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萬里(著名書畫篆刻家、美術教育家)

馬萬里(著名書畫篆刻家、美術教育家)

馬萬里(1904~1979),原名瑞圖,字允甫,別署曼廬,晚號大年。齋名曼福堂、天地廬、墨君堂、九百石印精舍等,江蘇常州武進人。傑出的書畫篆刻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曾譽馬萬里“卓爾不群”,更在馬萬里舉辦個展時發出“他日與於文藝復興之業者,微斯人其誰與歸乎?”的感嘆。張大千謂之“不猶人”,以稱頌馬萬里的藝術成就卓然高妙,非同凡響。他在詩詞、繪畫、書法、篆刻方面皆具有十分突出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花鳥畫作品聞名於世,是一位深受愛戴的人民藝術家。馬萬里的一生堪稱傳奇,他是被譽為“江南第一聖手”的清代名醫馬培之的曾孫;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格格金默玉(愛新覺羅·顯琦)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他的妹夫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雷沛鴻;當代著名文字語言學家、書法篆刻家、“山東五老”之一的蔣維崧先生則是他的表弟。他的中國畫作品《水墨葡萄》曾作為國禮贈與美國總統羅斯福。歷任國立暨南大學中國畫系教授兼中國畫研究會導師、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及藝術教育系教授、廣西美術會理事兼審查委員、桂林美術專科學校校長兼國畫系主任、廣西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廣西分會理事、政協廣西委員會委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萬里
  • 別名:馬瑞圖,曼廬居士,墨君堂主人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通江鄉孟河鎮
  • 出生日期:1904.02.26
  • 逝世日期:1979.10.26
  • 職業:書畫篆刻家,美術教育家
  • 畢業院校:南京美術專科學校
  • 主要成就:創辦桂林美術專科學校
    提倡提高藝術創新力量
    多次組織書畫展覽、義賣活動
    為廣西、雲貴各界抗日後援會籌款
    協助雷沛鴻創辦西江學院
    發展廣西地方基礎教育事業
  • 代表作品:《桂林老人山》,《桂林獨秀峰》,《雲溪精舍圖》等
  • 齋名:天地廬,拏雲閣,九百石印精舍等
人物介紹,生平概要,人物生平,個人作品,藝術風格,繪畫藝術,書法藝術,篆刻藝術,代表作品,桂林獨秀峰長卷,《雪泥鴻爪》冊,《曼玉墨妙》冊,桂林老人山,九百石印精舍圖長卷,雲溪精舍圖手卷,事事如意,藝術點評,朋友交往,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陳半丁,徐悲鴻,張大千,李苦禪,萬里門人,相關出版物,相關人物,雷沛鴻,金默玉,馬培之,蔣維崧,馬慧先,

人物介紹

生平概要

馬萬里自二十世紀30年代中期到廣西從事藝術教育和創作活動,是一位詩文書畫篆刻全能而以國畫稱著的藝術家,與著名學者、政界聞人馬君武並稱為廣西“二馬”。他繼清代孟覲乙(孟麗堂)、宋光寶(宋藕塘)兩外省籍名家之後,被稱為“江南來客第三賢”。
馬萬里早年曾於上海真如國立暨南大學(今暨南大學前身)、上海美專(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前身)、中華藝術大學任教。1935年與黃賓虹同赴廣西舉辦書畫聯展。1936年與徐悲鴻共同籌辦了廣西第一屆美術展覽會。抗日戰爭爆發後,於全國各地多次組織書畫義賣活動支援抗戰。1941年創建桂林美專(今廣西藝術學院前身之一)。1944年離桂至重慶、成都、大理等處寫生及開辦畫展,並繼續從事美術教育活動。抗戰勝利後,協助雷沛鴻發展廣西地方教育事業。後移居北京,1954年與“末代格格”金默玉結婚。1960年應廣西政府主席韋國清及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邀請返桂,1966年文革開始後遭受迫害,1979年5月始獲平反。1979年10月26日因病去世。
馬 萬 里 代 表 作 品
創 作 年 代
1938年
《雪泥鴻爪》冊
1954年
《曼玉墨妙》冊
1954年
桂林老人山
1941年
1938年
1935年
1949年
1929年

人物生平

馬萬里(1904.2 -1979.10),原名瑞圖,字允甫,又字萬里,別署曼廬、百花村長,晚年自號大年。齋名拏雲閣、紫雪仙館、曼福堂、去住隨緣室、去矜齋、天地廬、墨君堂、東風堂、九百石印精舍等,江蘇常州孟河鎮人,系清代名醫馬培之馬文植)的曾孫。擅長中國畫、金石、書法,畢生從事美術創作和教育事業,是一位傑出的書畫篆刻藝術家與美術教育家。曾受業於江南名士錢振鍠(錢名山)門下,與名山先生女婿詞人謝玉岑謝稚柳的胞兄)相交甚篤。1922年考入南京美術專科學校,受教於梁公約(梁菼)、蕭俊賢(蕭厔泉)、謝公展符鐵年(符鑄)、胡汀鷺陶冷月等書畫名家,與同窗學友聞鈞天(愛國詩人聞一多的胞弟)、周楨王霞宙、王叔惠、王野萍、黃學明等九人結成“旭社”朝夕研討繪事。畢業後留校任教,期間往來寧滬,與海上名流論藝。1925年春於南京中央飯店舉辦個人畫展,盛極一時。同年夏天又與舅父張仲青在常州舉行扇頁聯展,由進步政治活動家莊蘊寬(莊思緘,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任主持。其時與在常州公演的梅蘭芳相識,梅贈其西洋紅印泥。1928年與南京美專同學湯眉倩(又名湯秀珠、湯梅青)結婚,湯好友民國名媛陸小曼徐志摩夫人)亦到場祝賀。婚後移居上海,亦曾受教於吳昌碩曾熙(曾農髯,張大千的授業老師),與謝覲虞吳湖帆鄭逸梅吳待秋錢瘦鐵趙古泥趙叔孺王師子賀天健柳子谷陸抑非等過從甚密併入蜜蜂畫社,又與朱其石、張聿光等人創立藝海回瀾社,自任社長。曾任上海真如國立暨南大學國畫系教授、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及藝術教育系教授(應好友劉海粟關良所邀前往任教)、中華藝術大學國畫系教授。被孫中山譽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的中國油畫巨匠、先驅者李鐵夫對馬萬里極為賞識,稱其是“熱愛生命的畫家”。1935年秋,與老畫師黃賓虹聯翩赴廣西行聯展於南寧,盛況空前,獲得“馬君以其藝傾倒南中名流”的美譽(出自徐悲鴻序)。後受廣西當局邀請於廣西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任教。翌年到桂林與張大千、徐悲鴻兩位摯友昕夕談藝,多次合作。1936年6月籌辦廣西第一屆美術展覽會,於7月5日正式開幕,為期將近一個月,共展出自己與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張聿光汪亞塵高劍父、劉海粟等飲譽海內外的大名家及本省名家的畫作近五百件,馬萬里與徐悲鴻共同擔任審查委員,畫展在當時引起極大轟動。之後在桂林從事抗戰美術活動,以創作和辦學為主,積極組織書畫義賣展出,支援抗戰。為了推動桂林抗戰美術運動,與龍月廬(龍潛)、鄭明虹、關山月沈樾帥礎堅陽太陽張家瑤、范新瓊、林半覺等人於1941年10月創建桂林美術專科學校(現廣西藝術學院前身之一),任校長兼國畫系主任。在任期間,著力提倡“簡樸生活與高尚思想統一是提高藝術創新的力量”的主張併力邀張大千、徐悲鴻、張安治等名家來校開講授課。至1944年秋,日寇侵犯湘桂,馬萬里被迫離桂避難至貴陽、重慶等地(在渝期間曾應民國政府外交部之邀作《水墨葡萄》作為國禮贈美國總統羅斯福,廣獲美藝界讚譽)。其後又輾轉成都、昆明、大理、保山、騰衝等處寫生及舉辦個展,繼續為抗戰募款,支援前線。抗戰勝利後,曾回廣西在南寧、梧州等地舉辦畫展為其妹夫、著名教育家雷沛鴻先生籌辦廣西省立西江學院(現廣西大學前身之一)募集建校資金,捐獻書畫作品兩百餘幅。又為廣西醫學院籌募建設院舍資金奔忙,先後義賣個人作品及藏作百餘幅。現廣西醫學院(1992年後更名為廣西醫科大學)校園內仍樹有石碑撰文記載此事。建國之初,馬萬里應李濟深與徐悲鴻之邀,北上京師,與陳半丁徐邦達李苦禪王雪濤許麟廬葉淺予鄧散木張伯駒等過往甚密,並經常到故宮博物館觀摩歷代名作,日夕與金石書畫為友,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1954年經許麟廬介紹,與“末代格格”金默玉相識並結為夫婦。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李濟深極愛馬萬里之才,常與其談藝論教。馬萬里也將所藏、所作精品或借或贈,與李副主席共相展玩。1955年,李濟深曾將馬萬里的兩幅畫作贈與毛澤東主席。1958年人民大會堂落成後,李濟深亦曾邀馬萬里作巨幅懸於廳堂間。又曾為國母宋慶齡刻“慶齡女史印信長壽”白文八字印一枚。1960年,馬萬里應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邀請重返廣西。回到廣西後,潛心鑽研畫藝及書法篆刻之道,為廣西地方美術事業的發展貢獻頗多。十年浩劫中,馬萬里被定性為“反動學術權威”、“畫壇黑匠”、“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等,被強制勞動改造。在漫長的遭受迫害的惡劣艱苦環境條件時期,依然堅持藝術創作毫不鬆懈。1979年5月始得平反,結束十餘年“文革”苦難。1979年10月26日,馬萬里因病去世。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展覽館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常州市工人文化宮為馬萬里先生舉辦了遺作展。
1936年馬萬里(左二)在邕期間1936年馬萬里(左二)在邕期間
馬萬里(左)與王雪濤(右)馬萬里(左)與王雪濤(右)

