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阜陽市201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1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

《關於阜陽市201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1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是2011年阜陽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阜陽市201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1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
  • 單位:阜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託,現將阜陽市201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1年財政預算草案提請大會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財政工作回顧
過去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積極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重大疫情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認真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依法加強收入征管,財政收入實現快速增長,財政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健康可持續的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初步形成;調整和最佳化支出結構,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堅持將財力向民生、農業、教育、科技、衛生等領域傾斜,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繼續深化財政改革,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果,全方位推進各項財政制度創新;切實加強財政管理,不斷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理念融入財政工作全過程,規範高效的財政監管機制基本確立,財政改革與發展邁上了新的台階,為全力促進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實的財力保障,順利完成了“十一五”確定的目標任務。
──五年來,依法加強理財治稅,財政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全市各級財稅部門在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堅持“依法理財、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十六字方針,堅持依法建立健全財政收入增長機制,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規範非稅收入管理,財政與經濟良性互動格局更加穩固,全市財政收入規模在2004年突破20億元後,2006年突破30億元,2007年突破40億元,2008年突破50億元,2009年突破60億元,2010年首次年度連跨2個十億元台階,財政收入實現88.2億元,是“十五”末26.4億元的3.34倍。財政收入質量穩步提高,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90.7%,主體稅種支撐作用明顯,骨幹行業實現從菸酒到煤炭、捲菸、電力、化工、再生資源等行業的多元化轉變,百萬以上企業達到415家,實現稅收49.5億元。縣域財政實力逐步增強,收入總量最大的縣達到18.5億元,縣域財政總量為42億元。財政實力的不斷壯大,為阜陽跨越發展、加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五年來,不斷最佳化支出結構,促進社會事業均衡發展。
我市堅持保運轉、保民生、保穩定,認真落實中央厲行節約要求,嚴格控制壓縮公務用車、公務接待、因公出國(境)等一般性支出增長,不斷加大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農業、社保、衛生支出。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10年全市教育支出29.3億元,是“十五”末10.5億元的2.8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工作順利實施,學校改造加大力度,水毀校舍迅速修復重建,積極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基礎教育穩步發展,義務教育成果得到鞏固,阜城中國小布點規劃完成編制並組織實施。加大科文體投入力度,2010年全市科文體支出2.2億元,是“十五”末1.1億元的2倍,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達5項,競技體育實現奧運零的突破,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加大社保投入力度,2010年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3.9億元,是“十五”末1.8億元的13.3倍,全面實施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擴面征繳進展順利,“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從2007年起,增加民生工程,四年來,民生工程由12項擴展到33項,投入資金累計94.33億元,800多萬城鄉居民從中受益,人民民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五年來,服務經濟發展措施得力,培植和涵養稅源成效顯著。我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強政府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利用財政間隙資金和優惠政策,發揮積極引導作用,綜合利用獎補、貼息、擔保、股權投資等手段,以支持重點建設為抓手,大力培植地方財源,努力做大財政“蛋糕”。