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法師)

李叔同

弘一法師一般指本詞條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叔同
  • 別名:弘一法師,字息霜,別號漱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
  • 出生日期:1880年10月23日(庚辰年)
  • 逝世日期:1942年10月13日(壬午年)
  • 職業: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
  • 畢業院校:南洋公學、東京美術學校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中國油畫廣告畫的先驅之一
    新文化運動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
    中國話劇的奠基人
    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
  • 代表作品:《送別》《南京大學校歌》《三寶歌》等
人物生平,幼而聰敏,志學之年,聲名日顯,剃度出家,大師漸成,晚年逝世,人物成就,佛學研究,藝術成就,人物評價,總評,名家點評,軼事典故,書寫送別,憐蟲搖椅,慈悲的力量,主要作品,詩詞文學,音樂作品,後世紀念,浙江紀念館,天津紀念館,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幼而聰敏

1880年(光緒六年庚辰)10月23日(農曆九月二十日)辰時,李叔同生於天津河北區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銳,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經營鹽業與銀錢業。父李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而為津門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
弘一大師晚年法相弘一大師晚年法相
李叔同幼年時就受到了佛教的薰染。據說,他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後來,李叔同將這根松枝攜帶在身邊,終生不離。他的父母都篤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學會了念誦《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長嫂信佛,曾教他背誦佛經。叔同小時候,常在家與三弟一起學僧人作法,“兩個人都用夾被或床罩當袈裟,在屋裡或炕上念佛玩”。
李叔同六七歲時,開始跟著年長自己12歲的兄長文熙讀書,並學習日常禮儀。文熙對他督教甚嚴,日常功課不得馬虎,應對進退也不得稍越禮儀。他小小年紀便受到如此嚴格的教育,無疑會使他的天性受到壓抑,但對他養成嚴肅認真的習慣卻大有好處。他日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樣的好習慣。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5歲在天津。8月5日,父病逝,終年72歲,叔同跟母親在李家的處境更顯尷尬。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李叔同小時候難免有一些自卑傾向,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就這樣形成了。
1885年(光緒十一年乙酉)6歲從仲兄文熙受啟蒙教育。
1886年(光緒十二年丙戌)7歲從文熙學《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及文選等。
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亥)李叔同8歲時,正式拜常雲莊先生為師,攻讀《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同時學習書法、金石等技藝。
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13歲讀《爾雅》《說文》等,始習訓詁之學。攻各朝書法,以魏書為主,書名初聞於鄉。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15歲讀《左傳》《漢史精華錄》等。是年誦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句。而且,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內心“反叛”的種子也開始萌芽。他對兄長從小要求他刻苦用功學習的經國濟世的“正經”學問不那么熱衷了,卻對唱戲這種“賤業”產生了濃厚興趣,經常去戲園子看戲,成了鐵桿票友,有時還客串某個角色。他對伶人楊翠喜很是欣賞,每天晚上都去“天仙園”為她捧場,散場後,提著燈籠陪她回家。他還指導楊翠喜的唱腔和身段,使楊翠喜的藝術修為大大提高。跟楊翠喜交往,或許是他的初戀,可惜,這個女子後來被賣入官家,幾經周折,又嫁作商人婦。李叔同一片痴情,化作閒愁萬種。

