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

石達開

石達開(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客家人,祖籍地在今廣東省和平縣。石達開是太平天國主要將領之一,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戰略家武學家詩人書法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1851年12月,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石達開晉封“翼王五千歲”。

1857年,封“左軍主將翼王”,天京事變曾封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為“義王”(本人謙辭不受)。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受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獲封翼王,三十二歲英勇就義於成都。一生轟轟烈烈,體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跡為後世所傳頌,被認為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達開
  • 外文名:Shi Dakai
  • 別名:亞達、石敢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客家民系 
  • 出生地:廣西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達開村 
  • 出生日期:1831年(辛卯年)3月
  • 逝世日期:1863年(癸亥年)6月27日
  • 職業軍事家、政治家、武學家
  • 信仰拜上帝教
  • 主要成就:地方政績:安慶易制、經略江西
    對湘軍:湖口大捷,樟樹鎮大捷
    對楚勇(江忠源):攻克廬州
    對綠營;水陸洲大捷,破江南大營
  • 代表作品:翼王石達開告涪州城內四民訓諭、駐軍大定與苗胞歡聚即席賦詩
  • 封號: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
  • 擅長武術:享有“北腿之傑”美名的戳腳拳
  • 祖籍地:廣東省和平縣 
人物生平,成長背景,參加起義,屢立戰功,出走西南,離京始末,軼事典故,後世評價,民間看法,《石達開傳略》跋,目擊者記石達開之死,《黃彭年致唐炯函》,家族成員,後人,文章作品,紀念,

人物生平

成長背景

清道光十一年(1831),石達開出生在貴縣(今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達開村)北山里一個比較富裕農民的家庭里。他的始祖原居廣東省和平縣,到了他的高曾祖石永旺(石永旺有胞兄石永興、石永發,為石家十二世)便落籍桂平縣白沙。後來石永旺的兒子石風橢(石達開曾祖父,有三個胞兄,為石家十三世)又從桂平遷居貴縣北山里。鳳佑生三子,曰潤才、潤貴、潤祿。石達開的父親石昌輝約在達開五至九歲時便已早逝。丟下了弱妻幼子(四個未成年的兒女),家庭境況大不如前。口碑材料說,達開少年時,種田之外,兼做生意。買賣雞鴨,做牛販。運炭到平天山礦區出售。年方十四歲的石達開巳凜然成人,早就挑起維持家計的重擔。他奔走江湖,廣交四方豪傑,與當時在潯梧一帶活動的天地會首領羅大綱、大頭羊張釗有交往,也與平天山礦區工人和廣大農民建立了密切的關係、為後來參加拜上帝會準備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所以後來太平軍被困永安州時,能密檄龍山礦工馳援解圍。
石達開

參加起義

道光年間,官場腐敗,民生困苦,1847年,石達開十六歲,正在廣西以傳播基督教為名
籌備反清起義的洪秀全馮雲山慕名來訪,邀其共圖大計,石達開慨然允諾,三年後毀家紓難,率四千餘人參加金田起義,被封為左軍主將。意為“羽翼天朝”。
石達開

