
英文:Hok Meng Quan 簡稱:H M Q
傳統套路:
小三戰 三戰猛鶴鶴祖三戰十三太子
猛鶴拳法猛鶴拳法
十三搖宗 十二節力 搏殺四門 子午穿心
千字鶴法美女梳妝白鶴展翅 鶴唳長空
父子相隨 猛鶴宗勁 八分寸勁 白鶴聖手
白鶴彈腿 陰陽鶴腿 猛鶴納氣 等等
常練器械:木人鶴樁 不倒戰翁 猛鶴酒罈 鶴翅雙刀霸王雙鞭 猛鶴雙鉤 猛鶴棍法 猛鶴關刀
猛鶴單刀 猛鶴槍 雙節棍 等等
戰鶴術
英文:Cape war surgery 簡稱:C w s
技擊要點:
戰鶴腿法戰鶴腿法
戰鶴注重氣勢如虹,變換速度, 距離感 ,在動中求平衡 ,虛實相間,
首尾呼應,心靜如水,動如脫兔,動靜結合,剛柔並濟,四兩破千斤。
一膽, 二謀, 三功夫, 四力,理論實戰相結合, 增強臨場經驗。
打破形式縛束,力求自由無羈,發揮李小龍截拳道思想。隨心所欲,靈感出擊。
鶴拳道、截拳道與詠春拳的關係
截拳道源於詠春拳,(詠春拳來自永春白鶴拳)。永春白鶴拳,詠春拳,截拳道是鶴拳道的基礎。
詠春拳源流:
據《詠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拳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復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凌空,沖人霄漢。於是七娘感悟之餘,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范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為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為“永春白鶴拳”。
詠春拳宗於白鶴拳,而方-匕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詠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詠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葉問宗師撰寫的《詠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福建少林白鶴拳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帥逃到廣州,遁跡於紅船內為“煲頭”,遂引出一段“以拳換棍”的故事。
氣與勁
鶴拳道用氣,氣沉丹田,注氣不注力,注意更注氣。而這“氣”,按中醫理論是指人體內能夠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有一定的運行路線。武術家認為,這種氣的運行是可以鍛鍊的。練氣這種功,就是氣功,或叫內功。鶴拳道就是要練這種氣。鶴拳道所練的內功是一種丹田功。丹田可分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鶴拳道著重練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練時應氣沉丹田,有節奏地呼吸,呼吸應當做到綿、細、深、勻、細、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這樣使丹田這個位置時松時緊,有節奏地進行腹式呼吸。不斷地進行這樣的鍛鍊,日久會使你每當訓練開始不久,就會感到腹內有一股暖氣血在流動,全身會慢慢感到發熱。這就是氣血在人體內舒暢地循環流動,它循著經絡,由丹田下行至足心(湧泉穴),然後上行經過背、頸,直到頭頂(百會穴再下行經顏喬至丹田,成為橢圓形的周流形式。這種氣血運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復始,不斷循環。在練丹田功時,腹部應當感到充實,並富有彈性,這樣日久會使體膚變得極其堅韌,經得住相當分量的拳腳衝擊。所謂“內練一口氣 外練筋骨皮” “練拳不練功 到老一場空”
榮獲鶴拳金獎榮獲鶴拳金獎
央視武林大會擂台賽證書央視武林大會擂台賽證書
人自出生長到成年,多則陰盛而陽衰。此“陰盛”指人體外形健美,此“陽衰”指人體內氣不足。內氣不足,氣血不能通達四梢,則人多有病,故應以削弱柔順形體之法以助內氣之增長,終達外形與內氣平衡,此練習鶴拳道之目的也。學者不可不知。
故看師者松活彈抖,竄蹦跳躍,快慢相間,剛柔相濟,未達陰陽平衡就盡力模仿,非但能健身,反傷身矣!所以學練鶴拳道必循矩,不可操之過急。

創拳歷程

黃良才的武術生涯,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小時候家裡經濟很差,上到中學時沒條件寄宿,路遠騎腳踏車去上課,上了國中課程較多.回家後家人農活忙經常趕不上飯,就回頭去上學,身體很瘦小,體重只有幾十斤,嚴重影響到身體健康與學習成績,到了初三年就休學了,到泉州打了幾年工,吃盡辛苦。後來到廈門學了維修家電,在十八歲那年開了店做生意,因發燒於音響專於電器在本地生意慢慢擴大影響,成了當地知名專業商場。在這期間有跟江西人學了當時很流行的太空霹靂舞,鍛鍊靈活了身體,也為武術奠定了的基礎.
在小時候因身體弱小常受欺,就想一定要強身健體,成為真正的男子漢,十九歲那年(1992年)托人介紹,認識了在我們村(福建泉州南安洪瀨西林村)西林造紙廠里的一位電工師傅,名字林曉提,南安碼頭人,永春白鶴拳師,林曉提師從詩山黃子文,黃子文師從永春一代宗師潘孝德,屬於永春翁公祠國術館(1928年創辦)的正宗白鶴拳傳承體系,當時很高興,正式拜了他為師父,曉提恩師是我的武術啟蒙老師,也讓我從此愛上中華武術,他是一位受人尊敬品德高尚具有時代感與科學性的好老師。
1993年,幾位師兄弟一起跟隨師傅到南安柳城武術館,參加武術表演賽,我師父參賽的是白鶴拳套路,他把永春白鶴拳的風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白鶴展翅時的一聲鶴鳴,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最後師父拿了金杯獎(第一名)。
當時我的身體素質非常不好,在與師兄弟一起練功時,相同的運動量我流汗卻極少,但師父說我很有武術的天份,他的這番話讓我充滿動力,還教我們學武一定要持之以恆+苦練+巧練+天份=成功。在師父那裡我學到了鶴拳三戰,十三太保,仙人摘花,等套路,以及一些散打技法。曉提師父是一位新時代科學性的老師,他的教學方法很好很投入,不會誤人子弟。還說武術需要實戰對打來加強臨場套用,我覺得也是,不然就成了健身體操。不久好景不長,造紙廠倒閉,師父出了遠門,我一次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好想我的師父。
1994年,為了家人受欺在洪瀨舊橋頭,在忍無可忍下第一次與人交手,沒實戰經驗對方又人高馬大,我也不懂得進攻,對方的手很長占優勢,連續兩三個直拳衝來,沒想到我練點白鶴拳竟會產生自然反應,出了三個挑手,在對方的快速攻擊下我覺得沒法還擊,最後在挑完手我猛的碟進一步,一個彈手打到對方臉上,看到對方流了血就停下對打,(這次讓我覺得攻防中距離感的重要性)。過後的不久,又在一次無意中聽到到一賣水果的人,在背後無中生有嚴重破壞我的生意,受不了一下沖了過去,雙手下抓他肩,提膝對他的下腹部猛力上頂,沒想到那人反應快速,用手下按我的膝部,另一手快速外撓上抓我的長髮下按,變成彎腰被制再不打不到對方,旁人過來拉住就結束了此事。後來了解到這人是部隊退伍軍人,是個擒拿好手,這是我第一次得到的失敗經驗.