志學之年

1895年,李叔同16歲考入城西北文昌宮旁邊的輔仁書院,學習制義八股文)。和當時天津另外兩處書院(三取書院、問津書院)一樣,輔仁書院與官學已無多大區別,以考課為主,不再講學。每月考課兩次(初二、十六兩日),一次為官課,一次為師課,分別由官方和掌教出題、閱卷、評定等級,發給獎賞銀錢,以督促學業。李叔同在進入書院前,已飽讀過經史詩文,學有根底,加上自幼聰慧,每次考課作文,只覺得有不盡之思緒需要寫出。按照格式,文章是要一個字一個字書寫在格子中的,老師發下來的紙張又是有一定限量的。叔同每感到意猶未盡,紙短文長,就在一格中改書兩字交卷,博得了“李雙行”的美稱。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獲得獎銀。
1896年(丙申光緒二十二年)17歲夏,出素冊廿四幀,請唐敬嚴師為鐘鼎篆隸八分書。秋,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詩詞,兼習辭賦、八股。喜讀唐五代詩詞,尤愛讀王維詩。又從津門書印名家唐靜岩學篆書及治印,並與津門同輩名士交遊。
1897年(丁酉光緒二十三年)18歲時,李叔同奉母親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為妻。哥哥文熙從家產中撥出30萬元供叔同家用,這在當時是一筆巨額財富。他買了一架昂貴的鋼琴,開始學習音樂和作曲。那時候,康有為、梁啓超等人主持維新變法,一向關心國事、憧憬未來又極厭舊制度的李叔同,對這場變革感到很興奮,積極鼓吹新說,並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師”的印章,以示對變法的支持。不料,“戊戌政變”後,六君子殉難,康、梁逃亡海外,這場維新運動以失敗告終。外界哄傳李叔同是康、梁同黨,為了避禍,他帶著母親、妻子,遷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來。由於他家在上海有錢莊,他可以憑少東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費用,手頭相當闊綽,他以富家公子身份,與滬上名流交往。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擬宋玉小言賦》,名列文社月會第一。
1899年(己亥光緒二十五年),二十歲的李叔同遷居好友許幻園家的“城南草堂”,與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結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其後,李叔同的文人雅士日子過得風生水起,五光十色。他與畫家任伯年等設立“上海書畫公會”;人南洋公學就讀經濟特科班,與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從學於蔡元培;還與歌郎、名妓等往來頻繁;在上海粉墨登場,參加演出京劇《八蜡廟》《白水灘》《黃天霸》等;東渡日本留學,以“李哀”之名在東京首次參與日本名士組織“隨鷗吟社”之雅集;與同學曾延年(孝谷)等組織“春柳社”;留日期間,與一日本模特產生感情,後其一同回國;35歲時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時有往來。
1900年(庚子光緒二十六年)21歲農曆九月十九日(11月10日),子李準生。是年出版《李廬詩鐘》、《李廬印譜》。與畫家任伯年等設立“上海書畫公會”。每星期出書畫報一紙,由中外日報社隨報發行。
1901年(辛丑光緒二十七年)22歲正月,為許幼園所撰《城南草堂筆記》題跋。春,曾回天津,擬赴河南探視其兄,後因故未果,遂返滬。是年秋,入南洋公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就讀經濟特科班,與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同從學於蔡元培。由於校內新舊思想相爭激烈,校方禁止學生閱讀部分雜誌、報紙,激起學生的憤怒,與校方發生了衝突,蔡元培先生站在學生一邊據理力爭,但無效果,於是帶領學生和積極教師毅然離開南洋公學,李叔同也在離開的學生之中。
1902年(壬寅光緒二十八年)23歲在各省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鄉試,叔同先後以河南納監應鄉試,以嘉興府平湖縣監生資格報名應試,均未中。仍回南洋公學。
1903年,南洋公學發生罷課風潮,蔡元培先生同情學生運動,自動辭職,全體學生相繼退學。李叔同也退學了,不久後,與許幻園、黃炎培等人在上海成立“滬學會”,開辦補習班,舉行演說會,提倡婚姻自主等新思想。他創作了新戲《文野婚姻》的劇本,寫了大量詩歌,還譜寫了《祖國歌》等廣為流傳的歌曲,他的藝術才華如同天上的新月,放射出奪目的光芒。就在這一年,他的次子李準降生。兩年後,他又有了三子李瑞。
1903年(癸卯光緒二十九年)24歲與退學者在上海“滬學會”內增設補習科,常舉行演說會。以“李廣平”之名翻譯《法學門徑書》及《國際私法》二書由上海開明書店相繼出版。
1904年(甲辰光緒三十年)25歲三月,曾為“鑠鏤十一郎”(張士釗)傳記著作《李苹香》撰序,署名“惜霜”。常與歌郎、名妓等藝事往還。在上海初次亮相,參加演出京劇《八蜡廟》《白水灘》《黃天霸》等。12月9日(農曆十一月初三)子李端生。
1905年(乙巳光緒三十一年)26歲3月10日,生母王氏病逝。攜眷護柩回津。出版《國學唱歌集》。隨後,他把妻子和兩個孩子留在天津,自己東渡日本留學。行前有《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在東京為《醒獅》雜誌撰寫《圖畫修得法》與《水彩畫法說略》。