個人作品

有《桂林老人山》、《雪泥鴻爪冊頁集》、《桂林獨秀峰》、《雲溪精舍圖》、《事事如意》及與張大千、徐悲鴻合作的《歲寒三友圖》、與趙少昂合作的《紫藤金魚》、與徐悲鴻合作的《松貓圖》等。早年上海現代書畫扶輪會、上海印書館出版有《馬萬里書畫集》、《萬里畫集》、《馬萬里花卉集》、《萬里畫屏》、《馬萬里墨妙》、《馬萬里寫楊萬里詩意冊》、《南蘭陵馬萬里畫屏二十四幅精品》、《萬里印存》、《紫雲仙館印存》、《曼福堂篆刻》、《曼福堂印譜》、《馬萬里山水花鳥草蟲走獸精品》等;其後榮寶齋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等又陸續出版了《馬萬里書畫篆刻集》、《馬萬里三代書畫選》、《萬里人生》、《榮寶齋畫譜·花卉部分/馬萬里繪》、《馬萬里畫集》等。
魯平創作的《馬、徐、張聯畫歲寒三友圖》魯平創作的《馬、徐、張聯畫歲寒三友圖》

藝術風格

徐悲鴻《馬萬里畫展序》釋文:
頻年以還,遊藝中原者,馬君萬里名藉甚。余赴滬時過謝公展,公展興最豪,高亢健談,每縱論當世英彥,輒樂道馬君。廿四年秋,余慕八桂山水之勝而來南寧,至則遇其賢士大夫,無不言馬君者。蓋馬君以其藝傾倒南中名流,先我而至,已數月於茲矣!馬君畫格清麗,才思俊逸,有所創作,恆若行所無事。書法似明人,得其倜儻縱橫之致,而治印尤高古絕俗,余昔所未知也。馬君既多才多藝如此,又廣歷名山大川,精進不懈,則他日與於文藝復興之業者,微斯人其誰與歸乎?顧自清以降,執筆弄翰之人,俱當時之士大夫,畏難就易,輒習尚淺薄,號為簡雅,一如中國不修武備,獨夸言和平然者,以故雄奇典麗之作,闃焉無聞。吾與馬君今俱盛年,丁此末世,凡其頹廢與所因循苟且而同流合污,靦然苟全於人心之下之藝,允宜懸為厲禁。孤詣獨往,冀其高遠,乃吾黨之事,知馬君必當與不佞共勉,且不計世人之接受與否者也。
徐悲鴻《馬萬里畫展序》(現藏廣西博物館)徐悲鴻《馬萬里畫展序》(現藏廣西博物館)
廿五年六月悲鴻序
(馬萬里)先生藝術一身,以繪畫名最著,花鳥、草蟲、蔬果、雞雛無不精妙;兼擅山水,雄肆蒼勁,有明人筆意,偶寫青綠,亦雄奇可喜。所作花卉,紅英璀璨,素蕊芬芳,在紛披歷亂中自繞春陽氣息,紫藤尤為一絕,墨竹亦清雋絕塵。長於題跋,先生於每幅畫的題款與用印,均極講究,都力求相適應。他備有五色印泥(馬萬里後將這盒五色印泥作為新婚賀禮的還禮送給了陸小曼徐志摩夫人、馬萬里元配夫人湯眉倩的摯友)。),是謝翰華(謝梅奴)於抗戰前在南京用百年陳油特製,色料是蒙古畫馬專家田協安所贈。田為清代貝子後裔,存有宮中朱、白、蘭、黑、黃等墨錠;西洋紅為法國藝人贈梅蘭芳,由梅轉贈的。先生嘗以濃墨寫竹,淡墨題字,用橙黃印泥鈴蓋白文小印,清麗別致,前所未有。又曾用深色仿古箋畫白色花卉,用白色印泥鈴印,芬芳素雅,古樸有趣。又以朱墨寫竹,淡墨題字,用粉蘭印泥鈐印。有時更以淡墨作畫,濃墨題字。題款有的僅署萬里二字,有的題字占畫面三分之二以上,而字少者不覺其少,字多者不嫌其多,隨意經營,無不精妙,此中奧秘,非三折肱者實不能為。書法於行楷外,篆隸亦佳勝。抗戰時,曾用石達開句作篆聯:“忍令上國衣冠,淪為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先生篆刻是功力最深的,初得祝子祥指授,先後取法於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諸家,繼則上追周秦,所詣益深,為當代名家鄧散木唐醉石等所讚許。其摯友虞逸夫跋其遺作云:“萬里治印,胎息秦漢,斟酌皖浙,旁及封泥瓦當之奇麗,彷徨洽浹,寓變化於法度之中,功而不纖,拙而彌古,渾厚典重,如其為人。”可謂知言。
60歲在桂林榕湖創作巨畫《松柏長青圖》60歲在桂林榕湖創作巨畫《松柏長青圖》
(摘自--呂學端序 榮寶齋畫譜·花卉部分/馬萬里繪 榮寶齋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次出版)
細究馬公畫作,早年所繪,雖尚未至於至善,但深心有在,性靈俱見,足覘天分之高。而壯年之後,落筆潔雅,格調清高,不見俗姿,不飾巧色,不佞不屈。運纖毫之筆,羅萬象於心,可謂高古能新、清麗能厚者也。此胎息於古樸與純粹之域,乃馬公高明之處。更可貴者,馬公畫成,往往題詩點睛,如《花鳥草蟲走獸精品》、《寫楊萬里詩意冊》等,詩心畫境,可見馬公於中國傳統文化之含咀之深。
馬公專精多能,除書畫之外,篆刻之道已入化境。此藝更見功夫,須能熔鑄今古,渾化無跡。馬公於鐘鼎石鼓、殷墟契文、篆籀摩崖、瓦當石刻,皆瞭然在胸,非拘於一枝一節者所能企及。馬一浮先生為《九百石印精舍圖卷》題辭曰:“吾所見印人,自吳昌碩外,唯君為能精於其術。”馬湛翁題此圖卷時,戊寅冬十月也,此時馬公年未不惑,而吳昌碩先生已經去世十一年。如馬湛翁此題所言,馬公萬里先生當時造詣,實難其匹。
(摘自--《廣西文史》 總第63期 )

