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唐代書法家)

懷素(唐代書法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懷素(737-799年),俗姓錢,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

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形成唐代書法雙峰並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高峰。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書法率意顛逸,千變萬化,法度具備。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懷素的草書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氣”。

傳世書法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聖母帖》《論書帖》《小草千文》諸帖。

基本介紹

  • 本名:懷素
  • 別稱:草聖
  • 字號:藏真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永州零陵
  • 出生時間:737年(或725年)
  • 去世時間:799年(或785年)
  • 主要作品:《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
  • 主要成就:草書
  • 職業:僧人
  • 信仰:佛教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人物評價,史籍記載,藝術特色,親屬關係,人物軼事,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懷素十歲時“忽發出家之意”,父母無法阻止。進入佛門後,改字藏真,史稱“零陵僧”或“釋長沙”。家貧,買不起紙張,只好在寺院的牆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葉上,練習書法;為了練字,還製作了一塊漆盤。
懷素學書圖懷素學書圖
懷素年輕時,書法在於“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於正統書法的門外。
乾元二年(759年),懷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處求詩。兩個人性情相近,李白愛其才,還為他寫下《草書歌行》。
唐寶應元年(762年),懷素他由零陵出發,作萬里之行,求師訪友,經衡陽、客潭州。
寶應元年(763年),懷素又開始北上岳州(今湖南嶽陽)。
唐大曆元年(766年),懷素寫《秋興八首》。懷素此帖的書風,到這時還未發育成熟,而他的內心也處於彷徨階段。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還沒有邁進晉人的門檻。
大曆二年(767年),懷素南下到廣州向徐浩學筆法。時徐浩去廣州任刺史,此行目的並沒有達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張謂奉詔回京任太子左庶子,於是懷素隨同張謂一同進京。有幸見到王羲之王獻之作品,也鑑賞到《曹娥碑》。 在長安,懷素前後大約滯留了5年的時間。
唐大曆三年(768年)春,懷素“遂擔笈杖錫,西遊上 國,謁見當代名公”,在衡陽與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游山水。當時,恰逢貶來潭州(長沙)任刺史的張謂回朝復職,懷素便與之同伴入秦。入京後拜會張旭的弟子鄔彤,並引以為師。鄔彤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以及王獻之的書法,都一一講解給了懷素;離別之時,鄔彤又將作字之法,一個“悟”字教給懷素。
唐大曆六年,懷素母病甚重,遂於臘月初回鄉探視,以待湯藥。懷素覲親以後,即重返京師。
唐大曆七年(772年),九月左右,懷素返回故鄉,繞道東都洛陽南下,拜會顏真卿顏真卿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了懷素,並告訴懷素,他二十多歲時,曾游長安,師事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顏真卿並為懷素作《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唐大曆十一年(777年)八月六日,創作《自敘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跡,在《自敘帖》中,懷素對給予自己藝術有所教益的幾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貞元三年(787年),懷素與陸羽相識並相交。陸羽寫下了《僧懷素傳》,是研究懷素的第一手資料。
唐貞元十五(799年),懷素又回到了零陵,寫《小草千字文》。
晚年在四川成都寶園寺度過,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患風痹病,圓寂。

主要作品

他的草書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律公貼》《七帖》《北亭草筆》等。
《自敘帖》
自敘帖》,紙本,縱28.3厘米,橫75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敘”四字。原跡如今在台灣故宮博物院。《自敘帖》是懷素草書的代表作。最初的六行,據說是由此帖收藏者蘇舜欽(宋)所補寫,與第七行以下的相比,確有天壤之別,這在打開全卷俯瞰時,更加讓人一目了然。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縱橫斜直無往不收;上下呼應,一氣貫之。
自敘帖(局部)自敘帖(局部)
《小草千字文》
《小草千字文》,貞元十五(公元799年)書。懷素千字文有多種,而以“小字貞元本”為最佳,又稱《千金帖》絹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此本為懷素晚年所書,懷素晚年草書又從驟雨旋風轉到古雅平淡,字與字不相連屬,筆道更加蒼勁渾樸。當為絢爛之極而復歸平淡之作,故歷來為書林所重。
《苦筍帖》
苦筍帖》,唐“草聖”懷素所書,縱25.1厘米,橫12厘米2行14字,即“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清吳其貞評:“書法秀健,結構舒暢,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苦筍帖》是可考的最早與茶有關的佛門書法。藏於上海博物館。
苦筍帖苦筍帖
《論書帖》
《論書帖》,草書墨跡,紙本,縱38.5厘米,橫40.5厘米,9行,共85字。一般說是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草書,所以有“以狂繼顛”的說法。董追《廣川書跋》云:“懷素於書法,自言得筆法三昧。觀唐人評書,謂不減
張旭,素雖馳騁繩墨外,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今其書自謂真出鐘(鐘繇),草出張(張芝)。”但無論如何,懷素的草書以奔放縱逸為基本面。而《論書帖》則與常見的懷素的草書大有不同,寫得“勻穩熟”,“出入規矩,絕狂怪之形”,是草書中有章草遺意的佳作。
草書論書帖草書論書帖