聲名日顯

1906年(丙午光緒三十二年)27歲正月,在東京編輯《音樂小雜誌》。7月1日,首以“李哀”之名在東京首次參與日本名士組織“隨鷗吟社”之雅集。1906年9月29日,以“李岸”之名註冊,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與同學曾延年(孝谷)等組織“春柳社”,此乃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從川上音二郎和藻澤棧二朗研究新劇演技,藝名“息霜”。是年曾回天津,有《喝火令》一詞記己感慨。
1907年(丁未光緒三十三年)28歲2月“春柳社”首演《茶花女》,李叔同飾茶花女一角。此為中國話劇實踐第一步。7月再演《黑奴籲天錄》,飾美洲紳士解爾培的夫人愛密柳同時客串男跛醉客。留日期間,因與美術模特(姓名不詳)產生感情,後隨同回國。
1908年(戊申光緒三十四年)29歲退出春柳社,專心致力於繪畫和音樂。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
1911年(辛亥清宣統三年)32歲春,創作畢業自畫像。3月,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偕日妻回國抵滬,在直隸高等工業學堂任圖畫教員。同年家道中落。
1912年(壬子民國元年)33歲春,自津返滬,在楊白民任校長的城東女學任教,授文學和音樂課。是年加入“南社”,被聘為《太平洋報》主筆,並編輯廣告及文藝副刊。與柳亞子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秋,《太平洋報》停刊。應經亨頤之聘赴杭州,在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音樂、圖畫課教師。
1913年(癸丑民國二年)34歲浙江兩級師範學校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5月,校友會發行《白陽》雜誌,設計創刊號封面,全部文字亦由李叔同親手書寫石印。
1914年(甲寅民國三年)35歲是年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時有往來。課後集合友生組織“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
1915年(乙卯民國四年)36歲應校長江謙(易圓)之聘,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音樂教員,在假日倡立金石書畫組織“寧社”,借佛寺陳列古書、字畫、金石。二十四年後,南京高師校長江謙大師六十周日甲詩云:“雞鳴山下讀書堂,廿載金陵夢末忘。寧社恣嘗蔬筍味,當年已接佛陀光。”是年夏,曾赴日本避暑。9月回國。秋,先後作詩詞《早秋》、《悲秋》、《送別》等。