繪畫藝術

既要使得物象傳神精準,又不能影響中國畫那種獨有的、厚重的文人情懷和傳統文化韻致,馬萬里也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和積累。要想解放筆墨,使之展現出西畫所具有的色彩層次感、空間結構及透視關係等優點,馬萬里下足了功夫。他主張學習西畫應當“藏而不露”,將西畫的優點融會於傳統技法之中;立足於中國畫技法,通過借鑑其他傳統藝術如書法、篆刻的特色,豐富技法,彌補不足。多年的錘鍊和自小打下中國畫技法的紮實功底,讓他能夠適當通過勾、皴、擦、染、點的組合運用,色彩的精心調和搭配,蘸墨乾、濕、濃、淡及筆鋒提頓開合的巧妙變化,熟練營造出與西畫元素異曲同工的畫面效果,同時保留了傳統國畫當中疏密構圖、位置經營、錯落有致的特點,題跋和鈐印的位置也極其考究,這些都契合了徐悲鴻先生“古法之佳者,守之”的觀點,也透露出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強烈自信。這種對待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堅守的態度,是“中西融合”的前提。
馬萬里的繪畫藝術,早在他青年時期,就得到了海上諸師友的獎掖和讚譽,吳昌碩曾謂之“活色生香”、“活潑生香”;曾熙則評他的畫“觸處春生”;及至盛年,廣歷四方,壯遊天下,畫壇諸大家更是對他推崇備至,徐悲鴻認為其“畫格清麗,才思俊逸”;錢松喦對馬萬里的構圖、筆墨亦極為稱賞;張大千最喜愛他畫的竹,鄧散木稱“竹奇佳”;徐邦達認為他的畫堪為“藝林三絕”之首;李苦禪則說他的畫不在謝稚柳之下。
馬君畫格清麗,才思俊逸,有所創作,恆若行所無事。 ----徐悲鴻
六法以氣韻得之天授。思茲所謂愈學愈遠也。萬里賢棣以妙齡所為書畫,骨韻之清麗當壓倒一切。老髯亦當引為畏友。 ----曾熙
一代畫師齊斂手,天涯握手盡文人。梅魂菊影商量遍,活色生香五百春。少年哀艷雜雄奇,秀出南天筆一支。 ----吳觀岱
萬里馬君筆墨超逸,為世所推許,所作花卉娟秀絕倫,有飄飄欲仙之致,而追摹元明諸家古色蒼然,仍不失其風度,自非學富力深,詎能臻此,其一種逸韻當自胎骨中帶來,非學力所可及。 ----吳待秋
“秋月氣清千處好,化工才大百花生”隨園句也。允甫(馬萬里)之畫絢爛崝嶸,其才之大,見者莫不知之,乃其氣之清,則人未必知之也。氣不清則為粗才。允甫之才大而不粗,吾無間然。 ----錢名山
公(馬萬里)畫筆自是當世第一流人,顧反謙不肯居何也。畫德仲懷於此益見之矣。 ----潘伯鷹
萬里於畫藝,自幼好而樂之,才長功深,自致高遠。觀其所為山水松竹雞雛之類,筆墨流暢融潤,滿幅無非生機。物象本是無情,看去卻似有情,此是畫家三昧,最為難到之佳境。至其能事所在,花卉尤為絕出。曾為百花圖卷,但見一片絢爛,莫可名狀,花花葉葉,盡態極妍,燕瘦環肥,殊色同美。繁處密而不亂,疏處簡而有法,使覽者悅目怡情,嘆為觀止。前輩名家,同時作手,佳評盈耳,難於盡述。惟大書家曾農髯稱其畫風“饒有春氣”,可謂全面扼要,別具隻眼。 ----虞逸夫

書法藝術

馬萬里的書法兼行楷篆隸之勝。他以隸書參入篆意,乃其獨創。筆力剛健雄勁,氣勢恢宏。徐悲鴻稱其“書法似明人,得其倜儻縱橫之致”。可惜的是十年“文革”,馬萬里被管制,剝奪了從藝的權利,只允許他用朱筆寫毛主席詩詞一個內容,而且強迫他天天寫檢討,他被迫無奈,只可用鋼筆。即使如此,他寫的毛主席詩詞,特別是鋼筆字,在硬筆書法中,亦被譽為世所罕見。
馬萬里先生的書法行、草、篆、隸四體皆精,豐腴秀美,恣意縱橫,結字疏朗蕭逸,行氣連貫,具有濃烈的文人氣息。但由於書法作品寫得較少,特別是“文革”以後面世的更少,只能在國畫作品的題款上窺得一斑。馬萬里先生的硬筆手札,一般都是直書,像寫墨筆字一樣,很注重行氣,字跡不拘大小疏密,或行或草,如行雲流水。用筆圓潤,流暢活潑,絕少稜角,且字型結構嚴謹,一筆一划皆從法帖中來,不失規範,故益顯得穩健瀟灑,十分耐看。
萬里書法早年似學柳,三十左右時加上米的縱肆,筆力極健。 ----蔣維崧
萬里的書法功力很深,童年學柳,中年加米的縱肆,筆力極健, 兼行、楷、篆、隸之勝。以隸參入篆意,他自稱他的隸書是“篆之孫,隸之祖。”抗戰時曾書一篆聯:“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用陳聯表達作者的愛國熱情,激起讀者共鳴。十年動亂中他又以隸字寫了“醴泉無源,芝草無根,人貴自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民生在勤”以寄意。這些對聯筆力剛勁雄壯而組織嚴謹,在展出中受到好評。 ----鄭逸梅
萬里的書法,也和他的畫風相似,豐腴流暢。平常題畫多用行書,筆調極似米海岳。八分如鄧石如,篆書如趙撝叔。世人慕名的多,所以求畫的多,求書的少,他的篆隸書流傳不多,就是這個原因。 ----虞逸夫
他(馬萬里)的書法行、楷、篆、隸俱妙。抗戰初期在重慶為我寫過一幅篆聯:“忍令上國衣冠淪為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筆姿圓勁與鄧石如相伯仲。還寫過一幅隸聯:“食有魚出有車當代孟嘗誰似我,金未盡裘未敝今年季子不還家。” ----謝梅奴
其(馬萬里)書法擅行草篆隸,當受錢名山先生影響,最大特點是灑脫雄健、以韻致勝,崇尚簡樸到深遠的心境表露,特別是筆姿生動而氣勢潤然,有一筆呵成、神風煥發魅力。 ----林之源
他(馬萬里)的書法行草、隸書,最見工力,隸書得力於漢、魏,行草於明人的書法甚有研究,能自成風格。 ----朱培鈞