經過這兩件事,覺得練套路對搏擊不好,就放棄了白鶴拳的練習,去書店買了泰拳與健美書籍,辦了小小健身房,自學苦練肌肉力量與泰拳 的肘膝術,架了兩個沙包,一個特硬特重,裝滿沙石,一個專裝海綿,特軟特輕,練重的由輕至重加強關節硬度,輕的主要練出鞭打力,它會化力就像太極,一段時日堅持不懈苦練以後,身體強壯了許多,體重從40多公斤上升到60多公斤(現已75公斤以上),之後又發現了健美與武術配合的優缺點。優點:增強力量健美體魄。缺點:肌肉變得有點僵,發力較慢。後來就融合了太極拳的放鬆技巧,練功為主,健美為輔。
有一次,在書籍里看到泰拳五百年無對手的稱號被中國功夫王李小龍打破,就從此永遠的迷上了李小龍的功夫,當時網路不發達,為了一張圖片與資料跑了很多地方去收集,李小龍主演的影片重複看了上百遍,認真揣摩截拳道思想,後來在辦公室也放上了詠春拳的木人樁
有次朋友的大健身房活動,一位散打教練與我交流,我以截拳道應付,學著李小龍的姿勢,快速墊步一拳打中了他,在失去平衡的瞬間他在空中轉了個身,順手閃電般的反鞭我了我一拳,這次我體會到速度與在動中求平衡的重要性。
1995年,聽人說洪瀨來了個南京的太極高手,後來這裡的太極拳大多是他傳授。我抽空去拜訪了那師傅,這次收穫很大,那老師傅很慈祥,臉帶柔氣,開頭我看他們的拳軟軟的好像沒什麼力氣,只覺得練太極的韌帶與肌肉放鬆很好,那師傅看懂我的心思,走來輕拉我的手說:“小伙子你散打練得不錯。”因他碰到我的拳面繭子,又看到我健壯的肌肉(當時夏天我穿著背心)然後他把手轉向我的肚臍下的氣海穴(丹田),猛的一插 ,說:“小伙子,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你外練筋骨皮,沒有內練一口氣,你試下進攻我們的太極拳。”我哪敢動那老師傅(六十多歲),他硬 叫我放心動手,我就先試用五分力一拳打到他的胸口他不躲不閃,身子轉動了下,我的拳就像打到我的海綿沙包,硬被化了。第二招他叫我用力反他腕按住,我拚命的按,被他用一種螺旋圓勁脫開。我不信他說你再來一招,這招我就不留情了,我擺個放鬆戒備式,前手掌猛的甩向他的臉面,一是要遮住他的眼睛,二是虛招擾亂 後手一個快速拳直擊他的腹部,沒想到被他的兩手轉圓畫圈化解掉,緊接一個甩手我被彈出了兩步遠,真服了。老師傅又給講了太極的推手的聽勁,借力破平衡,四兩破千斤,以柔克剛,內丹田功的原理,我覺得太極拳是最深奧的養生功。
太極十年不出門,散打三個月打死人,太極屬文練(練空悟空)技擊較難掌握,但我吸收了不少精華。少林屬武練(練實務實) 泰拳屬橫練(殺傷力大 養生差)
1997年後商場的生意較好做,練功很少,又發現練這些實戰功法沒有以前練永春白鶴拳對身體的養生性,特別是精氣神,就又開始配合練習白鶴拳,在後來這幾年間經常拜訪名師,以武會友,三人行必有我師,以求進步,我們附近有個村莊練五祖拳,我跟幾位拳師朋友經常在一起也吸收了不少。
1998年 良才進入李小龍截拳道思想1998年 良才進入李小龍截拳道思想
1999年後,有幾年時間我的武術進步受到嚴重影響,原因是交友不慎被人誤導,不管老師還是學生品德修行與武術參悟是有差距的。拜老師收學生都得慎重,就像本文下面有篇<;守敬勿貪論>;的論文,走錯了路影響是長遠的,我走進武術與社會誤區,這幾年功夫不進則退。
2001年開辦學校里的暑假武術班,第一期竟收到了96位學員。也體會到當教練的辛苦,但得到了很多經驗。後來連辦幾年,授徒不少可惜到發文時能堅持的人很少,中華傳統武學可憂,在這期間常到永春去訪名師,武學無止境。
2007年也是我最大進步的一年,央視舉辦武林大會擂台賽,搭建弘揚中華武術的平台,就這樣報名進入了武術界認識了很多武林好友,就在泉州報名參加五祖拳擂台賽,上台經過二百多名好手的擂台比武海選,(我的比賽是2008年播出的) 在辛苦的擂台中,因發文時生意忙,沒有專業練習,體力與技法大退步,我努力闖關,與各方高手打了多場比賽,最後入選晉京選手,晉京之前在泉州又集訓了一個月,又打了很多實習賽,學習吸收了泉州很多武術高手與武林前輩的功夫,臨場經驗有所提高,(生意壓力對我的比賽來說也是極大影響)為了比賽,這三個月我沒做生意,又不是專業練武。到了北京,在扭轉乾坤的大功力測試賽獲勝,最後打到四強賽輸了(幾天沒睡覺有關),我覺得重在參與學習,就是第一名也是瞬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方是練武進步之道。
央視武林大會總評判長韓建中老師對我說:“你非常熱愛武術,有為武術獻身的精神,非常好,也使我看到了武術後繼有人,傳統武術的發展,需要你們這樣一批年輕人努力奮鬥,失敗,挫折是成功之母,只要有決心有信心,就會有光明的前途。” 我覺得挫折與失敗得到東西更多,老 師的這番話讓我銘記在心。
男兒有淚不輕彈,進入武林讓我懂得什麼是江湖,這社會太複雜,人太難做,對人太好不一定有回報,有時反而受害,為此我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與排斥,挫折與傷痛,名譽與人格的損失,讓我流下了鑽石眼淚,我感到江湖是個大染缸,什麼顏色都有,看到與聽到都不一定是真的,世人也常把是非顛倒。
2008年 總結我的武術,把以前所學到的技術,包括白鶴拳,截拳道,詠春拳,五祖拳,太極拳,泰拳等著名武學精華融合一起,加已研究跆拳道與空手道。拳種各有優缺點,一個人練太多也吸收不了,只練一種又浪費辛苦所學的,索性創個鶴拳道,收集精華,人人共享。因我個人經歷覺得散打與搏擊術比套路簡潔實用,但失去套路里博大精深的拳理,包括內功與養生。專練套路又因個人觀點與種種原因,中國武術的原則是強身養性,不太主張爭鬥,也正是由於這一點,中國傳統武術有段時間沒落了。很多高手在民間,(常有交流表演)缺少實戰。使得精深的套路拳術,在對打中的瞬間反應難以調用所學招法,受到發揮的限制,以及一膽,二謀,三功夫,四力的套用。
鶴拳道以鶴法為主,融入截拳道的功防哲學思想,博採眾長,精簡至用,養生性與技擊性為主。
猛鶴用來傳承中華傳統武學,戰鶴以搏擊運動為主,混合練習課程,以求得互補,成為現代與傳統的武學結晶。
CFT鶴拳道創建於2008年11月16號

詩詞歌賦

北有武當,南有永春;永春白鶴拳,無燒也拉侖。白鶴舞姿,少林拳法;強身健體,衛國保家;獨步武林內家拳,蜚聲中外世人夸;中國武壇瑰寶,南拳武術奇葩!