剃度出家

1916年(丙辰民國五年)37歲因日本雜誌介紹“斷食”以修養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斷食之念。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試驗斷食17日,有《斷食日誌》詳記。入山前,作詞曰:“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返校後,開始素食。時,受馬一浮之薰陶,於佛教“漸有所悟”。
1918年(戊午民國七年)39歲春節期間在虎跑寺度過,並拜了悟和尚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農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出家前,將所藏印章贈西泠印社,該社創始人之一葉為銘為鑿龕庋藏,並有“印藏”題記:“同社李君叔同,將祝髮入山,出其印章移儲社中。同人用昔人‘詩龕’、‘書藏’遺意,鑿壁庋藏,庶與湖山並永云爾。戊午夏葉舟識。”九月,入靈隱寺受比丘戒。十月,赴嘉興精嚴寺小住。年底應馬一浮之召至杭州海潮寺打七。
1919年(己未民國八年)40歲春,小住杭州艮山門外井亭庵,後移居玉泉清漣寺。夏居虎跑定慧寺,秋至靈隱寺,專事研佛。
1920年(庚申民國九年)41歲春,居玉泉寺,為《印光法師文鈔》題詞並序。稱“老人之文,如日曆天,普燭群品”。6月,赴浙江新登貝山閉關,研究律學。秋,離貝山赴衢州,客居蓮花寺。
1921年(辛酉民國十年)42歲正月,自新登返杭州,居玉泉寺,披尋《四分律》,始覽諸先師之作。春,曾在閘口鳳生寺小住,豐子愷遊學日本前夕曾前往話別。3月,自杭州赴溫州,居慶福寺。撰《謝客啟》,掩關治律。6月,所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初稿成。
1922年(壬戌民國十一年)43歲正月初三,在家髮妻(俞氏)病故於天津本宅,俗家仲兄文熙來信囑其返津一次,因故未成行。仍居慶福寺。
1923年(癸亥民國十二年)44歲2月,在上海與尤惜陰居士合撰《印造經像之功德》。赴上海途中曾在上虞白馬湖、紹興、杭州等地停留。6月,為杭州西泠印社《彌陀經》一卷刻石。9月重至衢州,居蓮花寺。
1924年(甲子民國十三年)45歲4月,由蓮花寺移居三藏寺。不久,取道松陽、青田抵溫州。5月,至普陀山,參禮當代善知識中最膺服之印光大師,拜其為師並贊曰:“大德如印光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6月,返溫州整理《四分律》,8月完稿。赴杭州,因交通有阻,暫止寧波,居七塔寺。應夏丏尊之請,至上虞白馬湖小住。10月返溫州。
1925年(乙丑民國十四年)46歲春,雲遊寧波七塔寺、杭州彌陀寺、定慧寺。應夏丏尊之請,至上虞白馬湖小住。不久返溫州慶福寺。
1926年(丙寅民國十五年)47歲春,自溫州至杭州,居招賢寺,從事《華嚴疏鈔》之厘會、修補與校點。夏丏尊、豐子愷曾自滬至杭專程拜訪。夏初,與弘傘法師同赴廬山,參加金光明法會。路經上海時曾與弟子豐子愷等訪舊居城南草堂等處。冬初,由廬山返杭州,經上海,在豐子愷家小住,後返杭州。

