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小架

陳式太極拳小架

陳氏太極拳中國武術的優秀拳種之一,是中華燦爛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陳氏太極拳是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學的經絡學說等理論、以及導引、吐納術,並綜合百家拳術之長而創立的。陳氏太極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術理論、獨特的拳術風格、高超的技擊效果、顯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華武林獨樹一幟,並越來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認同與歡迎。 陳氏太極拳起源於河南陳家溝,由明末清初的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在祖傳拳械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地創造了太極五套拳、五套錘、十三勢、炮錘,等,尤其獨特的還有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形成了完善的流派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式太極拳小架
  • 評價:中國武術的優秀拳種之一
  • 起源:河南陳家溝
  • 起源時間:明末清初
背景,簡介,特點,身法,手法,步法,攻法,眼法,勁法,立圓多,整圓多,溯源,圖說,一路拳譜,

背景

在300多年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從陳氏太極拳中又派生出了楊、吳、武、孫等各式太極拳。在陳氏太極拳體系當中,被後人稱為“小架”的,是最為傳統的一種練習形勢。

簡介

陳式太極拳的訓練講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無圈為登峰造極。歷史上陳氏太極拳並無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訓練方法上,對於初學者,師傅為了使徒弟儘快入門,把架型放大,讓徒弟先從大圈、外圈入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徒弟掌握了陳氏太極拳劃圈走圓的運動規律之後,再逐步由大圈過渡到小圈、外圈過渡到內圈,而形成勁路沿軀幹和四肢變化、傳遞的螺旋纏絲勁,達到外形上不見圈的高級境界。隨著太極拳的發展,後人為了區分陳氏太極拳的不同練習方法,拳術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稱。如今的陳氏太極拳大架、小架除了動作形式不同外,其技術理論基礎是一樣的。大架拳手也講求將圈逐漸收小,小架訓練開始也講求將圈放大,兩者的訓練過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
陳氏太極拳大架因一些後人在外走鏢或經商,而開始向外界傳播,特別是陳氏第十七世陳發科、十八世陳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請傳拳,使陳氏太極拳大架得到廣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小架由於僅在家族內傳授,且師承嚴格,至今鮮為人知。如今的陳氏“小架”傳人也開始向外界傳授,但由於起步較晚,普及範圍仍然有限。當代陳氏太極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傳人陳金鰲(陳垚之嫡孫,囊小架真訣)、陳克忠、陳克弟、陳伯祥、十九代傳人陳堂(陳玉琦)、陳東海、陳東山陳立清、陳立憲、陳伯先等。如今,他們的後代及學生正在為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發展而積極的努力著。
由陳氏十六世陳鑫編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被譽為武林聖典,其中的拳譜皆為“小架”拳譜。《圖說》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時序遷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門別戶,失我真傳,所以課讀餘暇極力顯微闡幽,纖悉畢陳”。覽遍全書並沒有陳氏太極拳大、小架之說。由此可知,《陳氏太極拳圖說》記載的太極拳架,應該是最接近於陳王廷所創拳術的原貌。

特點

身法

“身忌上躥胡亂擺,寧低不高行平線”。行拳走架身體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亂擺;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個別動作如擺腳下岔、金雞獨立、鋪地龍等除外)。
小架代表人物——陳六有小架代表人物——陳六有

手法

“雙手相合勿翻動,微貫一氣指肚間;上行不過眉,下行似鬆開;內轉拇指界中線,外運勿探、沉肘尖;莫貪莫夾、束肋毛膚相挨”。兩手向合,四六陰陽;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貫母、食、中指;手的運動範圍以身體中線為界,左、右手各管半邊,向上行不超過眉毛,向下行意想鬆開;出手勿貪,回手勿夾,留有餘地,中規中矩。

步法

“腳踏忌八、丁,切記合足尖;內腳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領先;以腳跟轉換,步大一腿長,步小一豎腳”。基於開胯圓襠的需要,要求兩腳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腳、丁字腳(造成兩胯根不成窩狀,襠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襠即尖襠,不能實現圓襠);從胯向下內纏(逆纏),落在腳掌內側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貪,伸縮自如,大步不超過一腿長,小步不小於一豎腳。

攻法

“寧進不退,下在上先”大概意為重心寧進不退;轉換下在上先。

眼法

“神送前手頭忌晃動”。神意在前手,但目光並非死死盯住前手,頭也不能隨手晃動。

勁法

“襠貴開圓,莫扭莫涮”。臀部放鬆,向兩側外泛,使胯從兩側向前、內裹,胯根里掖,形成後開前合,實現圓襠;襠為腰腿之樞紐,在運動旋轉中,是由趾而脛而股而會陰,由身(命門)而肩而肱而橈骨、尺骨直纏至指梢的“纏絲勁”,也叫“螺旋勁”;陰陽轉換時,胯走後、下弧;胯似托盤,切記不能扭、不能涮;兩胯走“∞”勁不斷,背絲扣型循環纏;勁需走滿,無過無不及。

