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終止DNA測序法

鏈終止DNA測序法基本原理是,聚丙烯醯胺凝膠能把長度只差一個核苷酸的單鏈DNA分子區分開,這意味著在長10-1500個核苷酸的範圍內,所有分子經電泳後可成為一系列可分辨的條帶,單鏈DNA分子的序列由與之互補的多核苷酸鏈的酶促合成來判定,互補鏈在某一特定的核苷酸位置即加入雙脫氧核苷酸的位置終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鏈終止DNA測序法
  • 又稱:)雙脫氧鏈終止法
  • 時間:1975年發明的
  • 核糖核酸:ddATP, ddGTP, ddCTP, ddTTP
又稱Sanger(桑格)雙脫氧鏈終止法。是Sanger於1975年發明的。測序過程需要先做一個PCR反應。PCR過程中,雙脫氧核糖核酸可能隨機的被加入到正在合成中的DNA片段里。由於雙脫氧核糖核酸多脫了一個氧原子,一旦它被加入到DNA鏈上,這個DNA鏈就不能繼續增加長度。最終的結果是獲得所有可能獲得的、不同長度的DNA片段。目前最普遍最先進的方法,是將雙脫氧核糖核酸進行不同螢光標記。將PCR反應獲得的總DNA通過毛細管電泳分離,跑到最末端的DNA就可以在雷射的作用下發出螢光。由於ddATP, ddGTP, ddCTP, ddTTP(4種雙脫氧核糖核酸)螢光標記不同,計算機可以自動根據顏色判斷該位置上鹼基究竟是A,T,G,C中的哪一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