大師漸成

1927年(丁卯民國十六年)48歲春,居杭州吳山常寂光寺。7月移居靈隱後山本來寺。秋,至上海,居江灣豐子愷家。主持豐子愷皈依三寶儀式。期間與豐子愷共同商定編《護生畫集》計畫。是年春,豐子愷等編《中文名歌五十曲》出版,內收李叔同在俗時歌曲13首。豐子愷在序言中說:“李先生有深大的心靈,又兼備文才與樂才。據我們所知,中國作曲作歌的只有李先生一人。”
1928年(戊辰民國十七年)49歲春夏之間,在溫州大羅山誅茆坐禪。秋至上海,與豐子愷、李圓淨具體商編《護生畫集》。冬,劉質平、夏丏尊、豐子愷、經亨頤等共同集資在白馬湖築“晚晴山房”,供大師居住。
1929年(己巳民國十八年)50歲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廈門南普陀寺,居閩南佛學院,參與整頓學院教育。春,返溫州,途經福州,在鼓山湧泉寺藏經閣發現《華嚴經疏論纂要》刻本,嘆為稀有,發願刊印。9月,在“晚晴山房”小住,10月重至廈門、南安,與太虛法師在小雪峰寺度歲,併合作《三寶歌》。是年2月,《護生畫集》第一份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50幅護生畫皆由大師配詩並題寫。大師在跋中曰:“我依畫意,為白話詩;意在導俗,不尚文詞。普願眾生,承斯功德;同發菩提,往生樂國。”並云:“蓋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是年,夏丏尊將所藏大師在俗時所臨各種碑帖出版,名《李息翁臨古法書》(上海開明書店)。是年,仲兄李文熙卒,年62歲。
1930年(庚午民國十九年)51歲正月,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與性願法師相聚。4月赴溫州,後至白馬湖“晚晴山房”。秋赴慈谿金仙寺,講律兩次。11月赴溫州慶福寺。時人稱弘一大師為孤雲野鶴,弘法四方。1931年(辛未民國二十年)52歲2月,自溫州過寧波,旋赴白馬湖橫塘鎮法界寺。發願棄捨有部律,專學南山,從此由新律家變為舊律家。9月,廣洽法師函邀大師赴廈門。同月在金仙寺作“清涼歌”。歲末在鎮海伏龍寺度歲。
1932年(壬申民國二十一年)53歲是年在鎮海龍山伏龍寺為劉質平作書法。年底,至廈門,住山邊岩(即萬壽岩),在妙釋寺講《人生之最後》。
1933年(癸酉民國二十二年)54歲2月初曾赴廈門,旋返妙釋寺。是年在妙釋寺講《改過經驗談》,在萬壽岩開講《隨機羯磨》,重編蕅益大師警訓為《寒茄集》。在開元寺圈點《南山律鈔記》,在承天寺講《常隨佛學》。
1934年(甲戌民國二十三年)55歲2月,至廈門南普陀寺講律。協助常惺院長整頓閩南佛學院。見學僧紀律鬆弛,認定機緣未熟,倡辦佛教養正院。是年,跋《一夢漫言》,作寶華山《見月律師行腳略圖》。冬移居萬壽岩,講《阿彌陀經》。又編《彌陀經義疏擷錄》。
1935年(乙亥民國二十四年)56歲正月在萬壽岩撰《淨宗問辨》。3月,至泉州開元寺講《一夢漫言》。5月抵淨峰寺,後應泉州承天寺之請,於戒期中講《律學要略》。
1936年(丙子民國二十五年)57歲春,臥病草庵,數月方愈。5月居鼓浪嶼日光岩。年末移居南普陀寺。是年,《清涼歌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1937年丁丑民國二十六年)58歲年初在南普陀寺講《隨機羯磨》。2月在佛教養正院講《南閩十年之夢影》。3月為廈門市第一屆運動大會作會歌。5月應邀至青島講律,10月返廈門。歲末赴泉州草庵。
1938年(戊寅民國二十七年)59歲1月31日在草庵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2月19日入泉州。3月2日講經於承天寺。後赴梅石書院、開元寺、清塵堂及惠安、廈門等處講經。5月4日,即廈門陷落前數日離廈門至漳州南山寺。冬初至泉州承天寺,後移居溫陵養老院。

晚年逝世

1939年(己卯民國二十八年)60歲4月入蓬壺毗峰普濟寺閉門靜修。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書。9月,澳門《覺音月刊》和上海《佛學半月刊》均出版《弘一法師六秩紀念專刊》。秋末,為《續護生畫集》題字並作跋。
1940年(庚辰民國二十九年)61歲春,閉關永春蓬山,謝絕一切往來,專事著述。10月,應請赴南安靈應寺弘法。
1941年(辛巳民國三十年)62歲4月,離靈應寺赴晉江福林寺結夏安居,並講《律鈔宗要》,編《律鈔宗要隨講別錄》。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後移居開元寺。歲末返福林寺度歲。
1942年(壬午民國三十一年)63歲2月赴靈瑞山講經。但弘一提出三約: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請齋。3月回泉州開元寺,後居溫陵養老院。7月,在朱子“過化亭”教演出家剃度儀式。8月在開元寺講《八大人覺經》。10月2日下午身體發熱,漸示微疾。10月7日喚妙蓮法師抵臥室寫遺囑。10月10日下午寫“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10月13日晚7時45分呼吸急促,8時安詳西逝,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人物成就