屢立戰功

1854年秋,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九江湖口織就羅網,拉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這也是44歲的曾國藩、24歲的石達開第一次交手。這場戰役,有人認為是石達開“最輝煌”的一次。
1852年,西王蕭朝貴在湖南長沙陣亡後,太平軍在長沙城下陷入清軍反包圍,形勢萬分危急,石達開率部西渡湘江,開闢河西基地,緩解了太平軍的缺糧之危,又多次擊敗進犯之敵,取得“水陸洲大捷”,重挫清軍士氣,其後,為全軍先導,經河西安全撤軍,跳出反包圍圈,奪岳陽,占武漢,自武昌東下金陵,二十八天挺進一千八百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令清軍聞風喪膽,號之曰“石敢當”。
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金陵,改號天京,石達開留京輔佐東王楊秀清處理政務。定都之後,諸王享樂主義抬頭,廣選美女,為修王府而毀民宅,據國庫財富為己有,唯石達開潔身自好,從不參與。
1853年秋,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節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國以往重視攻占城池、輕視根據地建設的傳統,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逐步擴大根據地範圍,親自指揮攻克清安徽臨時省會廬州(今合肥),迫使名將江忠源自盡。
由於之前太平天國沒有基層政府,地方行政一片空白,石達開到安徽後,組織各地人民登記戶口,選舉基層官吏,又開科舉試,招攬人才,建立起省、郡、縣三級地方行政體系,使太平天國真正具備了國家的規模;與此同時,整肅軍紀,恢復治安,賑濟貧困,慰問疾苦,使士農工商各安其業,並制定稅法,徵收稅賦,為太平天國的政治、軍事活動提供所需物資。
1854年初,石達開離開安徽,回京述職,太平天國領導層對他的實踐給予充分肯定,從此放棄了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全面推行符合實情的經濟政策。
1854年夏秋,太平軍在西征戰場遭遇湘軍的兇狠反撲,節節敗退,失地千里。石達開看出兩軍最大差距在於水師,便命人仿照湘軍的船式造艦,加緊操練水師。在湘軍兵鋒直逼九江的危急時刻,石達開再度出任西征軍主帥,親赴前敵指揮,於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兩次大敗湘軍,湘軍水師潰不成軍,統帥曾國藩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西線軍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達開又揮師江西,四個月連下七府四十七縣,由於他軍紀嚴明,施政務實,愛護百姓,求賢若渴,江西人民爭相擁戴,許多原本對太平天國不友好的知識分子也轉而支持太平軍,隊伍很快從一萬多人擴充到十萬餘眾,對手哀嘆“民心全變,大勢已去”。
1856年3月,石達開在江西樟樹大敗湘軍,至此,湘軍統帥曾國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經陷入太平軍的四面合圍,對外聯絡全被切斷,可惜石達開適於此時被調回天京參加解圍戰,雖然大破江南大營,解除了清軍對天京三年的包圍,卻令曾國藩免遭滅頂之災。

出走西南

同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被殺,上萬東王部屬慘遭株連,石達開在前線聽到天京可能發生內訌的訊息,急忙趕回阻止,並痛斥韋昌輝亂殺無辜,但為時已晚。北王韋昌輝把石達開反對濫殺無辜的主張看成對東王的偏袒,意圖予以加害,石達開逃出天京,京中家人與部屬全部遇難。
石達開在安徽舉兵靖難,上書天王,請殺北王以平民憤,天王見全體軍民都支持石達開,遂下詔誅韋。11月,石達開奉詔回京,被軍民尊為“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他不計私怨,追究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連北王親族都得到保護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石鎮吉李秀成楊輔清等後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但天王見石達開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將自己的兩個哥哥封王,對石達開百般牽制,甚至意圖加害。為了避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不得已於1857年5月避禍離京,前往安慶
1857年9月,天王迫於形勢的惡化遣使持“義王”金牌請石達開回京,石達開上奏天王,表示無意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並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天國作戰。此後,石達開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臨江、吉安,擁戴他的安徽太平軍將領大都留守安徽。因沒有水師,無法渡過贛江,救援行動失敗,石達開又於次年進軍浙江,並聯合國宗楊輔清進軍福建,欲開闢浙閩根據地,與天京根據地連成一體。
民族英雄石達開雕像民族英雄石達開雕像
浙江是江浙皖清軍的主要餉源,為阻止石達開攻浙,清廷急調各路兵馬增援,最終不得不命丁憂在籍的曾國藩重任湘軍統帥,領兵入浙。太平軍在浙江取得許多勝利,但江西建昌撫州失守後,入浙部隊失去了後方,為免四面受敵,石達開決定放棄攻浙,撤往福建,後又轉戰到江西。石達開建立浙閩根據地的努力雖因內外矛盾以失敗告終,卻牽制了大量清軍,為太平軍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等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是冬,石達開經與部將會商,決定進攻湖南,取上游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並伺機分兵入川。
1859年春,石達開自江西起兵入湘,發動 “寶慶會戰”。彼時湘軍正計畫分兵三路進攻安慶,聞石達開長驅直入湖南腹地,軍心全線動搖,只得將因勢利導,全力援湘。面對湘軍的重兵馳援,石達開孤軍作戰,未能攻克寶慶,被迫退入廣西休整。
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於1862年初經湖北入川,自此,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石達開轉戰川黔滇三省,先後四進四川,終於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5月,太平軍到達大渡河,此時太平軍據駱秉章奏稿有三四萬人。對岸尚無清軍,石達開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但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行船。三日後,在大渡河東線防禦的清兵來到對岸,太平軍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所阻,多次搶渡不成,糧草用盡,陷入絕境。南字營都司王松林到太平軍營談判,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其中,石部三千人被王松林收編,剩餘兩千人保留武器,駐紮大樹堡。後來,兩千人中有七百人過河,遣散或被殺。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後,清軍背信棄義,夜襲大樹堡剩餘一千多人,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全部被殺。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公堂受審,慷慨陳詞,令主審官崇實理屈詞窮,無言以對,而後從容就義,臨刑之際,神色怡然,身受凌遲酷刑,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石達開受刑時,被割幾千刀,他從始至終默然無聲。石達開的凜然正氣和堅強意志使清軍官兵感到震驚,四川布政使劉蓉敬佩的說他“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卑不亢,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是醜類之最悍者。”