篆刻藝術

馬萬里的篆刻是他最得意的一項技藝。他博綜文字學,盡讀《說文解字》,參解古彝款識、殷墟契文以夯實根基,從漢印入手,兼師近代諸家,加上他對篆刻藝術超強的感悟,使他在治印一道成就卓著。兩位前西泠印社理事羅尗子周哲文都曾向馬萬里先生求學問印多時;一代書壇泰斗沈尹默也曾致信向他求印。徐悲鴻稱其“治印尤高古絕俗”;鄧散木贊他的印“尊鍥大佳”;吳湖帆譽其治印譬為“珊瑚碧桃”;符鐵年評價他在治印方面“真能抗世希古者”;張大千亦曾為馬萬里刻“不猶人”白文印一枚,稱頌馬萬里的篆刻功力卓然超絕,不同於尋常篆刻家。他的篆刻正如他的自刻印“以故為新以俗為雅”一樣,在傳統的基礎上標新求變,渾樸靈動,似拙實巧。他的篆刻潤例,是趙叔孺吳待秋王一亭吳湖帆褚德彝湯定之錢瘦鐵馮超然趙古泥給他訂的。並謂:“腕力之強,超絕儕輩,興至奏刀,便覺古趣盎然,置之秦漢印譜間,無分軒輊”。
解放前後為軍政界名人如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白崇禧黃旭初李品仙劉斐等均刻有印章。他刻印不用印床,不必伏案,左手持石,右手持刀,坐立皆能刻削如意,因其腕力強,所以不必藉助於外物。
(馬君萬里)治印尤高古絕俗,余昔所未知也。 ----徐悲鴻
吾所見印人自吳昌碩外,唯君(馬萬里)為能精於其術。 ----馬一浮
曼廬居士(馬萬里)治印朴茂典實,今之宗工。 ----喬大壯
(馬萬里)於篆刻一道直逼秦漢,古意今情兼而有之,令人欽佩無已。 ----趙少昂
(萬里)先生治印尚朴茂摒纖麗,宜追秦璽漢印,旁及書契泉陶之文,靡不兼倉,故能於皖浙之外獨樹一幟,而不屑屑於時史所為。 ----陳恆安
觀曼廬居士(馬萬里)刻印,如見秦漢古金石,可謂能矣。 ----馬君武
藝術足以表現民族之精神,周秦漢之金石文字,皆深含剛健之美,體百變而不離其宗。曼廬居士(馬萬里)鐵筆龍攫獅博,深得籀斯遺意。借藝術以鼓舞民族剛健之精神,固今日委靡之中國所需要也。 ----雷沛鴻
其實他(馬萬里)畢生工力最深的還是篆刻一道。所仿漢印,可以亂真。白文印頗似趙古泥,寓剛勁於婀娜之中,耐人尋味。求之並世名家,除唐醉石鄧散木錢君陶外,不作他人想。 ----謝梅奴
萬里先生的篆刻藝術,源溯秦漢而能攝其神韻,尤以白文印法度嚴謹又富於變化,這和他一生不斷摹臨漢印有密切的關係。先生的印風剛健古樸、平正謹嚴、乾淨利落,絲毫沒有染上世俗流行的貪大求奇,以粗野為豪放,以狂怪為新奇等不良習氣,堪為後學楷模。 ----陳國斌

代表作品

桂林獨秀峰長卷

1938年馬萬里、張大千聯畫桂林獨秀峰,徐悲鴻為畫卷題寫行首“卓爾不群”並賦詩記。桂林獨秀峰長卷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桂林獨秀峰長卷》是馬萬里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創作之一,與《九百石印精舍圖長卷》、《雲溪精舍圖手卷》合稱馬氏三大長卷。馬萬里雖以花鳥畫蜚聲中外,但其創作的《桂林獨秀峰》、《雲溪精舍圖》及《桂林老人山》等山水畫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極具個人風貌的藝術精品。
桂林獨秀峰寫照圖(長卷繪畫部分)創作於民國時期,是由兩位現代著名畫家馬萬里、張大千於1938年完成的。作者選取了兩個不同角度的側面描繪了獨秀峰秀麗的景致。一幀系馬萬里6月下山後自畫,一幀為8月馬萬里與張大千重遊獨秀峰下山之後二人合作。圖卷後附徐悲鴻馬一浮章士釗胡小石潘伯鷹虞逸夫喬大壯、朱樂之等人的長跋。卷中詩文華美,書法精妙,具有非常珍貴的文化和藝術價值。設色紙本,縱33.8厘米,橫840厘米。

《雪泥鴻爪》冊

《雪泥鴻爪》冊(二十三開)創作於1954年馬萬里寓京中時期。在北京,他與末代格格金默玉經歷了一場纏綿悱惻、糾結半生的曠世絕戀。面對這樣一位小自己十多歲的前清皇室末裔,馬萬里以“無聲之詩”將戀愛中兩人情感心跡的點滴流露展現得淋漓盡致:或恣情,或悲戚,或甜蜜,或苦澀,或得意歡聚,或失落懷愁。
在藝術層面,作品取材廣泛:花卉、翎毛、山水、草蟲,世間百態、造化千姿集於一冊;詩、書、畫、印薈萃其間;其中不乏馬萬里以金默玉梳妝用的胭脂作畫以博佳人一笑這樣極富情趣的隨性創作。
畫家寄情於筆,極不堪的落魄文人情懷被他賦予筆尖,躍然紙上。馬萬里在那個時期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豐富、生動的呈現出來,令觀者一覽無遺。喜、怒、哀、樂,思鄉情切、嘆際遇不公……,林林總總。時因消沉而萬念俱灰,時而聊發少年狂;既有縱情高亢時,亦有低落自嘲處。咫尺方寸之中,包羅萬象,實是馬萬里超絕藝術造詣的極高凝鍊。金默玉的墨跡也間雜冊中,兩人彼時的情緒、心境相映交融,共同構成了一副五味雜陳、嬉笑怒罵的生活景象。真可謂,一花一世界,一冊一人生。甜酸苦痛盡付其中。甚至可以說,《雪泥鴻爪》冊就是一本頗為可讀的小說,它刻畫了馬萬里與金默玉的那段悲喜人生。

《曼玉墨妙》冊

《曼玉墨妙》冊(十四開)以純水墨寫就。冊中題材包含花鳥、草蟲、藤蘿、書法,記述了馬萬里與金默玉兩人的關係由知音、摯友逐漸演變為戀人的歷程。就作品本身體現的藝術水平而言,《曼玉墨妙》冊絲毫不在《雪泥鴻爪》冊之下。
建國之初,國家忙於建設生產,且政治運動頻繁,文化氛圍十分蕭條,藝術並不受重視。從文化繁盛的民國江南來到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首都北京,無論是時局和政治環境的影響,還是地域及文化的落差,傳統文人出身的馬萬里對於自己的境遇與繪畫藝術的前景感到特別的失落,甚至絕望。縱然“士”的傲骨猶存,極力讓自己平復內心,豁達面對生活;但他依然難掩信心已失,人生失意落魄懷愁,不時表露出憤懣不平的情緒。這時金默玉的出現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他的世界,知音難覓,何況是在那樣的光景。兩人都被彼此強烈的吸引著,相識、相知、相戀。
《曼玉墨妙》冊的創作先於《雪泥鴻爪》冊,從兩人的情感來說,《曼玉墨妙》冊較《雪泥鴻爪》冊稍顯歡快;《雪泥鴻爪》冊時期由於二人性格上的差異和分歧已經逐漸突顯,則呈現出更為悲苦糾結的感情狀態。這兩套冊頁更像是一本小說的上、下冊(集),一部電影的前編(前傳)、後編(續篇),互為姊妹,展現了情深意長、心境交織的個人生活。

桂林老人山

《桂林老人山》創作於1941年。馬萬里先生用深沉悲愴的筆鋒描繪了老人山在經歷了日本侵略者對桂林百姓實施肆無忌憚屠戮的殘暴行徑後低沉、悲寂的蒼涼景象。
根據倖存者振秋先生的親身描述,作者詳細記述了8月4日當①天②侵華日軍對桂林平民實施的那場慘絕人寰的屠殺。先是用飛機突然襲擊進行轟炸,接著又對入山林躲避的民眾隨意進行機槍掃射。桂林百姓避難不及,遇難者不可勝計,血流成渠。
畫上的長跋,是萬里先生在畫完之後一氣呵成寫就的,篇幅超過了整個作品的三分之一,作者對日寇滅絕人性暴行的痛陳和激憤心情可謂撲面而來,躍然紙上,至今依然可清晰的感受到。洋洋灑灑千百字的行書長跋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底,筆觸蒼勁、遒實,飽含苦痛、堅毅之情緒。
暗示了中華兒女歷劫不磨,將和得幸生還的振秋先生一樣,中華民族屹立不倒。在人民不屈不饒的抗爭下,必能重拾河山、光復神州。