拳術功夫者,國術之謂也。南派少林五祖拳:一達尊,太祖,三行者,四羅漢,五白鶴。永春白鶴拳,威震南天大門派,盛名遠播海內外。古邑桃源,水秀山清;五里名鎮,薈萃群英;白鶴神拳,應運降生!
清初民間講故事,鶴仙教拳演傳奇:祖師女俠方七娘,福寧方公獨生女。聰明俏麗,好學武藝;婚姻失意,白練為尼;拜師鶴仙,首創絕技。教傳曾四,喜結連理;逃難避災,返鄉永邑。起居後廟辜厝,演練金峰觀音亭;授門徒曾武館,培育二十八英俊。曾四爺、白戒叔,永春名師分前後;前五虎、後五虎,武功出眾稱傑作!
仿生象形白鶴腳,鶴舞長空展英豪。練武健身功效大,攻防技擊價值高;內涵樸實而豐富,拳理辯證又精妙。以鶴為形,以形為拳,取象於名,冠稱以雅。三盤上中下,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法。白鶴亮翅,十三步搖;七步三戰,十三太保;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彈抖勁力足,技手變化多;結構嚴謹清晰,攻防意識鮮明;留情不舉手,舉手不留情!
武術之鄉,習武成風;五祖獨尊,白鶴稱雄;武林高手,層出不窮;四海薪傳,寰宇威揚!俊英鄭禮,拜師七娘;精勤不懈,深得秘傳;名揚閩南,雲遊閩贛;以武會友,博採眾長。一代拳師出大羽,行俠仗義任逍遙;東嶽少林打擂台,江西空手拔牛角;南安山嶺多險惡,單枝點穴顯威力;永春南洋眾僑親,安然無恙歸故里!
霞陵武生,林俊萬青;永春豪俠,白鶴名師。秉承家學,苦練如痴;武藝高強,名赫一時。聚義金峰萬春寨,操練魁星山門岩。德化起兵,威震八閩;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攻城略地,開倉濟貧。俠之大者,救世安民;天國烈王,永垂英名!
全國首屆,南京國考;永春組團,十人報到;均合標準,技藝高超。潘氏世諷,金獎奪標;林氏寶山,擂台英豪;潘氏孝德,壯士名高;國術俊選,世人稱好!威武凱旋歌壯舉,光前裕後譜新篇。翁公祠國術館,廣招生徒授鶴拳;永春老牌武館,偉烈豐功史冊傳!
白鶴大師級,閩南國術團;巡演星馬,獻藝傳技;弘揚國粹,為國爭譽。南僑領袖陳嘉庚,合影留念贈對聯。歷史意義重大,現實影響深遠;開創海外武術文化交流之先河,堪稱中國民間首次外訪武術團!
潘老孝德,一代宗師;白鶴聖手,國考壯士;醫牛斗虎,懸壺濟世。杏林春曉傳佳話,古法奇方顯國光!大羽俠裔,鄭老文存;心得獨到,功力高深;閩省武術大賽,雙獲一等嘉獎;整編《永春白鶴拳》,勞苦功高世頌揚!
鶴道大師蘇瀛漢,武術名家譽中外;首屆世界武術節,武藝超群奪金牌!國際鶴法會,國際武博會;率團外訪,載譽凱歸;弘揚中華武術,展示鶴拳武威
盛行於世白鶴拳,歷經滄桑三百年。北上南下,內傳外行;開宗垂統,情結祖庭;尋根謁祖,歸宗聯誼;絡繹不絕,氛圍濃郁。於是乎,桃源白鶴任娉婷,天下武林多奇蹟!
二譜功夫二步七,永春處處學鶴拳;後傳閩粵飛海峽,再往南洋日美傳。白鶴奮翮至省垣,衍派福州白鶴拳;拳理技法自成體,五家風格盡超凡。
五枚師太,藝傳嚴氏三娘;鶴翔粵海,舞起詠春新拳;衍於梁贊盛葉問,名家輩出仰佛山;香港影星李小龍,截拳道起詠春拳;詠春拳源永春縣,同出一家白鶴拳。
日本東恩納寬量,沖繩首引白鶴拳;空手道即空手拳,空手拳起永春拳。東瀛金城昭夫,永春尋根探源;《空手道傳真錄》,第二故鄉白鶴拳。嗟乎!藍天精靈,功莫大焉!情莫深矣!武之聖者,和平大使,東方神拳。正如騷客詩所贊:白鶴飛四方,名聲四海揚;代代出高手,桃源水流長!
泉院七娘白鶴拳,閩南傳統文化之精華!奇矣哉!永春一縣七武館,桃源大羽翁公祠;喜看怡雲飛白鸛,孝德鶴拳舞南獅。偉矣哉!博大精深煥新顏,發揚光大在南安;獨具一格鶴拳道,全民健身贊黃先。壯矣哉!僑鄉古鎮,盛名遠揚;鶴拳史館,威武亮相;傳承歷史,展現榮光;繼往開來,再鑄輝煌!
白鶴凌空,朝氣蓬勃鼓雄風。何其樂矣!五里街,蓬壺鎮,學練之風最興隆;大羽村,觀山村,鶴拳文化正飄紅!何其美矣!央視報導,登堂入室進課堂;僑中校本,崇德習武上操場。何其威矣!電影武俠片,《永春白鶴拳》;永春大俠震天下,白鶴神功名世間!