佛學研究

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一大師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師入佛初期,除了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其進修博覽而廣納。何況,他原是個對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認真徹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學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對此,林子青概括說:“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淨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師一生嚴守律宗戒律,悲天憫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總是先搖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蟲被壓死,其臨終時曾要求弟子在龕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其善心可見一斑。
中國佛教律學,故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摹訶借祗律》、《五分律》。為弘揚律學,弘一大師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弘揚佛法,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藝術成就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中國僧俗兩界聞名於世弘一法師,在近代文藝領域裡無不涉足,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傳奇的一生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裡貢獻了十三個第一,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他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貫穿於一生。
戲曲藝術
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他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春節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國人上演的第一部話劇,李叔同在劇中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後來,他還曾主演獨幕劇《生相憐》、《畫家與其妹》和改編自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話劇《黑奴籲天錄》。李叔同的演出在社會上反響極大。李叔同的戲劇活動雖如星光一閃,卻照亮了中國話劇發展的道路,開啟了中國話劇的帷幕。特別是在話劇的布景設計、化妝、服裝、道具、燈光等許多藝術方面,更是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啟蒙作用。在音樂方面,李叔同是作詞、作曲的大家,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樂歌創作取得豐碩成果並有深遠影響的人。
他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國內最早推廣西方“音樂之王”鋼琴。他在浙江一師講解和聲、對位,是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還是“學堂樂歌”的最早推動者之一。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他編輯出版的《國學唱歌集》,被當時的中國小取為教材,他創作的歌曲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主要分三類。一是愛國歌曲,如《祖國歌》、《我的國》、《哀祖國》、《大中華》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遊》、《早秋》、《西湖》、《送別》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鐘》、《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調優美,歌詞琅琅,易於上口,因此傳布很廣,影響極大。
繪畫藝術
李叔同,中國油畫之鼻祖,是最早在中國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也是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編輯了《木刻版畫集》。他是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最早創作者和倡導者。他廣泛引進西方的美術派別和藝術思潮,組織西洋畫研究會,其撰寫的《西洋美術史》、《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創下同時期國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學校美術課中不遺餘力地介紹西方美術發展史和代表性畫家,使中國美術家第一次全面系統地了解了世界美術大觀。作為藝術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師授課採用現代教育法,培養出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一批負有盛名的畫家、音樂家。
李叔同在西畫創作上卓有建樹,人們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筆素描《少女》和水彩畫《山茶花》等;但存世可靠的油畫可能只有三幅:油畫珍品《祼女》創作於1909年(佚名發表),為中央美院美術館鎮館之寶;《李叔同自畫像》現藏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第三幅風聞疑似出家後作品,至今下落不明。
李叔同不僅大膽引入西方美術,而且十分重視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和技法,尤其善於將西洋畫法與中國傳統美術融為一體。他與弟子豐子愷合作的《護生畫集》,詩畫合璧,圖文並茂,為世人所稱道。
書法篆刻
李叔同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沖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沖逸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謂獨樹一幟。他早年治印從秦漢入手,兼攻浙派。35歲那年入“西泠印社”。39歲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將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贈與“西泠印社”。該社為之築“印冢”並立碑以記其事。治印賞印論印,是終其一生未曾放棄的癖好。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齊若錐狀者,為朽人自意所創。錐形之刀,僅能刻白文,如以鐵筆寫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終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錐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對印學的貢獻還體現在他對近代篆刻事業的弘揚上。他親自發起成立了繼“西泠印社”之後的又一印學團體——樂石社,定期雅集,並編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彙編。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領風氣之先之事。
他的書法猶如渾金璞玉,清涼超塵,精嚴淨妙,閒雅沖逸、富有樂感,樸拙中見風骨,以無態備萬態,將儒家的謙恭、道家的自然、釋家的靜穆蘊涵書藝之中,聞字猶聞佛法,愛而寶之者頓生歡喜心,得者珍如拱璧,堪稱中國歷代書法中的逸品。弘一和他的書法亦謂國之至寶,華夏之光。
弘一法師臨近中年放棄諸藝和身外之物遁入空門後,惟書法不輟,書寫佛語,廣結善緣,普度眾生,秉持文藝應“以人傳文藝,不以文藝傳人。”大師圓寂近70周年,嘉言懿行早已載入中華史冊, 成為後人景仰的一代高僧。吾頌弘一法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可超。謂此讚譽,國際華人歌后鄧麗君與大師有相類比之處。“壽事無長物,丹青片羽留”,如大師所言,生前了無片瓦,身後卻留給人們的是一筆筆豐富的、嘆為觀止的精神遺產,令後眾在國內各城市環境優美的地方為他建立紀念館堂供人瞻仰。夫人生幾何,當有何人能以一生十多個第一載入中國文化藝術、教育、宗教之史冊,讓後人仰慕、敬佩、讚嘆?!
弘一法師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
音樂藝術
李叔同是中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中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