離京始末

史學著作都把石達開1857年5月底離京時帶走的隊伍人數略為誇大,一種說法稱帶走了近20萬人,另一說法稱有十餘萬人,更有不說具體數字,只說大隊人馬。因此,史學上稱石達開拉走大隊人馬,大鬧分裂,有意拆太平天國的台。事實上,史實並非如此。據清庭檔案中的何桂清奏摺所稱:
“傳聞本月十一日(指鹹豐七年五月十一日即公元1857年6月2日),偽翼王石達開已由銅井渡江逃往江北,洪逆令蒙賊禾賊追之。”
此文記載石達開渡江的時間與地點均不誤,但未說人數。然從石達開只在一個小鎮銅井渡江,而且一天之內就渡完了的情況看來,人數不多是明顯的。
7天之後,即1857年6月9日,石達開率領軍到達安徽無為州,清方福濟,鄭士魁等的奏摺中稱:
“茲據無為州在籍教諭征煥等稟稱:五月十八日(即1857年6月9日)石逆由金陵帶其黨與數千,道經該州前往上游,到處張貼偽示,傳諭各賊。察其詞意,因洪逆疑忌過甚,懼害脫逃。”
此奏摺原件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其中所說的“偽示”即石達開的《五言告示》也在多處發現,有案可查,絕非虛構。因此,我們就可以說,石達開離京時帶走的人數不過數千人,因為清方官員對於太平軍人數一般只會多報,不會少報。
9月,洪秀全在形勢和輿論雙重壓力下,罷免了安福二王,派人送“義王金牌”邀石達開回京主政,但石達開一則不相信洪秀全的所謂“誠意”,二則他一向對洪秀全進入天京後不思進取,只圖保東南一隅的做法不甚贊成,因此決定從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按照自己的戰略思想去指揮作戰。然而,儘管如此,石達開還是提出了一個折中的緩解局勢危急的方案---德興阿在給清帝奏章中提到這份奏章的內容,“令賊黨李壽(秀)成會合張洛行領數十萬賊分擾下游,又調賊黨陳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韋志俊,楊來清等各率數萬及五六千不等概回金陵,並欲赴援江西,竄擾浙江”。據德興阿奏報說,奏章上還有洪秀全的批覆。
民族英雄石達開民族英雄石達開
10月5日,石達開率軍離開駐紮了四個月的安慶,這時他身邊已經從初時的幾千人陸續匯集成了數萬人的軍隊,都是因不忿洪秀全的所為而主動前來投奔追隨的將士。不過從上述奏章上看,由於調派至長江下游及回天京的軍隊甚多,再加上石達開的整個部署既然志在救援天京,當不可能從重要據點抽調重兵。以軍隊論,連說石達開將合朝好文武都帶走的《李秀成自述》本身也承認,翼王早在回天京時便“將打寧國之兵交與陳玉成管帶”,所謂“打寧國之兵”就是石達開帶回天京的靖難之師,是他在江西和安慶的精銳部隊的一部分。同樣,駐守句容一帶的軍隊也都是石達開的部隊,他為了顧全天京防務,也並沒有就近帶走。以將領論,除了陳玉成、李秀成、韋志俊等被指示援救天京外,安慶張朝爵、陳得才,無為朱鳳魁,彭澤賴冠英,潛山葉芸來,還有梁立泰陳坤書,這些都是受石達開節制多年的舊部,也是安徽地方的主要將領,但他們都沒有跟隨石達開南下江西,其中如張朝爵、陳得才葉芸來陳坤書都是太平天國後期的棟樑之將。而跟隨石達開離開太平天國轄區征戰的將領中,著名者只有張遂謀賴裕新傅忠信,余忠扶等幾人而已,其中沒有一名侯爵,除石達開親族外,記載所知丞相僅一人,檢點也只有三人,後來遠征軍中被提拔起來的的名將朱衣點,彭大順吉慶元汪海洋譚體元等,此時還都名不見經傳,如朱衣點在天京事變時還只不過是個“將軍”,是太平軍佐將中最低的一級。
從以上諸點來分析,石達開離開安慶時直接帶領的軍隊人數是很有限的,重要將領也很少,上文所引德興阿附奏的石達開給洪秀全之奏章中一些重要將領回援天京的指示也證實了這一點。