搶抓國家擴大內需政策機遇,大力爭取國債項目資金,積極引進市外資金,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積極發揮融資平台作用,市城投公司累計融資61億元,到位資金54億元,重點實施了城市路網、園林綠化、溝河塘治理、燈飾亮化、污水處理、城市供水、天然氣利用等七大專項工程,阜城建成區面積由2005年的50平方公里擴大到2010年的82.6平方公里,人口由50萬增加到80多萬。加大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阜城投資環境。精心運作企業債券發行工作,為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融資渠道打開局面。加大項目投入,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推進民營經濟健康成長,促進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為財政收入增長搭建可持續發展平台。隨著投資力度的逐年加大,阜陽發展後勁明顯增強,為財政收入增長提供充實稅源。
──五年來,不斷加大“三農”投入,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我市在全面免除農業稅的基礎上,“十一五”期間建立了惠農資金補貼制度,通過財政補貼農民資金“一卡通”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29類財政補貼農民資金50.75億元,惠及我市875萬農民。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全市財政“三農”累計投入128億元,投入總量、增量、增幅以及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大力支持農業生產,糧食生產連續三年超百億斤,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肉蛋奶總量占全省第一。大力支持農村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解決10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鄉鎮機構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基層體系,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公共財政的政策更多地普惠“三農”。
──五年來,不斷深化財政改革,財政管理日趨規範。我市全面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推行政府預算體系改革,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深入推進,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不斷深化,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體制逐步理順,預算績效評價試點有序開展。狠抓基礎工作、基層建設,全面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加強財政信息化建設,實施“金財工程”,財政“平台一體化”進入試運行階段。重點監督涉農資金、鄉鎮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方面的資金。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清理核實並妥善處理融資平台公司債務,切實防範風險。開展“小金庫”治理工作,取得有效成果。逐步建立“主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依法理財”財政運轉模式,財政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二、201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10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組織收入為中心,做大做優財政收入“蛋糕”,全市財政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完成88.2億元,增長37%;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以保障民生為要務,最佳化政府財力分配格局,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大力推進節約型政府建設,堅持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實現拉動內需的同時使民眾真正受惠,堅持向民生、教育、“三農”、社保等重點支出傾斜,全市財政支出161億元,增長25.2%;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健全公共財政制度體系;以強化監管為手段,提高財政資金運行效益,為維護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財力保證,圓滿完成了市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批准的年度預算。
(一)全市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全市完成財政收入881641萬元,比上年收入643303萬元增收238338萬元,增長37%,為年初人代會批准預算780000萬元的130.3%。其中:上劃中央收入完成456533萬元,增長35.5%,增收119668萬元;地方收入完成411811萬元,增長37.6%,增收112586萬元。出口貨物退增值稅實現13297萬元,增長84.3%,增收6084萬元。
全市財政支出完成1610506萬元(含省追加專項部分),增長25.2%,增支324656萬元,為年初預算(含省追加專項部分)999218萬元的161.2%。
地方收入主要項目執行情況:
增值稅(25%地方部分)73067萬元,為年初預算(下同)的128.3%,比上年實際(下同)增長37.6%;
營業稅120877萬元,為預算的122.8%,增長27.1%;
企業所得稅18677萬元,為預算的131.5%,增長10.9%;
個人所得稅6296萬元,為預算的101.3%,增長8%;
城市維護建設稅30306萬元,為預算的110.7%,增長50.8%;
契稅34155萬元,為預算的160.1%,增長58.8%;
專項收入20569萬元,為預算的124.5%,增長69.9%。
行政性收費收入42098萬元,為預算的125.5%,增長67.2%;
罰沒收入12953萬元,為預算的95%,下降23.7%。
主要支出項目執行情況:
一般公共服務186830萬元(含省追加,下同),完成預算的115.8%,增長26%;
公共安全78063萬元,完成預算的135.3%,增長24.3%;
