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隆熙

釋隆熙,字靜亮,浙江紹興人。二十多年前曾發心皈依佛門,乃塵緣未了;爾今因緣具足,剃度出家。現為紹興市越城區荷花禪寺住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釋隆熙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紹興
  • 畢業院校:中國書畫函授大學
個人簡介,書法評論,書法,篆刻,書法作品,篆刻作品,展覽,日常,

個人簡介

釋隆熙
釋隆熙,字靜亮,俗名周明根,1964年10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祖籍溫州。
1989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書法系。自幼酷愛書法,留心翰墨。漢隸起步,朝夕不離歐、顏、柳;“二王”起家,長期學習《蘭亭序》;魏碑壯骨,相依為命《張遷碑》、《石門頌》等;篆隸成名,終身主攻周、秦、漢;治印有成,宗法兩漢直追丁敬。多年前,剃度出家,皈依佛門,崇尚弘一,翰墨生輝。現任紹興市荷花禪寺監院。
釋隆熙的書法成就,諸體皆備,書印全能,但尤善隸書。書法作品會通古今,繼往開來,自立家門。結字寬博大氣,用筆厚重果斷,章法跌宕自然,內涵豐富深刻。蒼茫雄渾,沉著奔放,恣肆縱橫,血肉豐滿。古拙質樸之氣,金石厚重之味,筆墨情趣之韻躍然紙上。近年來,書風受弘一法師的影響,正向超凡脫俗、淡泊空靈、天馬行空、自由自在的方向發展。
篆刻作品獨具特色。書法、刀法水乳交融。結構寬博壯觀,氣勢磅礴奪人,章法奇正相生,用刀嫻熟剛健,風格平實質樸,令人稱道喜歡。多幅作品被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和日本、新加坡、南韓等多國家的博物館、藝術館收藏。數次入展國內外書法作品大展榮獲金獎。已出版《周明根書法篆刻作品集》《釋隆熙佛文化書法作品集》,策劃改編出版《王冕的故事》《密參禪師畫傳》等連環畫。傳略收入《越中名人譜》《越中書畫家大詞典》等。
2013年4月由中國大眾文化學會為其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成功舉辦了《釋隆熙書法篆刻作品展》,2014年4月釋隆熙策劃主編出版《佛教書道發展論壇·首屆蘭亭雅集作品集》,由中國大眾文化學會等主辦、紹興荷花禪寺主承辦《佛教書道發展論壇·首屆蘭亭雅集》圓滿成功,受到了首都專家學者和書畫愛好者的歡迎與好評。

書法評論

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原副司長,文化部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院黨委書記,中國大眾文學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書法評論家、文藝評論家、研究員趙鐵信對釋隆熙有過這樣的評論:
皈依佛門裡 翰墨自生輝
——釋隆熙書法篆刻作品評賞

書法

在中國書法歷史上,皈依佛門而卓有成就的書法大家光輝千秋者大有人在。只要一提到智永懷素八大山人弘一法師等人,敬佩之意則油然而生。當今之世剃度出家頗受人們讚賞的優秀書法家也不乏其人,釋隆熙法師就是其中一位。
釋隆熙,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工人家庭,居住蘭亭之畔。自幼觀賞鵝池,酷愛書法。四十餘年來,留心翰墨,臨池不輟,刻苦鑽研。紹興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古城,是聞名中外的書法之鄉。釋隆熙從小就受到紹興深厚歷史文化和王羲之書法藝術的薰陶,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鐘。五六歲時,經常觀看當地老先生們揮毫書寫,也時時拿起毛筆大膽地比劃兩下,深得書法家們的喜愛。七八歲時,在當地書法家的指導下,臨摹唐楷,朝夕不離歐、顏、柳。後來直追“二王”,苦學《聖教序》和《蘭亭序》。王羲之那種遒美勁健的筆姿,風流瀟灑的神韻,深深在薰陶和吸引著他。他一直牢記古人“書不宗晉,終入野道”的名言,致使池水盡墨。時人皆以為他出生在紹興,又受到二王書法的耳濡目染的影響,其書風一定是秀逸清勁而俊美,其實不然。他學習“二王”後,一個偶然機會,在家鄉看到一本漢隸《曹全碑》,倍加喜愛,越讀越愛,越愛越臨摹。此碑像一塊巨大的磁石,緊緊吸引住他。《曹全碑》是漢隸名碑,以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活脫而著稱於世。字態優美,秀麗典雅,柔中有剛,綿里藏鐵,舒展飄逸,中宮緊縮,精氣內含。此帖的魅力與他的審美心靈產生了共鳴。他感到比臨寫“二王”還上手。於是,開始苦學《曹全碑》,一學就是五六年。在學此碑之際,正是他的家境最困難之時。他父親身為工人,每月幾十塊的工資,母親沒有工作,父親一人養活母親和弟兄姐妹四人的六口之家。全家省吃儉用,他就去撿破高腳碗用碗底座當硯台,買來一些元書紙,節儉使用。每一張先用淡墨寫,後用濃墨寫,再用清水寫。這樣一張紙可頂三張紙用,惜紙如金。對碑中的每一字都反覆閱讀,精心揣摩到爛熟於心才下筆臨寫。寫一筆是一筆,臨一字是一字,效果還是蠻好的。他學習《曹全碑》十分上心,對漢隸的興趣日益大增。後來主功《張遷碑》又學習了《乙瑛碑》、《禮器碑》、《華山碑》、《史晨碑》,打下了堅實的漢隸基礎。
釋隆熙早年學書法時,是在家境相當貧困情況下,一邊上學,一邊臨習碑帖。二十多歲時就讀第一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開始接觸《石門頌魏碑。他學習這些古碑如魚得水,使其隸書藝術得到升華和飛躍。《石門頌》為摩崖隸書,刻於東漢建和二年(148年),為世人所推崇,氣勢雄強,高古蒼茫,寬博大氣,勁挺有姿。清人楊守敬在《評碑記》中稱讚此碑:“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古人有言在先:“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他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苦學《石門頌》二十餘年,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形成自己隸書的獨特風格。
釋隆熙在學習隸書的同時,還努力臨寫了篆書,鑽研了篆刻。篆書主要臨寫的是周代《毛公鼎銘》、春秋戰國時期的《石鼓文》、秦代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一學就是十餘年。他的篆書取法高古,博採眾長,筆法古拙,線條凝重,結字不受古人局限,因字造勢,變化多端。
釋隆熙的書法成就是諸體皆備,五項全能,但尤善隸書。綜觀其書法的基本特點是融會古今,自立家門。結字寬博大氣,下筆斬釘截鐵,章法跌宕自然,內涵豐富深刻。蒼茫雄渾,沉著奔放,姿肆縱橫,勢如破竹。剛柔相濟,血肉豐滿。古拙質樸之氣,金石厚重之味,筆情墨緣之韻躍然紙上。