九百石印精舍圖長卷

九百石印精舍,系馬萬里治印齋名。1938年張大千作《九百石印精舍圖》稱頌馬萬里的篆刻藝術。馬萬里揀選其所刻印章一百六十八方,親自拓於圖後。1940年,馬萬里入川於青城山中與張大千相會,將九百石印精舍圖及一百六十八石印拓捲軸取出賞玩。張大千為圖卷補題“陶鑄吉金樂石”六字,這是一百六十八印圖中首印的印識。馬萬里曾邀馬一浮、章士釗、胡小石、潘伯鷹、喬大壯、周天游、朱樂之、吳鏡予等一眾名流在圖卷上題跋,並將張大千所作字畫、印拓手卷、眾人題跋合裝裱成一長卷。九百石印精舍圖長卷現藏廣西博物館。

雲溪精舍圖手卷

1935年初夏,馬萬里南下廣西。目睹邕州(今南寧)漁舟唱晚的幽美景致,開始懷念起自己的家鄉吳下南蘭陵陽湖白雲溪山水間秀麗、閒適的美景。回想起自己離鄉以來,為寫盡祖國的山川花木遊歷八方,奔走各處,至今已有近二十年沒有踏上故土,不禁感慨萬分。遂流露了待有所成就之後要重歸故地田間鄉里的寄願。於是提筆創作了《雲溪精舍圖》並長跋其上。雲溪精舍圖手卷現藏廣西博物館。
《雲溪精舍圖手卷》的卷首是張大千題寫的,畫卷後附有王壽齡、封鶴君(封祝祁)、朱樂之等墨客的題畫手跡。
當代著名國畫家、天津南開大學教授陳玉圃先生認為是作“瀟灑出塵”,尤勝馬萬里與張大千於1938年合作的名作《桂林獨秀峰寫照圖》。

事事如意

新中國成立初期,馬萬里已達到其藝術生涯的鼎盛時期。不僅僅是繪畫方面,他的書法、金石技藝同樣功力日深。在繪畫上,他由早年的“師古”,取法陳白陽、李復堂、華新羅等人,逐漸摸索當中,融入了少年時期習學的西畫技巧及長期對景寫生的積累,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具有其個人特色的創作風格。正是得益於深厚的書法和篆刻功底,他筆下的草木花果風神飄灑、生機盎然,氣韻獨到。
《事事如意圖》尺幅不大,畫中兩個柿子蘸硃砂幾筆揮就,卻顯得異常新鮮飽滿,尤其是柿蒂部分,十分傳神。如意古樸有趣。筆墨的乾濕濃淡掌握得極其精湛,落筆頓挫而勁健。特別是作者對枯筆散鋒的運用,簡直妙到毫巔,再以淡墨稍施暈染,使得畫面的線條流暢、生動自然。

藝術點評

馬萬里先生一生坎坷,但其以自己的勤勉和智慧,用心血傾注於藝術事業,尤其對繁榮廣西書畫事業功不可沒。縱觀馬老的藝術生涯,可以看出對人生對藝術的嚴謹、執著與孜孜不倦。馬老認為,藝術源於生活,就是強調客觀和自然的本質。創作中要將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形式與理念融會貫通,方能出好作品。其善於對書畫作品的內涵與品位進行審視和把握,能夠很好地將自己的情感、傳統文化精髓與民族精神融入作品中。因而,其作品兼容並蓄、博採眾長,既具備典雅的傳統理念,又形成自己的鮮明風格。
馬老重筆墨,重情趣,重胸臆,心無旁騖,用心墨書寫自己的人生。其不受浮躁和喧囂干擾,沒有絲毫急功近利跡象,正是這種虛靜的狀態,方領悟出平和之境,造就出能讓後世景仰的藝術作品,也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一方清新天空。

朋友交往

吳昌碩

1927年9月,馬萬里攜新作問教於吳昌碩。缶老極為讚賞,特為其題寫了“活色生香”、“活潑生香”的譽辭。
文摘選匯
上海為書畫家雲集之地,形成我國近代繪畫的一大主流。執畫壇牛耳的是安吉吳昌碩。萬里到滬也就很虛心地將二十四畫屏就教於缶老。缶老極為激賞,揮筆寫了“活色生香”四字,這就是畫屏印行成冊時扉頁題字。
(摘自--馬萬里的藝壇生活 鄭逸梅《朵雲》8集 1985年6月出版①)

黃賓虹

馬萬里與黃賓虹相識於滬上,兩人曾在國立暨南大學藝術院共事(1928年至1929年間,共同任教於該院中國畫系);在滬期間二人多有合作;1935年秋,馬萬里應雷沛鴻之約,南下桂林;又應廣西省政府招待會之請,與黃賓虹一起在南寧博物館(今廣西博物館)舉辦二人書畫聯展(8月11日至16日,為期6天),展覽會作品主要為山水和花卉題材的中國畫,盛況空前,廣西媒體爭相報導,被稍後才到廣西的徐悲鴻形容為“馬君以其藝傾倒南中名流”。
文摘選匯
一九三五年萬里與老畫師黃賓虹聯翩赴廣西舉行聯展於南寧,受到熱烈歡迎,獲得“馬君以其藝傾倒南中名流”的美譽。
(摘自--馬萬里的藝壇生活 鄭逸梅《朵雲》8集 1985年6月出版②)
1935年馬萬里和老畫家黃賓虹到廣西南寧舉行畫展,為當時南寧報刊極力宣傳推許。
(摘自--《萬里人生》)

齊白石

馬萬里應徐悲鴻、李濟深之邀抵京後,與白石老人並諸齊門弟子時相往來。二人合作的作品有《春風圖》(齊白石畫桃花、馬萬里補蜂;現藏吉林省博物院)。馬萬里與齊白石交流更多的還是印學一道,他二人一個號稱“三百石印富翁”;一個齋名自號“九百石印精舍”,都是對治印極為痴迷的藝術家,因此,時常聚首共研印事。

陳半丁

文摘選匯
有一天我們陪老師去半丁老人家,半丁老人正為剛畫完的《牡丹》題款曰“春風滿堂”。萬里老師笑著說:“牡丹不愧為百花之王,太美啦!”半丁老人說:“石不言,花會笑。”我十分驚訝於大師的對花卉的體味,語妙意遠;花的確會給人間帶來無窮的美感!每當花開時節,我主動服侍老師去公園賞花、參觀花展、畫展。老師看到牡丹、芍藥、玉蘭、紫藤、菊花、梅花花卉時,就駐足細察,沉醉於滿目春色的花叢間,久久不忍離去。
(摘自--縱橫藝壇無所求,為留清香在人間 紀念馬萬里先生誕辰100周年 王積玉,祝恩堂)
1953年,積玉調北京中央交通部工作,行前探望先生(柳子谷),先生修書兩封,一贈齊白石,一致馬萬里,為的是讓積玉進京後能有個繼續深造的機會。
……
馬萬里先生更是喜歡,索性將王積玉引薦給陳半丁、葉淺予、謝梅奴、王雪濤、鄧散木等。“友直,友諒,友多聞”,與名人交,自己亦似名人,積玉的收藏從此異軍突起,驚震遼南。
(摘自--緣結大師 痴迷收藏 廖靜文《積玉收藏》序)