教育292962萬元,完成預算的126.9%,增長34%;
科學技術5862萬元,完成預算的114.7%,增長48.6%;
文化體育與傳媒16187萬元,完成預算的132.6%,增長37%;
社會保障和就業239301萬元,完成預算的141.8%,增長32.4%;
醫療衛生171607萬元,完成預算的132.5%,增長21%;
環境保護28126萬元,完成預算的126.4%,增長55.1%;
城鄉社區事務92067萬元,完成預算的129.9%,增長49.9%;
農林水事務188533萬元,完成預算的134.8%,增長30%;
交通運輸56006萬元,完成預算的150.3%,增長53.9%;
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69827萬元,完成預算的126.5%,增長73.2%;
商業服務業等事務49602萬元,完成預算的121.8%,增長64.4%;
其他支出35084萬元,完成預算的106.7%,增長20.3%。
(二)市本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市本級財政收入完成319298萬元,比上年收入236168萬元增收83130萬元,增長35.2%,為年初人代會批准預算數272000萬元的117.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13037萬元,增長30.1%,增收26120萬元。上劃中央收入完成205992萬元,增長38.2%,增收56990萬元。出口貨物退增值稅完成269萬元,增長8%。市本級財政支出完成254977萬元,增支58900萬元,增長30%,為調整預算的118.8%。
地方收入主要項目執行情況:
增值稅(25%部分)11082萬元,為預算的158.3%,增長11.2%;
營業稅32214萬元,為預算的107.4%,增長14.1%;
個人所得稅2199萬元,為預算的100%,增長8.3%;
城市維護建設稅13965萬元,為預算的93.1%,增長42.5%;
契稅12100萬元,為預算的526.1%,增長3.2%;
企業所得稅(25%部分)1617萬元,為預算的111.4%,增長67.9%;
專項收入2986萬元,為預算的298.6%,增長26.2%。
主要支出項目執行情況:
一般公共服務34591萬元,(含省追加,下同)完成預算(調整預算,下同)的108.1%,增長28.7%;
公共安全28499萬元,完成預算的142.5%,增長56.5%;
教育21282萬元,完成預算的163.7%,增長75.3%;
科學技術1649萬元,完成預算的164.9%,增長61.2%;
文化體育與傳媒5622萬元,完成預算的140.6%,增長111.8%;
社會保障和就業31254萬元,完成預算的125%,增長42.5%;
醫療衛生11533萬元,完成預算的108.3%,增長45.9%;
環境保護4640萬元,完成預算的104.8%,增長17%;
城鄉社區事務34886萬元,完成預算的110.6%,增長86.2%;
農林水事務17226萬元,完成預算的114.8%,增長31.5%;
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15208萬元,完成預算的108.6%,增長197.8%;
糧食物資儲備等管理事務1280萬元,完成預算的128%,增長20.9%;
其他支出7898萬元,完成預算的101.3%,下降53.2%。
上述預算執行數字,在決算編制匯總後,還會有所變化。
三、2010年財政工作主要情況
(一)緊抓最佳化財政收入結構,切實提高財政保障能力。
一是財政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2010年,在全市經濟繼續保持向好勢頭的基礎上,財政收入實現穩定較快增長,連跨2個十億元台階,創歷史新高。二是收入質量明顯提高。地方收入首次突破40億元,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主體稅種支撐作用明顯,菸草、煤炭、電力、化工等骨幹行業稅收貢獻增大,縣域財政和市級財政保持均衡增長。三是重點支出保障有力。按照公共財政“三保兩促”的要求,我市不斷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占支出總量比重較大的主要有教育支出29.3億元、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23.9億元、農林水事務支出18.9億元、醫療衛生支出17.2億元、公共安全支出7.8億元。支出增幅較高的主要有環境保護支出增長55.1%、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49.9%、科學技術支出增長48.6%、文化體育和傳媒支出增長37%,保障重點、改善民生、最佳化結構力度空前。
(二)緊抓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切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是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費)政策。全面落實中央結構性減稅和各項稅制改革政策,全面落實我市對部分困難企業社保費“五緩、四降、兩補貼”政策,切實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增強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能力。二是推動投資結構不斷最佳化。利用財政間隙資金和優惠政策,吸引多方資金流入,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綜合運用好中央擴大內需國債資金、財政基建資金、重點項目資金等,改善經濟成長環境。三是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2010年,市財政全年共為1407戶各類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提供貸款擔保5.11億元,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796萬元,共幫助226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為我市的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四是積極構建融資平台。加強政府投融資體系建設,融資創新實現重大突破,全年市城投公司新增融資22億元,保證了我市重點基礎設施項目順利實施。
(三)緊抓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切實拉動內需使民眾受惠。