篆刻

釋隆熙的篆刻藝術也有獨具特色,宗法漢印,直追丁敬。他仰慕漢印的寬博結構,雄渾氣勢,質樸風格、厚重線條和剛健豪放的刀法;尤其欽佩和喜歡清代篆刻大家浙派的代表人物丁敬的師承古法,大膽創新的精神及巧妙章法、高超刀法,剛柔兼濟的風格。此外,對明代篆刻大家文彭何震,清代的鄧石如陳鴻壽黃士陵等人都一一心慕手追。幾十年來,他主要還是追慕漢印,吃著丁敬並注入著時代精神。篆刻是我國一門具有悠久歷史,博大精深的藝術。看似容易,其實很難。它既要精通刀法,還要通曉書法。面積很小,容量很大。方寸天地,氣象萬千。釋隆熙不畏艱難,以勇士登山的氣魄,在篆刻藝術的崎嶇小路上奮力攀登,終於取得顯著成就,而形成自家面目。他的篆刻藝術是師古出新,繼往開來。他能把刀法和筆法緊密揉合在一起。刀法果斷剛健,結字寬博壯觀,章法奇正相生,氣勢磅礴奪人。
2009年他入佛門後治印並不多,但其書法作品卻發生了較大變化。可以說是翰墨自生輝,更上一層樓。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創作環境和個人心態發生了變化。他除了在寺院隨常住共修、持戒誦經,還將部分精力用在書法的研究和創作方面,更將佛經精句、詞用書法的形式來弘法利生。在佛門裡他的書法作品在短短几年內出現了一種天真爛漫、自由自在、超凡脫俗、淡泊空靈的現象,而且正向著“雅拙”、“童趣”和返樸歸真、順其天然的方向發展。和尚書法家中,他極為崇拜近代的弘一法師。他認真學習了弘一法師超凡的寧靜、雲鶴般的淡遠及脫俗的心態和筆法,發願終生以弘一法師等出家的書法高僧為師,向書法藝術進軍。
釋隆熙出家前,其書法藝術在紹興已很有名氣,生活條件和創作環境有很大改善。但有人問我:“周明根為什麼剃度出家而變為釋隆熙呢?”周明根出家不是偶然的。二十多年前,他曾要發心出家,乃塵緣未了。他熱愛佛教文化,認為佛教文化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文化,進入佛門可以淨化靈魂,調整心態,避免干擾,修身養性,潛心讀書和創作。他自進入佛門後,一直在深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刻苦研究了智永懷素、八大、弘一法師的成才道路和書法藝術,終生受益。
釋隆熙身在寺院,明心見性。他深知佛法無邊,藝海無涯,書山無際;深知自己與佛門大德、名家在佛學文化和書法文化修養造詣方面的巨大差距,決心刻苦讀書,發奮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步,為弘揚佛法和中華民族文化,為發展中國的書法藝術多做有益事情,多起有益作用,以實現自己多年的愛國愛教、愛中華民族、愛書法藝術,成為一名優秀的佛學文化弘揚者,中華文化建議者,書法藝術傳承和發展者的美好願望。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圖集一如右。(72)
書法作品圖集二如右。(72)

篆刻作品

篆刻作品如右。

展覽

展覽時間:2013年4月19日——4月23日
展覽主題:淡薄空靈 孤絕含蓄——釋隆熙書法篆刻作品展
主辦單位:中國大眾文化學會
展覽地點:民族文化宮一層正廳
展覽圖略一二。
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和著名書法家有: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國資委監事會原主席、中國書畫藝術產業聯盟主席解思忠,中國文聯原副主席、全國人大教科文委委員會委員高運甲,全國人大僑聯政司司長、中國書協理事朱守道,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原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國家機關分會會長張飈,中國大眾文化學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國家機關分會副會長趙鐵信,此展贊助方護法居士陳上寧先生,紹興市佛教協會副會長了成法師,及著名書法家黃傳英先生、陳其旋先生等。

日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