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簾洞(《西遊記》中洞府)

水簾洞(《西遊記》中洞府)

水簾洞是花果山風景園中鴦著名的景致,位於山巔,在三元家廟團圓宮的東側。為一向南的自然洞穴洞中寬大宛如堂奧,清泉紛掛,洞口崖縫滴水,點點墜落,恰似冰晶玉球,肆以成簾,故名。洞外石壁上有“水蔣洞”,“靈泉”等題名。其上有明代“神身普潤”,“高山流水”二塊勒石,筆勢柳渾而豪放。此洞在與吳承恩同時代的文人張朝瑞所寫碑記里已有記載,《西遊記》中將其寫成是孫悟空的老家。洞外西側尚留有清道光皇帝為兩江總督陶澍寫的“印心石屋”真書題勒。現洞已里外整修,供人們遊覽觀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簾洞
  • 外文名:Water Curtain Cave
  • 國界:傲來國
  • 所屬山:花果山
  • 洞主:孫悟空
  • 出處:《西遊記》
概述,水簾洞設計,水簾洞石窟,

概述

由團圓宮東行百舞步,便是《西遊記》里著意描繪的“花身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相傳為三元修真之所。水簾洞為一面南的自然洞“人”字形洞口,洞中宛若堂奧,內有孟泉一方,“冬令不竭,水甚甘美”,故聖相傳,此泉為入海口,稱作“海眼”,據說當年孫大聖龍宮借寶就是從這裡去的。洞外的崖壁上涓涓細流不絕,“細看水點崖中滴,疑是珍珠倒捲簾”。崖壁上,有郡守王同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所題“高山流水”、“神泉普潤’八個大字,文意明顯隱喻“水簾”二字。
另有清嘉慶年問師亮樂所題“靈泉”和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等刻石。20世紀50年代末,由於花果山上道路施工,水簾洞水簾珠斷,如今經景區管理部門修整,紛掛的水簾又映襯著斑駁的題刻銘文以及蒼翠的陳苔古藤,足以使人領略到美猴王故居的風采。

水簾洞設計

園林中水簾洞的構想設計,或出自神話小說《西遊記》中花果山水簾洞的描述:
在花果山裡有一個水簾洞,洞中有水,順水尋其源,沿澗向上爬攀,發現源流為一股瀑布飛泉。詩曰:
一派白虹起.千尋雪浪飛。
海風吹不斷,江周照迂依。
冷氣分青嶂,余流潤翠微。
潺湲名瀑布,真似拄簾帷。
看來,這個瀑布是形如白虹,高達千尋,水花飛濺,這是景;而冷氣如青嶂,細流潤萬物是它的施捨之情,或者說是人對它的感激之情;而它又表現出任海風吹拂,江月照射而不為所動之氣慨或骨氣,它形似瀑布,但水流不急,如簾帷般垂落,整體看來表現的是一種秀美,而不是如銀河落九天般的雄偉。
在園林的實踐中,已出現過形形色色的水簾洞造型,多數隻表現水簾洞的本身,而香港的神話故事園林——鳳德公園的水簾洞則是表現《西遊記》中許多景點如龍宮、五指山、火焰山等,而且景物的造型也比較抽象,頗有特色。
香港鳳德公 國水簾洞全景香港鳳德公 國水簾洞全景
鳳德公園的水簾洞位於公園入口廣場,相當於公園的二門或全園景區遊覽的第一站,似乎是過了水簾洞即進入了龍宮,然後再游其他的五指山、火焰山等景點。
水簾是在大假山洞中心一座橋的兩旁,有天窗,日光照耀著左右兩股水簾,遊人則從陰暗的山洞橋上通過,水聲隆隆加強了山洞的神秘。山洞造型簡潔、低矮,而瀑布由於天窗的遮擋,是看不見頂端的,這就產生了入門時高與低,明與暗的對比。
過了水簾洞,就進入龍宮,龍宮是腳吊頂的游魚,透明玻璃頂的圓形建築來表示的,建築物四周的地面,塗以彩色的龍飾紋樣,圓形建築物中心水池中,有一假山噴泉,石上橫置著孫悟空那根紅色的、長約2m的如意金箍棒,給人以孫大聖向老龍王索兵器的神話聯想。
鳳德公園設計的啟示是:能否將水布洞與龍宮聯在一起,形成一個以神話水景為主的水晶王國;要使遊人感覺到似乎是真正進入了水下的龍宮,這樣會比穿一身潛水服作海底遊覽更為方便,更具安全感。
其實,這種構想已在香港海洋公園的鯊魚館中部分實現:遊人站立在緩緩行進的平地電梯上,上下左右皆為水下鯊魚池,穿過這條透明的水中隧道,就好比自己也在水中移動觀賞加強人與魚相親的感覺,也增強了“水下”的意境,如果能把這水下世界再擴大一些,更布置一些龍王宮廷生活的設施、景物,或加以一些直接觸摸、觀賞的遊戲,就能使遊人感到進入了這神話的水晶龍宮,這種形式將可能獲得老人和小孩的歡迎。

