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慶縣2004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及2005年財政預算草案報告

我受縣人民政府委託,向大會報告2004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05年財政預算草案,請予審議,並請列席會議的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同志提出寶貴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慶縣2004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及2005年財政預算草案報告
  • 地區:餘慶縣
  • 發布時間:2005年2月28日
  • 發布會議:縣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介紹,執行情況,開展情況,事項,

介紹

——2005年2月28日在縣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餘慶縣財政局局長 田洪明
各位代表:
2004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04年我縣財政工作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省市財稅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不斷深化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繼續調整和最佳化支出結構,強化財政監督,確保“三農”、公共衛生、“三條保障線”等重點支出的必須投入,強力推進財源建設,堅持依法征管,積極組織收入,大力爭取上級財力補助,為確保預算圓滿完成,盡力消化財政赤字和減輕財政預算綜合平衡壓力,確保全縣各項改革順利實施、社會經濟穩步增長和各項事業長足發展作了大量工作。
2004年一般預算收支

執行情況

(一)一般預算收入執行情況
2004年全縣財政預算總收入(含所得稅60%上劃中央部分)完成8916萬元,占調整預算8968萬元的99.4%,比上年實績增長11.3%,其中上劃中央、省級增消兩稅收入完成1453萬元,占調整預算1537萬元的94.5%,上劃中央所得稅60%完成581萬元,占調整預算550萬元的105.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882萬元,占調整預算6880萬元的100%,比上年實績增長13.1%。
分部門執行情況:國稅部門地方收入完成512萬元,占調整預算520萬元的98.5%,其中增值稅15%部分完成255萬元,占調整預算270萬元的94.4%,主要原因是菸葉增值稅(進項稅率由10%增到13%、銷項稅率由17%下調至13%)、瑞安(原宏風)水泥廠省批准為利用三廢企業免徵增值稅、振興冶煉廠和新引進的電石廠因限電長期停產導致減收近500萬元;企業所得稅40%部分完成257萬元,占調整預算250萬元的102.8%。地稅部門完成3334萬元,占調整預算3201萬元的104.2%,比上年實績增長37%,主要是在構皮灘電站的帶動下,工商稅收增長幅度較大,其中營業稅收入僅構皮灘電站就實現1600萬元。財政部門完成3036萬元,占調整預算3159萬元的96.1%,比上年實績下降7%,主要原因是農業稅稅率下調一個百分點以及零星特產稅停徵減收。
(二)一般預算支出執行情況
2004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8478萬元(含上級專項補助支出3543萬元),占調整預算的100%,增加3229萬元,增長21.1%,主要是剛性支出增長較快。扣除上級專項3543萬元後本級完成14935萬元,增加支出2769,同比增長21.5%,其中人員及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完成9530萬元,占63.8%,增加支出1438萬元,增長17.7%;公用及項目經費完成5405萬元,占36.2%,增加支出1331萬元,增長33.8%。從整個支出結構看,我縣嚴格按照上級的統一要求,增加了對幹部職工的待遇支出,兌現了菜籃子補貼、職務崗位津貼,加大了對“三農”、衛生、教育、計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救災救濟、維護穩定等方面的支出力度。
(三)2004年地方財力及預算平衡情況
2004年我縣當年地方可用財力為20398萬元,其組成是: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882萬元,上級專項補助收入3543萬元,調整預算安排上級轉移支付補助收入7023萬元(含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稅收返還補助885萬元,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1172萬元、中央增資補助3123萬元、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補助78萬元、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1765萬元),年終爭取上級轉移支付補助收入2950萬元(主要是年終一次性困難補助、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補助、農業稅減免補助、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率轉移支付補助)。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8478萬元,上解上級支出289萬元,收支相抵當年財政結餘1631萬元,加上上年財政結餘收入-130萬元(市決算批覆數),全縣財政滾存結餘1501萬元。
2004年全縣綜合財政收支總體執行情況
(一)收入執行情況:2004年全縣行政事業類收入完成23574萬元,其中:財政撥款收入(含基金)18714萬元,行政單位預算外資金收入63萬元、上級補助收入184萬元(直接撥到單位)、事業收入4099萬元、事業單位經營收入48萬元、其他收入466萬元。
(二)支出執行情況:行政事業類支出完成23395萬元,其中:基本支出18993萬元、項目支出4314萬元、上繳上級支出34萬元、事業單位經營支出2萬元、結轉自籌基建53萬元。其中:個人方面支出11428萬元,占總支出的48.8%;公用及項目經費支出11879萬元,占總支出的50.7%,支出金額較大的項目有:辦公費663萬元、交通費558萬元、差旅費311萬元、會議費201萬元、培訓費270萬元、招待費698萬元、維修費1818萬元(含上級各種辦公樓、教學樓專項補助)、專用材料費554萬元、設備購置費1286萬元等。
2004年財政主要工作