噫吁兮!神矣妙哉!大鵬山下觀鶴舞,百丈岩畔聞鶴鳴。白雲流水綠樹,拳風步影身形。氣勢銳不可擋,動作栩栩如生;寸勁節力冠武林,鳳眼柳葉顯威靈!噫吁兮!幸甚至哉!欣逢盛世,國運昌隆;白鶴展翅,搏擊長空;清麗飄逸,南國英雄;威震四海,嘯傲蒼穹!

猛鶴五行

鶴拳十分強調“叫應”、“呼應”,拳訣有謂:“叫應二字,真有上中下之推,無處不聽從其使矣!”所謂“叫應”`“呼應”’其實就是全身大小關節,無不有上下、左右、前後互相協調配合。拳經說:“叫應二字,比喻一條線,棄一頭獨一頭出力,此線焉能出力?若出勢用力不順,強用力,斷不能接頭身之力,故叫應二字也如一條線兩頭取定,推緊來去出力之勢。”也即是說,叫應力每因動靜而不同,靜時其力一貫,動時被此呼應。動靜之力又因用法不同,先輩將其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力量。
然而,傳統上的說法,都是“易經”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剋。正如我們上面說的,這種說法是不切實際的。福建鶴拳的見解就有別於傳統上的說法。
鶴拳“論五行手”一文這么寫說: “拳經曰:手似楊柳,拳似彈,金成圓,木要尖,水起浪,火帶風,土追殺。
金形手 -- 金形手為以掌背向前,攻守以掌背為要著,其發出力量透於各指節,而以“抖”字訣練之,金成圓,求其能圓滑透尾。
木形手 -- 木形手為指尖向前,攻以指尖擊人,其力發出至指尖,故木要尖,求其能尖如釘透木,使受害部更深入。
水形手 -- 水形手為以小臂至掌為著力點,掌心向天,其力於“摔”字訣求之,水起浪其意為水為柔性,柔能克剛,故水手有柔性而能克敵之剛手,水如海浪洶湧而出,無堅不摧也。
火形手 -- 火形手為以掌心向前擊敵為白鶴拳最猛之手法,亦最多採用手法,故火帶風之用意為星星之火可燎原,致火手一致入連環擊敵,使敵無還手招架之餘地,又火手出如颱風猛襲,微孔必入。
土形手 -- 土形手為雙手握拳成珠,以拳頭擊人,為兇猛之手法,土追殺之意凡以土手出手創敵,敵必受害,如要閃頑敵下毒手,需以土手克敵,萬無一失。
猛鶴拳中之金、木、水、火、土五種手法的見解,與鶴拳又有不同。常謂:鶴拳的金、木、水、火、土五法,不能夠拘泥於古老的說法。猛鶴拳將常用的勁力以其不同的用法分為五種,實際都是全身相應和順,各關節彼此叫應協調“全身力”。
猛鶴拳的五種力是這樣的:
金力: 其性鋒利,全身筋骨堅硬,如鐵如網,無堅不摧。
木力: 外靜內動,形曲力直,五肢三節處處著力。
水力: 如波似浪,湯漾澎湃,無固定形式,意之所致,似水入隙。
火力: 動如烈火燒身,又如火藥爆炸,力猛烈而短促,一觸即發,一發即收。
土力: 沉實敦厚,重如鉛鑄,意如山獄。
練習猛鶴拳與戰鶴術是不一樣的,猛鶴用上文加強,戰鶴用下文實戰。
五行在戰鶴中的套用:
世人談論拳術,常謂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又謂五行相生相剋,這個生那個,那個克這個。年少無知,苦苦牢記,及年紀大了,閱歷多了,乍聽似有理,但細究以拳理,雙方交手拼搏,那有可能考慮什麼生什麼,什麼克什麼,如果等眼睛看到了,再去思想如何生克繼而出擊,早已給人打倒。
五行相生相剋之說,由來已久,套入搏擊中絕不適合。試問敵我雙方拳來腳往,生死拼搏之時,那來時間考慮對方來的是什麼力,自己套用什麼力去“克制”? 對搏擊稍有認識的人都會明白: 在生死搏鬥中,勝負決於瞬間,絕對沒有可能去思量生克的。拳訣有謂:“思悟者,寸步難行”。鶴拳道講究的是“寸勁節力”,蝦退狗宗身“震抖力”,鶴如觸電,要求一觸即發,意到勁到。
拳術一道,手快打手慢,要眼奸、心狠、手辣,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則勢不兩立。世無不可破之拳,總是學拳千著,一熟為先; 練勢多年,一快為主。出手論招,使拳論套之流,實門外漢談拳,能習得全身互相叫應,出手先認子午歸中,不期然而然,莫知致而致,雖不敢說一定能制人,但肯定不致制於人矣!

抱拳禮儀

:中國為禮儀之邦,敬主於禮,學武術要講武德,施“抱拳禮”是武術界的禮節。故練武之人尊師重道亦講禮儀。
掌握好正確的行禮方式既是體現了對受禮人的尊重,同時也是自己武德修養的具體表現。
“抱拳禮”具體涵義
1) 左手為掌,表示德、智、體、美齊備,屈拇指表示不自大。
2) 右手為拳,表示勇猛習武者;左掌掩蓋右拳相靠,表示“止戈為武”,以此來約束勇武的意思。
3) 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可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謙虛團結,以武會友。
4) 左掌為文,右拳為武,文武兼學,渴望求知,恭候師友前輩指教。
鶴拳道抱拳禮分為四種:
行禮方式與套用方法
⒈正規拳禮
用於表演比賽或演講的上場與下場都必須先行抱拳禮、也可用於武友相會、師生抱拳禮。
左腳上前一步,右腳跟上;並步的同時,兩手環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向左手,拳頂對著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拇指彎曲,兩手手心向外前推。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這樣做含義寬廣,其重點有三:⑴武術界五湖四海皆兄弟;⑵左手拇指彎曲,意在武術界內“莫稱大”;⑶兩手環抱胸前手心向外前推,意在表示武術界的友誼永記心間。
⒉五湖四海請拳(全場請)
用於表演比賽或演講時周圍有很多觀眾時
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併攏拇指屈攏伸直成掌放於左肩前,指尖朝上與肩同高,掌心朝前,右手成拳,四拳指掩貼拳面,左指尖與下頜平齊,右拳眼斜對左胸窩置於胸前,肘尖平衡,再左轉腰從左邊的觀眾轉至右邊的觀眾屈臂成圓,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
五指併攏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術是一家。
⒊將軍掛印 (常用)
用於猛鶴套路與戰鶴對練的前後
