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

閩北

位於福建省北部,俗稱閩北,一般指福建省南平市。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17°12′—119°12′,北緯26°14′-28°02′之間,東北與浙江省相鄰,西北與江西省接壤,東南與寧德地區交界,西南與三明市毗連,是福建通往全國的主要門戶之一。

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閩北語,簡介,特點,下分,誤區,地勢氣候,旅遊景點,九曲溪,武夷山紫陽書院,建甌萬木林,建陽庵山,朱熹墓,松溪湛盧山,浦城峰奇石怪,政和洞宮山,光澤烏君山,邵武熙春園,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現設二區(延平區、建陽區)3市(邵武武夷山建甌)5縣(順昌、光澤、浦城松溪政和),總面積2.63萬平方公里,人口300萬。南平市是閩北地區所在地。
閩北閩北
閩北,是福建最早開發的內陸腹地。新石器時期是古越人棲息之地。周朝為七閩地。戰國時為越王勾踐屬地。東漢福建設5縣,閩北占建安(建甌)、延平(南平)、建平(建陽)、漢興(浦城)4縣。隋置建安郡,唐置建州。宋時分設為南劍州和建州。明清時福建設8府,閩北占延平、建寧(建甌)、邵武3府。民國時設建甌行政督察專區,後期,建甌行政督察專區移至建陽,成為建陽、南平兩個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稱專員公署。1956年合併為南平專區。1970年改稱建陽地區,行政公署遷駐建陽縣。1988年又改稱南平地區,行政公署遷回南平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地設市,南平地區改稱南平市。2014年南平市政府遷往建陽區南林大街

閩北語

簡介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由於社會的分化,人民的交往、遷徙,民族的融匯,交通的阻隔,以及戰爭等諸多因素的相互影響,在幾千年文明史中,逐漸形成了官話吳語粵語湘語贛語客語閩北語閩南語等八大方言區。
閩北語又稱“建州話”,以建甌話為代表,分布在建溪流域,包括建甌、建陽、武夷山、松溪、政和、浦城南部、南平北部、順昌東部等八縣(市、區),以及寧德地區周寧、屏南二縣西部邊界的小部分地區和台灣小部分地區。除台灣外,這個地區大體就是唐宋以來建州、建寧府轄地。閩北語使用人口約占漢族人口的1%。
在閩北語言區內,另有被客贛化的邵武話、吳化的浦城方言和北方方言化的南平土官話等幾種分別被異化的閩北語。
閩北語言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其語言區內的各種口音的差異較大。閩北語分布於:建甌、政和、松溪、浦城(城關以南)、建陽、武夷山、順昌、南平(城關除外)等,閩北的大部分地區。

特點

閩北語的特點和其他閩語一樣,古老且沒有“F”的音,可按照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方式來翻譯。如:走為“行”、跑為“走”、怕為“驚”、鍋為“鼎”、家為“厝”,沒為“無”,別為“莫”等等。

下分

閩北語擁有不同的腔調,有建陽腔、武夷山腔、建甌腔、松溪腔、政和腔,大致可以分成東片和西片,建甌、松溪、政和為閩北語東片,建陽、武夷山為閩北語西片,東西片區的人們並不能無障礙溝通,語速略快就聽不懂了。

誤區

不少閩北人對自己的方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區,如出門在外向他人介紹自己方言的時候,往往會以“建甌話”、“建陽話”等這樣的方式來介紹自己的方言,似乎表達得很沒自信,可純然不知自己的方言屬於漢語八大方言之一的閩北語。但這也是閩北語遭到的挑戰之一,認知感和歸屬感。再者就是閩北語分布的縣市都不同程度的遭到“普化”,甚至有部分年輕一代已經完全說不出一句閩北語,這些都是閩北語面臨的嚴峻問題

地勢氣候

閩北山嶺聳峙,低丘起伏,河谷與山間小盆地錯綜其間,形成以丘陵山地為主的低山區地貌特徵。主 要山脈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地勢呈西北,東北高,西南、東南漸低,其中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是福建的最高峰,又有“華東屋脊”之稱。由於山勢陡峭,群峰林立,既擋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襲,又截留了海洋的溫暖氣流,致使閩北常年雨量充沛,氣候溫濕,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海洋性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19℃,日照1700至2000小時。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8-29℃;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6-9℃。降雨量1800毫米,無霜期250-300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適於旅遊。閩北在歷史上曾享有“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之稱。勤勞智慧的閩北人民發明了中國印刷史上最早出現的順昌竹紙和先進的建陽麻沙雕版印刷技術,製造了在中國瓷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窯黑釉瓷器,並形成了馳名中外的制茶工藝。