一是“四下鄉”、“兩換新”工作有效拉動內需。充分發揮“家電下鄉”對拉動消費促進增長的重大作用,累計兌付財政補貼資金6.21億元,共拉動家電、汽車等消費51.18億元。二是強化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管理。繼續完善“一卡通”發放改革,加強資金調度,確保所有財政補貼農民資金實現打卡發放。全市共為764.76萬戶(人)農民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等29類財政補貼農民資金16.24億元。三是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成效初現。自2007年啟動以來,進展較快。截止目前,參保農民總計57663人,個人繳費資金2925.76萬元,到期領取養老金17389人,發放養老金1347.17萬元。四是新型農民養老試點工作有序展開。界首市、潁東區為試點,總計295456人辦理參保手續,占應保障人數的87%,累計征繳個人繳費資金2839.73萬元;有83258人領取養老金,發放率達95%,累計發放養老金5481.5萬元,期末累計結餘3267萬元。
(四)緊抓民生資金安全監管,切實推進33項民生工程建設。一是加強資金監管。我市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民生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嚴把資金的籌措關、發放關、使用關、監督關,切實提高民生工程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各項民生政策落實到位,全市共到位民生工程資金36.36億元,到位率100%,撥付率100%。二是補貼發放類項目及時到位。發放各類補貼資金3.99億元,其中:農村低保金2.4億元,五保供養資金8486.93萬元;三是教育培訓保險類項目開展有序。撥付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和免雜費資金57226.18萬元。新型農民培訓66561人,農民技能培訓40868人,政策性農業保險共為全市近170萬農戶提供了10.43億元的風險保障,累計撥付保費補貼資金10247.04萬元。四是醫療衛生類項目效益顯著。新農合基金總額13.55億元,累計支出9.24億元,累計受益646萬人次;發放城鄉醫療救助金7181.51萬元,累計救助294669人(次)。五是工程類項目監督嚴格。我市對農村安全飲水、公路“村村通”、沼氣建設等14項工程類項目進行重點監督,建立“五位一體”的督查機制,有效保證民生工程質量。2010年民生工程進度快於往年、質量優於往年、資金保障好於往年、民眾滿意度高於往年,取得了明顯成效。
(五)緊抓強農惠農資金整合,切實推進發展現代農業。
一是加大強農惠農資金清查力度。全市強農惠農資金專項清查自查自糾工作採取“橫向清查和分系統縱向清查”相結合的方法,按照“資金撥付到哪,清理檢查到哪”的原則,共清查資金86.3億元,清查項目25大項。二是重點扶持種糧大戶。在全市範圍內篩選了一批種糧大戶,作為省級扶持的重點,扶持種糧大戶的項目資金1261萬元,所建項目取得了預期目的。三是農業產業化、畜牧養殖小區建設發展迅速。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209家。畜牧業規模化、生態化、健康化、標準化發展步伐加快,全市規模畜禽養殖場達665個,農民來自畜牧業的收入增長5%以上。四是全面落實“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完成中央、省以上財政獎補資金19921萬元,縣級配套資金6489萬元,村民籌資11500.7萬元。實施村數1656個,占全市村比92%。五是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建設工作。及時轉撥中央和省財政對完成“農家店”建設的補貼資金。我市在農村鄉鎮建設農家店1666家,覆蓋了全市所有的鄉鎮和40%以上的行政村,對改善和提高農民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六)緊抓保障重點支出,切實促進社會事業發展。
一是支持教育均衡發展。全市教育支出29.3億元,增長34%,全面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繼續實施阜陽城區薄弱學校改造工程,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二是積極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全市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6187萬元,增長37%。積極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促進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繼續對送戲下鄉和農村電影放映實行場次補貼,以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管好用好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文化事業建設費,重點支持文化精品生產,進一步繁榮我市文化事業。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全市科學技術支出5862萬元,增長48.6%。按照“努力加大科技投入,強化經費管理,促進自主創新”的原則,進一步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推動我市科技事業健康快速發展。綜合運用貸款貼息、政策性擔保、風險投資、償還式補助、以獎代補等多種投入方式,充分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帶動效應,最佳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
(七)緊抓各項公共財政改革,切實提高財政科學管理水平。
一是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繼續實行綜合預算,完善金財工程,初步構建財政“平台一體化”系統,實現財政信息的共享和互通互聯,探索財政資金管理使用公開、透明、高效,權力運行規範,財經紀律嚴明的新路子。二是全面啟動行政事業資產管理網上動態辦公。在全市範圍內啟動“阜陽市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動態管理信息平台”建設工作,全市1786個單位共收錄固定資產卡片40萬餘張,固定資產總值181.39億元。同時啟動網上動態業務管理,為實現我市資產管理信息化、動態化、科學化、精細化、規範化以及構建和諧陽光的資產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深化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減少資金周轉環節,擴大直接支付範圍,建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杜絕截留、挪用財政資金現象,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市級國庫支付中心共受理業務24666筆,支付財政資金98847.8萬元,減少預算資金沉澱2071萬元,增強了政府巨觀調控能力。