左手四指併攏伸直成平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右拳心朝下,拳掌同時由外上至里下朝左胸靠,左掌心壓蓋於右拳背上,拳背要平,再微轉腕向正胸前平切而出,拳掌都朝下,快到屈臂成圓時集精氣神為一點爆發寸勁,氣沉丹田, 拳掌心微翻前,全身應氣勢十足。
雙手於胸前向前一送。表示由心而敬。右手為拳表示為武,左手為掌表示為文,左掌壓於右拳上,表示止戈為武之意。雙手一掌一拳表示練武之人應文武兼備。左手五指併攏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術是一家。左手大指應併攏,不可挑起大指,表示謙虛謹慎,不自稱自己是老大。
⒋合手禮
進入各地拳館,應在先師掛像前行合手禮。身體自然立正,目視畫像,雙手五指皆併攏成立掌,雙掌合於胸前行合手禮。也可用與拜佛祖。

明勢之法

一貫三關力不失,五枝四路任君行。四面狂風車輪轉,成功只要日月明。似龍搶珠雲蔽日,交接順風橫與直。吞吐浮沉君須記,猛鶴收翅定心神。眼如弓、手似箭、出手如弓弩射箭,對敵人似大風擺柳。上下轉曲一身力,左右分辨從子午;來有聲,去無影,千變萬化連葉接枝,似山無涯,似海無底,學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相關論文

論文<< 守敬勿貪論>> 網上轉載
為生者必尊師重道,敬業樂群。為師者必明理通法,曉術善戰,否則教人必誤人年華。然非師者不能教,
亦非學者不能 學,多因一“貪”字。
為師者貪:
一則師者傳授操之過急,不能循序漸進,因人施教,而是貪多圖快,是必拔苗助長。學生茫然,必不能學也。
二則師者貪圖財物,非一視同仁,讓學者隔山望水,必不能學也。
三則師者懷技貪而自珍,不肯傳授,只表面形式而已。學者學而不進,必不能學也。
為生者貪:
一則學拳一勢未熟,即貪另勢,過急過燥,師者勸戒不聽,師必不教也。
二則學者通習此拳術,結識權貴,貪圖享受,心術不正,師必不教也。
三則學者學拳在人前賣弄,貪圖虛榮,為師者必不教。
四則學者學拳貪生怕死,不敢扶困救危,貪逸惡勞,為師者必不教。
既師者能教,學者亦能學,誠為可貴也。可貴在一“敬”字。學者敬師,師則敬學者。師者敬學者,學者自敬師也。
蓋師者無“敬”,雖技藝在身,然無後學,終可嘆也。學者無“敬”,雖欲求技於身,然無真師,終可惜也。
以上所言為授技,求技要守敬勿貪,與人對敵交手,應技亦要守敬勿貪。能“敬”則不小看對手,小心謹慎,處處防備,
全為以赴,勿“貪”則無過能及,不為人所利用。
故授藝,習拳,練功,較技能守敬勿貪,則中華民族之太極國粹必宏揚也!

寸勁之法

寸勁就是寸拳,鶴拳道寸勁來源於鶴拳寸勁,它們都屬於寸勁拳。它講究短距離迅速出拳打出自己的有力的一拳要爆發出自己的所有爆發力打倒敵人。
能不太依賴距離(即短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發出強大的爆發勁,這對增加打擊頻率與速度、提高攻防效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唯快不破’,此乃每一個習武者所追求的目標。
據公式:時間T=距離S/速度V:
即距離越短、時間越少;距離越短、速度越快; 可見,縮短距離是以快制慢的關鍵因素;
距離縮短了,那勁力從何而來?
我們再看另一公式:F(合力)=F1+F2+……+Fn(分力);
這是同向力疊加原理;即將多個分力疊加引至同向,所產生的合力理論上等於它們的總和。
寸拳的原理: 
不管你學習任何武功,如果它不能迅速擊倒對手,就沒有任何實戰價值,特別是對於一些體格好、意志又堅強的西方格鬥者,
用拳在瞬間入里透內地痛擊他們遠比擊倒他們更具威脅力。毫無疑問,在格鬥中擊敗或擊倒對手的時間愈短,則自身的安全性就越高,這就意味著你的技術必須精簡、直接,亦即講求效率,而“寸勁拳”則又正好符合這一原則。李小龍宗師就這樣從實戰出發,並在永春拳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以本能反應為主導與潛能最大發揮為主體的,至簡、至靈、至威、至猛截拳道之寸勁拳訓練法。也可以這樣說,寸勁拳已大大不同於傳統拳中的寸拳,因為寸勁拳不僅保存了寸拳的優點,更大膽地將中國武術中一些內家拳法的要訣融入其中。正因進行了大量獨特的改進、創新與升華,才使之脫胎於傳統而不同於傳統,也由此使寸勁拳更易實際套用、修習與更具強大摧毀之力。任何一位武術愛好者與一位偉大的武術家之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
他們的差別只是努力的方式與程度不同,而這個鴻溝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為從理論上講,人的潛能幾乎是無窮無盡的,而寸勁拳的訓練與運用就是潛能發揮的具體表現。”接下來,給大家舉了一例子:一位農夫的兒子由於不能夠熟練駕駛一輛車子,故而翻到了水溝里了,這位農夫身材並不高大,但他卻毫不猶地跳進了水溝,並把雙手伸到車下,把車子抬了起來,讓另一位跑來援助的人將自己的兒子從下面拽出來。事後,農人對自己的力量難置信,便再去試一次,結果根本就動不了那輛車子。給他兒子檢查身體的醫生則說這是奇蹟。醫生解釋說,身體機能對緊急狀況產生反應時,腎上腺就會大量地分泌出激素,並傳遞到整個身體,進而使峰全產生出額外的能量。這就是醫生做出的惟一解釋。
上述這個實例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即人在絕境或遇到險情的時候,往往會發放出不尋常的力量來。就是將這種不同尋常的力量漸臻佳境,從而可以隨時隨地施展出來。事實上,人的潛在能量的確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無窮,價值無比,而我們每個武道研修者又都擁有一座存有潛在能量的金礦。但是,由於沒有進行各種有效的發掘訓練和沒有具體展現的形式,所以每個人的潛能從未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寸勁威力的外在原因:
所謂“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外在原因,是指通過一些外在的訓練手段來達到出拳強猛或使每一部分肌體都能“出功夫”為目標的。也就是說,進行訓練並不僅僅為了使肌肉漂亮,更重要的是,必須使其具備有足夠的殺傷力與破壞力,藉此重創對手。