旅遊景點

閩北山川秀麗,文物古蹟眾多,發展旅遊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以國家首批公布的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武夷山為中心,聯結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南平茫盪山九峰山;建甌歸宗岩萬木林;松溪湛廬山;政和洞宮山;浦城浮蓋山;浦城匡山;建陽宋瓷窯址;武夷山漢城遺址;邵武熙春園、李綱祠、錦 溪;光澤烏君山等150多處景點。
茫盪山風景區茫盪山風景區
玉女峰
聳立在二曲溪南的玉女峰武夷山最秀麗的山峰,已成為武夷山的象徵。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玉女峰插花臨水,獨立溪畔,崖石秀潤光潔,山頂上草木蒼翠欲滴,如發如髻。從水中看去,猶如一位秀美絕倫的少女,在沉思、等待……不論是霜晨還是月夕,也不論是雨天還是晴日,玉女峰總是充滿著迷人的神韻。玉女峰周圍主要景點有仙榜岩、仙館岩、大王峰、鐵板峰、鏡台、水光石等。度假區距玉女峰約1.5 公里。

九曲溪

九曲溪風景區面積約8.5平方公里,發源於桐木關西北角、三港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全長60公里。由於九曲溪彎彎曲曲,深深地切割著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繞青峰的美妙景觀,乘坐竹筏泛溪觀賞山景,成為武夷山遊覽的一大特色。
武夷山古漢城遺址
位於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1公里,是目前中國南方地區發現年代較早、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漢城遺址坐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長方形。 南北長86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城的東、西、北三面,崇溪環繞,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城牆沿山勢夯土建築,殘高4-8米,東西城垣共保留3處豁口通道, 為當年的城門。城外有護城壕。經發掘,城內分布著殿宇、樓闕、營房住宅、冶鐵、制陶和墓葬等遺址多處。

武夷山紫陽書院

武夷山紫陽書院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峰下。始建於宋淳熙十年(1183),稱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擴建,稱紫陽書院,明正統年間改稱朱文公祠。宋朝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達十年。初建時有仁智堂、隱求齋、寒棲館、晚對亭、鐵笛亭等建築物。現僅存止宿和隱求室的部分建築。書院各處石壁上,留有許多詩文手跡,尢以朱熹親筆題勒“游者如斯”和人陳省在曬布岩刻下的“壁立萬仞”為著。

建甌萬木林

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建甌市房道鄉境內,占地面積1600畝。是元代鄉坤楊達卿用“有於吾山種木一株者酬之半粟”的辦法,募集鄉人在楊家祖墳地大墩山植樹營造的。數年之後,這裡樹木茂盛,蔚然成林了。1958年國務院頒令萬木林為重點保護的國家封禁林。
萬木林里生長著茂密的亞熱帶林木。蒼勁挺拔的雲杉直指天際,碗口粗的古藤懸空盤繞。林中樟、楠樹種尤多,最大的黃樟胸徑達181公分,樹高34米,已有600多年樹齡。還有肉桂、觀光木、石梓、江南紅豆杉、鄂西紅豆樹等珍貴稀有的樹種。萬木林盛產香菇、黑木耳、白木耳和黨參、金不換、雞血藤、八角金盤、五味子等。林中棲息著國家重點保護的獼猴、隱角鹿、黑狗熊等稀有動物。萬木林既是開展林業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適宜於參觀遊覽的森林公園。

建陽庵山

是潭東第一名山,距建陽市區約8公里,最高峰“海拔1020米。登臨絕頂,建陽、建甌、武夷山風光盡收眼底。庵山因山中有庵而得名。孤峰獨聳,環山似揖,四時風景不同,嬌燒怡人。主要景點有靈泉寺、關刀峽、仙姑梳妝、青士迎賓、月景波光、鴛鴦柏樹、白鶴仙母、龍壇等十八景。靈泉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萬曆年間,邑人傅國珍修聾擴建。清雍正十年(1732年)寺遭火焚。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邑人傅光裔、傅克欽倡捐重建。靈泉寺分三重大門,一重門留有宋代石刻對聯一副:“到此山門近天閥,始知蓬萊有仙翁”;二門留有石刻橫批“靈泉古蹟”;三門留有石刻橫批“湧泉勝境”。寺中供祀著三皇元君塑像。靈泉寺前後有千年柳杉六棵。