開展情況

一是加強財源建設,完善激勵措施,大力挖掘潛力,確保收入均衡入庫,提前40天完成了市政府下達地方財政收入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省定地方財政收入上台階目標任務。
二是認真開展增收節支工作,積極爭取上級財力補助和資金調度支持。在超額完成地方預算收入任務的基礎上,年終爭取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資金2950萬元,上半年在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調度7000餘萬元,確保了全縣幹部職工工資發放、黨政機構正常運轉,確保了“三條保障線”、救災救濟、農業生產、計畫生育優質服務、農村義務教育、鄉村公路維護等經費的必須投入和到位,確保了當年預算平衡,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
三是全面推行各項財政改革工作。縣直單位部門預算試點改革有序推進,為來年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收支兩條線”改革進一步深化,徹底取消收支掛鈎辦法,建立收入正常繳入、支出合理安排的保障機制;鄉鎮零戶統管工作逐步完善,極大地增強了鄉鎮財政的巨觀調控能力,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政府採購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首推政府採購協定供貨制,完善了採購方式,提高了政府採購工作效率。
四是認真貫徹落實“三項政策”,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和減輕農民負擔。嚴格按照“一公開、四到位、六不準”原則,及時將有關的政策宣傳到位,直補金額兌現到位,農業稅稅率執行到位。全縣共兌付糧食直補款86.6萬元,種植雜交水稻補貼84.4萬元。加大農業稅減免工作的宣傳力度,按照“重災重減、輕災輕減、特重全免”原則,對2003年農業稅減免工作進行了檢查、落實和兌現,確保黨中央對貧困農民的溫暖和關懷政策到戶到人。
五是進一步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完善新增財源建設項目稅收返還補助辦法,對鄉鎮在體制的基礎上,因剛性增人增支給予適當補助,讓利於基層,調動了鄉鎮努力增收節支、加強財源建設、發展地方經濟的積極性。全縣十個鄉鎮2004年全面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實現消赤減負37萬。
2005年