人體首先應具備良好的速度、靈敏、柔韌和攻擊準確性,然後才是應具備最大的絕對力量。“寸勁拳”從表面上看是局部力量的發放,但實質上是全身協調發力的結果。對此李小龍也曾舉例說過,一個能臥推400磅(約180公斤)的人,可能在重器械項目(如鉛球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然而卻無法協調動員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以展現其攻擊力。也就是說,過人的力量和極快的速度,再結合出色的身體協調配合能力,方使他成為近身發力或埋身搏擊中的佼佼者。看上去雖略顯精瘦些,但只要其舉手投足,殺傷力都是足以致命的。
為了訓練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把素質提高和技術練習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使本身已很高深的武功升華到了幾近完美的境界。“寸勁拳”的練習確實到了“發瘋”的地步。在訓練中經常手持啞鈴進行“寸勁拳”打擊練習,而且每次練習12組,每組100次,雙手依次先後持1、2、3、5、7和10磅重的啞鈴進行“金字塔”形遞增6組,然後再依次遞減重量,進行6組實戰套用技術模仿練習。
在“寸勁拳”的訓練過程中,注重前臂的訓練,因為“寸勁拳”力量的發放點雖是拳面,但其力量卻來自於身體。也就是說,手臂是全身整體勁力運送至拳面的一個重要的運載或傳送工具。因為“寸勁拳”的有效發揮對前臂與腕關節的要求較高,需要擁有特殊的運腕技巧。如果你的腕關節未能承受住巨大的緩衝力的話,則“寸勁拳”將絕無效果可言。
寸勁威力的原因
因其中蘊藏著深厚的中華武術功底,尤其是一些內家拳術中相當有價值的理論與技術,因為他亦曾用心研究過太極拳、形意拳與八卦掌等內家拳術。所以,要徹底剖析“寸勁拳”產生驚人的殺傷威力的真正原因,只從外在因素方面入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相對於內在勁力的巨大功用來說,外力與外功僅能算是皮毛而已。
首先,“寸勁拳”十分講求內意的運用。而所謂的內意,就是隱於人的思維系統中的意念、意識,它無形、無象、無聲地深藏於靈魂之中,是決定一個人行動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你的每一個打擊動作都脫離不開意念、意識對肢體的指揮與調動作用。例如,當你想用拳打擊對手時,首先是心想,即通過心之發動而產生了打的意念和意識,而且這種意念與意識對對手來講,是毫無覺察的。當打的念頭一旦成為意志,即下了打的決心之後,則會眼、心、手結合而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在外形肢體上形成打擊的動作。在“寸勁拳”的訓練與運用上,內氣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氣衰則勁力不充,且難以在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距離之內,爆發出巨大的殺傷力來。所以你在打擊時,若能使內氣貫注於攻擊點上,就能夠在一剎那間,由內氣的急劇轉動和聚集,而發出強大的震盪力與穿透力來。衡量一個內家高手內功深淺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在最短的時間與距離內爆發出最大的勁力來。
你可能還沒有聽說過的另一個“寸勁拳”的竅要之處是內勁的運用。在發拳時須在身體內部貫以“流動著的能量”,但卻有很多研習者認為這僅是一種理論上的要求。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內氣是內勁的發源之本,而且練習內家拳的人,平時也注重氣沉丹田,而發勁時則又同樣離不開“氣自丹田吐”。當然,無論是在平時的練習中,還是在實戰的運用中,對於勁力的發放都應當有所克制,不宜發放過多、過頻,因為如過多地發放爆發性的勁力,必會造成自身氣力的大量消耗而氣餒力竭,這一點的實例便已作了最好的說明。在這裡,我的意思是說,在平時練習時,爆發性力量的發放次數應適當地因人而控制,也只有養與蓄多於發與放時,人體才能有更大、更強猛的勁力產生。因為從廣義的方面來講,練武的目的是要培元養氣以使身體健壯,若不懂得培元養氣之法,長久下去不但不能使身體健壯,相反還會傷害身體。所以,筆者有責任提醒所有武道研習者加以注意。“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句話說得很好,道出了修習拳術的根本,只有真正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談得上運用於人,即將此種暗藏殺機的勁力在無意識之中突然作用在對手的要害部位上,以形成致命性的創擊。
關於“寸勁拳”打擊時勁力的發放問題,還可以再作進一步的探討。首先就是爆發勁力的速度愈快,衝擊力也就愈大;進攻對手的距離愈近,愈容易給對方增大防禦和破解上的困難,而且時間越短,進攻就越易見效。其次,在打擊上還有一個時間性問題,也就是既不能爆發得過早,也不能過晚。若過早則會使爆發勁難觸其身,而難收其效;過晚又會形成過勢之拳,而根本沒有什麼殺傷力。所以在練習“寸勁拳”時一定要細心體會打擊的時機,如此才能爆發出如電閃雷鳴或爆炸般的 “急中之剛脆勁”來。
寸勁的要求
我們都知道,“寸勁拳”是最為精細的拳法,它對技術和對拳理上的要求也相當高,如果我們不能明了其中的精細與竅要之處,而按一般的拳法要求去練習的話,則肯定無法打出高質量的勁力來。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像一般的教材那樣在“寸勁拳”的修習過程中,不懂拳理,不明道理,不明每一個精細動作的規範尺寸與角度要求,而盲目憑蠻力去練習的話,那么即使苦練一生也打不出好的“寸勁拳”來。
在“寸勁拳”的打擊過程中頭部保持中正最為重要,因為頭為一身之主,而且欲保持中正不偏,還需做到“虛領頂頸”。發力時的以聲助力雖然重要,但也不用在每一個動作到達定點時都大聲吼叫,因為如發聲過於頻繁,則會使熱氣大量外散,造成入不敷出的虧氣現象。再者,在用“寸勁拳”打擊時,還應將牙齒咬緊,這樣不但可以增大全身的力量,還可使打擊目標時的勁氣與氣力更加集中,以增強“穿透力”,也就是傳統武學中所說的“牙欲斷筋”。事實上,當面前站著你的仇人時,你一定會把牙咬得很緊,而咬緊牙關後自會覺得渾身是膽、渾身是力,並會有壓倒一切的氣概產生,如此還能先從精神上去打擊對手。