軼事典故

石達開不僅是太平天國一代名將,同時也是晚清中國的武學大家,在戰場上,他是以衝鋒陷陣、驍勇善戰聞名的“悍將”,在武學修為方面,《北平國術館講義》更將他與許宣平達摩祖師宋太祖岳武穆張三豐戚繼光甘鳳池等人並論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拳術名家,只可惜由於他的身份敏感,清政府在太平天國敗亡後大肆銷毀各種對太平天國人物的正面記載,以致他作為武林高手在後世的名聲遠不能和以上諸人相比。
據《清稗類鈔》《太平天國野史》記載,石達開的拳術“高曰弓箭裝,低曰懸獅裝,九面應敵。每決鬥,矗立敵前,駢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敵踵至,疾轉踢其腹臍下。如敵勁,則數轉環踢之,敵隨足飛起,跌出數丈外,甚至跌出數十丈外者,曰連環鴛鴦步”,民間認為這種武藝就是後來號稱“北腿之傑”的“戳腳拳”,傳說石達開還曾將這種武藝傳授給選拔出來的士兵,用於作戰,
石達開不僅武功出眾,而且內外兼修,他和陳邦森比武的故事已成為後世武林口耳相傳的掌故。根據文字記載和口碑傳說,兩人相約各自擊打對方三拳,受拳者不得還擊,“邦森拳石,石腹軟如綿,邦森拳如著碑,拳啟而腹平。石還擊邦森,邦森知不可敵,側身避,碑裂為數段”。
據舊時的《長寧縣誌》記載,“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太平軍冀王石達開率兵二十餘萬,由張懋江導引,從興文入長寧,紮營百餘里。”史料顯示,當年石達開曾率領20萬太平軍,攻破了長寧縣城。在經過龍峰山時,在山上駐紮了一段時間。龍峰山山勢險要,居高臨下,石達開的太平軍在此駐紮了近一月。龍峰古城牆還保存有一塊刻有“天下太平”字樣的石碑,據考證龍峰山峰頂寺就是太平天國遺址。

後世評價

太平天國中最完美的男人,非石達開莫屬。他不僅是一位形象很陽光的大帥哥(時人曾贊其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頗富文韜武略,而且是當時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短暫的人生(卒時年僅32歲)迸發出許多閃光點,照亮了太平天國短暫而又悲壯的歷史天空。
石達開既是著名的軍事家,又是優秀的政治家,文韜武略都很出眾,因此對其經歷不夠了解的人常誤以為他曾經中過科舉(連鹹豐皇帝都曾誤以為他是湖南貢生),並把他想像成和曾國藩年齡相仿,在太平天國時期已過不惑之齡,傳統戲曲中,以老生來飾演石達開,央視電視劇《太平天國》中,也把石達開演成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對觀眾造成了很大誤導。實際上,石達開在被洪秀全“訪請出山”時只有16歲,金田起義時19歲,在湖口、九江大捷中令曾國藩兵敗投水時是23歲(時年曾國藩43歲)在成都英勇就義時年僅32歲,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