立圓多

劃圈走立圓是為了在松沉圓轉的條件下,實現力從腳起,自下而上的傳遞。另外,走立圓也容易保持身體的穩定。所以小架走圓多為立圓,或有小角度的傾斜。

整圓多

整圓是為了勁路的完整,減少不必要地重複蓄勁,實現化、打連貫,出擊迅速。
以上為陳氏太極拳小架的技術特點,各式太極拳相同的要求本文不再贅述。

溯源

在陳氏十四世、陳家拳第六代陳有本之前,陳家拳被傳下來的只有一種練法,並無大、小架之分。對大、小架的分化起著劃時代作用的關鍵人物是陳有本。
據《陳氏家乘》記載,陳有本的父親陳公兆“學術純正,明士多出其門”(陳家溝有陳公兆力斗瘋牛的傳說),陳有本及胞兄陳有恆“均庠生,習太極拳。有本尤得驪珠,子侄之藝皆其所成就,豐度謙沖,常若有所不及,當時精太極拳者率出其門… …收有門人陳有綸、陳奉章、陳三德、陳廷棟均有所得,陳耕耘亦師事焉。其師清平傳趙堡鎮和兆元、張開、張睪山。有綸傳李景延、張大洪”。由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陳公兆、陳有本父子皆武學造詣深厚,弟子名家輩出,有本之藝得到父親外家炮錘之真傳,並且在陳有本之前並無小架。小架具有剛柔相濟、螺旋纏繞、快慢相間的風格特點,陳家後人按有本所傳趙堡太極拳改編了一路柔多剛少,二路剛多柔少的拳架,雖然其的理論體系不夠完整,但嚴格有序的遵循了其師陳清平所傳授的訓練方法,被陳家溝人譽為“功夫架”、“看家拳”。並非像有些書上所說的“十四世陳有本的拳學自陳家溝(而是學與臨鎮趙堡鎮陳青萍先生)。”
陳氏十五世陳耕耘為了隨父走鏢謀生,因其父陳長興終年在外,遂求教於族叔有本公。為了使陳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陳有本除保留頭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發力,將架型予以放大,親自輔導苦練一年有餘。二人共同商討、鑽研,創編了一種架型,從此為了和頭套十三式有所區別,就產生了小、大圈的說法。陳耕耘將這種架型就在其家族中傳授,傳到其孫陳發科,1928年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將此架型公布於世,後人為加以區別就以此架叫“大架”,將傳統練法稱為“小架”。

圖說

為什麼《圖說》紀錄的拳架為64式,不是74式?因為《圖說》是陳鑫避輕就重,擇拳式精華而加以論述,記載的並不是完整的拳架。比如:預備勢、收勢及一些連貫過渡招式未收錄在內。有些雖然表述了,但沒有將它們作為拳架的一招列出(易經有六十四卦,或許是受“六十四”這個數字的影響吧)。
晦澀難懂。《圖說》不是一本初級學習教材,而是拳手功夫、理論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尋求再提高的理論指導書。再加上古代語言習慣、沒有句讀,有些地方還使用一些方言俚語,使一些初學者和缺乏古漢語功底的人難以充分理解。另外,由於《圖說》中的某些文字字意與現代文字的差異,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結合練習體會理解其精神實質。