徐悲鴻

抗日戰爭時期,馬萬里與徐悲鴻相識於桂林,在長期的藝術交往當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曾一同在廣西舉辦美展、書畫義賣;一同辦學從事美術教育活動。徐悲鴻曾譽馬萬里“卓爾不群”,更在馬萬里舉辦個展時發出“他日與於文藝復興之業者,微斯人其誰與歸乎?”的感嘆。這期間,兩位大師多次進行合作,創作了不少精彩的繪畫作品。譬如二人合作的《松貓圖》;徐、馬及張安治合作的《迎春圖》;徐、馬和張大千合作的《歲寒三友圖》等。後馬萬里客居四川,又應徐悲鴻、張大千之邀入“蜀藝社”,常有合作。解放後,馬萬里應徐悲鴻、李濟深邀請奔赴北京,後在京旅居逾十年。徐悲鴻晚年作畫所用印章多為馬萬里所刻。1953年聞徐悲鴻死訊,馬萬里悲痛不已,曾輟筆數周不作畫以悼亡友。
文摘選匯
其時寇患日深,各界名流,雲集桂林。張大千與萬里合作獨秀峰圖既成,又作自畫象一幀,留別萬里而去。徐悲鴻尚寓獨秀公園,萬里居中華書局樓上,與徐咫尺相望,猶得時相往來。
……
早在民國二十四年夏,徐悲鴻初游桂林時,見萬里新作大勝於昔,讚嘆之餘,又贈之以序。略云:“馬君畫格清麗,才思俊逸,有所創作,恆若行所無事。書法似明人,得其倜儻縱橫之致,而治印尤高古絕俗,予昔所未知也。”徐序堪稱卓識名論,是為萬里眾藝之定評。
(摘自--《馬萬里全家畫集》序 虞逸夫《常州方誌》90/4)
1936年6月籌辦廣西第一屆美術展覽會,7月5日正式開幕,為期將近一個月,共展出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張聿光、汪亞塵、高劍父、劉海粟等名家及本省作者的畫近五百件,他(馬萬里)和徐悲鴻一起任審查委員。
……
1937年11月初參加廣西婦女抗敵後援會主辦的書畫義展,此畫展共展出畫138幅,他一人便捐畫20幅,其畫與徐悲鴻一樣引人注目。當日《廣西日報》在報導畫展開幕盛況時寫道:“畫類中以徐悲鴻之馬最為出色。”“其次馬萬里之畫也甚多,使參觀者如身入山水叢中。”畫價由廣西婦女抗敵後援會會長郭德潔李宗仁夫人)親自主持評估,分超等價50元及30元、20元、5元、2元等5種價目,以抽籤對號取件。他的畫價雖與徐悲鴻同屬高檔價貴,募捐者仍以能得到其畫而興奮自豪。
……
他還於1939年和徐悲鴻、豐子愷馬君武林素園、 張作俶、龍潛、周天游等聯合發表《林半覺先生篆刻啟事》,大力推崇林半覺的篆刻藝術。
(摘自--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抗戰時期文化名人在桂林》)
他(馬萬里)還經常教導我要多讀書、多觀察、多思多畫。他說“不經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以喻耐得吃苦才會有成就。他還曾引用徐悲鴻大師的話,“每個人都有可能走向成功之路,但必須自己有堅強的毅力去開創”,教誨我輩奮發向上。
當徐悲鴻突患腦溢血,於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日不幸逝世時,萬里師一反常態,一周多不曾作畫(平日每日作畫不輟),終日沉默不語,後來多次讓我陪他去觀看悲鴻遺作展覽,可見對中國失去這位天才藝術大師的惋惜,對失去這知音和好友的悲痛。
在以後的幾年中,我也曾陪萬里師看過徐悲鴻、齊白石的畫展多次,除為紀念故人,也是他研究畫藝的好機會,因而總是戀戀不肯離去。聽墨玉師母說,萬里師還在一次參觀美展中,由於仔細認真觀摩作品,從早晨直到黃昏,留連於展廳,竟一天未進飲食。
(摘自--陶然酣醉菊花前 王積玉)
徐悲鴻詩詠《桂林獨秀峰圖卷》釋文:
江山草木俱玲瓏,錦帳銀屏四望中,便是工師覃設計,工師也得號神工。萬里先生寫桂林獨秀峰,筆墨靈妙,盡造化之奇,屬題俚句,為書當日登峰頂絕句應之,未能藏拙,殊自愧也。二十七年九月悲鴻。
相關作品
徐悲鴻 1945年作 一馬平川(徐、馬二人關聯作品)
鈐印:東海王孫
款識:萬里先生惠教。悲鴻乙酉。
說明:上款人應為馬萬里。
馬萬里(1904-1979)著名書畫家、美術教育家。萬里先生成藝甚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享譽江南。他的書、畫、篆刻造詣具高,被稱為藝林“三絕”。1945年前後,徐悲鴻、馬萬里二位先生皆居西南,過從甚密。悲鴻先生曾為萬里先生個人畫展作序,以“頻年以還,遊藝中原者,馬君萬里名籍甚”之語贊之。二位先生還曾聯筆創作《松貓圖》、《歲寒三友圖》(與張大千先生三人合作)。建國初年,馬萬里應徐悲鴻、李濟深邀請赴北京居住。1953年9月26日萬里先生驚聞悲鴻先生辭世,悲痛不已,數日不語,擱筆輟畫,哀思深切,可見二位先生交誼之深厚。1960年後馬萬里先生回廣西,任廣西文史館副館長。
賞析
早在回國之初就已經抱定堅強的“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理念的徐悲鴻,其筆下的意象幾乎都被賦予某種非常鮮明而獨特的象徵意義,並以之作為為國鼓吹、為民前驅的藝術化工具。尤其他的馬題材作品,多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意象組合中以不同的姿態動作表現不同的寓意,譬如在草地上休憩而神態悠閒的馬多半表現對生民黎庶、將士官兵的哀恤,而飛奔中鬃毛飛揚的駿馬則大半表現對前線將士的鼓舞和對國家前途的寄望;即使那些贈親朋好友的此類題材作品,仍然多寓深意。而有意思的是,在徐悲鴻的作品中,被賦予這種象徵意義的奔馬通常都被設計為一騎絕塵而空無依傍。
徐氏贈其至交、著名書畫家、篆刻家馬萬里先生的《奔馬圖》即為此中傑作。整幅只以濃墨勾出奔馬輪廓,並塗寫馬膝、掃出頸鬃和尾鬃,復以淡水墨略微暈染駿馬體塊,筆墨寥寥簡潔之至,而效果極為迅捷,令觀者視線不得不隨其筆墨動勢飛速前進,而恍惚間只覺一匹昂首奔騰、鬃羽飛揚的駿馬已破空奔來,頗有辛棄疾筆下“馬作的盧飛快”之動勢。而作為奔馬意象的組合,草地在畫中只簡單被處理為一片淡淡的草黃,而不是憩馬題材作品中一貫的細筆勾勒出的具象化的草葉,以此突出表現奔馬的奔騰之勢、奔騰之速,是為大師用心之作。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通常在徐悲鴻的馬題材作品中,駿馬身體與紙平面所呈現的角度也是一個極為有趣的細節。綜觀他的此類作品,大部分均為與紙平面成30度和45度角的,而少有如此幅一樣馬身體近乎90度與紙平面垂直的作品。