朱熹墓

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建陽市唐石里(黃坑鎮)大林谷。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選。左前側是鯉魚崗,右前方乃唐石山;前臨虎山雄踞,背靠九龍山之九龍崗,稱“風飄羅帶”。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於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於建陽市考亭,與夫人劉氏並葬於此。山上有幸如亭和順寧庵。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屢經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乾隆、嘉慶等均有重修,並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後失修傾圮。朱熹墓為圓形,外用鵝卵石圍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塊。上書“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墓前設長方形石香爐、石供案各一,靠前兩旁有石蠟燭一對。新修的大道旁已新建墓道碑亭。
建陽閩北歷史紀念館
為深切懷念獻身革命的閩北英雄兒女,弘揚閩北人民英勇奮鬥的革命精神,激勵閩北人民在改革創新和持續發展中,為閩北崛起建功立業、開拓前進。1983年中共建陽地委、行署決定在閩北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崇安縣籌劃建設"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1985年動工興建,1988年建成開館。
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著名的革命老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旅遊度假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的武夷山市區列寧公園內,與公園內的閩北革命烈士紀念碑、粟裕大將骨灰安放處、閩北著名的六烈士紀念亭等共同形成閩北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的人文景觀。
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是一座回字型仿古建築,造型典雅壯觀,在開放式列寧公園茂林修竹的映襯下熠熠生輝。紀念館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共分7個展廳,陳列200多件珍貴的革命文物和260餘幅圖片,圖文並茂、翔實直觀,全面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閩北人民經歷的大革命浪潮、土地革命硝煙、抗日戰爭烽火、解放戰爭炮聲的光輝革命歷程。

松溪湛盧山

山中森林蓊鬱,泉鳴鳥語,常有雲霧浮凝,若當春,若經秋,炫耀百狀,主要景點有試劍石、劍池、鑄劍爐、歐冶洞、仙姑洞、岑岩古道、清涼寺等。人文歷史
湛盧山是我國歷史名山,相傳為春秋時越人歐冶子鑄劍之地,至今爐冶遺蹟尚存。宋代大理學家朱熹也曾築吟室于山半,寄寓講學。明儒楊纓就其址建續賢庵,其後人又改為楊氏書室、湛廬書院,以傳播文化。
舊志云:唐貞觀中已有摩崖石刻,記載此山開拓情況。山中爐岩傳為歐冶子鑄劍爐,寶劍鑄成,寒光閃閃,鋒芒逼人,揮劍試之,劍落石裂,痕深數丈,即今之驗劍石,遺蹟依然,傳為侍話。
松溪茶坪鄉駐地向南約七公里,拾級登山。沿途山轉路回,松風颯颯,泉水淙淙,引人入勝。至山上豁然開朗,漸次平曠,幽谷層巒,並收眼底。睛明則山光耀金,遙望浦城、政和縣境,田園村舍,隱約可見;陰雨,則青煙瀰漫,寒氣襲人,如沉雲海,森然可畏。
山中有劍峰、試劍石、劍池、煉劍爐、歐冶洞、仙姑洞、香岩、斷碑、木澗、中祠、狀元峰、陟岵台及岩古道等十六景。並有摩崖題刻多處,惜已泯滅。尋幽徑,臨絕頂,岩石羅列其間,狀如蹲獅伏虎,飲牛奔馬,各具情態,綴以寶塔石屋,清靜雅致,宛若仙境,俗稱“仙寺”。
山中有清涼寺,建於唐中宗神龍年間,歷經修繕,今猶完好。佛閣經堂,飛檐逐雲,既入山門,順迴廊直入大雄寶殿,兩廂及後院為遊客休憩之所,凡九十九間,處處相通,可容千人住宿。每逢盛夏,遠近遊客,不顧勞累,翻山越嶺,策杖攀藤,興致勃勃,來此探勝。

浦城峰奇石怪

徐霞客:“石痕竹影,娟然可愛。峰巒環列,此真獨勝。”生態樸拙——匡山風景區 匡山區內大部分岩層為侏羅紀時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部(楊梅山一線)有小部分第三紀花崗岩裸露。
碧水丹山——九石渡風景區 九石渡景區為丹霞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這裡的岩石神形兼備,有臥牛石、仙掌石、螺螄石、銀倉、金鐘岩、瀑布岩、虎形岩、金龜岩、河馬石、象鼻岩、十八羅漢、閭山門岩、伏貓山岩等。其中,最為神奇的是老鼠岩和水牛岩,昂然挺立,惟妙惟肖,分外引人注目。歷史上江淹(江郎才盡)、朱熹、徐霞客都在此駐足並留下讚美這裡山水的詩文。
東南地區青銅文化的新探索——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
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龍窯的起源——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 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政和洞宮山