四是繼續政府採購改革。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和規模,積極推進工程項目政府採購,加強政府採購基礎性工作,提高財政資金效益。全市共組織採購項目2677個,預算金額4.5億元,契約金額4億元,節約資金5000萬元,節約率為12.5%,有效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財政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人均財政收支均處於全省倒數位次,與全國的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縣市區財政自給能力遠未達到公共保障的基本需求,對上級轉移支付的依靠程度依然很大;公共財政支出基本框架雖已建立,但受財力限制較大,財政預算編制的完整性仍然欠缺,績效考評較為薄弱的現狀尚未根本扭轉,財政監督體系不夠健全,監督範圍和方式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針對性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四、“十二五”期間財政工作思路
(一)阜陽市財政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全面轉型、加速崛起、富民強市為主線,加強和改善財政巨觀調控,保持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依法組織財政收入,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主動理財,不斷提高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為實現經濟繁榮、人民富足、生態良好的發展目標奠定更加堅實的財力基礎。
(二)阜陽市財政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財政收入實現快速穩定增長,在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力爭2015年財政收入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實現翻番;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穩步提高。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到2015年全市財政支出實現翻番,最佳化公共資源配置,加大對社會事業和民生工程財政支付力度,進一步完善政府財政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增強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三)阜陽市財政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政策措施。一是加強和改善財政巨觀調控。更加注重科學生財、聚財、用財,健全財政經濟良性互動發展機制,推動我市轉型發展、開放開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二是牢固樹立民生優先理念。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構建符合市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更多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三是繼續完善預算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綜合預算、全面實行“零基預算”的編制方法,提高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建立政府採購分析制度,實現政府採購的網路化、信息化;推進財政支出績效考評制度,強化財政投資風險控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實現支出效益的最大化。四是合理配置財政資源。規範預算編制管理,強化預算執行管理,不斷提高預算執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嚴格財政監督管理,健全監督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積極防範和化解財政風險。五是推進法治型財政建設。規範財政執法行為,推進財政依法行政;依法加強收支管理,提高理財效率;加快預算公開的法制化、規範化進程,增強財政預算的透明度。認真組織財政“六五”普法工作,提高依法理財能力和水平。
五、2011年財政預算編制草案
2011年財政工作面臨形勢: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也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我市面臨加快發展和全面轉型的雙重壓力,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一是金融危機影響短期內難以消除,經濟平穩運行難度加大,企業生產經營環境不容樂觀,加之2010年收入基數較高,財政收入難以形成持續高位增長格局;二是落實稅費減免政策,醞釀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調整增值稅徵收範圍等,相應減少收入;三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完成在建項目,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財政配套壓力仍然很大;四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全面轉型,推進教育、醫藥衛生和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改革,實施民生工程,應對通脹壓力,剛性支出明顯增多,財政保障能力面臨嚴峻考驗。
2011年預算安排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推動經濟成長、結構調整、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增收節支,確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務;堅持調整和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繼續深化財稅制度改革,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步伐;持續加強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經濟平穩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