根據要求,若想打出高質量的“寸勁拳”,肩的作用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肩關節屬於“三節”中的根節,而且氣血、內勁能不能順利地通過肩而到於肘,再通過肘達於手,肩部的放鬆和緊縮將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李小龍曾舉例說,人的內力的運用如水在一個水管中流過而節節推向攻擊點,但如果把水管的根部紮緊時,“流水”可能就無法暢通。對肩關節的鍛鍊與要求一般是先求其放鬆,在氣血通達的前提下再逐步轉入沉肩的鍛鍊,以使肩關節微微向下沉勁,從而促使人體的內勁和氣血下注於湧泉,上注於肘手,中蓄於腰脊。
一些練功圖片雖然也從側面展示了肘關節在重擊中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沒有較詳細的文字說明,因此筆者也只能根據他當年所記錄的一些綱要,並在其武學思想的指導下來完善其學說。在國術中,肘為中節,是承上啟下的轉換部位,所以中節絕不能空,如果肘關節的勁力一空,則整個上肢與軀體所蓄的勁力就會渙散。因為根節是勁力的發源之處,中節則是勁力的含藏之所,而梢節(手、足)才是勁力的終放之點。在“寸勁拳”的具體打擊過程中,基本的要求是“垂肘以求中正”,也就是肘必須有向下垂墜的勁,這也是為了使練習者能逐步地掌握既無前栽後仰之弊,又無空虛漂浮之病的關鍵所在。接下來,才是催肘以求發力,因為肩不催肘肘無力,肘不催手手不及,惟有以肩催肘,其勁氣方能貫肘,以肘催手,勁氣才能到手,亦即三節合一則整勁乃出。這也是出拳時產生威力的秘密之一。
腕為梢節,亦為連線手與臂的關節。在“寸勁拳”中,它有獨特的作用和與眾不同的發力姿勢,這也是學習“寸勁拳”發力技術的重要技術環節。在出擊前,拳頭適度放鬆,手腕下塌而微微向下,在拳衝出接觸目標的瞬間,手腕才突然轉上並同時握緊拳頭髮力,以拳之下端由正面打擊目標,其著力點是拳頭下部的三個指節。在這裡,所以要求在出拳前應先下塌,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姿勢的作用在於能聚集勁氣於手部的神門穴與增大腕關節的支撐力量,如果以普通的姿勢去調整腕關節則勁氣所貫注的便不是“寸勁拳”所特別需要的神門穴而是集中於勞宮穴。勁氣注於勞宮穴的優點是長勁比較猛,但卻無法打出具有震動內臟的“寸勁”來。所以說,“寸勁拳”的特殊的運腕技巧,是“寸勁拳”發力加速的最後和決定性環節。
寸勁和寸拳
中國傳統永春白鶴拳有一種特殊的發力方式,叫做寸勁。所謂寸勁,是指距離攻擊目標很近,或者動作即將完成的瞬間,才突然加速收縮肌肉發出的短促,剛脆的爆發力量。寸,即比喻發勁距離之短促。發好寸勁的關鍵,在於把握動作加速度的時機,這個時機應在拳頭放鬆出擊至貼上對方皮膚(衣服)時,才突然加速爆發出最大的勁力,俗稱沾衣發力。在永春門中,永春高手能夠運用短橋手寸勁在近戰中占據主動,雙方一旦接手,他們不用蓄勢就能發動連續緊湊的攻擊,隨粘隨打,在1至3寸距離甚至貼身狀態,發力將對方擊倒。
此種寸勁法在八極,心意,形意等中國傳統拳法中都能找到類似的技術結構,可以說寸勁實際上就是中國傳統武術中,通過內外兼修,使意念力,呼吸力,運動力集中的一種武術勁力的表現方式,看似簡單平淡的一擊,卻足以產生致命的殺傷力!至簡至靈至猛的無敵寸拳,就是從永春“寸勁拳”演變改造而來,是特別的高級的殺手澗技藝。寸拳技法原理與泳春寸勁拳技法原理是大體一致的,但在具體的訓練手段和技術運用變化上,進行了大量獨特的改進和創造,使之脫胎與永春寸拳更易實際套用,修習更易且更具強悍之攻擊力。
寸勁訓練
分外力訓練和內力訓練:
1、外力訓練:可採用槓鈴、啞鈴、拉力器、臂力器等器具練力及伏地挺身、深蹲跳等徒手練力,在這裡我僅介紹幾種既簡單又實用的啞鈴練力,其它一些練力方法,可參考別的教材或書刊。
擴胸運動:雙腳分開同肩寬而立,雙手握啞鈴於胸前直臂做擴胸運動,擴胸時(手分開)鼻吸氣,還原時鼻呼氣,20次/組做3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發展胸大肌力量,同時對發展三角肌、背闊肌有作用。
⑵曲小臂運動:端坐於凳子上,一手握啞鈴,肘部放置於膝上,另一手按置肘窩貼緊膝部,而後做手握啞鈴上下曲伸練習,曲肘時吸氣、伸肘時呼氣,30次/組做3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發展小臂肌力,同時對指抓力、大臂力亦有效果。
⑶俯身側平舉運動:上身向前俯約90°左右,雙手握啞鈴同肩側平舉成一線,而後還原成雙手握啞鈴朝地面方向,平舉時吸氣,還原時呼氣,20次/組做3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發展背肌等。
⑷負鈴仰臥起坐:雙手握啞鈴於腦後,身體仰臥於板凳上,做仰臥起坐動作,起時呼氣動作快,臥時吸氣動作慢,30次/組做3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發腹肌力及腰力。
⑸負鈴深蹲:雙手握啞鈴至肩部,做上下起蹲動作,蹲時吸氣將啞鈴回收肩部,起時呼氣,同時將啞鈴直臂舉起,30次/組,3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發展全身各部位功力。
⑹握鈴快速沖拳:雙手握啞鈴於胸前,快速向前做沖拳動作,出拳時噴氣,力竭而止,30次/組做3組,亦可量力而行。功效:增強出拳的爆發力。做完上述動作後應深呼吸,拍打按摩全身進行放鬆。注意事項:①呼吸:用力時吸氣,放鬆時呼(噴)氣,切記這很重要。②放鬆:不管是訓練時還是訓練後,均要放鬆肌肉。絕對閉免練僵肌肉,尤其是練完力量後要迅速放鬆,方法有“拍打、按摩、熱水浴、意念放鬆(可參照大成拳樁功意念放鬆)。③要量力而行,有條件平時多加強營養。