洞宮山位於政和縣楊源鄉境內,地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屏南鴛鴦溪上游,面積約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宮”字狀,奇山洞又有洞中宮殿之稱,故名“洞宮山”,山中風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巒岩洞,秀拔奇偉,有奇峰異景49處,其中以“花橋、虹溪、怪圈”三絕稱著。

光澤烏君山

烏君山位於光澤縣城東約20公里處,北接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烏君山因頂有岩形似猴子,俗稱猴子山。烏君山最高峰海拔1477米,方圓約20公里,有大小峰巒30餘座。烏君山自古便負有盛名,山上有烏君洞、飛泉岩、仙橋石、巨蟒出洞、神龜下山、風動石、會仙岩、美人石、夫妻岩、水簾洞、香爐峰等20餘處勝景。烏君山山間溪流縱橫,風光奇特,奇松怪石,蔚為壯觀,有光澤第一名勝之稱。

邵武熙春園

熙春園位於邵武城西,占地面積38公頃,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美。園內有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築遺址和風景名勝多處,其中尤以滄浪閣、熙春朝陽、六噓高嘯、惠應祠、越王台等10餘處景點最為出名。在熙春園中,保存了有很多關於歷史名人的記載,其中包括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西漢初閩越王諸兄等等。在百年古樟之後的滄浪閣,是紀念《滄浪詩話》作者嚴羽所建的,越王台則是為了紀念西漢初閩越王諸兄在邵武建城立下的功績興建的。

歷史沿革

漢建安初(196-205)境內始置漢興(浦城)、南平、建安(建甌)、建平(建陽)4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甌)。晉元康元年(291)屬江州。南朝陳永定初(約557)屬閩州,後屬豐州。隋開皇九年(589)廢郡為縣,屬泉州(州治今福州),大業三年(607)屬建安郡(郡治今福州)。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寶元年(742)復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為建州,屬江南東道。五代閩龍啟二年(934)屬閩;天德三年(945)改建州為永安軍,旋改忠義軍;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劍州,州治劍(浦今南平)。宋開寶八年(975)改忠義軍為建州,太平興國四年(979)改劍州為南劍州,五年(980)置邵武軍,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為建寧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改建寧軍為建寧府,屬福建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軍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寧府為建寧路,改南劍州為南劍路,大德六年(1302)南劍路改為延平路,均屬江浙行中書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為福建省)管轄。明代境內並置建寧、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清末為延建邵道(駐南平),領3府。延平府領南平、順昌、將樂沙縣、尤溪、永安6縣和上洋廳,建寧府領建安、甌寧、建陽、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縣,邵武府領邵武、光澤、泰寧、建寧4縣。1913年廢府制,為北路道(駐南平,領16縣)。1914年為建安道。1925年廢道,直屬福建省。1933年11月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延建(閩上)省,1934年境內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區,1935年改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區。1940年改水吉特區為縣。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縣相繼解放,為第一、第二專區,1950年3月第一專區改建甌專區(9月改建陽專區),第二專區改南平專區。1956年建陽專區併入南平專區,劃入閩清、三明2縣,增設南平市,撤銷水吉縣,共轄南平市和南平、順昌、建陽、建甌、沙縣、邵武、浦城、崇安、光澤、松溪、政和、建寧、將樂、古田、尤溪、泰寧、屏南、閩清、三明19縣。1959年劃出閩清、松溪、政和3縣,1960年南平縣併入南平市,三明縣劃歸三明市,松溪、政和縣合併為松政縣,1962年撤銷松政縣恢復松溪、政和縣。1963年劃出古田、屏南2縣,1964年增設建西縣,1970年劃出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5縣,增入松溪、政和合併的松政縣,撤銷建西縣,南平專區遷駐建陽,改為南平地區,1971年改為建陽地區,1975年松政縣復為松溪、政和2縣,1983年邵武撤縣設市,1988年建陽地區遷駐南平,改名南平地區,1989年撤崇安縣設省轄縣級武夷山市。1992年建甌撤縣設市。1994年建陽撤縣設市,同時撤銷南平地區,設省轄地級南平市,原南平市改為延平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