民間看法

“稗史漫傳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鳴”,翼王石達開是太平天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歲便“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封王,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沒,死後仍令敵人提心弔膽,甚至他身後數十年中都不斷有人打著他的旗號從事反清活動和革命運動,辛亥革命黨人曾通過詩歌,小說,繪畫等各種媒介宣傳他的事跡以“激勵民氣,號召志士,鼓吹革命”。有關他的民間傳說更遍布他生前轉戰過的大半箇中國,表現出他當年深得各地民眾愛戴。
太平軍的高級將領們對石達開的膽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談及各王優劣才能時“皆雲中中,而獨服石王,言其謀略甚深”,陳玉成認為太平軍將領“皆非將才,獨馮雲山石達開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國藩說“查賊渠以石為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為最譎”,左宗棠說他“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駱秉章說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鈐制其眾”,是“首惡中最狡悍善戰”。不只如此,他還贏得了眾多與他敵對立場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叢談》中稱其為“奇男子”,清朝一位貢生在湘軍軍宴上公開說他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與他為敵的許亮儒對他的英雄氣概與仁義之風欽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後,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還有這樣的記敘:“至今江淮間猶稱……石達開威儀器量為不可及。”
在有關石達開的各種評價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傳教士麥高文通訊中的一段話了:“這位青年領袖,作為目前太平軍的中堅人物,各種報導都把他描述成為英雄俠義的----勇敢無畏,正直耿介,無可非議,可以說是太平軍中的培雅得(法國著名將領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溫厚,贏得萬眾的愛戴,即使那位頗不友好的[金陵庶談]作者也承認這一點。該作者為了抵消上述讚揚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貶低他的膽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們口述歷險經過的外國水手聲稱的,翼王在太平軍中的威望,駁斥了這種蓄意貶低的說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長的“ 電師”的頭銜,正表示他在軍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敢做敢為的人”。

《石達開傳略》跋

作者:陶短房
夫身後為傳,斷代為史,古今一也。而太平天囯於今,殆百五十年,為譽為毀,至今不絕。亦人各有見,無足厚非也。而石王達開,本朝望未孚,功業未就,恨遺百年,頭行千里者也。然竟能馭飢卒,感黎庶,佩敵酋,念後賢,譽滿當時,名垂後代,識與不識,鹹為之泣者,何耶? 夫清季多艱,外畔蜂起,文恬武嬉,君蔽臣昏,英雄老死於荒丘,百姓困頓夫壟畝,重以異.族之嫌,辱國之憤,當是時,匹夫一呼而天下動,誠志士死國之秋也。王本布衣,家頗小康,多才藝,兼文武,無門雖不克顯達,有糧豈不堪溫飽?惟念蒼天之聵聵,欲奮赤手於元元,以弱冠之年,行梟傑之事;忍家族之險,謀天下之安;提一旅之眾,為五軍之率,渡橘洲,登採石,二十八日,千二百里,民諺曰:“非是城豆腐,人是鐵丈夫”,信夫! 天京既定,當道無北顧之良謀;湘寇已深,兵民憂西來之糧米。王乃奉朝命,獎三軍,分湖口,下武昌,五十七城,旬日易色;長龍三板,判為荊楚,遂令金陵誥諭,榜行千里;洪都蠟丸,不逾三江。雖大勢之如此,豈非王之功業所至歟? 疆場無後顧之憂,廟堂有前瞻之慮。既駐節安慶,復立效藩籬,感及士林,澤被眾庶;市廛不擾,貿易如常。集賢豪而謀一統,依古制以惠四方。同儕多敬仰之色,敵帥有驚佩之聲,此非謂賢,孰謂賢乎?
迨天京圍破,向榮走死,方疆場也粗安,竟蕭牆之禍起。手足相殘,禍殃累萬;小天堂中,血流飄杵。以王之心,能忍乎此?遂挺身危地,謀諸豺虎;乃闔家碎玉,一身縋城。已興靖難之師,先抒寧國之難。及至兇徒授首,凱歌入京,德孚滿朝,身任通軍,篳路藍縷,漸復瘡痍。當斯時也,天下之大,敵焉友焉,胡不知石王之名?鹹以為太平有望,大業有歸矣。孰意天意難知,天威難測,已一忌之有成,豈百喙之能清?諄諭數省,足剖瀝血之誠;書啟連篇,猶懷瓜葛之戀。皇上帝之權能,此去能依?聖神電之舊號,至死未改。以王之智,寧不知自立以久長?以王之德,豈忍乎南面而背本!雖雲義士,終有富貴之心;縱是宗潢,半懷方面之望。征路顛沛,虎賁流離,多年攬轡,萬眾梯山。豈王無謀?時乎事也。雖然,此志未移,此心未改,傷病烏合,泣而爭為之盡死者前仆而後繼,至終不絕。非王之惠,他人焉能有此? 王睹東南紛紛,勢不可為,乃揚鞭立誓,銳意入川。豈寶慶之人謀未臧?恨涪州之天意不終。瀘水洶湧,悲紅顏先歸殊世;涼橋險峻,忍勇士爭赴清流?求榮而事二主,忠臣不為;捨命以全三軍,義士必作。箕踞聽事,談笑刑曹,以薛生之敵幕,嶺氏之夷酋,或感而謳之,或惜而傳之。雖駱公寡信,全生無多,生者死者,能不為王淚下三尺! 歲一寒暑,淮水竭,石門開,天王祀絕,圖籍為炬。十年天府,久作荒莊野鴿;百里金陵,屢罹戰荒兵禍。王之大業不成,而洪楊曾李,其業安在? 王之業墮,王之志存。川廣黔滇,仍紛傳王實不死;匡復之士,猶礪兵蒸糧以待。梁啓超、高天梅輩,猥作贗書,而天下感奮,其行可議,其心可知。王長已矣,乃能令五十年後人,爭流涕而忘死,競攘袂以亡清,遂開共和之路,且報王之深仇,雖眾人之力而至此,非王之遺愛也動人?史式先生,有盛名於史界,為王立傳,已數載焉。吾友雍容,感王之德,嘉傳之志,而微憾其不文,遂殷殷囑予潤色之並為之跋。予自幼生長金陵,聞太平事,未嘗不撫髀而三嘆也。雖流寓萬里,能不奉命?因為此跋,以永志焉。壬午臘月,冬至之望,陶短房謹書於阿爾及爾