事項

各位代表:2004年餘慶財政工作己劃上一個園滿的句號,實現了“三增一平一超”目標。即:財政收入增800 萬元,可用財力增3401萬元,財政支出增3229萬元,實現財政收支結餘1501萬元,財政考核超100分。成績是顯著的,但離目標和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還有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擺在我們面前,還需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和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決。
2005年財政預算草案
2005年財政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圍繞縣委總體工作思路,緊緊抓住構皮灘電站建設和中央財政“以獎代補”機遇期,認真實施穩健財政政策,嚴格執行“消化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十六字方針;充分發揮財政職能,加強財源建設,做大財政經濟蛋糕;全力推進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鄉財縣管四項改革,強化收入征管和財政監督,確保預算圓滿完成和收支平衡;調整和最佳化支出結構,確保工資和津貼正常發放、機構正常運轉,確保重點支出和社會穩定;進一步規範和整頓財稅秩序,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一、2005年全縣綜合財政收支預算編制情況
全縣行政事業類收入預算安排22238萬元,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撥款收入安排17656萬元、預算內基金收入安排102萬元、行政事業單位納入預算外管理的政府非稅收入安排1896萬元、事業單位經營收入安排2368萬元、其他收入安排216萬元。全縣行政事業類支出預算安排21900萬元,其中:人員及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預算安排13151萬元,同比增加支出1723萬元,占總支出的60.1%,比上年提高近12個百分點;公用及項目支出預算安排8361萬元,同比減少支出518萬元,占總支出的38.2%,比上年減少近12個百分點;預備費及上繳上級支出安排388萬元,占總支出的1.7%。收支相抵當年結餘338萬元。
二、2005年財政一般預算收支編制情況
(一)預算收入草案編制情況
2005年全縣一般預算總收入(含上劃中央所得稅60%部分)10051萬元,比上年完成數(下同)8916萬元增長12.7%。其中上劃中央及省級收入2271萬元,比上年增長11.7%;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780萬元,增長13%。分部門計畫為:國稅部門地方收入655萬元,比上年增長27.9%,其中增值稅15%部分255萬元,與上年同期持平,企業所得稅400萬元,增長55.6%;地稅部門收入4200萬元,比上年增長26%;財政部門收入2925萬元,比上年下降3.6%,主要原因為農業稅政策性取消。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項目情況是:
1.工商稅收(含增值稅15%部分)預算4210萬元,增長24.4%,其增長重點放在營業稅上,安排預算3518萬元,增長28.7%。
2.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收入預算分別為425萬元和120萬元,分別增長51.2%、13.2%。
3.農業四稅收入預算2027萬元,下降7.4%。其中農業稅按照上級要求全部取消;菸葉特產稅預算1595萬元(按14.5萬擔,均價5.5元計算),增長5.6%;耕地占用稅編制預算375萬元,增長814.6%;契稅57萬元,增長8.5。
4.非稅收入預算998萬元,其中: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分別安排預算400萬元和450萬元,分別增長5.5%和6.4%;專項收入預算118萬元,增長29.7%;其他收入預算30萬元,增長11.1%。
(二)一般預算支出草案編制情況
按照上級關於增加幹部職工個人待遇的有關要求,2005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安排17656萬元,其構成情況是:人員支出12462萬元(含在職人員經費8951萬元、離退休費3091萬元、預留調資支出350萬元),比上年實績9530萬元增加支出2932萬元,增長30.8%,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70.6%,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公用及專項支出安排4806萬元,比上年實績5268萬元減少支出462萬元,減少8.8%,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27.2%,比上年下降8個百分點;總預備費100萬元,占0.6%;上解上級支出安排288萬元,占1.6%。
從整個支出上看,人員支出大幅度增加,主要增長因素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從元月份起全額兌現崗位職務津貼,比2004年增加1900萬元;二是2004年分配大中專畢業生淨增支出304餘萬元;三是兌現幹部職工交通費增加支出164萬元;四是因農業稅附加取消,預算安排村幹部工資、組幹部工資以及黨員誤工補貼,同比增加支出180萬元;五是鄉鎮增加住房補貼支出安排、社會保險繳費由於工資增加以及大病保險標準提高,同比增加支出150萬元。公用及專項支出按照“三保、五壓、一取”在2004年實績基礎上壓縮9個百分點,其中“三農”投入安排470萬元、救災救濟安排149萬元、計生投入安排352萬元、公共衛生安排37萬元、義務教育安排450萬元、鄉村公路改造及維護安排183萬元、各種債務償還安排180萬元。
2005年按照財政部規定的政府預算收支科目編報的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具體項目是:科技三項費用5萬元;農業支出1563萬元;林業支出299萬元;水利和氣象支出241萬元;工業交通等部門事業費285萬元;流通部門事業費86萬元;文體廣播事業費953萬元;教育支出5244萬元;醫療衛生支出1181萬元;其他部門事業費542萬元;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286萬元;社會保障補助支出95萬元;行政管理費4103萬元;公檢法司支出950萬元;城市維護費75萬元;支援不發達地區支出178萬元;專項支出48萬元;其他支出784萬元(主要是償債180萬元、村級陣地建設130萬元、各種考核兌現300萬元);總預備費450萬元(含預留人員調資經費350萬元)。
(三)地方可用財力及預算平衡情況
當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780萬元,上級補助收入7876萬元(其中:增消兩稅返還收入757萬元、所得稅基數返還收入137萬元、中央增資補助收入3123萬元、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收入1172萬元、一般型轉移支付補助1936萬元、取消農業稅及零星特產稅減收補助751萬元),當年全縣地方可安排總財力為15656萬元,全年財政總支出安排17656萬元;扣除動用上年結餘收入1100萬元安排第二個50%公務員津貼支出後,收支相抵當年財政結餘-900萬元,財政滾存結餘-499萬元。
2005年財政工作的主要任務