一路拳譜

六十四式三段十三勢分節
第一段 為第一至五勢
第一勢 只一勢 言太極陰陽之理
預備勢
兩臂左掤 蹲身捋按 左腿提收 上歩前擠 提膝沖拳 震腳落拳
第二勢 共三勢 太極生兩儀
二 攬擦衣
提膝左引 右腳右開 弓歩右掤
單鞭
兩掌下按 手足右合 左腳左開 弓歩左掤
四 金剛搗碓
旋臂右捋 左轉掤擠 提膝沖拳 震腳落拳
第三勢 共二勢 兩儀生四象也摟膝拗歩象乾坤坎離四正之位
五 白鵝亮翅
提膝左掤 右腳右開 跟腳展臂
六 摟膝拗歩
左開歩按掌 旋臂分掌 右轉攔掌 摟膝推掌
第四勢 共二勢 四象生八卦斜行象兌震巽艮四隅之位
七 初收
兩臂前掤 退步收手
八 斜行拗歩
提膝掤臂 左腳斜上 右腳跟進
第五勢 共四勢 蓄精以至出精終於復歸太極原象
九 再收
兩臂前掤 收腳後捋
十 前蹚拗歩
上歩插掌 右腳跟進 上歩握拳
十一 演手肱捶
旋臂掤引 攔掌收拳 弓歩打捶
兩臂掤擠 提膝沖拳
第二段 為第六至八勢
第六勢 共六勢 倒身法背身法屈身法退行法皆勢中變格
十三 庇身捶
兩臂側分 提膝合抱 右腳右開 右肩挑靠 轉體滾肘 叉腰合肘 右肘按壓 右下打捶
十四 背折靠
右臂右引 右肩後靠
十五 肘底看拳
左轉掤臂 上歩右捋 肘底看拳
十六至二四與後面四九至五七完全重複
十六 倒巻肱
退步撐拳 左肱倒巻 退歩右按 右肱倒巻 退歩左按
十七 白鵝亮翅
收腳左捋 右腳斜開 跟腳展臂
十八 摟膝拗歩 同六
第七勢 共四勢 倒轉身法以歸平垣身法
十九 閃通背
上歩掤臂 插掌翻臀 蓋歩前掤 翻身大捋 上歩攔掌
二十 演手肱捶 同十一
二一 攬擦衣
左轉收腳 右腳右開 弓歩右掤
二二 單鞭
右掌左捋 手足右合 左腳左開 弓歩左掤
第八勢 共十三勢 橫行法足法伏身法飛身法合身法手足齊用法轉身法偷歩法護頭護心護膝法為十三小勢為交手法
二三 雲手
右手左捋 跟歩右運 左腳右收 開歩左運
二四 高探馬
退歩右捋 提膝翻掌 虛歩探掌
二五 右擦腳
提膝掤臂 分手右踢 左腳右插
二六 左擦腳
右轉合手 提膝掤臂 分手左踢
二七 中單鞭
左轉曲肘 分手橫蹬
二八 擊地捶
左腳前落 右腳上歩 左腳上歩 右捶下擊
二九 二起腳
左腳上起 右腳跳踢
三十 獸頭勢
落腳合手 上歩摟膝 虛歩掤臂
三一 踢一腳
左轉提膝 分手踢腳
三二 蹬一跟
右轉落腳 轉臂提膝 分手蹬腳
三三 演手肱捶
右轉落腳 上歩攔掌 弓歩打捶
三四 小擒拿
蓋歩左掤 上歩推掌
三五 抱頭推山
右轉掤臂 提膝抱頭 弓歩雙推掌
三六 單鞭
手足右合 左腳左開 弓歩左掤
第三段 為第九至十三勢
第九勢 共七勢 前後相顧手法與眼法分披身法速進歩法右轉身法平踨身法氣歸丹田平心靜氣法亦為交手法
三七 前昭
左手上領 弓歩左掤
三八 後昭
右轉扣腳 弓歩右掤
提膝穿掌 弓歩左掤 提膝穿掌 弓歩右掤 提膝穿掌 弓歩左掤
四十 單鞭
上歩右合 左腳左開 弓歩左掤
四一 玉女穿梭
旋臂左引 躍身震腳 上歩穿掌 跳歩推掌 右腿叉歩 轉身掤臂
四二 攬擦衣
轉臂收腳 右腳右開 弓歩右掤
四三 單鞭
手足右合 左腳左開 弓歩左掤
第十勢 共十二勢橫腳打法低身法高身法用膝法及重出七勢
四四 雲手 同二三
四五 擺腳
左轉雲手 右轉捋引 弓腿頂肘
四六 跌岔
收腳合手 跌岔蹬腳
四七 金雞獨立
弓腿左掤 提膝右托
四八 朝天蹬
落腳收手 提膝左托
四九至五七與前面十六至二四完全重複
四九 倒巻肱
右肱倒巻 退歩左按 左肱倒巻 退歩右按
五十 白鵝亮翅
收腳左捋 右腳斜開 跟腳展臂
五一 摟膝拗歩 同六
五二 閃通背
上歩掤臂 插掌翻臀 蓋歩前掤 翻身大捋 上歩攔掌
五三 演手肱捶 同十一
五四 攬擦衣
左轉收腳 右腳右開 弓歩右掤
五五 單鞭
右掌左捋 手足右合 左腳左開 弓歩左掤
第十一勢 共六勢 十字靠制命法跳躍進身法縱法
五六 雲手
右手左捋 跟歩右運 左腳右收 開歩左運
五七 高探馬
退歩右捋 提膝翻掌 虛歩探掌
五八 十字腳
兩臂左引 提膝收掌 開歩推掌 分手擺腳
右轉落腳 開歩攔掌 右捶指襠 提膝舉拳 跳歩按掌
六十 單鞭
左轉勾手 左腳左開 弓歩左掤
第十二勢 共三勢 坐地身法前進上歩法上下相顧身法
六一 鋪地錦和上歩七星
左臂左引 仆腿下捋 弓腿穿掌 提膝掤臂 旋臂落腳
六二 下歩跨虎
退歩摟掌 提膝旋臂 虛歩撐臂
六三 擺腳
上歩掤引 轉身右捋 右腳外擺
第十三勢 共二勢 倒轉身法上掤下打法護臉護心法 共十三勢以文象起以武象終
六四 當頭炮
屈膝擺掌 落腳右捋 弓歩沖拳
收勢
兩臂右引 提膝沖拳 震腳落拳 開歩正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