目擊者記石達開之死

《蜀海叢談》
就死之日,成都將軍為崇實與駱文忠同坐督署大堂,司道以次合城文武鹹在。石及兩王躋堂,為設三拜墊於堂下。三人者皆跏趺坐墊上。其頭巾及靴褂皆黃緞為之。惟石之頭巾上,加繡五色花。兩王則否。蓋即章制之等威也。清制,將軍位在總督之右,駱故讓崇先問。崇語音低,不辯作何語。只見石昂頭怒目視,崇頓氣沮語塞。駱始言曰,石某今日就戮,為汝想,亦殊值得。計起事以來,蹂躪數省,我方封疆大吏,死汝手者三人。今以一死完結,抑何所恨。石笑曰,是俗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今生你殺我,安知來世我不殺汝耶。遂就梆。石下階,步略緩,兩王仍左右侍立,且曰,“仍主帥先行。”石始放步先行。是時先太守甫戳取來川,充成都保甲總局提調,所目睹也。
石之死處,在成都城內上蓮花街督標箭道。三人自就綁至刑場,均神氣湛然,無一毫畏縮態。且系以凌遲極刑處死,至死均默默無聲,真奇男子也。

《黃彭年致唐炯函》

此賊舉止甚穩,語言氣概,不亢不卑,寓堅強於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納履從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敘入史傳,豈不炳耀千載?如此人不為朝臣用,反使為賊,誰之過歟?