2011年我市預算編制遵循原則是:堅持公共財政的原則。按照公共財政的支出方向,調整和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提高財政對基本支出的保障水平,繼續加大財政對農業、教育、科技、文化、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
堅持依法理財的原則。按照公開、公平、透明的要求,完善預算決策與管理制度,規範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行為。預算編制符合《預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規,體現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收入合法合規,支出符合財政巨觀調控目標,確保法定增長。增強預算編制法律意識,自覺接受人大對預算的審查監督,提高依法理財水平。
堅持綜合預算科學精細的原則。加強和規範全口徑預算管理,部門及所屬單位的各項收支納入部門預算統一管理,統籌安排。加強部門預算“基礎數據精細化、定額管理標準化、監督監管透明化”的建設,科學有效地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堅持科學合理,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按照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的要求,科學、規範地劃分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基本支出預算按定額安排,項目支出預算按科學排序確定。積極整合專項資金,優先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保障重點支出需要。
堅持厲行節約的原則。除法定支出和政策性支出按法定增長比例及有關政策標準審核安排外,各項支出從嚴進行審核安排,大力壓縮日常工作經費,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運行成本。
堅持關注民生的原則。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擴展民生工程實施範圍。鞏固民生工程實施成果,完善民生投入管理機制,科學安排民生財政的支出預算,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堅持績效評價的原則。項目支出安排與資金使用效果相結合,對列入預算安排的大額支出項目跟蹤進行績效評價。
根據上述預算編制指導思想及原則,2011年財政預算安排如下:
(一)全市財政預算草案
2011年市代編的全市財政總收入確保完成1060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0%以上。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加體制補助及中央稅收返還收入等,當年預算可用財力約為1135000萬元,加上上級專項轉移支付補助542000萬元,全市預算支出初步安排1677000萬元。
(二)市本級財政預算草案
1.市本級財政收入預算草案
市本級財政收入確保完成384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0%以上。其中:地方收入確保完成136000萬元,地方收入分部門安排情況是:
國稅部門收入確保完成14000萬元,
地稅部門收入確保完成83000萬元(不含契稅、耕地占用稅),
財政部門收入確保完成39000萬元。
市本級上劃中央收入確保完成248000萬元。
2.市本級支出預算草案
2011年市本級可用財力約為184000萬元,比上年調整預算增加34400萬元。本級財力安排支出184000萬元,加上上級專項轉移支付支出17000萬元,總支出為201000萬元。
主要支出項目預算是:
一般公共服務31000萬元,比上年調整預算(不含上級專項追加,下同)增長14.1%;
公共安全17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4.3%;
教育18100萬元,比上年增長30.8%;
科學技術1400萬元,比上年增長26.6%;
文化體育與傳媒3100萬元,比上年增長23.6%;
社會保障和就業263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3.7%;
醫療衛生14200萬元,比上年增長27.6%;
環境保護2100萬元,比上年增長22.4%;
城鄉社區事務2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6.5%;
農林水事務17800萬元,比上年增長47.8%;
交通運輸15900萬元,比上年增長44.5%;
採掘電力信息等事務6200萬元,比上年增長64.5%;
糧油物資儲備等管理事務28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1%;
商業服務業等事務5600萬元,比上年增長30.8%;
住房保障支出3400萬元,比上年增長41%;
其他支出3700萬元,比上年增長26.8%。
六、2011年財政主要工作
(一)堅持促進財政實力持續增強,重點依法組織收入。一是把依法治稅和服務企業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市經濟發展基礎向好,水平提高的優勢,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應收盡收的工作原則,服務於企業發展,使稅收收入真實地體現出經濟發展的狀況。二是進一步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對部門、單位的行政性收費繼續實行成本核定,對部門、單位所有非稅收入全面完整地納入部門預算。重點加強對國有土地收益實現全過程監控方式的探索,實現預算內外資金統籌管理,努力挖掘政府收入潛力,壯大財政收入規模。三是高度關注和積極應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實時監控菸草、煤電化工等重點稅源,及時掌握稅收進度,排查征管中的問題,通過政策宣傳、激勵促動、強化監管等措施,著力營造依法納稅、誠信納稅的和諧環境,確保財政收入較快增長。