張大千

馬萬里與張大千的交往,見諸各地史料記載。早年二人結識於上海,同入秋英會、蜜蜂畫社。後馬萬里與黃賓虹相偕入游八桂,又與大千在廣西相遇。兩人並徐悲鴻,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桂林獨秀峰》就是彼時馬萬里與張大千合作的一幅作品。還有一幅《雲溪精舍圖》,也是張大千題的行首。馬萬里入川之後,又得與張大千再續前緣,合作過《登秋山圖》、《高仕松竹圖》(張大千畫高仕,馬萬里寫蒼松,羅文謨作墨竹)等作品。期間,大千還將一張自畫像贈與萬里先生。
文摘選匯
萬里與大千頗多翰墨緣。早歲玉岑為介已訂交,同客上海時,過從更頻。萬里西行後,大千、悲鴻亦先後到南寧,曾多次合作。其中 《歲寒三友圖》,大千寫松、悲鴻畫梅、萬里補竹,就是此時所作。它標誌著他們之間的情誼,成為藝林佳話。其後在桂林三人又兩次同登獨秀峰。大千簽署的《曼廬大千合寫桂林獨秀峰》手卷,即第二次下山後所作。悲鴻為寫行首,並有詩記其事,一時名流,多有題詠。萬里且將悲鴻在南寧為他個展贈序之手跡,一併裝裱成一長卷。現廣西博物館已作為文獻珍品收藏。其後兩年,萬里、大千又相聚於蜀。是年大千四十二歲,曾自畫像一幀,題曰:“奉貽萬里老友,時同在青城山中,庚辰六月十日也。”又刻白文三字印“不猶人”贈之,此印邊款:“大千為萬里刻。”俗話說,有來必有往,何況萬里是個多產作家,他畫了精品贈給大千,一定不少;至於為大千治的印,現①在看到的已有六、七枚之多。
……
萬里的篆刻更是獨闢蹊徑,卓然成家。他從小勤奮練字刻石,家中懸掛書畫,潛用小刀把印章挖出,集輯臨摹。一九三八年張大千為作《九百石印精舍圖》,萬里手拓一百六十八印於其後,大千復將其首印“陶鑄吉金樂石”朱文印寫成“行首”冠於圖前。著名學者馬一浮先生贈長題,一時名流,競相跋識,遂成長卷。己卯立夏前三日,日寇轟炸渝城,廛市焚盪,萬里所居,適丁其厄,平生所作畫印盡毀,而此卷倖存。
相關作品
張大千 1940年作 自畫像(張、馬二人關聯作品)
鈐印:張爰、爰居士
題識:大千居士四十二歲自畫像。奉貽萬里老友,時同在青城山中。庚辰六月十日也。
鑑藏印:成都望山堂藏大千墨跡
說明:根據題跋可知,此《四十二歲自畫像》是1940年6月馬萬里赴青城山拜訪老友大千先生時,大千繪贈。在這幅自畫像中,大千選擇了側面角度,氣宇軒昂。自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馬萬里就與張大千相識。兩人均雅好詩文、酷愛書畫,師友亦多有重合交叉。此圖即贈國畫家馬萬里。
著錄:《丹青鑄史—望山堂書畫錄》第114頁,中華書局,2011年。
評鑑
在《丹青鑄史》收入的七十二件書畫作品中,我(萬君超)最感興趣的是張大千十四件作品(本書101—193頁)。資料詳實,考鑒功力極深。比如其中有一幅張大千《四十二歲自畫像》軸,題款云:“大千居士四十二歲自畫像。奉貽萬里老友,時同在青城山中,庚辰六月十日也。”庚辰為1940年。振宇根據資料考證,上款“萬里老友”即為著名書畫家馬萬里(1904—1979)。他再根據《申報》1928年—1931年上的報導,查閱出張、馬兩人當年在上海時期交往的六條新聞報導,以此證明張、馬兩人非同一般的情誼。
(摘自--讀畫如讀史 萬君超天涯讀書周刊》專欄 2012年第0018期(總第166期) 2012年10月15日出版)

李苦禪

馬萬里與李苦禪的友誼,始於建國初馬萬里客居北京期間。兩位大師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常常相聚切磋技藝。直至後來馬萬里受廣西政府邀請返桂,兩人仍然通過書信保持聯絡,互通往來。在京期間,兩人合作過《凌霄雙雀圖》等作品。
李苦禪致馬萬里的信手札釋文:
萬里老弟如晤:手示早讀,奈以老病兼纏未即奉復,歉甚歉甚。念在京時,罹困頓而限於多種條件不克相助,深以我運遇為可恨也。弟抵廣西之後時問訊息,具得佳音,遙為之幸甚。同鄉朱惠然弟每蒞京並有南寧朋友同志屢得佳況為慰。謝稚柳先生畫展拜瞻多次,實步趨大千者也,如弟所云耳。設老弟得優越設身處境,作品當不在謝君之下也。非至友標榜之語,實際能力然耳。
夫人之作畫,一摹仿,二寫實(速寫),三獨造(創造),三合為一方可成為大家。若僅作到前二項,平常畫家也。謬論如此,可笑可笑。我血壓高仍不好,但照常教課,幸今學期之課已教過矣。而個人之創作因此種種迄未精力集中著手,且實感技法貧窶之嘆。許麟廬仍在和平做科長,自今②年政府指示精儉節約以來,而國畫新與古皆不易暢銷,如只靠賣畫生涯者難矣哉。舍間粗安如昔,祈釋遠念,專此敬復。此盼多多保養玉體,至要至要!
愚兄禪敬言 內子慧文附問

萬里門人

馬萬里為廣西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極大的推動了廣西抗戰美術教育事業與今後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發展。著名壯族畫家羅鼎華先生、當代著名人物畫家陳以忠先生、擅畫梅竹的寫意名家黎振歐先生、廣西工筆畫名家龍伯文先生、廣西著名書法家周榕林楊宇雲先生、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武昌起義》浮雕的創作者傅天仇先生(著名雕刻家,前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當代大寫意花鳥畫名家李味青先生、成都畫院第一任院長朱佩君女士、湖湘著名女畫家邵一萍、著名美術史論家篆刻家羅尗子先生等優秀藝術家都曾作為馬萬里的學生聆聽過教誨。當代著名寫意花鳥女畫家劉繼瑛、(前西泠印社理事)全國書法篆刻名家周哲文先生、聞名全國的書法篆刻家(廣西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陳國斌先生、廣西著名作家何培嵩亦曾受教於萬里先生。
馬萬里再傳弟子中,藝術成就較為突出的有蔡志堅周慧琴曾慧龍、茹世保、曾京蘭、班森莫家成黃志森(黃志深)、張吉松吳治林陳雪瓊、李熹年等。
文摘選匯
馬萬里一生辛勤從事藝術教育,他是把海派、皖、浙派傳入廣西的第一人。他情系廣西,尤其在繁榮廣西書畫事業上,馬萬里功不可沒。
馬萬里桃李遍及九洲大地,在廣西得其書畫神韻的弟子有羅叔子楊宇雲、王濟亨、羅鼎華、喻雲龍等。馬老的門人及再傳弟子,能承上接下,繼往開來,萬里遺風,代代相傳。
馬慧先乃馬萬里之女,楷模在前,濡染自幼,畫花卉頗有父風,50歲後所作紫藤葡萄,尤為逼似。馬氏之長孫馬騰蛟,在兩代畫家的影響下,薰習有自,早年已出手不凡,將來未可限量。
楊宇雲早在少年時就和其師馬萬里結緣於桂林。他是馬氏愛徒之一,尤其在書法、治印上,有其師精工雅致、高古清麗之神貌。楊宇雲繼承其師家法,並創出了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他帶出了諸如茹世保、陳小冰、鄧智慧型、莫家成、黃志深等等許多讓他欣慰的、在藝術上頗有成就的愛徒。其中,茹世保又是馬萬里再傳弟子中的佼佼者,他天資聰慧,在書法、篆刻的研習上,能集其師楊宇雲、師祖馬萬里的藝術精華,同參古人之墨法,另闢蹊徑。茹世保典雅清新的鐵線篆漸漸為書壇所矚目。目③前拜他學藝的班森也是一位諸體皆能的書法中人。
“先生餘墨尚馨香,花色千秋鳥語長,更喜栽培桃李盛,而今畫壁有輝煌。”這是林克武先生觀萬老遺作展的題詩。萬里餘墨尚馨香,萬里桃李正旺盛。藝壇一代宗師馬萬里的卓爾不群的遺風,將永留史冊,萬古長存。
(摘自--藝術陣營:馬萬里和他的門人書畫作品展 黎君龍 覃榮益《廣西畫報》2005年5月上半月刊/總第260期)