水簾洞石窟

水簾洞石窟位於峭壁千仞奇摹蜉嶸的蓮花山下,它開鑿在山腰一個寬大險峻的自然洞穴之中,洞窟寬50米,高30米,洞窟周圍建有亭台樓閣,如:菩薩殿、五公樓、四聖宮。邱祖殿、三聖參、老君閣、子孫殿、五聖宮、渡仙橋、六角等等,雖多為近代建築,但布局嚴謹,環境優雅,因山巔常有清泉滲流,尤其瀑雨過後,流水似珠簾垂洞,故得名“水簾洞"。洞內現存壁畫30多平方米,寬約77米,高78米,可分為六組,均為說法圖。
其中第一組最佳,占壁畫面積的二分之一,畫面上正中繪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均立於蓮台上,佛、弟子下方繪二供養菩薩,虔誠向佛作半跪狀;佛與菩薩頂青兩側繪四方聽法菩薩、弟子及飛天等,構圖嚴謹、畫面充實,內容豐富。壁畫用流暢明快勁健有力的單線勾勒,頗有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那種“緊勁連綿、循環超忽、春蠶吐絲’’之風格。
第六組壁畫共有兩幅,每幅面移約1平方米,其中的菩薩、高髻寶冠、粉白的方頰上泛出紅暈,修長的身材亭亭玉立,似一位含蓄虔誠的少女,第二幅位於第一幅的下面,面積與第一幅大致相仿,上繪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腳跏趺坐,弟子、菩薩侍立,下方的男女供養人魚貫而立,畫面主攻分明,錯落有致,其中的菩薩柔麗嫵媚,是一幅藝術價值很高的人物畫,特別是運用中國繪畫技法,使其更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根據人物造型服飾和線條等特徵,壁畫的繪製年代除個別為宋代重繪以外,大部分應為北周時期所作。
關於水簾洞,還流傳著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傳說:隋文帝時期,北山李家溝,有個俊秀的姑娘叫李真秀,自小聰慧勤勞,一天不停的捻麻線,見長、哥嫂將其許人,結婚那天,花轎到門,姑娘突然拖著麻線逃跑,哥哥拿著撥火棍,嫂嫂拿著洗鍋的苕刷急忙追趕,姑娘跑到水簾洞前,麻線拉完了,就毅然將自己的腸子掏出來,綁在麻線上,登上水簾洞石坎坐著去世了,又稱坐化了。哥嫂趕到,見其靈異,懷疑是神。哥哥說:你要是神,我將火棍插在地上,叫它生根,發芽;嫂嫂說:你要是神,我將苕刷插在地上,叫它長出葉子。靈感出現了,火棍和苕刷,頓時生根、發芽,長出綠葉成了樹,特別那棵苕刷樹,盤根、錯腳、弓腰、伸腿、半枯半綠,形態象蟋龍。從此,人們開始信奉達位愛捻麻線的姑埂了,拜尊稱為麻線娘娘。有人說,麻線娘娘為大勢至菩薩降生,恐惹紅塵,因而逃婚,故又將麻線娘娘稱為大勢至菩薩。近來還有一說,姑娘是為了反抗封建包辦婚姻,才拖著麻繩逃走,並被編排成戲劇來反映達段愛情悲壯神話。總之,它為水簾洞石窟增添了幾分神話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