(二)堅持推動經濟轉型發展,重點把握皖北發展契機。一是把握並用足、用活、用好各項政策措施。關注省委、省政府不斷豐富和加大支持皖北發展的政策內容,緊貼經濟發展中心工作,在爭取上級政策、項目落實和資金支持上主動作為,以搶抓機遇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盡力將政策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現實優勢。二是推動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成長點,扶持重點產業發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和現有專項資金整合力度,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不斷壯大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資金規模。三是多層次加大工業支持和投入力度。健全落實促進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的財政措施,突出八大支柱產業重點,大力支持招商引資和大項目建設,擴張工業經濟總量和規模。擴大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規模,重點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結構調整、擴大就業,引導社會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和扶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三)堅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保障民生工程。一是繼續實施民生工程。進一步細化方案、分解任務、落實責任,保障民生工程各個環節緊密銜接、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抓住資金髮放、工程建設和管理使用三個關鍵環節,進一步嚴格程式、規範操作、加強監管,切實提高民生工程的推進力度、管理能力和收益程度。二是促進完善衛生醫療服務。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擴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高應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增加財政投入,全面推行基層醫藥體制綜合改革。三是加大對重點科研項目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科技風險投資機制。支持科技體制改革,強化支持企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財稅政策。四是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力發展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勵發展民辦教育,健全繼續教育和培養制度,促進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四)堅持圍繞縣鄉協調發展,重點加大支農惠農。一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按照“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特色突出、競相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新路子,著力發展資源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精深加工型優勢產業。按照“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要求,加快縣域優勢產業集聚,加快工業特色小區和鄉鎮工業集聚區建設步伐。二是推動城鎮化建設。加快城鎮交通、供水、供氣、信息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鄉統一戶籍管理制度、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促進人口向城鎮轉移。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大強農惠農支持力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鼓勵農民最佳化種植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
(五)堅持提高財政體制建設,重點加強監管機制。一是自覺接受審查監督。進一步落實財政資金分配、審批制度,規範財政工作流程,嚴格依照法定程式開展財政工作。對與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重大財政決策實行聽證、公示和論證制度,提高財政決策的透明度和科學性,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大力宣傳和落實《預算監督審查條例》,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審計和社會各界監督。二是推進財政支出績效考評制度。建立預算支出項目庫,為編制部門預算提供基礎數據資料。嚴格定崗、定員、定額,強化預算管理。制定項目支出的績效考評管理辦法,強化部門支出責任,調動部門加強支出管理、合理配置資源的積極性,強化財政投資風險控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實現支出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建立事前事中事後一體化的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提高支出的均衡性和時效性,嚴格防止違規操作和前松後緊現象。努力提高各級財政的支出進度,加強資金調度,加強預算支出的研究分析,提高項目支出用款計畫與項目進度管理的協調性,嚴格按照批覆的預算、用款計畫的要求以及項目的進度支付資金。
各位代表,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一年,全面完成2011年的各項財政工作,任務光榮而艱巨。我們將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下,落實各項收入徵收政策,促進財政實力持續增強;抓住皖北發展機遇,加速經濟發展崛起步伐;拓寬投融資渠道,支持工業突破和加快城市建設;繼續農村綜合改革,推進我市城鄉統籌發展;嚴格實施民生工程,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持續深化財政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財政法制建設,促進財政規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和諧阜陽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