相關出版物

一、《萬里畫集》由曾熙題簽,1930年5月出版,無錫理工製版所印製;1930年9月再版,上海各大書店發行;1930年12月第3版。
二、《南蘭陵馬萬里畫屏二十四幅精品》由符鐵年題簽,1930年3月出版。扉頁是吳昌碩的題字“活色生香”。1930年12月再版,上海各大書局經售。
三、《馬萬里寫楊萬里詩意冊》發行總所:現代書畫扶輪會;代售處:各大箋扇莊及各書局①;上海錦明玻璃版印刷所印製
四、《馬萬里山水花鳥草蟲走獸精品》發行總所:現代書畫扶輪會;代售處:各大箋扇莊及各書局②;上海錦明玻璃版印刷所印製
五、《馬萬里三代書畫選》由啟功題簽,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發行。書號:ISBN 7-80582-880-6/J·627
六、《馬萬里書畫篆刻集》由蔣維崧林散之等題簽,徐邦達題辭。榮寶齋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發行。書號:ISBN 7-5003-0324-6/J·325
七、《榮寶齋畫譜160 馬萬里繪 寫意花卉》榮寶齋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發行。書號:ISBN 7-5003-0685-7
八、《馬萬里畫集》 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發行。書號:ISBN 978-7-5494-1035-4/J·2025
九、《萬里人生》 紀念馬萬里先生誕辰100周年
癸未春,九十
老人虞逸夫於長沙萬有樓

相關人物

雷沛鴻

雷沛鴻(1888—1967),字賓南,廣西南寧津頭村人。
雷沛鴻是我國近現代偉大的教育革新家、教育思想家,系馬萬里的妹夫(馬萬里胞妹馬清和的丈夫)。1907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參加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1919年赴美國到哈佛大學留學,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到桂林任廣西同盟會機關報《南風報》編輯;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南寧,爭取陸榮廷回響,宣布廣西獨立。後歷任廣西省公署教育科長、廣東甲種工業學校校長、上海法政大學經濟系主任、廣西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出國考察教育。後五任廣西省教育廳長,創辦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和廣西省立西江學院,曾出掌廣西大學廣西教育科學研究所。1967年7月21日在廣西逝世,終年79歲。
雷沛鴻在教育廳長任上,大力推行國民基礎教育運動,創設國民中學制度,開展成人教育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中國致公黨中央常委、致公黨廣西區委主任委員、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自治區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自治區僑聯主席、全國僑委委員等職。
著有《英憲精義》、《英國成人教育》、《丹麥成人教育》、《國民基礎教育論叢》、《廣西地方文化研究一得》等。
馬萬里在廣西期間,為協助雷沛鴻發展廣西地方基礎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初至廣西,馬萬里在與黃賓虹舉辦聯合畫展之後,便接受了雷氏的邀請入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任教;抗戰勝利後,又曾回廣西在南寧、桂林、梧州等地舉辦畫展為雷沛鴻籌辦廣西省立西江學院(現廣西大學前身之一)募集建校資金,捐獻書畫作品兩百餘幅;其後為廣西醫學院(現廣西醫科大學,雷沛鴻當時任主要籌備委員)籌募建設院舍資金奔忙,先後義賣個人作品及藏作百餘幅。

金默玉

金默玉(1918年—2014年),女,原名愛新覺羅·顯琦,1918年9月14日生於遼寧省旅順市,系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格格,末代皇帝溥儀的侄女、川島芳子的親妹妹、馬萬里的第三任妻子。金默玉是清末八大親王之一的肅親王善耆最小的女兒,年僅3歲時父母雙亡,由同父異母的三位姐姐撫養長大。
金默玉的父親是愛新覺羅·善耆,清朝八大世襲親王之一的第十世肅親王。肅親王有一個正妃、四個側妃,一共生有38個子女,其中21個兒子、17個女兒。年齡最小的四側妃,生了3個女兒:最大的叫原名愛新覺羅·顯玗,漢化姓名叫金璧輝,她就是被稱為“東方的瑪塔·哈麗”的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而最小的就是在旅順出生的金默玉,滿族姓名為愛新覺羅·顯琦。
金默玉與馬萬里於1954年在北京經許麟廬介紹相識並結婚,開啟了一段纏綿悱惻、糾結半生的悲戀。
金默玉於2014年5月26日病逝,享年95歲。

馬培之

馬培之(1820—1903),清代名醫,字文植,以字行。江蘇武進孟河鎮人,孟河醫派代表人物,被譽為“江南第一聖手”。他是現代著名書畫篆刻藝術家、美術教育家馬萬里的曾祖父。其祖上自明代馬院判起即世代業醫,培之自幼隨其祖父名醫馬省三習醫16年,盡得其學;後又博採王九峰、費伯雄等醫家之說,融會貫通。他為晚清著名學者俞樾的治病經歷,使其醫名大噪;又應詔入宮為慈禧診病,慈禧稱讚他“脈理精細”,手書“務存精要”匾額,賜三品官,名震四方。孟河四大家中巢、丁兩家的代表人物巢渭芳丁甘仁皆受業於馬培之;清末名醫鄧星伯亦是馬氏門生。
馬培之,諱文植,晚號退叟,清·武進之孟河人,生於嘉慶庚辰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僑寓吳中瓣蓮巷,光緒癸卯年卒(光緒廿九年,1903年)。其祖上自明代馬院判起即世代業醫,馬自幼隨其祖父名醫馬省三習醫16年,盡得其學。後又博採王九峰、費伯雄等醫家之說,融會貫通。馬培之本姓蔣,因其祖先學醫於馬氏,遂從馬姓。同、光時最負盛名。其為翰林院編修余鑒及晚清著名學者俞樾的治病經歷,使其醫譽更隆,名震大江南北。經江蘇巡撫吳元炳推薦,於光緒六年(1880年)應詔入京為西太后(慈禧)治病。太后疾愈,遂賜御書“福”字及“務存精要”匾額各一,由此蜚聲醫壇,人稱“徵君”。其醫學為多學科,熔傷寒溫病為一爐。馬氏門生甚眾,比較著名的傳人有巢渭芳丁甘仁鄧星伯、馬伯藩、賀繼衡等。
馬氏對中醫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詣和成就,尤以外科見長。學術上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時亦能吸收正宗、心得兩派之精華而發明之。其外科著作有《馬評外科證治全生集》(亦即《外科證治全生集》)、《醫略存真》、《外科傳薪集》、《外科集腋》等,另其門人整理有《馬氏醫案》(即《馬培之外科醫案》)。

蔣維崧

蔣維崧(1915—2006),字峻齋,當代著名文字語言學家、書法篆刻家。系馬萬里先生的表弟。1915年生於江蘇常州,193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央大學助教,廣西大學講師,山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山東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長,山東省文史館館員、西泠印社顧問、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漢語大詞典》副主編、山東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等職。2001年受聘山東大學特聘教授,成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學專業文字學(含書法)博士生導師。與魏啟後陳左黃高小岩宗惟成一起被稱為“山東五老”。
蔣維崧先生以文字學研究而聞名於世,同時又精於書法、篆刻,為世人所共仰。蔣維崧先生從教六十餘年,曾主持《漢語大詞典》山東編寫組工作長達十年之久,為辭書編纂積累了重要經驗。蔣維崧先生著有《漢字淺學》及語言文字學專著、論文多篇,近幾年先後出版了《蔣維崧印存》、《蔣維崧臨商周金文》、《蔣維崧書跡》、《蔣維崧書法集》等作品集,並於2003年向山東大學捐獻書法作品六十餘幅,供學校博物館永久珍藏。

馬慧先

馬慧先,別名佛慧,筆名天澈,號百花室主。1929年生,江蘇武進人,當代著名畫家。馬慧先系國內外著名書畫篆刻家馬萬里之女。自幼隨父學畫,得其真傳,擅畫花卉、仕女、草蟲走獸。曾先後就讀於桂林美專(現廣西藝術學院前身)與中央美術學院。曾任廣西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南寧市第四、五屆政協委員。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文化藝術委員會學術委員,馬萬里中國畫藝術研究會會長,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廣西文史館館員,南寧市美術家協會顧問,南寧市文化藝術協會理事,南寧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1990年因“為我國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受到國家輕工業部嘉獎表彰。主要作品有《秋趣》、《天女散花》、《百花競艷》、《十分春色》等。
馬慧先畫風清麗雋秀,繼承其父萬里先生雅俗共賞的小寫意風格。其作品多為花鳥草木、走獸蟲魚,其中尤以紫藤、百花、葡萄、仕女題材最多。“其作品落墨潔淨、設色妍雅,有乃父之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