家族成員

父親
石昌輝
母親
石周氏
元配
熊氏
黃氏
妻父
黃玉昆
姐妹
石氏(姐,胡善積之妻)、石細妹(妹)
石定忠,石定基,胡永活
其它親屬
孫:胡天澆、胡天祥

後人

石達開尚有後人,已改姓胡。1861年6月,石達開回師廣西貴縣(今貴港市)時,想到父親早故,是姑母帶大他,離別姑母已有11年長,很是想念,便抽空回奇石圩,約見嫁在平治村的姑母胡石氏,姑侄相見,自然是一番長吁短嘆。姑母逗玩著翼王身邊的兩個小孩,很可愛,覺得翼王南征北戰,前有堵兵,後有追兵,隨身攜帶的兩個小孩,一個叫石定忠的那時才三歲,一個才一歲,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便勸他把兩個小孩留下來。翼王沉吟良久,同意留下了最小的,姑母便在夜幕降臨的時候,用圍巾背起小孩,秘密地回到平治村。
石達開姑母與丈夫胡善彭,生有兩個兒子,都已結了婚,長子胡運平夫婦還沒生養,就把翼王的小兒子(親生母是誰沒有傳記下來)認作自已的兒子。這個村子清一色的壯族同胞,清一色的胡姓,在當年參加洪秀全“拜上帝會” 的幾個老會員主持下,村人很團結,也很保密,小孩躲過了清兵一次次的清洗。小孩按壯人習俗,幼時統稱“特細” ,但村人私下都親昵地叫他“麻解佬”(翼王祖上是廣東和平縣搬遷來的客家人,一直講客家話,壯人稱客家人為“麻解佬”)。孩子七歲讀書時,村中幾個“拜上帝會” 老會員已知道翼王已在四川壯烈犧牲,因而主張給孩子取名胡永活。老會員說,永活者,象徵著翼王不死,永遠活著,翼王還有親生兒子,不會絕後。永活長大後與附近的清潭村覃姓女結婚,生了兩個兒子。健在的老會員又給兩個兒子分別取了很有意思的名字,長子叫胡天澆,說“澆” 者,“曉” 也,只有天上才曉得孩子是翼王的孫兒,左偏旁不用“日” 而用三點水,是流著眼淚哭訴啊!次子叫胡天祥,“祥” 者,吉利也,以名字祈禱上天賜以吉祥給翼王的後代子孫。翼王在平治村的子孫,至今已傳到第六七代,100多人。

文章作品

石達開不僅是太平天國第一流的大軍事家與大政治家,而且一百多年來,一直以能詩聞名於世。名將與詩人集於一身,這在太平天國人物中間是僅有的一位。可惜這位真正能詩的英雄詩人死得太早,在十多年戎馬倥傯的生活中,無暇吟詩作賦。所以沒有較多的作品遺留下。後人偽造石達開詩文的現象的確比較突出。這種情況不僅在太平天國人物中是唯一的;有史以來歷代千千萬萬的名人中,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與石達開相比。
石達開雖然能詩,但詩名如此之大,自有不少原因。在安慶易制與經略江西之後,他的政績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家都認為他有才,如湖南人紛紛傳說他是湖南拔貢,謠言甚至傳進鹹豐皇帝耳朵里,下旨令曾國藩查明。當時湖南人,特別是湖南讀書人非常有優越感,不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楷模自許,也大有天下英才盡在三湘的驕傲,所以湖南人一再誤傳翼王是湖南讀書人,證明石達開在當時已經廣有"才名",也就因為這樣,後來梁啓超偽造石達開遺詩,一時之間無人懷疑,而自梁啓超之後,翼王的能詩之名也更為人知了。
石達開詩名甚大的另一個原因,是辛亥革命前後許多革命志士把他選作古為今用的對象。為了激發民氣,鼓吹革命,就托他的名寫了許多偽詩,八方流傳,到處宣揚。只是反清英雄而不能詩,偽詩偽文無法加到他的頭上;只是詩人而不是反清英雄又起不到多大的宣傳作用。只有石達開兼而有之,正是一個理想的對象。
比較著名的石達開偽詩包括:梁啓超《飲冰室合集》中收錄“石達開遺詩”五首(一首尚有爭議);南社詩人和革命黨人高天梅為鼓吹民氣、號召革命偽造的“石達開遺詩”二十首;《梵天廬叢錄》所輯“入川題壁”一首(“大盜亦有道”);《太平天國全史》載“翼王在川遺詩”兩首(“一擲孤籌計本非”“垂翅無依鳥倦飛”),其他已知的石達開偽詩還包括:李法章《太平天國志》偽托一首(“孤鼠縱橫慣噬人”),《石達開詩鈔》載《致湘鄉石龍軒先生》四首;《壯族文學史》載“出六合”一首;新《筠連縣誌》載“翼王題詩”一首等。現存比較確定的石達開真詩僅以下三首
《廣西白龍洞提壁詩》
《五言告示》

紀念

為了紀念石達開,貴港市一座水庫(達開水庫),一所中學以其名字命名。市區東湖公園有其紀念設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