人物評價

總評

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為一種發泄,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作詞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名家點評

魯迅:“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
太虛大師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
周恩來對曹禺說: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
李叔同(弘一法師)
趙朴初:“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夏丏尊:“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軼事典故

書寫送別

弘一法師在俗時,“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有年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淒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進去。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仿佛也沒聽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便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的傳世佳作。

憐蟲搖椅

李叔同去學生豐子愷家,每次坐木藤椅時總要搖搖才下座,豐子愷剛開始不好問,但見他多次如此,就開口問他為何這樣,李叔同答道,這個木藤椅可能會有小蟲,這樣搖搖後這些小生命就跑開了,坐下去後不至於殺生。

慈悲的力量

弘一法師出家後,徐悲鴻先生曾多次進山看望法師。一次徐悲鴻先生突然發現山上已經枯死多年的樹枝,發出新嫩的綠芽,很納悶,便對法師說:“此樹發芽,是因為您,一位高僧來到此山中,感動了這棵枯樹,它便起死回生。”弘一法師說:“不是的,是我每天為它澆水,它才慢慢活起來的。”
還有一次,徐悲鴻先生又去看望弘一法師,他看見一隻猛獸在法師跟前走來走去,沒有傷人的意思,徐先生覺得很奇怪,便問:“此獸乃山上野生猛獸,為何在此不傷人?”法師說:“早先它被別人擒住,而我又把它放了,因此它不會傷害我。”

主要作品

詩詞文學

李叔同的詩詞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同樣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客居上海時,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鐘彙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後又結集《李廬詩鐘》。出家前夕,他將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其中就有《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餘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弘一法師對聯語也有濃厚興趣,並有極高的鑑賞和創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後,大師為各地寺院和緇素撰寫的諸多嵌字聯語,更表現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藝術功底。他在宣傳佛法導引終生佛化過程中,將聯語這一形式作為勸人為善的巧妙手段。他書寫的那些內容深刻、極富哲理的名聯,現也成為警示後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音樂作品

李叔同音樂作品
創作時間作品名備註
1902年
夕歌
詞曲:李叔同
1913年
《春遊》
詞曲:李叔同
1916年
《南京大學校歌》
詞:江謙
曲:李叔同
1930年
三寶歌
詞:釋太虛
曲:李叔同
1941年
送別
詞:李叔同
曲:約翰·P·奧德威
《夢》
詞:李叔同
曲:史蒂芬·C·福斯特
《清涼》
詞:李叔同
曲:俞紱堂
《花香》
詞:李叔同
曲:徐希一
《世夢》
詞:李叔同
曲:唐學詠
《歸燕》
詞曲:李叔同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後世紀念

浙江紀念館

浙江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坐落於東湖景區大瀛洲內,建築造型為一高雅、潔白之蓮花,是東湖風景區的標誌性建築。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紀念館主體建築分上下兩層。二樓設有七個陳列室和一個能展示上百件書畫作品的環型展廳。

天津紀念館

李叔同故居修復工程在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路交口西側完工。修復故居按照“前門朝東,後門朝海河,故居坐北朝南”的原則設計,占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由故居和附設花園兩部分組成,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負責設計,保持原故居的建築規模和建築風格。李叔同故居將按原貌恢復重建,保留下來的李叔同原故居建築材料將被用於紀念館工程;花園內將建弘一大師紀念亭和雕像等設施。故居修復建成後,在故居內建“李叔同——弘一大師故居紀念館”,並向社會免費開放。
漳州薌城區江濱公園的弘一大師像漳州薌城區江濱公園的弘一大師像

藝術形象

李叔同藝術形象
時間作品名主演備註
1995年
電視劇
2005年
電影
2010年
《弘一大師》
原創多媒體音樂劇
2010年
《弘一大師》
紀錄片
2011年
話劇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