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祖三戰

鶴祖三戰

鶴祖三戰(也稱猛鶴小三戰)是鶴拳道體系中的猛鶴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鶴祖三戰
鶴祖三戰,鶴祖三戰示要,

鶴祖三戰

套路說明
鶴祖三戰是一套非常好的功力養生方法。“鶴祖三戰”為猛鶴拳入門之第一套路,它樸實無華,簡單明了,是最基本的練功套路,稱為猛鶴拳的“拳母”,顧名思義,有了“母”才能有“子”,即有了根基(樁馬門戶)的穩固,才能使枝葉(手法、腿法)繁茂。
此套路乃進退各三步,收式一步,總計七步的實戰練習。因猛鶴拳的基礎是永春白鶴拳,為紀念白鶴拳先祖方七娘,故名“鶴祖三戰”。“三戰”稱“三進”或“三正”頭正,身正,馬正,又叫“宗”或“中”,要求練出宗勁(就是小狗從水裡出來後,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間彈掉、抖淨,狗的這種動作叫“狗宗身”)也稱搖身震胛,以“中盤馬”為主,練得一身“子午中正”,從“子午”中線變化。通過對最基本的樁馬功法、身法步法腿法手法和呼吸調息法的系統性訓練,使練習者端正動作規格,理解力與勁的產生和運用,領悟“吞吐浮沉,剛柔緩急,明暗二勁,寸勁節力,落地生根,猛鶴宗勁”的意義。拳諺謂“要想功夫好,三戰裡面找”,“學拳三戰起,三戰練到死”.
鶴祖三戰非常注重丹田功,也稱氣功或內功,通過逆向思維吐納方法,意念引導練習,拳諺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充分說明了“三戰”的重要性,通過演練,體現出猛鶴拳的風格特點,為學習猛鶴拳奠定堅實的功底基礎。

鶴祖三戰示要

鶴祖此經傳道曰:“舉意不舉力,記氣不記形”吞吐浮沉。吞似貓兒捕鼠之狀、吐似猛虎出林之勢、浮如飛鳶迎風鎮地、沉乃二龍變化之法。總是頭身手足四種之氣勢,總為三戰之步法也。一為頭頂提正,地閣收入,手足俱動, 天庭頂天,如降地生根矣。二為胸庭獻開,吞肩插甲,兩臂垂地如棉絲,縮入閣腔邊,力要開到太子宮與尺尾骨,不可欹斜搖動之敗,提腸束氣,收腹邊力轉入後腿,腳力通於身,身力通於手,聽憑呼吸發出,無不聽從之理矣。身內有四條大筋之力接應,前兩條腹內氣海筋提腸束氣,接後二條飯匙骨板筋,至尺骨尾沉落,斂束叫應也。三為兩腳不丁不八,各處當起則起,該落則落,虎眼邊一條筋捲入,解邊一片吊起,腿頸外一片串落,十趾落地,與腳掌心及後踵落力。太白小行先落下,力即起至腿及頸頂,腰肩推束,出馬進前之時與後腳腿頸對叫,解筋更收束。又推叫通身發力齊動可得一身無虞。手動而足進,足進而手動,若手動而足不進則無力,足進而手不動則無勢,無力不能傷人,無勢反被人傷,方知手足相應不可失也,足趾落地,俱能活動,動則叫掌心力,降地應手便有起力,是以吊腿伏力手足相應也。四用照陽之手有三節,上節懸肩,中節吞墜,尾節如柳枝,井井向天全叫身力,呼吸發出如猛虎出欄之威也。以節為門戶,以手為枝葉,一手有六門之變化,變為上下左右出入之分別,故有出手如刀又如箭,左手交關右手接應,反亦如此,逢空則入,遇門則過,不容稍緩,此皆從子午變化也。見動一氣行力,夫氣順則面不帶火,化氣自然而出,與人交接如對羽毛之輕,勉強用力,對敵無意泰山之重,凡欲學習者,能細心研究,勤練日積而不謂徒勞罔功,不能接受前賢者,此天下稀聞,古今所未有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