2、內力訓練 所謂內力就是通過呼吸意念加特定的姿勢所培養出來的武術內勁,作用是培訓充實流動的內在能量,形成“意、氣、力”合一的強大內勁,至於內力理論方面本人在此就不多說,朋友們可參考其它教材,本人在此只想說一些實際的東西,以便讓學者迅速的、簡單地登堂入室,筆者根據經驗介紹二種方法。⑴站樁:習者雙腳分開一肩半寬而立,雙腳趾似抓非抓大地、足心含空、膝曲(不超過腳尖),臂部似後坐一高凳、重心穩固上身正直、涵胸拔背收腹,頭正目直,頭頂似被小線上掉,而後抬起雙臂曲肘環抱於胸前、手心向內、十指相對、做到沉肩墜肘、十指間距為一拳,手心距胸約一尺遠,十指自然分開似曲似直,做上述姿勢要求全身放鬆,而後意想雙手環抱一大樹,雙臂內側、胸腹、兩腿內側皆與樹似觸非觸。要求:姿勢保持穩固,心平氣和,呼吸自然,平心靜氣,全身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目視前方,排除雜念。
⑵俯臥樁:站樁完畢後既可進行俯臥樁練習,姿勢同伏地挺身式要求雙腳跟併攏,腳尖觸地,雙拳撐地開立與肩同寬,從後腦到腳跟成一線,全身挺身,動作:身體慢慢下俯至胸幾乎貼地,全身仍然保持一線,下俯同時吸氣入丹田,而後身體慢慢撐起,同時呼氣,意想丹田氣經雙肩至雙肘至拳面,在身體上撐雙肘近乎伸直時,突然加速伸直雙肘,同時噴氣並意想氣達拳面,同時意想雙拳下各墊一磚塊氣到時磚塊即被我內氣擊碎,如此反覆練20次/組,力竭而止。內力練習注意事項:
①無論是站樁或俯臥樁均保持全身放鬆,排除雜念,精神集中,全身保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但在俯臥樁力達拳面時,要求有意握緊拳頭,並有拳往下鑽的感覺(緊後既松)。
②內力練習每天最少保持練習兩次以上,先站樁後俯臥樁。
③飯前後一小時內最好不要練功,練功前解除身上一切緊身物及排除大小便。
④站樁後可拍打全身,深呼吸放鬆,俯臥樁後可快速沖拳放鬆。
⑤練習時保持循序漸進,不硬撐,慢慢延長練功時間,保持呼吸自然,不故意造作憋氣,保持精神集中,如雜念太多無法克制,不要強求,可眼微閉想一些愉快的事,練習要持之以恆,只有勤加練習才能登堂入室,一般在1-3個月即感效果明顯。
二、發力(技術)訓練 一聽發力,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將拳力打出去,但怎樣發力,怎樣正確的發力,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武術追求的效果是爆發穿透力,但怎樣練出或者說發出爆發力呢?很多書刊教材上對發力的描述只局限在“腳蹬地、擰腰、送髖、順肩”等,試想這樣的描述對有一定武術基礎者是一聽就明白,但對那些武術初學者或一些悟性較差者來說,就不那么好理解了,為此在介紹寸拳發力技術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現有之力爆發訓練”。
1、現有之力爆發:什麼叫現有之力爆發呢?就是在自身沒有練習武術功力之前將自身原來所具備的功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功力)發出去,體會、學習發力技術,為以後學習寸拳發力,更高層次的發力技術服務。
⑴體會腳蹬力與腰力:面前準備一沙袋或讓同伴持腳靶站立面前,動作要領:取截拳道警戒式站立(左手左腳在前列),右肘(後肘)抬平,肘尖朝外,前臂回收靠近大臂、左手扶右手拳面,隨後,以前腳為軸,後腳掌猛蹬地面,同時後腳掌後轉,上體左轉,髖左擰,肩內轉,同時右肘以小臂為力點,隨同全身轉動,由右側向左正前方(鼻子正前方)橫擊沙袋,噴氣發力。
注意:①擊打目標時,雙眼始終盯著要打的位置,擊中目標(沙袋)後,立即回復原來位置。
②重點體會:“腳蹬地與擰腰力”,切記!
③你在練習前可先按自己想像中的方法用肘擊沙袋,再按此方法擊沙袋試比威力如何,體會什麼叫發力。
⑵體會現有爆發拳力:仍然面對沙袋,取截拳道警戒樁站立(左手、左腳在前),仍然以前腳為軸,後腳掌猛蹬地,同時後腳掌內轉上體左轉,髖左擰,肩內轉,肩催動大臂,大臂催動小臂,小臂催動拳頭,同時噴氣發力擊中目標,目視沙袋,如此反覆練習,直至熟練。
注意:①拳擊中目標一定是在鼻子正前方的位置。
②拳擊中目標前全身均放鬆,只是在拳頭擊中目標的一剎那有意握緊拳頭,而後迅速放鬆恢復至警戒樁式,再做下一次練習。
③必須嚴格按照要領練習,練習時一下一下的來,不要用連續,等熟練後,體會到正確爆發出拳後再連續出拳。現有之力爆發兩個步驟只是由簡單的肘擊過
渡到拳擊,你就學會了爆發出拳,也就是學會了發力(重點:腳蹬地力與腰擰力),在學習“現有之力爆發”前,你可先按原來的方法擊沙袋,再嚴格按照此方法擊沙袋,比一比便知武術中的爆發力跟平時死力氣是不能相比的。學習“現有之力爆發”後,你再學習其它拳法就輕而易舉了,像“直、擺、勾、彈、鞭、栽”等,再學寸拳發力技術就更容易了,如果等練習了寸拳功力後,你再按此方法將“現有之力”爆發後,你的攻擊威力將會更加無比強勁。
2、寸拳發力要領:你練習了內外合一的寸拳功力,又學會了現有之力爆發,再根據該方法練習寸拳,你就可以毫不猶豫的試驗寸拳威力了,也可以向你的朋友展示“絕技”了。動作要領:習者仍然持截拳道警戒式站立(注意:將有力的拳腳置於前方,下面以右手右腳在前為例)。首先度量距離,伸直前手臂,指尖觸目標,為合適站位,然後前手輕握拳,拳眼向上,拳面向目標,回收身前離目標13CM處,松握拳並塌腕,肘貼肋部,正對目標,後手拳置下頦處,同時將身體重心後移,前腳掌輕著地,重心大部分在後腳,做好上述動作後,目視目標,做幾次深呼吸,以放鬆身心,然後深吸一口氣入丹田,而後後腳猛蹬地面(並微向外轉動),同時向外(右)擰腰,轉髖、展胸、順(轉)肩,以肩催動大臂,大臂催動小臂,小臂催動拳頭,並將原來塌腕之拳猛上翹擊中目標,同時重心前移將原來之高虛步變成前弓後箭之弓箭步,在拳擊中目標的一剎那,拳頭猛握緊,內部呼吸猛下沉,短促的爆喝一聲(聲音:“哈”、“嘿”、“哼”等),壓縮橫隔膜,使腹腔突然膨漲,同時意想丹田之能量通過前臂達拳面噴射而出,其勁力洞穿目標。
注意事項:
⑴動作前應全身放鬆,集中精神,凝神定意,注視目標;
⑵拳擊向目標時應像離弦之箭飛速射穿目標;
⑶擊中目標的勁力是由全身肌肉力量,自身體重、內力和寸拳特定的技術動作發出的瞬間爆發穿透力(切記腳蹬地之力用上);
⑷拳擊中目標後應迅速放鬆還原成警戒式,再進行下一次練習;
⑸習者練習前應仔細閱讀弄懂動作要領。此即為“神秘”的寸拳技術,勤加練習即可掌握,練習時可讓同伴持雙層腳靶(單層容易受傷)於胸前,試驗寸拳威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