人物評價

韓偓(《題懷素草書屏風》):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趴。雖多塵色染,尤見墨痕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照,字字恐成龍
懷素(唐代書法家)
貫休(《觀懷素草書歌》):張顛顛後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筋力唯於草書妙。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斗余,半飲半傾山衲濕。醉來把筆猛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
呂總的《續書評》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
明代安岐(評《自敘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黃庭堅:張旭妙於肥,藏真妙於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
米芾(《海岳書評》):懷素書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
集古錄》:藏真特以草書擅名當時,而尤見珍於今世。
蔣之奇:草書有妙理,唯懷素得之。
明莫如中:(《小草千字文》)懷素絹本千字文真跡,其點畫變態,意匠縱橫,初若漫不經思,而動遵型範,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岑宗旦書評》:懷素閒逸,故翩翩如真仙。
沈右《書畫題跋記》: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
王世貞(《弇州山人稿》):(懷素《千文帖》)①字字欲仙,筆筆欲飛。②素師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書獨勻穩清熟,妙不可言。
文彭:(《清淨經》)筆法高古,精神煥發,真有驟風旋雨之勢。
何紹基(《跋板橋書道情詞》):山谷草法源於懷素,懷素得法於張長史,其妙處在不見起止之痕。前張(張旭)後黃(黃庭堅),皆當讓素師獨步。
唐呂總(《讀書評》):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
宋代朱長文(《續書斷》):如壯士拔劍,神采動人。
李白(《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史籍記載

《零陵縣誌》
宋代陶谷撰《清異錄
懷素《自敘帖
唐李肇《唐國史補

藝術特色

懷素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金壺記》說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懷素造像懷素造像
懷素的草書以篆書入筆,藏鋒內轉,瘦硬圓通,用筆迅疾,氣勢宏大,雖然狂放,但並沒有為追求新奇而無視法度。相反,他的草書嚴謹,結字簡練,體現獨特的草書藝術風格。
懷素善以中鋒筆純任氣勢作大草,如“驟雨旋風,聲勢滿堂”,到“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境界。雖然如是疾速,但懷素卻能於通篇飛草之中,極少失誤。與眾多書家草法混亂缺漏相比,如聖母食魚苦筍、藏真諸帖,保留晉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顏真卿作風。如小草千字文、聖母帖,與其狂肆作風,大異其趣,完全換過一番面目,也可說是他過人之處。
從筆跡學的角度看,懷素一生的書法線條,質地上都傾向於瘦細,和禪修苦寒的美學有很大關係。懷素年輕時代,書法在於“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於正統書法的門外。懷素二十九歲時,曾經寫下了《秋興八首》。《秋興八首》是杜甫的詩句,創作於大曆元年(766年),也就是“安史之亂”三年以後。懷素此帖的書風,到這時還未發育成熟,而他的內心也處於彷徨階段。對於一個“野狐禪”,或者一個“賤家雞”,懷素草書根本得不到認同。《秋興八首》的書法線條,臃腫中包含著怯懦,為追求“一筆書”的效果,牽絲縈帶顯得很牽強,給人以拖沓的感覺。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還沒有邁進晉人的門檻。
懷素本是一個叛逆者,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時代,唐朝書法氛圍崇尚法度;王羲之書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時人更是趨之若鶩,懷素並不在意當代的藝術潮流。他更多地在“一筆書”的領域探索,繼承了張芝、崔爰、杜度以及王獻之的書法傳統。如果說,懷素青少年時期的書法,憑藉的是藝術直覺。那他三十歲以後的藝術探索,則是在藝術傳統中求索。而中國書法的歷史傳統,就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筆法傳承,筆法則是魏晉書法的“核心機密”。

親屬關係

曾祖父:錢岳,唐高宗時做過緯州曲沃縣令
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
父親:錢強,做過左衛長史
母親:劉氏
叔父: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伯祖父:釋惠融,僧人,書法家
表兄:鄔彤,錢塘人,唐代書法家

人物軼事

懷素練蕉
懷素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
聖母帖(局部)聖母帖(局部)
以狂繼顛
懷素與張旭,性格都很疏放率真,不拘小節,尤喜杯中物。據說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世呼張顛”。懷素也曾一日九醉,時人常呼之為醉僧。他曾在寺內粉壁長廊數十間,每因酒後小豁胸中之氣,便提筆急書於粉牆之上,其勢若驚蛇走虺,驟雨狂風;滿壁縱橫,又恰似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為此,時人又稱懷素為“狂”。說懷素之與張旭,是“以狂繼顛”。
看公孫大娘劍舞
唐代公孫大娘是開元時有名的女舞劍家,她的弟子也擅長舞劍。懷素看了公孫劍器舞后,大受啟發。由此他的狂草在畫形分布、筆勢往覆中增強了高昂迴翔之態;在結體上也加強輕重曲折、順逆頓挫的節奏感。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醉僧
懷素雖然是個僧人,但又不拘於寺院的清規。他十分喜歡飲酒,酒醉興發,就在牆壁上、衣服上、器具上書寫。他說:“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因此,人們稱他為“醉僧”。
筆冢
懷素對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及同朝張旭的行書、草書專心摹寫,從不間斷,專攻日久,自成一體。因長期精研苦練,禿筆成堆,埋于山下,人稱“筆冢”。
墨池
懷素,其冢傍有小池,常洗硯水變黑,名為“墨池”。

後世紀念

懷素公園
為紀念懷素在今永州零陵區瀟水中路建有“懷素公園”。公園裡有古蹟綠天奄,是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據零陵縣誌記載:綠天庵清鹹豐壬子年毀於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後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70餘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
懷素公園懷素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