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行穩健的財政政策,緊緊圍繞縣委提出的“發展促增收、爭取增財力、節支保平衡、各方共努力”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財政六大機制,制定餘慶財政“12345”方針目標,即:“1”是堅持一個中心(加強財源建設,增加財政收入);“2”是抓好二個重點(專項資金和非稅收入監管);“3”是貫徹三項政策(全面取消農業稅,取消菸葉外特產稅,兌現糧食直補和優質稻補助);“4”是推進四項改革(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鄉財縣管鄉用);“5”是完成五大任務(財源建設、財政改革、債務清償、財政平衡、廉政建設)。努力促進公共財政框架的建立和完善,確保全縣幹部職工工資、津貼及補貼的足額發放,機構的正常運轉,全縣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有效推進和各項事業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一、建立和完善財源建設培育機制。緊緊圍繞縣委《關於全面加強財源建設、努力建設經濟建設強縣實施意見》和《關於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縣域經濟新一輪發展的意見》,強力推進財源建設,做大財源建設蛋糕。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鄉鎮新增財源建設稅收返還補助辦法》和《全縣產業化建設項目貼息資金補助辦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財政每年將財源建設資金300萬元納入預算安排,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和“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少量的資金補助和支持吸引大量的銀行貸款、外來投資和民間投資,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最佳化和升級,拉動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培植較為穩固的後續財源,提高財政收入的質量,增加財政收入的總量。
二、建立和完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財政收入的增長必須要有穩固的財源基礎和強有力的征管措施,二者缺一不可。一是進一步完善《財政收入考核辦法》,建立正常的獎快促慢激勵機制。二是認真貫徹落實《稅收征管法》,發揚“四鐵”精神,做到應收盡收,堅決打擊“偷、逃、抗、騙”行為,杜絕“跑、冒、滴、漏”現象。三是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的征管,依法合理創收,對超非稅收入預算任務的單位和部門,財政將按超任務的30—60%核撥增收目標獎。四是嚴格按月調度、按月分析、按月通報和按月兌現獎懲,促進財政收入及時、足額和均衡入庫,確保年度預算任務的圓滿完成和兩個增長目標(財政總收入任務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任務)的全面實現。
三、建立和完善財政支出控管機制。各級各部門在今後較長一個時期,始終要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堅持按照“一是吃飯,二要建設”的原則安排預算支出,強化增收節支意識,提高全縣幹部職工增收節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格預算約束,認真執行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通過至上而下推行的部門預算改革、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政府採購制度改革,認真開展“三清”(清人員、清車輛、清資產)工作,逐步實現“三保、五壓、一取”目標,即保人員經費足額發放、保機構正常運轉和保各項事業的重點投入,壓財政供養人員、壓接待費用、壓車輛經費、壓會議經費和壓其他非生產性支出,取消縣級各部門對鄉鎮年度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考核的各種經費配套,縣級財政根據實際統一進行必要的預算安排,確保2005年全縣公用經費支出在上年基礎上總體壓縮30%的目標得以實現。對各單位和部門在支出預算執行過程中,通過強化管理節約的預算支出100%用於建立節支目標獎,增收節支目標獎的發放要有利於推進工作、完成任務和促進事業的健康發展。
四、建立和完善財政資金運籌機制。財源建設的培育、財政收入的增長和財政支出的控管,最終都要通過財政資金運籌的方式加以全面、綜合和具體的反映,但作為西部農業縣光靠自身的努力還遠遠不夠,還需依靠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一是重點要認真研究財經政策,積極爭取上級的各種資金補助和支持,特別是體制性補助和一般性的轉移支付補助;二是重點要按照“稅收收入保工資、津貼和補貼,非稅收入保運轉、發展和獎勵”的原則加強部門預算的編制和管理,實現集中政府非稅收入30—40 %的目標。三是重點要建立和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補助資金管理和使用辦法》、《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辦法》,做到管財有方,用財有效,促進全縣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五、建立和完善財政債務償還機制。建立和完善《餘慶縣財政債務管理辦法》,重點要解決好各級政府和部門現有的存量債務問題。從2005年開始,把各鄉鎮、各部門的債務償還(包括消化財政赤字)工作作為全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指標進行考核。各級各部門必須牢固樹立償債意識,結合實際,認真清理存量債務,提出償還存量債務的措施和計畫,採取增收節支、清收欠款、轉核銷、變賣資產等方式償還存量債務。對未還清存量債務的鄉鎮和部門,原則上不允許舉借新債。對舉借新債的要通過相關部門的論證,並報經縣政府批准後方可舉債,同時要向縣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償債計畫,其舉債資金的使用和債務的償還,必須在相關部門的監督下進行,以確保舉債資金的安全和債務的如期償還,減輕政府償債壓力和防範財政風險。
六、建立和完善縣鄉財政調節機制。一是隨著農業稅的全部免徵,要進一步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制定《鄉鎮人均財力困難補助辦法》和完善《鄉鎮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辦法》,加大縣級財政對鄉鎮財政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對三農的補助和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減輕鄉鎮財政支出的壓力;二是積極配合鄉鎮機構改革,進一步細化《鄉鎮財政預算平衡和消赤減負激勵辦法》,加大獎懲力度,充分調動鄉鎮節支減負、自求平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深入開展對鄉鎮財政經濟狀況的調查研究工作,適時推進鄉財縣管改革試點,制定《鄉財縣管改革試點方案》,重點對沒有穩固財政收入來源和財政支出負擔過重的鄉鎮,作為首批改革試點對象,推動試點鄉鎮真正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和消赤減負的目標任務。用2—3年的時間進行總結和探索,走出一條成功的、有特色的鄉財縣管改革之路,為積極爭取縣財省管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
七、以“保先”教育促幹部隊伍素質提高。一是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開展“保先”教育活動為契機,加強幹部職工的政治理論學習,全面提高財稅幹部隊伍思想素質,增強財政幹部隊伍學習意識、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二是把財政改革與財政監督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財政內部監控機制,針對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監督檢查工作,認真整改問題、及時完善措施,防止“燈下黑”,使財政收支更加透明、管理更加規範、結構更加合理,提高財政工作的整體水平。
各位代表:今年我縣的財稅工作任務十分艱巨,財政預算綜合平衡的壓力繼續增大,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一如既往地在縣委的領導下,在縣人大的督促指導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圓滿完成今年的財稅工作任務,為實現“興余富民”目標,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